只有医生知道1+2+3 (套装共3册) 张羽/著 就医看病指南保健养生女性产后护理书籍 只

只有医生知道1+2+3 (套装共3册) 张羽/著 就医看病指南保健养生女性产后护理书籍 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羽 编,张羽 译
图书标签:
  • 健康养生
  • 医学科普
  • 就医指南
  • 产后护理
  • 女性健康
  • 张羽
  • 保健
  • 书籍
  • 母婴
  • 家庭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玉佳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965956
商品编码:1230929235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具体描述

套装共3册总价格:105元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只有医生知道1+2+3 开本:  
作者: 张羽 页数:  
定价: 105 出版时间: 2015-11-01
ISBN号: 9787214090065+9787539965956+9787539987873 印刷时间: 2015-11-01
出版社: 江苏 版次印次: 1次1次
编辑推荐

二胎时代到来,你的女性健康、生产孕育知识,还够用吗?

世界卫生组织、卫生部、公安部、妇联特邀讲座嘉宾,CCTV《读书》栏目十大好书作者,暌违2年, @协和张羽发给天下女性的又一封关爱私信。

每看完一本《只有医生知道》,对身体的了解程度都增加不止5%。

精彩看点抢先读:

*进产房前做好分娩教育, 45岁生孩子也能像20岁的一样顺利。

*其实女人吃什么喝什么,如何呼吸什么命运,子宫基本不在乎,只要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内分泌协调,子宫自然不怠工。

*生病以后,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初挂了什么科。

*麻醉医生,手术团队中隐忍的角色,但却是患者重要的保护神。

*做一个聪明的病人,用医不疑疑医不用,让医生全心全意为你服务,从医生口中“套出” 想知道的“我究竟应该怎么办”的答案。

*产后和谐性生活恢复指南,一个小动作让性生活飘飘欲仙。

*面对爱人的嫌弃和劈腿,女人要明白,颜色和松紧绝非他拒绝你的真正原因。男人往你伤口撒盐,你不能再往自己身上割刀。

*内地“建档”大业VS澳门分层医疗。

……

从懵懂小医生,到渐露妇产科专家的锋芒,以手术刀切割人的生理痛楚,用文字剖析心理。

会讲故事的医生,会做手术的作家。

原来的配方,更用心的制作,还是熟悉的味道。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有关女性的百科全书。抱着“大医治未病”的愿景,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在幽默而不乏温情的叙述中,力图帮助女性真正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爱护并且知道如何爱护自己,让女性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不再受到无谓的伤害。 作者简介

张羽,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学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出版级书《只有医生知道》系列,开创西医写作新风格,寓知识于故事,获得极大反响。

荣获央视“2013中国好书”大赏;2013年世界读书日中宣部向读者推荐的25本好书中的科普健康书;2013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佳健康书;中国图书势力榜2013年度好书;《新京报》2013年度好书榜;台湾第七届吴大猷医学普及著作奖。

中组部第六批援疆干部,受聘澳门特别行政区仁伯爵综合医院担任妇产科顾问医生执业两年。长期专注于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长期致力于女性慢性盆腔疼痛的患者教育和优生优育的科普工作,为国内数家大型孕产杂志撰写专栏和科普文章,在好大夫在线开设个人网站,利用业余时间长期为患者提供疾病咨询,七年来,访问量达千万次。

目录

只有医生知道1

自序楔子 精子的圣战

章 一切不怀在子宫里的受精卵都是耍流氓

第二章 产房是女人危险也温暖的地方

第三章 女人和肌瘤的不解之缘

第四章 中国式医患关系

番外 协和医师的前世今生

只有医生知道2

自 序 我手写我心

章 我的朋友怀孕了

第二章 阿弥陀佛,我拿掉了她的孩子

第三章 天使之炼

第四章 在中国,医生有医生的问题,病患有病患的问题

只有医生知道3

章  多米诺骨牌式剖宫产

第二章  一病修得同船渡  

第三章  比病更难治好的是人

第四章  阴道很丑,但不是给你看的

第五章  我们的一生会怎样告别

第六章  只有医托儿知道的丛林法则

第七章  在澳门,这样做医生

09.孕妇临盆,产科医生应在产房隔壁喝咖啡

媒体评论

马伊琍(演员) :这本由真正的母级的妇产科医生撰写的身经验!它让女性医学指导不再是冷冰冰的教条,而是这样温情委婉的诉说。 

梅婷(演员) : 《只有医生知道!》是张羽献给天下女人的公开课。打开就不能放下的好书。 

杨澜(主持人) :读张羽的书,才知道女人对自己的了解太不够啦!

冯唐(作家) :你要知道一些只有医生知道的……

刘春(诗人,原搜狐总编辑) :协和是个好医院,出了张羽冯唐等很多杰出的妇产科、脑内科专家。 

不加V(作家):已婚男看了体贴老婆,未婚男看了好找女朋友。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在我的临床工作和网络咨询中,时常碰到这样的问题。

吃了事后紧急避孕药毓婷,仍然意外怀孕的妈妈会非常矛盾。“这孩子到底能不能要”成了让夫妻揪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怀孕不能乱吃药,但是吃了药是不是一定导致胎儿畸形呢?留着,怕生出一个不健全的孩子,不仅家庭无力承担,更对不起孩子。打掉,真心舍不得,还怕以后再也怀不上了。很多病人前来求助的时候,经常是已经看过几位医生的门诊,仍然一头雾水,不知道何去何从,医生都说孩子有可能畸形,也可能没事儿,要留着还是要打胎,谁说了也不算,你自己做主。

实际上,已经有大量医学数据证明,服用事后紧急避孕药毓婷并不增加这一胎的畸形率,意外怀孕的女性不需要单纯因为服用过此种药物而终止妊娠。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夫妻什么药都没吃过,什么针都没打过,什么病都没得过,不抽烟不喝酒,早睡早起身体好,还有条件到安全绿色无污染、到处是新鲜空气负氧离子的大森林里受孕,仍然生出有问题的孩子,而且无从查找原因,终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如何避免下一胎发生类似悲剧的问题上,医生也无法给出答案。这是人类发生出生缺陷的客观事实。

女性的每一次妊娠都面临1%的宫外孕风险,每一次怀孕都存在早期流产、胚胎停育的风险,每一个成型胎儿都面临晚期流产和早产的风险,每一个足月胎儿都面临难产这一人类降生之前后一道考验,人类所有怀孕的欣喜,注定会有15%~20%要以悲剧的方式结局,其中80%发生在早孕期,人类全部新生命的诞生,注定会有1%~2%的新生儿存在出生缺陷。这些问题,伴随人类繁衍生息的始终,医学不能完全消除,上帝也不能。

现代医学貌似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受限于医学技术本身,医生能发现和改变的问题并不多。产前检查并非,B排畸只负责发现严重的、致死性的结构畸形,无论2D、3D还是四维彩,对于功能性缺陷,例如视力、听力低下,智力低下,以及孩子是否聪明的评估都无能为力。很多有缺陷的孩子,要在出生之后才被发现,很多孩子的生长发育异常,要在出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才逐一浮出水面,甚至很多孩子的夭折,医学都无法给出确切死因。如果这时候,你抱着畸形的孩子,找当初说“没事儿的,留着吧”的妇产科医生问责,她又如何说得清楚?

有些医生直接给出流产建议,可能是受限于自身医学知识的陈旧,没有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更新知识。有些医生给出模棱两可的建议,或者干脆让你把孩子做掉,不完全排除对行医本身的保护,如果孩子做掉,自然没了后续的畸形问题,至于做人流的时候是否发生子宫穿孔,做人流是否导致终生不孕,这些在你离开诊室之后,将不再和医生有任何瓜葛。如果医患关系越来越差,每一个前来咨询的孕妇都要医生的准话,都要逼问医生能否保证自己肚子里孩子的安全,或者在生出畸形胎儿后都要找医生算账,就有可能出现人人自保的局面,从此诊室里没有了科学的咨询和中肯的解释,什么都是模棱两可,什么都是让你自己做主,你又有什么办法?

说到这里,下一步就涉及如何做一个聪明病人的大命题了,洋洋洒洒几乎可以写一本书。然而,在医生这个群体面对自身进行反思并且做出调整的过程中,在整个医疗环境日益成熟之前,病人应该怎么做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目前,你只能依靠眼下这位医生,那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发自内心地信任他,给他一个宽松安全的坏境,就是给自己一个充分知情和自由选择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言语、行为或者哪怕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医生感到受威胁和不安全,你和他,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同样的道理,早孕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拍了胸片,补了牙齿,使用了一些麻醉或者消炎的药物,这些孩子也并非都是不能要的,经过医生的全面问诊和详细咨询,大多数孩子能够得以保留。

孕期用药也是时常困扰女性的问题。首先要看服用药物和受孕的时间关系,通常,对于月经规律,周期在28天左右的女性,从末次月经天算起,四周之内服用的药物对胚胎所起作用遵循“全或无”规律。妊娠四周之内,胚胎还是一个尚未分化的细胞团,没有启动向各个组织器官的发育,如果药物的杀胚作用足够大,就会引发自然流产,如果药物的作用轻微,强大的胚胎能够逃过一劫,不会发生某一组织器官的畸形或者缺陷。从妊娠第5周开始,胚胎进入迅速生长发育阶段,此时是药物致畸的极度敏感期,医生会根据妊娠用药的安全性分类、服用药物的剂量等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论,统统建议女性去做人工流产。

高剂量的离子射线会对胎儿造成很多严重损伤,如流产、胎儿生长障碍、小脑畸形、智力发育障碍,并且增加儿童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但是根据美国放射协会和妇产科协会的数据,查体拍摄的胸片,腹中胎儿所受的照射剂量仅为0.02~0.07毫rad,而高于5000毫rad的剂量才会造成胎儿损伤。单次腹部X线平片中,胎儿所受的照射量为100毫rad,乳腺钼靶检查胎儿受到的照射量为7~20毫rad,都是安全的,不需要因此选择人工流产。如果需要进行多次X线照射,应该咨询放射线专家,计算胎儿可能受到的总照射剂量,然后做决定。

核磁共振和声波检查在孕期早已被证明是安全的,可以作为替代或者,无论是腹部B,还是经阴道B,都可以在孕期放心和反复使用。

我们国家的法律是允许人工流产的,只要母提出申请,医疗就有义务提供流产和引产服务。28周之前,胎儿性命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在这样的国情之下,父母做出胎儿去留的决定之前,更应该得到和详细的咨询意见,尽量做出科学又不忘人性温暖和生命可贵的决定,才不会误伤腹中性命,也不给自己留下终身遗憾。

临床工作、网络咨询以及医学科普的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关注服用紧急避孕药后意外妊娠面临抉择的女性群体,尽己所能为每一个家庭提供科学严谨的咨询意见,然而,终的决定权永远在胎儿的法定监护人——父母手中。感谢那些心中有爱,勇于担当的父母,虽然心中忐忑,仍然勇敢地留下孩子。每一个逃过“被打掉”命运,并且顺利健康地降临人世的孩子,都给予了医生大安慰与恒久信心,让她有勇气将这一场保卫生命的工作进行到底。

医生这个行业大的成就感就是,总会有那么几个人,确实是因你而活了下来。虽说这是一个救死扶伤的行业,客观情况却是,大部分病人谁都能救,更有多数病人的疾病并不严重,或者命不该绝,落在谁的手里都能活,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是因为你的努力才活下来,总有那么几个没见天儿的生命,是因为你的咨询和建议得以继续。医生,不就是那成就弓箭的弓,不就是那无尽天空的空。

9787214090065+9787539965956+9787539987873


《健康中国:全民养生实践指南》 作者: 王建国 教授,李梅 医师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10月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页数: 约1200页(共3册) 定价: 298.00元 --- 内容简介 本套《健康中国:全民养生实践指南》由国内顶尖的医学专家团队历时五年倾力打造,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科学、易懂的日常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的实用工具书。全书共分三卷,系统梳理了从基础生理学到前沿的慢病管理策略,内容深度与广度兼备,旨在帮助每一位读者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掌握实用的养生技能,真正实现“治未病”的健康目标。 第一卷:人体奥秘与基础保健(约400页) 本卷聚焦于人体运行的基本规律与日常保健的基石。我们深知,只有了解身体的运作机制,才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第一部分:生命的基石——生理学与营养学入门 身体地图的绘制: 详细解析人体主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用清晰的图表和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概念。例如,如何理解血压波动的意义,或消化酶在食物分解中的关键作用。 “吃”出健康: 深入探讨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微量营养素(维生素、矿物质)的每日需求量、食物来源及最佳烹饪方式。本部分特别辟出“食物相克与搭配的科学误区”,澄清多年来流传的民间说法,指导读者制定个性化的膳食结构。 睡眠的艺术与科学: 探讨睡眠周期(NREM与REM)、睡眠不足对认知功能和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基于科学证据的睡眠卫生建议,如光照管理、睡前习惯调整,帮助读者重建高质量的夜间修复过程。 第二部分:环境适应与心理调适 呼吸新鲜空气: 分析室内外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危害,以及如何在城市环境中保护肺部健康。介绍简单有效的呼吸训练法,以增强肺活量和改善气体交换效率。 运动的处方: 不再是笼统地谈论“多运动”,而是提供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健康基础的运动“处方”。涵盖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柔韧性训练的科学配比,并重点讲解运动前后的拉伸与恢复技术,强调避免运动损伤的重要性。 情绪的“健康温度计”: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详细阐述压力荷尔蒙(皮质醇)对身体的长期影响,介绍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经过验证的减压技巧。探讨如何识别并应对初期的焦虑与抑郁情绪。 第二卷:常见健康问题的预防与早期识别(约450页) 本卷是实践性极强的“健康雷达”,旨在教会读者如何识别身体发出的早期警报信号,并在问题尚未恶化前采取行动。 第一部分:消化系统与新陈代谢的维护 肠道微生态与“第二大脑”: 全面解析肠道菌群对免疫力、情绪乃至体重的决定性影响。提供富含益生元和益生菌的食物清单,以及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优化肠道环境。 血糖管理与胰岛素敏感性: 针对日益普遍的糖代谢异常问题,本部分细致分析了隐性高血糖的症状,并提供低升糖指数(GI)饮食的选择策略,强调规律进食时间和份量控制的科学性。 肝脏的自愈力: 介绍保护肝脏免受酒精、药物和脂肪堆积侵害的方法。提供肝功能指标的解读指南,以及推荐有助于肝脏排毒的草本饮品和生活习惯。 第二部分:心血管与免疫系统的自我守护 血压与血脂的“动态平衡”: 区分良性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差异。提供非药物干预手段,如DASH饮食模式的实践步骤、限盐技巧,以及如何正确监测和记录血压数据。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探讨维生素D、锌等关键营养素如何影响免疫细胞功能。讲解如何在季节交替时,通过调整作息和饮食来增强抵抗力,减少感冒和流感发生的频率。 骨骼健康与关节保护: 针对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的早期征兆,本卷提供了钙质的吸收效率优化方案,以及对膝关节、髋关节有益的日常功能性锻炼,旨在保持肢体的灵活性和承重能力。 第三卷:特殊生命阶段的健康规划(约350页) 本卷关注人生中几个关键的、需要精细化管理的阶段,提供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健康支持方案。 第一部分:备孕、孕期与产后恢复 优生优育的准备期: 详述男女双方在计划怀孕前三个月应进行的身体调理,包括叶酸的科学补充、体重指数(BMI)的优化,以及有害物质的规避。 孕期营养的“阶梯式”调整: 根据孕早、中、晚期的不同营养需求,提供具体的食谱建议和体重增长目标。重点解析孕期水肿、便秘和孕期情绪波动的应对策略。 产后身心修复全攻略: 详细指导产后盆底肌的恢复训练(凯格尔运动的进阶技巧),剖析母乳喂养的营养支持,并提供针对“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与求助路径。 第二部分:中年转型与老年健康管理 荷尔蒙的平稳过渡: 针对更年期出现的潮热、失眠、情绪波动,提供非激素疗法的替代方案,如植物雌激素的合理摄入和骨骼健康的强化保护。 慢性病的综合管理哲学: 强调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并非绝症,而是生活方式的长期管理。本部分教会读者如何与医生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理解药物的协同作用,并进行居家自我监测的规范化操作。 认知健康与防跌倒策略: 介绍“健脑”的饮食结构(如MIND饮食),以及通过双重任务训练(Dual-Task Training)来提升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有效预防意外伤害。 --- 本书特色 1. 强调循证医学: 全书内容均建立在近十年内的权威医学期刊和大型临床研究之上,杜绝未经证实的“偏方”和“秘诀”。 2. “我能做到”原则: 摒弃复杂的医学术语,所有建议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日常步骤,如“每天增加15分钟的快走”或“将晚餐的白米饭替换为糙米”。 3. 图表化信息传递: 大量使用流程图、对比表格和人体解剖示意图,使复杂的健康信息一目了然。 4. 跨学科融合: 融合了营养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和传统中医的精髓,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健康视角。 《健康中国:全民养生实践指南》是您家庭健康管理中心最可靠的智囊团,它不仅告诉您“为什么”要健康,更详细地指导您“如何”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不像那种强行灌输知识的书,而更像是一个耐心的导师,引导你一步步走近真相。它最打动我的是那种“去神秘化”的处理方式。很多医学概念,在普通人听来如同天书,但作者总能用最简单、最形象的比喻将其解释清楚,比如用“交通拥堵”来比喻血管堵塞,用“内部装修”来比喻细胞修复过程。这种高超的表达能力,让原本高高在上的医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当我在网络上看到一些耸人听闻的健康信息时,这本书里建立起来的批判性思维框架,会立刻启动,帮我判断其可靠性。这套书不仅是关于看病,更是关于如何建立一种健康的主动意识,如何从被动的“等待生病”转变为积极的“经营健康”。它提供的工具和思维模式,比任何单一的药物或食谱都来得更为持久和宝贵。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丝毫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医学术语堆砌,读起来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聊天一样。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一些常见病症的描述,细致入微,从症状的早期预警到日常的自我管理,讲解得极其透彻。我以前总觉得看病挂号排队是个大工程,对很多小毛病也总是拖着不当回事,但读完后才明白,很多时候早期的细微变化才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书中对于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这一点,简直是宝典级别的指导。它教会我如何清晰地描述病情,如何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医嘱。这种赋权感,让我感觉自己真正成为了健康的主导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病患。特别是关于生活方式调整的那几章,非常实用,它不是空泛地说“多运动多吃菜”,而是给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应该侧重哪些营养素的补充,以及如何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进行有效的放松和恢复。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格局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它不仅仅是一本“病症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与身体相处”的哲学著作。作者的叙述中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同理心,对于那些在疾病面前感到焦虑、无助的读者,简直是一种心灵的慰藉。我特别喜欢他探讨的“疑病倾向”和“过度医疗”这两个话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太容易被各种夸张的宣传带偏,要么过度恐慌,要么盲目相信偏方。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理性和成熟的视角,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健康的“信息过滤系统”。它强调的“适度原则”,在保健和治疗上都适用。另外,关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的联动关系,书中阐述得非常深刻。它提醒我们,身体的反应往往是情绪的投射,学会管理压力,比吃多少保健品都重要。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引用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科学数据,但表达方式却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温度。

评分

我是一个比较注重细节的人,对那种泛泛而谈的书籍总是敬而远之。但这本书的细致程度,绝对能满足我这样的“细节控”。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体检报告解读”那一章节。每次拿到体检单,面对那些密密麻麻的箭头和指标,我总是感到一头雾水,很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关键信息。这本书简直是我的“体检报告翻译官”,它不仅解释了每个指标的正常范围,更重要的是,它会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轻微的波动是生理性的,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引起警惕并采取行动。这种对“灰度地带”的精准把握,是很多科普读物所缺乏的。此外,书中对不同疾病的“时间线”描述也极其到位,比如某种慢性病在五年、十年后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轨迹,这使得读者能够提前规划,做出更长远的健康投资。它的内容更新速度显然跟上了现代医学的步伐,而不是停留在几年前的知识点上,这点非常值得称赞。

评分

说实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下这本书的,因为市面上关于健康的“指南”实在太多了,很多都是互相矛盾的。然而,这套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平衡的知识体系。它没有极端地推崇某一种疗法或生活方式,而是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的“系统性原因”。比如,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生活节奏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如何通过调整生物钟来优化身体机能的建议。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回归到生活细节的论述方式,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治疗方案时,总是会并列列出主流医学的循证证据和一些具有长期观察价值的替代性/辅助性方案,这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这本书真正让我理解了“整体观”在医疗保健中的重要性,它引导我去看待身体作为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运作模式,而非仅仅是零件的堆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从单纯的“活得久”升级到了“活得有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