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于中医养生保健爱好者阅读使用。 历代医药学家也是养生大家,如东汉的华佗、东晋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等名医,酷好探索养生之术。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名医从《黄帝内经》养生经典出发,总结出了丰富的养生之术,特色各异、妙不可言。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术源远流长,本书编者从事多年养生研究,深入研究了十五位历代名医的长寿养生精华,发现了很多行之有效、流传千古的长寿秘方,实用简单,只要掌握了原则方法,每个人都能健康长寿。书中精选了适合现代人生活起居、运动保养、四季养生、饮食养生、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养生方法,如名扬中外的华佗五禽戏、李时珍的药粥养生,每日注重这些细节,将养生的理念贯穿衣食住行,就可以轻松摆脱疾病,实现养生长寿的目标。
本书适合于中医养生保健爱好者阅读使用。
作者简介
章文春 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学基础及中医养生康复的研究工作。现任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中医养生分会副会长、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胡素敏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从事中医教育和临床近20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各家学说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华佗养生之道——运动养生1
中华五禽戏名扬中外,要领是模仿虎扑动前肢、鹿伸转头颈、熊伏倒站起、猿脚尖纵跳、鸟展翅飞翔等动作进行运动,坚持锻炼就可保持全身气血流畅。
第二章 张仲景养生之道——内养外慎17
内养正气是养生的根本目的,任何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保养正气;正气充足,就能抵御一切有害因素对身体的损害。
第三章 葛洪养生之道——不伤为本29
修身养性务必从生活细节中谨慎防范,既不能因为好处少而不去做,也不能因为是小损伤而不去防范。
第四章 孙思邈养生之道——动静相宜41
养生之道讲究动静相宜,养生要身心并重,以少欲而养心,以静而练内,以动而形外。
第五章 李杲养生之道——补脾益胃51
若饮食起居不慎、过度劳累、喜怒哀伤过度,会损伤人体的脾胃,脾胃受损则不能消化食物,也不能有效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脏腑。本章还介绍了具体的饮食调理方法,适合不同体质的人对症饮食进补。
第六章 朱丹溪养生之道——淡薄饮食63
阴精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章根据人体从儿童到老年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指出饮食养生应因人而异,但总不离养阴抑阳、保护阴精。
第七章 冷谦养生之道——导引养生75
导引养生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方法之一,练习时注意动作柔和、自然流畅、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并注意动作、呼吸和意念的相互配合。
第八章 万全养生之道——养生四要91
养生四要既注重道德修养的调心养神,又有以动作导引为主的运动养生,并且强调人体在多种养生保健方法的综合调理中突出食养。
第九章 李时珍养生之道——药食保健103
饮食中用毒易食的谷肉果菜延年益寿,采用健脾和胃与补益肝肾的方法增本抗老,药粥养生对人们养生非常有益。
第十章 李梴养生之道——守神养精117
人们在日常养生中要注意将精神意识守护于体内,人的心神与身形合凝而安定,不贪多、不躁动、不妄为,这样就可以防病治病而健康长寿。
第十一章 龚廷贤养生之道——形神并养125
摄养应该做到淡薄美味、少劳心神、节制欲望、戒除喜怒、爱惜元气、不多言语、看轻得失、祛除妄想、远离好恶、收敛视听。
第十二章 张介宾养生之道——护肾保精135
护肾保精,人体既要保护先天之精的过度丧失,也要认识到后天脾胃对先天之精的濡养作用,因此后天饮食调理对护肾保精也很重要。
第十三章 汪绮石养生之道——六节八防141
六节即节制性欲、烦恼、愤怒、辛勤、思虑和悲哀;八防即春防风防寒,夏防暑热及贪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防风。
第十四章 叶桂养生之道——善调晚年157
中老年人的体质多是肾元亏虚、脾胃不足。中老年饮食中多以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填精,以及甘温柔润之品健脾养胃。
第十五章 曹慈山养生之道——积极有为167
中老年人应调整心态,老有所为、积极养生。本章介绍的坐、立、卧导引功法,中老年人坚持锻炼,可以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
参考文献178
前言/序言
中医养生之道,博大精深;中医养生之术,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以自己的聪明睿智创造出了一系列对抗疾病和衰老的独特方法,并通过不断总结,逐渐使其完善。这些保健延年的理论和方法就叫做“养生之道”。传统的养生文化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发展与中医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体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发生,同时探索衰老的机制及益寿延年理论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主旋律,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第一部养生宝典,其养生理论和方法,两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人们养生保健、强身愈病。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历史,历代著名医药学家大多也是卓有成就的养生大家,如东汉的华佗、东晋的葛洪、唐代的孙思邈、元代的朱丹溪、明代的李时珍等,这些名医精通养生理论,酷好研究探索养生之术。他们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出发,结合自身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养生之术,特色各异、妙不可言。现代的很多保健护体理念及方法,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古代中医养生经验的启迪。
本书精选了在养生学说上有重要建树的十五位古代医家,用通俗的语言对各位医家养生思想和特色进行简明而系统的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养生的范例。本书以医家养生之道为核心内容,每章均以医家经典养生名言导入来引导读者走进这些古代养生大家。其中“养生名言”选用了反映该医家养生特色的经典原文,并附以对原文的解释,一方面让读者读时能有原汁原味之感觉;另一方面能便于读者更通俗地领会其养生真谛。“了解名医”则简要地介绍了各医家的生平或成就,使读者对各医家有所了解,从而能更快地领会其养生精粹;“养生之道”则对各医家独特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以点带面,条分缕析,最大限度地反映历代名医养生的经验与特色。书中亦提示了许多现代养生知识,增强了本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健康与长寿,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希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读者从历代名医养生方法中得到启迪,并对研习、实践养生之道有所帮助。由于作者水平和时间有限,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10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
《养生真谛:千年智慧与现代实践的融合》 这本书不是关于“名中医养生长寿经”的,它是一部独立存在的、深入探讨养生奥秘的著作,旨在为当代人提供一套全面、科学且易于实践的养生指南。我们摒弃了陈旧的、不合时宜的观念,而是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身与心等多个维度,梳理并整合了古今中外养生智慧的精华,并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构建起一个完整而富有生命力的养生体系。 第一部分:养生之根——理解生命与健康的本质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养生方法之前,本书首先致力于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生命本质和健康真谛的深刻理解。我们认为,养生并非简单的“治病”,而是一种积极主动地维护和提升生命活力的过程。 生命的周期与自然节律: 本书将从宏观角度审视生命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老的全过程,并强调顺应自然节律的重要性。我们将详细阐述“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例如如何根据四季变化调整作息、饮食和运动;如何理解人体内部的生理节律,如昼夜节律、月经周期等,并利用它们来优化健康。我们不会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会提供具体的指导,比如在冬季如何通过进补温和的食材来“藏精”,在春季如何通过舒缓的运动来“生发”。 健康的多元维度: 传统的健康观念往往过于侧重生理层面。本书则提出“全人健康”的概念,将健康划分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情绪健康、社交健康和精神健康五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维度。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五个维度各自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心理的压力如何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良好的社交关系如何提升幸福感和延长寿命,精神层面的追求如何成为生命意义的源泉。 疾病的根源与预防: 我们将分析现代社会中常见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精神疾病等,不仅仅是从症状上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剖析其发生的深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遗传倾向以及情绪压力等。本书着重强调“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进行有效的预防。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科学的预防策略,从基因层面到生活习惯,全面构筑健康的防线。 第二部分:养生的基石——饮食、睡眠与运动的科学之道 饮食、睡眠和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力的三大基石,也是养生实践中最常被提及的部分。本书将以科学的态度,深入挖掘这三大要素的本质,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 智慧饮食:超越“吃什么”的边界: 食物的本味与能量: 我们将重新审视食物的营养成分,但更侧重于理解食物的“能量属性”和“性味归经”等传统观念在现代科学中的对应。例如,红豆的“利水消肿”与现代医学对其利尿作用的解释;姜的“温通散寒”与研究表明的促进血液循环和抗炎作用。 个性化与辨证施食: 强调“一人一方”的饮食原则,个体差异性是关键。我们将介绍如何根据体质(如寒性、热性、湿性等,并提供现代医学对这些体质的解释),季节,以及具体的生理状态(如经期、孕期、运动后等)来选择最适合的食物。 烹饪的艺术与智慧: 探讨不同的烹饪方式对食物营养和能量的影响,鼓励选择更少加工、更少油盐的烹饪方法,如蒸、煮、炖,同时也会介绍一些能够最大程度保留食物营养和风味的传统烹饪技巧。 “食养”理念: 介绍如何通过食物来调理身体,而非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例如,如何通过特定食物来滋养肝脏、健脾胃、补肾气等,并提供具体的食谱建议,这些食谱均基于现代营养学和传统养生学的双重考量。 深度睡眠:重塑生命能量的源泉: 睡眠的生理与心理双重需求: 深入解析睡眠对身体修复、记忆巩固、情绪调节和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性。我们不仅会谈论睡眠时长,更会关注睡眠的质量。 破解失眠的密码: 分析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从生活习惯、心理压力到环境因素,并提供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调整作息、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放松技巧(如冥想、腹式呼吸)以及针对特定人群的睡眠指导。 “睡养”的艺术: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睡眠来达到养生的目的,例如“子午觉”的现代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午睡来补充能量,如何通过睡前的小习惯来促进高质量睡眠。 规律运动:唤醒身体的内在活力: 不止于“流汗”: 运动的意义远不止于减肥或锻炼肌肉。本书将强调运动对心血管健康、骨骼强健、情绪舒缓、大脑功能以及免疫力的全面提升作用。 多样化的运动选择: 介绍不同类型的运动,如力量训练、有氧运动、柔韧性训练以及意念练习(如太极、瑜伽),并分析它们各自的益处和适用人群。 “动养”的智慧: 结合现代运动科学,重新解读传统养生功法(如八段锦、五禽戏)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并强调运动与呼吸、意念的结合。 运动的频率与强度: 提供科学的运动建议,如何平衡运动与休息,避免过度训练,以及如何通过运动来提高身体的整体机能。 第三部分:养生的升华——情绪、心态与精神的和谐共生 在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养生的更高层次在于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充盈。本书将深入探讨情绪、心态和精神状态在养生中的关键作用。 情绪的疏导与转化: 认识情绪的本质: 解释情绪并非“好”或“坏”的标签,而是生命的一种自然反应。我们将分析常见负面情绪(如焦虑、愤怒、悲伤)的产生机制,并提供科学的疏导方法。 情志相生的智慧: 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并提供如何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来平衡和转化负面情绪的策略。例如,如何通过培养“喜悦”来滋养心脏,如何通过“宽容”来化解“怒气”。 情绪管理的实用技巧: 提供一系列实用的情绪管理工具,如正念练习、感恩练习、自我对话、情绪日记等,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和转化情绪。 心态的建设与积极力量: 乐观主义的科学依据: 探讨乐观心态对生理健康和免疫力的积极影响,并提供培养乐观心态的方法。 “知足常乐”的现代解读: 分析“知足”对于降低压力、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并探讨如何平衡进取心与感恩之心。 人生智慧的传承: 结合哲学、心理学和人生经验,引导读者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精神的追求与生命意义: 超越物质的精神需求: 探讨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如追求意义、连接感、创造力等,并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健康和幸福。 “静养”的哲学: 介绍“静”的养生理念,不仅仅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灵的沉静。探讨冥想、内观等练习如何帮助人达到内心的平静,从而提升生命的觉察力和洞察力。 寻找生命的力量源泉: 引导读者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发掘内在的潜能,并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活动力。 第四部分:养生的进阶——环境、关系与社会互动 在完成了个人身心的调养之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互动,这些都对我们的健康有着至深的影响。 和谐人居:创造健康的生活空间: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探讨居住环境(空气质量、光照、噪音、绿化等)对人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 “风水”的科学解读: 尝试从现代科学(如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生理学)的角度来解读传统“风水”理论中关于居住环境与人健康关系的合理之处,例如采光、通风、空间布局等。 打造健康生活空间: 提供关于如何改善居家环境、选择绿色建材、利用自然光照、增加绿植等实用建议。 人际的滋养与边界的艺术: 高质量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阐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情感支持、压力缓解和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 “交养”的智慧: 探讨如何建立和维护健康的社交关系,如何识别并远离有毒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 同伴支持的力量: 强调与志同道合者建立联系,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在养生之路上成长。 社会参与与生命价值的实现: 融入社会,贡献价值: 探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个体生命意义和精神满足感的重要性。 “劳养结合”的平衡: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并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回馈社会,收获幸福: 鼓励读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回馈社会,参与公益活动,这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提升自身的幸福感和生命品质。 结语: 《养生真谛:千年智慧与现代实践的融合》是一部旨在赋能读者的著作。它不是提供一套僵化的养生规则,而是引导读者去探索、去实践、去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我们相信,通过理解生命、掌握科学方法、调整心态,并在和谐的环境与人际关系中生活,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健康、更充实、更富生命力的生活。这本书是献给所有渴望拥有健康人生、追求长寿幸福的每一个人的。它融合了古人的智慧,也拥抱了现代的科学,旨在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美好生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