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金文丛4 莲生书简

碎金文丛4 莲生书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联陞 著
图书标签:
  • 莲生
  • 佛教
  • 书信集
  • 明代
  • 文化
  • 历史
  • 古籍
  • 思想
  • 文学
  • 碎金文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9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63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碎金文丛 第4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杨联升先生的书信辑存选,收录自1938年起五十年间,其与胡适、钱穆、赵元任、李方桂、饶宗颐、萧公权、缪钺等近50位学人的通信。信中多论学问,吉光片羽中灵思毕现;也谈生活,掌故新见,妙语迭出。这些书信是杨联升于学术着作之外的“闲笔”,多为首次整理,极具价值。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书信展现了老辈学人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将学问融于生活的自在状态。通过这些跨越大洋的鸿雁,也勾勒出了当时学界的多姿面相。

作者简介

  杨联陞(1914—1990),著名史学家。三十年代得清华名师真传,四十年代负笈哈佛,五十年代成为西方汉学界一流学人,哈佛燕京讲座教授。杨先生治学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语言,曾任赵元任助手,与胡适通信论学二十年,余英时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目录

与宇都宫君书(一通)
与李光璧书(一通)
致胡适(十通)
与戴文达书(一通)
致全汉昇(一通)
致鲍克(一通)
与曾我部静雄教授论课役书(二通)
致赵元任(一通)
致蒋彝(一通)
致卫利(一通)
致钱穆(三十通)
致杨忠平(十七通)
致周法高(一通)
致何炳棣(三通)
致房兆楹(一通)
致周策纵(七通)
致陈启霎(一通)
致屈万里(二通)
致李济(一通)
致赵赓飏(十一通)
致李方桂(二通)
致裴·约翰(二通)
致潘重规(一通)
致陈世骧(一通)
致陶希圣(七通)
致陈祚龙(二通)
致李田意(一通
致池田温(一通)
致王尔敏(一通)
致刘广京(三通)
致张琨(一通)
致张琨、刘广京(一通)
致钱思亮(三通)
致浦薛凤(六通)
致萧公权(二通)
致饶宗颐(二通)
致杨仲耆(二通)
致牟复礼(一通)
致神田喜一郎(一通)
致缪钺(五十通)
致吕叔湘(一通)
致刘绍唐(二通)
致李中清(二通)
致丁邦新(一通)
致洪同(六通)
致周一良(一通)
致陶晋生(一通)
致浦丽琳(一通)
致王仲荦(一通)
致杜维运(二通)
致吴于廑(二通)
致唐长孺(一通)
致宿白(一通)
致傅幼侠(二通)
致吴大猷(一通)
编后记:书写性情

精彩书摘

  《碎金文丛4 莲生书简》:
  九
  胡先生:
  在纽约吃了师母做的那么些好菜,还有烧饼,喝的又是茶,又是酒。回来还没有来得及写信道谢。虽说忙乱,也该挨打了。今早又收到您五月廿六日的信,非常高兴。那天谈的主要是雕塑人像,不过这自然不应该与图书人像完全分开。我只是觉得俑一般是代表殉葬的从属人物,而受祭的神鬼之类,则用主用尸,而不用“像”代表:好像是一件可以注意之事而已。俑人既有牺牲之义,则与巫诅之用俑人,道家之以像代身(《抱朴子》已经提到),乃至霍去病墓前之马下匈奴,在观念上都可能有相通之处。
  雕刻人物及塑像为崇拜的对象,我一直觉得是后汉以来受了佛教的影响才兴盛起来的。如《风俗通》“今民间独祀司命,刻木长尺二寸为人像,行者担箧中,居者别作小屋,齐地大尊敬之”及丁兰刻木事亲之类。(关于生得奉养父母,则死后不用像奉事,好像还见过一段议论,一时记不得出于何书了。)不过您举的朱夫子《跪坐拜说》实在重要!如果“文翁犹是当时琢石所为”,而且所谓当时之“汉时”是前汉而非后汉,则可能是作人像表示恭敬崇拜最早之例了。琢石当是圆雕而非平面浮刻,“写放文翁石像为小土偶”也是证据,否则摹拓就行了。
  您修改“遗嘱”,授权毛子水先生同我处理您将来的“遗稿”。这是一件大事,我不敢不从命。您在前些年早就同我说过:学生整理先生的文稿,不可贪多而收录未定之稿,或先生自己以为不应存之稿。但这里实在需要很大的判断能力。我觉得编辑人决定不收入“全集”的文稿,也该有个目录,附在集后,并说明不收之故(例如“未定稿”),如未刊行,并应说手稿保存在何处。我觉得“刊布”与“保存”是两回事。即便刊行“全集”,也应该有些选择。至于“保存”,又有学术性、纪念性两端,从学术看,也许还可以选择(例如先生关于一个问题,曾起草过两次稿子,自然以后稿为定,前稿只供校勘之用),若为纪念,则片纸只字,都可能有人要保存,那就只好各行其是了。您如果再详细的指示,有时间倒可以写下来,将来负责的人好遵照办理。
  我六月六日起飞,经过西雅图,十日可到东京,住国际文化会馆(International House of Japan)(在港区麻布鸟居坂町二番地),两周之后去京都,那时可托京都大学文学部吉川幸次郎转信。七月中旬到台北,信可请李济之先生转。
  也许这封信就莫复信了。敬请双安
  学生联陞敬上
  一九五七年五月廿七日
  关于赵先生割治情形,您托王德昭先生带话,谨此道谢。
  十
  胡先生:
  从报上看见您休养之后出院,非常欣慰。敬祝您同师母福体安康,百事如意!
  这次院士会议,我又得请假,真是抱歉。因为这半年我虽然休假,早已安排好四月至七月到京都大学去讲一课秦汉经济史,这样哈佛燕京学社可以出旅费,后来戴密微教授又给安排在法国学院讲四次(得用法文,要特别准备),这样又把三月完全占去。近两个月血压又有上升趋势,医生主张旅行宜简化,以免神经过于兴奋,所以这次就打算先不来给您同各位师长前辈请安了。下年Pelzel也休假,哈燕社的访问学人事务,由我代主持一年,这也是要早些回美的另一理由。在法国及日本如有我可以代办之事,请随时赐告,信可请戴密微先生(三月)或京都大学史学部转。我这次出游还是一个人,小孩得上学,因此内子必须留守。
  专此敬请道安
  学生联陞敬上
  一九六二年二月七日
  ……
卷帙浩繁,文脉绵延:宋代士人交往与文化生活研究 一部深入挖掘宋代文人群体精神图谱与社会实践的恢弘之作 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文学批评范畴,以宋代士人之间的书信往来为核心线索,系统梳理和剖析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独特的文化精神风貌以及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实践。我们聚焦于宋代特有的“交游文化”和“书简传统”,试图重构一个有血有肉、充满张力的士人世界。 第一章:书简的时代背景:士人阶层的兴起与网络构建 宋代,一个重文抑武、科举制度高度成熟的时代,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庞大士人阶层。这一群体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国家治理的中坚力量和文化风尚的引领者。他们的精神诉求、政治抱负以及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书信这一媒介得以维系和表达的。 1.1 科举路上的盟约与竞争: 从发迹之初的乡闾砥砺,到京城会试的激烈角逐,书信构成了士人早期人脉的基石。本章细致考察了“同年”这一特殊身份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入仕前后的书信往来如何从最初的相互砥砺、请教,逐渐演变为政治站队和信息互动的关键渠道。我们选取了若干重要的“中榜”与“失意”书信群,以微观视角展现了士人初入仕途时的心理预期与现实落差。 1.2 地方藩镇与中央官场的交织: 宋代的政治生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官员频繁调任。这种流动性反而强化了“异地交游”的需求。本书梳理了外放官员与京官之间的书信往来,探讨了他们如何通过书信维持对中央政治动态的感知,以及如何利用同乡或同僚关系在地方治理中相互扶持,甚至形成地方性的政治派系。书信不仅是问候,更是情报的交换所和政治立场的试探。 1.3 朋友圈的文化资本积累: 宋代文人的交往绝非功利主义的堆砌,而是建立在共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理想之上。本书深入分析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核心的文人群体内部,是如何通过诗文唱和、书画品评、古董鉴赏等活动,构建起一种排他性且具有高度辨识度的“文化圈子”。书信在其中扮演了“文化认证”的角色,证明个体对雅致生活的理解和参与度。 第二章:书信的文本形制与情感表达的复杂性 宋代书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复杂性远超简单的公文或私人问候。它们是个人“心迹”的坦露,也是社会规范的体现。 2.1 尺牍的文体学探索: 我们对比了宋代不同身份、不同目的书信的格式差异,如致君书、致友书、致门生书等。重点研究了宋人如何将议论、叙事、抒情熔于一炉,如何通过遣词造句,在“得体”与“真诚”之间寻求平衡。尤其探讨了宋人对“笔势”的追求,即如何通过书写本身的韵味来传递情感力度。 2.2 论“情”与“礼”的张力: 宋代士人一方面强调个体情感的珍视(如“知己”观念的强化),另一方面又必须遵守严苛的社会礼仪。本书分析了当两者发生冲突时,书信是如何成为调和矛盾的工具。例如,在拒绝他人请求时,如何既表达出不忍与惋惜,又坚定地维护自身立场。这种“婉拒的艺术”是宋人交往智慧的集中体现。 2.3 知识与技艺的远程传输: 除了情感交流,书信还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宋代的理学思潮、金石学研究、园林营建技术、乃至医学方术的探讨,都大量依托书信进行。本章收录并解读了数封涉及具体技术探讨的书信,揭示了书信在推动宋代学术发展中的“幕后作用”。 第三章:社会实践中的书信:政治角力、避世与乡土情怀 书信不仅仅是士人雅集时的点缀,更是他们在面对国家危机、个人困顿时,进行自我调适和社会干预的重要手段。 3.1 论政与劝谏的隐晦艺术: 在皇帝或权臣当政的敏感时期,士人之间关于国家大事的讨论往往需要极高的语言技巧。本书梳理了数起涉及政治风波的书信往来,分析了士人们如何使用典故、比兴、双关等修辞手法,既能清晰地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建言,又能巧妙地规避文字狱的风险。这些书信是宋代知识分子政治良知的隐秘记录。 3.2 贬谪途中的精神慰藉与自处之道: 宋代政治斗争频繁,士人被贬谪是常态。被放逐的士人往往通过大量书信与故友保持联系,这不仅是情感上的支撑,更是他们重塑自我价值、规划未来行动的战略步骤。这些书信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如何保持昂扬的士气,如何将“被放逐”转化为“获得闲暇”进行学术反思。 3.3 乡土情结与地方文化的发掘: 随着士人与地方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书信成为他们关注地方风土人情、参与地方建设的重要媒介。本书展示了士人如何通过书信记录地方掌故、捐资修葺地方文献、指导乡里教育。这使得宋代的交游文化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的“雅集”,而是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 结语:穿越时空的回响 通过对宋代书信这一独特文本的深入考察,本书描绘了一幅宋代士人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的立体图景。他们的书信,是那个时代最真实、最鲜活的切片,承载了他们的理想、痛苦、智慧与温情。研究这些“碎金”般的文字,不仅是为了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为了理解中国传统士人群体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构建自我,并与世界进行复杂而深刻的对话。这些穿越千年的墨迹,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友谊、责任与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引发了我对自身处境的重新审视。它不是那种直接给你答案的作品,而更像一面镜子,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观自己。它探讨的主题,虽然看似宏大,但最终都落脚于个体生命的体验和选择上。我开始思考自己过去的一些决定,那些曾经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认知,在书中的情境映照下,都产生了新的解读。这种自我对话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也充满了成长的喜悦。它成功地打破了我既有的思维定势,拓宽了我看待世界的视野,让我明白许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满了灰度的可能。这种启发性的力量,远超了一部普通小说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展开得极为细腻,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一般精准,对所描绘的人事物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复杂人际关系的处理,那种微妙的情感波动,那些欲言又止的瞬间,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感受到角色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彷徨,仿佛我就是那个局中人,感同身受。这种强大的代入感,绝非简单的叙事技巧所能达到,它需要作者对人性有着深刻而透彻的洞察力。书中对环境的渲染也功不可没,通过对光影、气味乃至声音的描绘,构建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场景,让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存在。我必须承认,读完一些段落后,我需要停下来,慢慢消化那些涌上心头的情绪和思考。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章节之间的跳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建立起了一种隐秘的关联。初读时可能会感到一丝迷惘,需要不断回溯和比对才能将散落的线索串联起来,但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将“探索”本身也变成了阅读体验的一部分。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这种智力上的参与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乐趣。而且,这种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方式,非常符合我们当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但它又比碎片信息更具内在的逻辑和美感。这本书需要读者投入时间、用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蓝图,一旦构建完成,其震撼力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从文风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奇特的张力,它既有古典文学那种含蓄内敛的美感,又融入了现代叙事中那种直击人心的力度。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令人叹服,时而如涓涓细流般平缓叙述,时而又如惊涛骇浪般情感爆发,这种节奏的起伏变化,牢牢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发现自己忍不住去揣摩那些看似平淡却暗藏深意的词语选择,每一个副词、每一个形容词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晦涩的道理用最易懂、最富有诗意的方式表达出来,使得那些原本可能让人望而生畏的哲学思考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表达方式,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细腻又不失厚重,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踏实感。封面那种淡淡的素雅,配合着字体排版的考究,立刻就把我拉进了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阅读氛围中。我特别喜欢那种在翻页时,纸张摩擦发出的轻微声响,仿佛是与作者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内文的排版也十分讲究,字距和行距的调整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看得出来,出版方在书籍的制作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人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艺术品。这种对手工质感的坚持,在如今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楊聯陞先生一直是仰慕的對象,先後讀了他的大多數作品。再購書信集,通過詩、書評、書信了解往哲。

评分

喜欢读学人日记和书信,杨联陞先生为史学大家,读其信,定有收货!

评分

很好质量不错!很满意!

评分

楊聯陞先生一直是仰慕的對象,先後讀了他的大多數作品。再購書信集,通過詩、書評、書信了解往哲。

评分

非常值得购买收藏的好书,细细品读真的会收获很多,绝对好评!非常值得购买收藏的好书,细细品读真的会收获很多,绝对好评!非常值得购买收藏的好书,细细品读真的会收获很多,绝对好评!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十个字的好书。

评分

楊聯陞先生一直是仰慕的對象,先後讀了他的大多數作品。再購書信集,通過詩、書評、書信了解往哲。

评分

快递速度快,书很好,参加活动买的,打折加领卷,大概三五折不到拿下,很合适。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很不错的,买来看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