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紫辰,吴京昴 著
图书标签:
  • 南京大屠杀
  • 侵华日军
  • 第六师团
  • 历史
  • 战争
  • 暴行
  • 纪实
  • 档案
  • 日本侵华
  • 二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ISBN:97872291240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51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与其他类似书籍的*大不同点,就是以日军的战史志及部队作战史志为基础,对中日双方南京战役前后的各战场情况及作战经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写。我们却能从日军的战史志中看到中国军队不畏强暴绝死抵抗的民族精神。大量的图片资料,让人有身临现场的感觉。

南京大屠杀部分,以日军的战史记录、日军军官的战场日记、日军士兵的战场手记等为资料,对日本军国主义在南京犯下的惨绝人寰的反人类滔天大罪进行了揭露。

书中还有无数数据资料表格,是作者这些年来的科研成果,我们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到当时中日双方巨大的差距和悬殊的实力,正是这份悬殊和牺牲,让我们对先辈们为了民族国家而战的精神产生深深的景仰。

本书由畅销书作家余戈先生以自己信誉作担保抵押强力推荐。


内容简介

《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是以抗战初期南京保卫战及南京大屠杀为背境的一部纪实性军事著作。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件而引发了中日间全面的战争。在华东战场,日军增兵淞沪,在上海爆发了激烈的交战。战事的结果大大出乎日本人的意料,日军损失惨重,战事形成胶着。此时,日军决定扩大战场,从华北调兵新组建第10军从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企图切断数十万中国军队退路,一举歼灭中国抗战有生力量。由于战场形势突变,中国军队被迫撤退。随着形势的变化,日本华中方面军总司令官松井石根下达了攻击南京的命令,南京保卫战由此展开。

本书主要从侵华日军第10军第6师团的角度,描写了中日间南京战役的战斗情况。其时,中日间实力悬殊,但中国军人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战,壮怀激烈,视死如归,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但这些壮举却不是我们自己的记录,而是通过日军参战人员的战场记录而得以反映的。将军山、雨花台、82高地、中华门,这一个个地名,记录着我中华儿女为民族生存而战的英雄壮举和流血牺牲。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现在,日本右翼分子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而在此书中,通过日本人自己的记录,铁证如山地还原了日本法西斯对我同胞令人发指的残暴行径。战后,第6师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回南京受审,被判处极刑枪决于南京雨花台,实现了人类文明对野蛮的正义审判。

本书中有大量的数据表格和当年的实景照片,力求更真实地还原当年的惨烈战事。


作者简介

江紫辰:1994年生,陕西省西安市阎良人。16岁开始收集抗日战争中、日双方史料,18岁撰写南京保卫战书稿,先后收集侵华日军师团史、联队史、大队史近百本。并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网易历史频道、凤凰历史频道、《现代兵器》杂志等先后发表数十万字抗战文章。

吴京昴:1993年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幼爱好军事、历史,收集中、日双方史料数千册。先后在澎湃新闻私家历史、网易历史频道、凤凰军事频道、《国家人文历史》杂志、《军事历史研究》杂志发表数十篇抗战文章及学术论文。


精彩书评

毫无疑问,战史作品已进入一个“信任阅读”的时代,不看作者名头大小,只看诚意与实力。我愿郑重推荐江紫辰、吴京昴的这部战役史专著,以个人的微薄信誉为抵押。打开读吧,不会让您失望!

——知名微观战史作战、远征军研究专家余戈

一本扎实的战史著作,一份全面展示第六师团罪恶的长卷,一场展现南京保卫战*激烈之战的图景。如果你对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有兴趣,这本书是你必不可错过的精彩之作。

——网易历史频道主编邹德怀

常常见到日方人员撰写的南京保卫战的军事微观史,从学术专业研究的角度来讲,让我长叹不已,叹已不如人。该书的面世,令我长长的叹息嘎然而止。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


目录

前 言 / 1


序 章 黑云压城 / 1


第一章 惨烈的淞沪战场 / 7

第一节 组建“上海派遣军” / 9

第二节 陷入僵局的上海战场 / 15


第二章 金山卫登陆战 / 27

第一节 组建第10军 / 29

第二节 熊本第6师团 / 37

第三节 十万日军偷袭杭州湾 / 46


第三章 战略大转移 / 57

第一节 松井石根与第10军司令部的矛盾 / 59

第二节 松江保卫战 / 61

第三节 佘山遭遇战 / 64

第四节 差点被一锅端掉的日军师团司令部 / 67

第五节 功亏一篑的佘山歼灭战 / 70

第六节 被大火笼罩的青浦城 / 74

第七节 强渡苏州河 / 88


第四章 松井石根下达南京攻击令 / 97

第一节 废除“制令线” / 99

第二节 十万日军围攻南京城 / 107

第三节 实力悬殊的中日对垒 / 115


第五章 南京保卫战 / 121

第一节 燃烧的牛首山 / 123

第二节 血战雨花台 / 138

第三节 化为地狱的82高地 / 151

第四节 华严寺、菊花台攻防战 / 165

第五节 激战上新河 / 178

第六节 兵临城下 / 183

第七节 喋血中华门 / 189

第八节 孤旅突围 / 208


第六章 恶魔屠城 / 217

第一节 日本战后史料公开抹杀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219

第二节 铁证如山/ 223

第三节 日本随军记者所记录的南京大屠杀/ 238

第四节 正义的审判/ 250


尾 章 警钟长鸣 / 261

附一 / 265

附二 / 270

参考文献目录 / 292


精彩书摘

十万日军偷袭杭州湾


11月5日凌晨2时50分,日军155艘运兵船静悄悄地驶入杭州湾。登陆前,日军第6师团长谷寿夫作了如下部署:

(1)国崎支队于凌晨3时开始登陆,占领金山卫周围,掩护师团主力登陆后向松江方向突击前进。

(2)步兵第13联队(欠一个大队,配属一个工兵中队)紧随国崎支队登陆,作为右路纵队,从其左方突击前进,进入黄浦江北岸。

(3) 步兵第11旅团 (欠第13联队、配属一个工兵中队) 为中央纵队,登陆后向右路纵队的左方进击并进入黄浦江北岸。

(4)步兵第23联队登陆后为左路纵队,从中央纵队的左方进击并进入黄浦江北岸。

(5)师团司令部、步兵第13联队第3大队及工兵联队主力,拂晓前紧随第一线部队,在金山卫西面约三公里处的海月庵附近登陆,而后,紧随中央纵队继续前进。

(6) 其余部队均按照登陆作业队的流程登陆,紧随已登陆的部队继续行进。

登陆官兵要随身携带约一周的口粮和尽可能多的弹药。

同时第10军司令部下达了官兵的服装规定:为避免登陆后遭到中国守军阻击,军官的军刀必须用布条裹严。黑色长筒靴表示上级军官,所以要穿棕色高腰皮鞋,使用同色的皮质绑腿。参谋长、参谋等必须取下绶带和陆大毕业徽章(俗称天保钱)。为便于在河网地带作战,下士官兵要穿坑道专用布袜鞋等。

凌晨3时,第二护卫舰队的“鬼怒”号轻巡洋舰,第9驱逐队的“有明”号驱逐舰,第21驱逐队的“初春”号驱逐舰、“初霜”号驱逐舰,共4艘军舰上的140毫米主炮、127毫米主炮在探照灯的指引下向国崎支队登陆地点猛烈射击。炮弹爆炸产生的火光,照亮了寂静的夜空。

在金山卫驻防的第63师官兵被巨大的炮声惊醒,很多官兵在睡梦中就被日军炮弹炸死。幸存的官兵跑出屋外才发现,海面上出现了大量的日军军舰,一艘艘汽船正满载着杀气腾腾的日军国崎支队数千名士兵冲上海岸。没有被日军舰炮炸死的守军官兵在部队长官的指挥下组织兵力,反击登陆的日军国崎支队。金山卫仅有不到一个团的兵力,而且没有重武器,仅有82毫米迫击炮。面对日军140毫米口径、127毫米口径舰炮的强大火力,中国守军死伤累累。日军国崎支队靠着绝对强大的海军舰炮火力,早上6时30分成功登陆,并对天空发射绿色信号弹,示意后方部队登陆作战成功。

日军国崎支队登陆成功后,日军第6师团以第13联队(欠第3大队)为右先遣队,登陆后向金山卫以西地区进攻,然后横渡黄浦江,确保松江以南一线的安全。第11旅团长坂井德太郎少将指挥第47联队、第13联队第3大队为左先遣队,登陆后确保史家村附近一线,并截断沪杭铁路。

凌晨5时30分左右,日军第13联队第2大队率先登陆,先头部队第5中队、第7中队的士兵沿着挂在船舷旁的网梯下船,分别登上登陆舟艇。

日军第6师团部队史《熊本兵团战史》写道:

这一带一直到陆地都是平浅的海滩,两公里多的航程都要破浪前进。透过夜色远望陆地 , 只见一片漆黑。因为浓雾,海军的飞机无法支援登陆行动。在左手方向也听到了枪声。这时,舟艇排成横列,突然加速,箭一般冲向陆地。在听到船底碰到沙滩声的同时,中队长及士兵们一起从舟艇两侧跳入海中,海水冰冷刺骨,但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海水深及胸部,而且海底泥沙淤积,再加上海浪一波接一波地拍打过来,人几乎站不稳。这时,部队离陆地还有两三百米,第一线中队顶着汹涌的波涛,踩着泥沙展开队形,一鼓作气向海岸堤防猛冲……

刚登陆的日军第13联队还没前进几步,就遭到隐藏在周围村落里的第63师第187旅官兵的猛烈射击,一时间,中国守军炽热的机枪火力打得日本兵抬不起头。就在这时,日本海军第三航空战队强行起飞数十架水上飞机,对地面的中国守军进行扫射。同时,日军巡洋舰、驱逐舰以140毫米主炮和127毫米主炮猛烈轰炸中国守军阵地。瞬间,第187旅阵地化为一片火海。日军第13联队第2大队趁势,在十一年式轻机枪、八九式重掷弹筒掩护下,攻破了村庄内的中国守军阵地。

与此同时,日军第47联队也开始登陆作战。与第13联队一样,日军也遭到了中国军第187旅及地方武装的顽强阻击。其中一只舟艇直接被守军迫击炮打翻,加上开始退潮了,浅滩困住了舟艇。见登陆艇被困住的日本兵急忙卸载重机枪、大炮等武器及物资,结果有好几个日本兵被卷入激流浊水之中。有的日军炮兵直接放弃了搬运大炮上岸,徒手趴在沙滩上匍匐前进。

为了降低登陆日军伤亡,日本海军“由良”号轻巡洋舰、“鬼怒”号轻巡洋舰以及第6驱逐队、第10驱逐队、第一水雷战队各个军舰的140毫米、127毫米、120毫米主炮继续向第63师阵地射击。同时日本海军第二联合航空队第12航空队派出九六式舰载攻击机6架、九四式舰载轰炸机8架向金山卫一带轮番轰炸。连续遭到日本海军军舰和飞机炮击、轰炸的第63师伤亡惨重,但不少官兵仍靠着简陋的武器反击日军,并以防空用的机关炮击落第12航空队一架九四式舰载轰炸机。

……

前言/序言

1937年12月13日凌晨5时左右,南京城已经陷入一片火海,日军从南京各个城门涌入南京城,而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在下达了撤退命令后慌忙渡江北撤,日军第6师团的尖刀中队已经从水西门穿插杀向下关。此时国民革命军第74军恰巧奉命从水西门向下关突围,双方随即在水西门附近展开了一场殊死的遭遇战。此次战斗中日军损失惨重,日军一个大队一度丧失战斗力,74军则在付出了更为巨大的代价后成功突破日军阻击,从下关附近撤出南京。

这段战斗的情况是笔者于2011年偶然在一份日军档案中看到的,其中日军对此次战斗描写极为详细,甚至还记载了一位青年中国军官逼近到日军轻机枪跟前,一只手举着毛瑟手枪不停地射击,一只手向日军投掷手榴弹。

这段史料给了笔者极大的震撼,笔者作为90后,当时对于南京保卫战的了解颇为有限,只是知道南京保卫战失败后导致了南京大屠杀,而中国军队的抵抗仿佛也并不十分激烈。但是从这份日军的档案中可以看到,号称日军最强师团的第6师团在中国军队已经放弃南京城之后依旧与中国军队进行着激烈的战斗,而且这支日军最强部队的防线居然被中国军队冲破,而且还导致第6师团一个大队一度丧失战斗力。

笔者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决定要重新审视这段南京保卫战的历史。

数十年来,中国的大陆和台湾两岸关于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的书籍文章,不可谓不多。但是大多数著作都着重于南京大屠杀,关于南京保卫战一直缺乏一本微观战史的著作,对于南京保卫战的细节一直乏人研究,多数国人对于南京保卫战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中国军队一触即溃的错误认识上。

现在,南京保卫战的中国军队战斗详报以及回忆是较为丰富的,但是日军的档案、部队史、回忆录更为丰富。笔者之所以选择第6师团在南京的作战记录和暴行作为研究对象,首要原因是,第6师团是南京大屠杀中杀害中国军民最多的部队之一,其师团长谷寿夫更是作为乙级战犯被判处死刑,在南京雨花台被枪决,可以说这支部队是南京大屠杀日军的一个有代表性的缩影;其次,第6师团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七个师团之一,由日本熊本镇台改编而来,其士兵和下级军官均来自日本民风剽悍的北九州,素来有日本最强师团之称。这个师团参加过济南惨案、长城抗战,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就成为了侵华的急先锋,而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这个师团便一直在中国战场,直到1942年调往所罗门群岛,几乎参加了其间所有的大型会战。这个师团作为南京攻城的日军主力,参加了最激烈的雨花台和中华门的战斗,又是最先攻入南京城的日军部队,这个师团的战斗历程也是南京保卫战的一个缩影。

2005年,全国政协委员赵龙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2014年2月,国家正式确定每年12月13日作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公祭仪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南京大屠杀的纪念已经步入正轨,而笔者也正是在此时开始了本书的写作。

本书主要从日方史料出发,力争将战斗还原到更加精确的微观层面,其间余戈老师给了我许多帮助和指导。而在2016年12月9日,笔者有幸参加了余戈老师向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捐赠谷寿夫亲笔题写的“踊跃破南京城”卷轴的仪式,这也更坚定了笔者将此书写完的信念。

读者如果肯细细读完此书,肯定会惊讶地发现,原来八十年前的南京保卫战并不是一触即溃的象征性作战,中国最强的德械师和日军最强的第6师团曾经在南京城下有过如此激烈的战斗,数千中国将士在激战中献身。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也只收集到了部分阵亡中国军官的名字;同时笔者也收集到了日军第6师团下辖的三个步兵联队的战死者名单。值得庆幸的是,日军战死者名单基本完整,可以很好地还原第6师团的损失情况。

凡事总要有个开始,拙作只是一块砖头,希望通过这块砖头能够引出更多的美玉。希望能有更多有志之士重新审视南京保卫战,以及能让更多人认识到南京保卫战这段历史,这也是本拙著所希望达成的目的!


江紫辰

2017年5月4日



历史的沉思与人性的拷问:抗战时期中国社会风貌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经历全面抗日战争的烽火洗礼中,中国社会各个层面所展现出的复杂性、韧性与深刻变迁。我们聚焦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那些构成社会肌理的微观群体、日常生活的艰辛维系,以及在巨大压力下个体道德选择的挣扎与升华。本书避免了单纯的军事冲突记录或政治宣传叙事,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多维度的、充满人情味的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生活全景图。 第一部分:风暴下的社会结构重塑 本书首先考察了战争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冲击与重塑。在日军侵略的阴影下,传统的地域联系、宗族纽带和阶层秩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城市沦陷与知识分子的流亡与坚守: 重点探讨了1937年至1945年间,文化与教育中心南迁过程中,知识分子群体面临的物质困境、思想分化以及他们如何通过教育、翻译和学术研究,维系民族文化命脉的努力。我们细致描摹了西南联大等机构在极其简陋条件下,坚持学术自由与人才培养的感人细节,探讨了“教授的乡愁”与“教育的使命”之间的张力。 二、乡村的韧性与变异: 在广袤的抗战后方和沦陷区边缘地带,乡村社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田野调查和口述史料的整理,分析了地主、自耕农、佃户等不同阶层在战时经济政策(如征粮、统购统销)下的境遇变化。探讨了乡村内部的自救组织(如保甲制度的改造与利用)如何应对地方权力真空和土匪、流窜武装的威胁,以及农民阶层在抗战过程中对“国家”概念的初步认知与情感投射。 三、城市沦陷区的“夹缝生存”哲学: 对于那些未能撤离的大中城市(如上海、广州的部分区域),本书着重研究了形形色色的“合作者”、“投机者”与“抵抗者”的复杂生态。我们探讨了在权力更迭、物资匮乏的环境中,普通市民如何运用智慧、甚至道德妥协来保障家庭的生存,分析了特定行业(如医药、金融、出版)在殖民与管制双重压力下的运作模式,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灰色地带。 第二部分:战时经济的脉络与民生困境 战争对国民经济的消耗是巨大的,本书将视角投向了维持战争机器与社会运转的经济基础,特别是普通民众所承受的巨大民生压力。 一、通货膨胀与物价飞涨的日常: 详细分析了战时财政政策,特别是“法币”的发行与滥发对民众储蓄和日常购买力的毁灭性打击。通过记录普通家庭的记账本、当铺的典当记录以及黑市的物价波动,呈现了“一斗米”或“一尺布”背后的权力关系与生存博弈。 二、后方工业的艰难起步与资源调配: 考察了国民政府在重庆、昆明等地组织“内迁工业”的艰辛历程。重点不在于宏观的工业产值,而在于这些工厂、机械设备在崎岖山路上的运输过程、工人的艰苦生活条件,以及他们如何克服技术、资金和原材料短缺,为前线提供基础物资的奉献精神。 三、流离失所者的迁徙史诗: 战争造成了空前的内部移民潮。本书细致描绘了难民潮的构成、行进路线、沿途的互助与排斥现象。特别关注了妇女和儿童在迁徙过程中的脆弱性,以及在流亡中形成的临时性社区和互助网络,这些网络成为了社会安全感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三部分:精神世界的抵抗与文化认同的构建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塑造成为抵抗意志的内在支撑。 一、民间信仰的重塑与慰藉: 考察了在巨大的集体焦虑下,民间宗教、地方神祇崇拜在民众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战时,人们如何通过祭祀、祈福等仪式来应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探讨了信仰如何从个人私领域渗透到集体动员之中。 二、文化产品中的民族精神: 分析了抗战时期出现的通俗文艺形式,如地方戏曲的“宣传下乡”、连环画(小人书)在普及抗日知识中的作用,以及进步作家和艺术家在不同政治光谱下,如何运用文学、音乐和戏剧来激发民族主义情绪和鼓舞士气。本书强调了这些“非正式”的文化传播渠道,在构建共同的抵抗叙事中的关键作用。 三、道德标准的冲突与重构: 战争是检验人性的大熔炉。本书将探讨在极端环境下,传统的儒家伦理(如孝悌、忠义)如何与现代国家构建的需求产生摩擦。例如,为国家利益而牺牲小我,与维护家族延续的传统责任之间的内在冲突,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新型英雄观和道德标准。 结语:历史记忆的温度 本书最终试图回归个体经验,通过对大量私人信件、日记、回忆录的梳理,还原出抗战时期普通中国人生存的“温度”。它不是一部关于胜利或失败的定论之书,而是对一个伟大而痛苦的时代,一次充满同理心和学术严谨性的深入探索,旨在理解一个民族如何在破碎中寻找完整,在绝望中孕育希望。本书强调,历史的深度往往蕴藏在被主流叙事忽略的日常细节与个体抉择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重量,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翻开了它。我原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纯粹的史料汇编,毕竟涉及到如此敏感和惨痛的题材,往往容易陷入公式化的叙述窠臼。然而,阅读的过程却远比我想象的要震撼和真实。作者显然在资料搜集上付出了惊人的努力,不仅仅是官方的战报和档案,更深入挖掘了许多被尘封的、来自不同侧面的口述和记录。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使得那些冰冷的数字背后,开始浮现出有血有肉的个体命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战争场景时的克制与有力,他没有刻意渲染恐怖,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让读者自己去感受那份令人窒息的绝望与残酷。这种高级的叙事技巧,让阅读体验从一种单纯的历史学习,升华成了一种深刻的、直击灵魂的道德拷问。它迫使我停下来,去反思战争的本质,以及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崩塌与坚守。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发生了什么”,更在于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铭记”。

评分

当我合上最后一页,那种沉闷感久久不能散去,仿佛空气中还残留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硝烟和血腥味。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精妙,它不是一味地堆砌暴行,而是将事件的发展、师团的调动、乃至具体到某个小队在特定地点的行动,都编织成了一张严密的网。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当时日军内部不同层级人员反应的侧写,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揭示了战争机器运转下的个体责任链条。它不再是“某某部队做了某事”的模糊描述,而是清晰地指出了决策者、执行者在不同环节中的角色定位。这种深度挖掘,让历史的清晰度和可信度大大增加。对于一个希望了解侵华日军组织架构和作战风格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信息密度。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档案整理般的严谨,还原了历史现场的复杂性,值得反复研读,以确保历史的细节不被任何形式的轻描淡写所掩盖。

评分

坦白说,阅读此类题材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但我发现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令人敬佩的冷静与客观,这恰恰是它最强大的武器。它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词汇,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条,构建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历史叙事。这种“以静制动”的写作手法,比任何激烈的控诉都更有力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受害者口述时所展现出的尊重与审慎,他让受害者的声音得以被听见,但同时又保持了一种学者的距离感,确保叙述的公信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不仅能看清加害者的面目,更能审视我们自身在面对历史真相时的态度。它要求我们以一种近乎苛刻的严谨,去对待每一条记载,因为这些记载关乎着无数逝去的生命,也关乎着我们民族记忆的纯粹性。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充实的、沉重的责任感。

评分

这本书在结构布局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似乎遵循着一种时间线索和空间剖面的交织推进模式。不同于那种线性叙事带来的疲劳感,作者巧妙地穿插了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某一特定地点惨剧的深入专题分析,然后再拔高到整个战役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审视。这种叙事上的起承转合,使得阅读体验富有张力,避免了因事件的重复性或相似性而产生的阅读疲劳。每一次场景的转换,都像是新的证据链被引入,不断加固了整体论点的不可动摇性。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一个特定军事单位在特定战役中的全部行为轨迹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框架。它不仅仅是暴行的记录,更是一部微观军事行动的剖析报告,只是其核心内容是人类道德的沦丧。这种多层次的解读维度,使得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教育价值并驾齐驱。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在处理涉及师团成员的个人信息和行动轨迹时,作者似乎穷尽了所有可能的途径去交叉比对,确保了所记录事件的精确性。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人不得不相信其结论的可靠性。它不是一本为了批判而批判的宣传读物,而是一部用汗水和时间打磨出来的、基于史实的深度调查报告。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的迷雾中,一点点拨开迷障,试图还原那个被扭曲和掩盖的真相。这种不屈不挠的求索态度,本身就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历史的厚重感并非来自宏大的口号,而是来自对每一个具体、真实事件的忠实记录与呈现。它像一块坚硬的基石,为我们理解那段黑暗历史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凭证。

评分

国内写南京保卫战的书很少,引用日军联队史的更是凤毛麟角,南京血战的英雄们永垂不朽

评分

儿童书籍,孩子学校推荐的书籍,还算方便

评分

看了网络上的推荐来买的 支持中国的民间历史研究

评分

看了网络上的推荐来买的 支持中国的民间历史研究

评分

国内这方面题材难得的佳作

评分

oklahoma

评分

内容不错,就是现在京东的优惠活动不给力了

评分

很给力,原本以为要过了春节假期之后才送货,没想到这么快,京东效率就是快

评分

oklahom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