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史

两晋南北朝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两晋
  • 南北朝
  • 史学
  • 中国历史
  • 古代史
  • 断代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25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34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8
字数:12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高中及以上学历者
☆ 本书是一本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作者吕思勉先生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现代史学四大家”,本书为先生毕生功力所在,四大断代史之一
☆ 本书讲述了动荡社会下的民族大迁徙,洞悉纷繁事件背后的历史要义。揭开了两晋南北朝纷争的历史真相

内容简介

《两晋南北朝史》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第三部。本书分上中下三册,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三方面勾勒出了南朝的概况,再以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全面介绍了北朝。作者旁征博引,系统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这段充满战乱的时期,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62),字诚之,今江苏常州人,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先后曾在常州府中学堂、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学生中包括后来成为文史大家的钱穆、赵元任、黄永年等人。吕思勉是我国现代史学界一位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精彩书评

先生每读书必用朱笔圈识,或眉批,或将材料抄录,加题识或按语,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写成读书笔记。待有心得,意见成熟,即写成札记、论文或专著。如此五十年如一日,形成了先生扎实的治学功力及精切严谨的学风和文风。——陈言龙 《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论古史材料,古史年代,中国世族起源及西迁,古代疆域,宦学制度,自谓甚佳。——吕思勉
中国通史的写作,迄今为止,出版的书虽已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本来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写通史,是zui困难的事业,而中国史上须待考证研究的地方又太多,故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历史学家 顾颉刚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总论 /

第二章 晋初情势 /
第一节 政俗之敝 /
第二节 戎狄之患 /
第三节 封建之制 /

第三章 西晋乱亡 /
第一节 齐献王争立 /
第二节 八王之乱上 /
第三节 八王之乱下 /
第四节 洛阳沦陷 /
第五节 长安倾覆 /
第六节 巴氐据蜀 /
第七节 张氏据河西 /
第八节 鲜卑之兴 /
第九节 荆扬丧乱 /

第四章 东晋初年形势 /
第一节 元帝东渡 /
第二节 北方陷没 /
第三节 东晋初年内乱 /
第四节 成康穆间朝局 /

第五章 东晋中叶形势上 /
第一节 刘石兴亡 /
第二节 后赵盛衰 /
第三节 冉闵诛胡 /
第四节 庾氏经营北方 /
第五节 桓温灭蜀 /
第六节 殷浩桓温北伐 /
第七节 桓温废立 /

第六章 东晋中叶形势下 /
第一节 秦灭前燕 /
第二节 秦平凉州仇池 /
第三节 秦平铁弗氏拓跋氏 /
第四节 肥水之战 /
第五节 后燕后秦之兴 /
第六节 秦凉分裂 /
第七节 拓跋氏再兴 /
第八节 后燕分裂灭亡 /
第九节 秦夏相攻 /

第七章 东晋末叶形势 /
第一节 道子乱政 /
第二节 孙恩之乱 /
第三节 桓玄篡逆 /
第四节 宋武平南燕 /
第五节 宋武平卢循谯纵 /
第六节 宋武翦除异己 /
第七节 宋武暂平关中 /
第八节 魏并北方 /

第八章 宋初南北情势 /
第一节 宋初内衅 /
第二节 拓跋氏坐大上 /
第三节 拓跋氏坐大下 /
第四节 宋初与魏兵衅 /
第五节 义民抗魏上 /
第六节 义民抗魏下 /
第七节 魏大武南寇 /

第九章 宋齐兴亡 /
第一节 元凶弑逆 /
第二节 孝武世诸王之祸 /
第三节 前废帝之败 /
第四节 子勋败亡 /
第五节 宋失淮北 /
第六节 明帝诛戮宗室大臣 /
第七节 宋治盛衰 /
第八节 后废帝之败 /
第九节 齐高篡宋 /

第十章 齐梁兴亡 /
第一节 齐武文惠猜忌杀戮 /
第二节 郁林王之败 /
第三节 明帝诛翦高武子孙 /
第四节 齐治盛衰 /
第五节 东昏时内外叛乱 /
第六节 梁武代齐 /

第十一章 元魏盛衰 /
第一节 冯后专朝 /
第二节 孝文迁洛 /
第三节 齐魏兵争 /
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 /

第十二章 元魏乱亡 /
第一节 魏政荒乱上 /
第二节 魏政荒乱下 /
第三节 北方丧乱 /
第四节 尒朱荣入洛 /
第五节 梁武政治废弛 /
第六节 梁纳元颢 /
第七节 孝庄帝杀尒朱荣 /
第八节 齐神武起兵 /
第九节 魏分东西 /
第十节 东西魏争战 /

第十三章 梁陈兴亡 /
第一节 侯景乱梁上 /
第二节 侯景乱梁中 /
第三节 侯景乱梁下 /
第四节 江陵之变 /
第五节 陈武帝却齐师 /
第六节 陈平内乱上 /
第七节 陈平内乱中 /
第八节 陈平内乱下 /

第十四章 周齐兴亡 /
第一节 齐篡东魏 /
第二节 文宣淫暴 /
第三节 孝昭武成篡夺 /
第四节 武成后主荒淫 /
第五节 周篡西魏 /
第六节 周齐兵事 /
第七节 陈取淮南 /
第八节 周灭北齐 /
第九节 陈失淮南 /

第十五章 南北统一 /
第一节 隋文帝代周 /
第二节 陈后主荒淫 /
第三节 隋并梁陈 /

第十六章 晋南北朝四裔情形 /
第一节 东方诸国 /
第二节 南方诸异族之同化 /
第三节 林邑建国 /
第四节 海南诸国 /
第五节 海道交通 /
第六节 北方诸异族之同化 /
第七节 羌浑诸国 /
第八节 西域诸国 /
第九节 柔然突厥兴亡 /
第十节 东北诸国 /

第十七章 晋南北朝社会组织 /
第一节 昏制 /
第二节 族制 /
第三节 户口增减 /
第四节 人民移徙 /
第五节 各地方风气 /

第十八章 晋南北朝社会等级 /
第一节 门阀之制上 /
第二节 门阀之制下 /
第三节 豪右游侠 /
第四节 奴客部曲门生 /

第十九章 晋南北朝人民生计 /
第一节 物价工赀赀产 /
第二节 豪贵侈靡 /
第三节 地权不均情形 /
第四节 侈靡之禁 /
第五节 借贷振施 /

第二十章 晋南北朝实业 /
第一节 农业 /
第二节 工业 /
第三节 商业 /
第四节 钱币上 /
第五节 钱币下 /

第二十一章 晋南北朝人民生活 /
第一节 饮食 /
第二节 仓储漕运籴粜 /
第三节 衣服 /
第四节 宫室 /
第五节 葬埋 /
第六节 交通 /

第二十二章 晋南北朝政治制度 /
第一节 政体 /
第二节 封建 /
第三节 官制 /
第四节 选举 /
第五节 赋税 /
第六节 兵制 /
第七节 刑法 /

第二十三章 晋南北朝学术 /
第一节 学校 /
第二节 文字 /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
第四节 儒玄诸子之学下 /
第五节 史学 /
第六节 文学美术 /
第七节 自然科学 /
第八节 经籍 /

第二十四章 晋南北朝宗教 /
第一节 旧有诸迷信 /
第二节 佛教流通 /
第三节 道教建立 /

精彩书摘

第yi章 总论
魏、晋之际,中国盛衰强弱之大界也。自三国以前,异族恒为我所服,至五胡乱起,而我转为异族所服矣。五胡之乱,起于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刘渊之自立。越十三年,愍帝被虏,而中国在北方之政府遂亡。自是南北分立。自元帝建武元年(25),至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凡二百七十三年,而南卒并于北。隋文帝虽云汉人,然民族之异同,固非以其种姓而以其文化,此则不独隋室,即唐室之先,亦未尝非武川族类也。(《廿二史札记》云:“两间王气,流转不常,有时厚集其力于一处,则帝王出焉。如南北朝分裂,其气亦各有所聚。晋之亡,则刘裕生于京口;萧道成、萧衍,生于武进之南兰陵;陈霸先生于吴兴;其地皆在数百里内。魏之亡,则周、隋、唐三代之祖,皆出于武川,宇文泰四世祖陵,由鲜卑迁武川。陵生系,系生韬,韬生肱,肱生泰,是为周文帝。杨坚五世祖元素,家于武川。元素生惠嘏,惠嘏生烈,烈生祯,祯生忠,忠生坚,是为隋文帝。李渊,三世祖熙,家于武川。熙生天赐,天赐生虎,虎生昞,昞生渊,是为唐高祖。区区一弹丸之地,出三代帝王;周幅员尚小,隋、唐则大一统者共三百余年;岂非王气所聚,硕大繁滋也哉?”王气所聚;说大落空。宋、齐、梁、陈四代之祖,生于数百里内,亦不足论。中华人事繁复,此固无甚关系也。至于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则自以当时此一区中为强兵所在,故力征经营者易起于此,其附从之功臣,亦易出于此。不惟周、隋、唐,北齐兴于怀朔,固与武川同为六镇之一也。武川,今绥远武川县。怀朔,今绥远五原县。)唐室武功,超轶汉代,然实用蕃兵、蕃将为多,与汉之征匈奴,纯恃本族之师武臣力者异矣。自唐衰而沙陀入据中原,虽不久覆灭,然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满洲,又纷纷窃据,甚且举中国之政权而盗之。盖自五胡之乱至清之亡,凡历千六百有八年焉。若是乎,中国民族,实不堪以兵力与异族竞邪?曰:否。《秦汉史》既言之矣。曰:“文明之范围,恒渐扩而大,而社会之病状,亦渐渍益深。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以社会组织论,浅演之群,本较文明之国为安和,所以不相敌者,则因其役物之力大薄之故。然役物之方,传播zui易,野蛮之群与文明之群遇,恒慕效如恐不及焉。及其文明程度,劣足与文明之族相抗衡,则所用之器,利钝之别已微,而群体之中,安和与乖离迥判,而小可以胜大,寡可以敌众,弱可以为强矣。”(第yi章。)以文明之群,而转为野蛮之群所胜,宁独中国?马其顿之于希腊,日耳曼之于罗马,顾不然邪?夫党类(class)既分,则与异族为敌者,实非举国之民,特其操治理之权者耳。此等人,当志得意满之余,溺骄淫矜夸之习,往往脆弱不堪一击。卒遇强敌,遂至覆亡。其覆亡也,固亦与寻常一姓之覆亡无异,特覆之者非本族而为异族人耳。此时多数人民,固未尝与异族比权量力,若为人所服,而实不可谓其为人所服也。多数人民与异族之相角,于何见之?其胜负于何决之?曰:视其文化之兴替。两族相遇,文化必有不同,观其孰替孰兴,而文化之优劣分,而民族之存亡,亦由之而判矣。信如是也,中国民族之与异族遇,不以一时争战之不竞见其劣,正以终能同化异族见其优,固非聊作解嘲之语矣。(此非谓中国必不能以兵力争胜,亦非谓此后永不必以兵力争胜,不可误会。)中国之见侮于异族,乃由执治理之权者之劣弱,其说可得闻与?曰:可。两族相竞,若战陈然,居前行者,实惟政治。后汉自安帝永初以降,政权迄在外戚、宦官手中,自此至灵帝中平六年(189)董卓入洛,凡历八十六年,其紊乱可以想见。此时为举国所想望者,莫如当时所谓名士,然其人实多好名嗜利之徒,读《秦汉史》第十章第四节、第十四章第五节、第十八章第四节可见。此时相需zui殷者,曰综核名实,曰改弦更张。督责之治,魏武帝、诸葛武侯皆尝行之,一时亦颇收其效,然大势所趋,终非一二人之力所克挽,故人亡而政亦息焉。近世胡林翼、曾国藩,承积衰极敝之余,以忠诚为唱,以峻切为治,一时亦未尝不收其效,而亦不能持久,先后zui相类也。改制更化,魏曹爽一辈人,颇有志焉。然其所图太大,不为时俗所顺悦;又兵争未久,人心积相猜忌,进思徼利,退计自全,乃不得不用阴谋以相争夺。此等相争,正人君子,往往非奸邪小人之敌,曹爽遂为司马宣王所覆。宣王本惟计私图;景王虽为正始风流人物,然既承宣王之业,自不得不专为自全之计;文王更无论矣。与司马氏相结合者,率多骄淫狙诈之徒;司马氏之子弟,亦日习于是,而其材又日下;而时势之艰危,人心之险诐如故;于是以晋初之百端待理;灭吴之后,又直可以有为之时;乃以趣过目前之晋武帝承之,急切之事如徙戎者,且不能举,皇论其他?而杨、贾、八王之祸,且代异己之诛而起矣。晋室之倾颓,固非一朝一夕之故,盖自初平以来,积渐所致,势固不易中止也。夫国之所恃为桢干者,固非一二臣卫,而为士大夫之群,今所谓中等阶级也。士大夫而多有猷、有为、有守,旧政府虽覆,树立一新政府,固亦非难。当时之士大夫,果何如哉?中国在是时,民族与国家之见地,盖尚未晶莹。东汉名士,看似前仆后继,尽忠王室,实多动于好名之私,挟一忠君之念耳。此等忠君之念,沿自列国并立之时,不能为一统之益,而时或转为其累。(参看《秦汉史》第十四章第四节。)又既沿封建之习,则诸侯之国,与卿大夫之家,其重轻本来相去无几,由是王室与私门,其重轻之相去,亦不甚远;益以自私自利之恒情,而保国卫民之念,遂不如其保家全身之切焉。刘、石肆虐,北方之名门巨族,相率迁地以图自全,鲜能出身犯难者,由此也。(携家避地,固始汉末,然是时为内乱,而晋初为外患,衡以内乱不与,外患不辟之义,则晋之士大夫,有愧焉尔矣。)夫既徒为保家全身之计,则苟得沃土,自必如大月氏之西徙,志安乐而无复报胡之心。东晋之名流,率图苟安而怠恢复;(如蔡谟之沮庾亮,王羲之之毒殷浩。)其挟有奸雄之才,而又为事势所激者,遂不恤为裂冠毁冕之行;(如王敦、桓温之称兵。)以此。夫当时北方之士大夫,虽云不足与有为,然南方剽悍之气,固未尝减。(观周处可见。参看《秦汉史》第十一章第八节。)使晋室东渡之后,得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者而用之,北方之恢复,曾何足计?其时南方之人,盖亦有图自立者,(如陈敏等是。)而事不易成;北方之名门巨族,挟一王室之名以来,自非其所能抗;而南方之政权,遂尽入北来诸族之手,其何能淑,载胥及溺焉。直至北府兵起,江、淮剽悍之气始有所藉以自见,然积弱之势既成,狙诈之习未改,日莫途远,虽绝世英雄如宋武帝,亦不能竞恢复之绪矣。宋、齐、梁、陈四代,皆起自寒微,所信任者,非复名门巨族。然所用寒人,资望大浅,虽能纲纪庶务,而不能树立远猷。又以防如晋世之内外相猜,大州重任,必以宗室处之而世族之骄淫,既成恒轨,人心之倾险,又难骤更,而骨肉之相屠,遂继君臣之相忌而起矣。佞幸当朝,权奸梗命,其局势较东晋更劣,其渊源,则仍来自东晋者也。一时代之风气,恒随一二人之心力为转移。当神州陆沉之余,宁无痛愤而思奋起者?然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实亦缘其所处之境。先汉之世,学士大夫,人人有志于致用。自经新莽之丧败,遂旁皇而失其所守。既失之琐碎又偏于泥古,实不能有当于人心。其思力较沉挚者,乃思舍迹而求道。其于五经,遂束阁《诗》、《书》、《礼》、《春秋》而专重《易》;其于诸子,则弁髦名、法、儒、墨、纵横而专言道。其识解自较汉人为高,然其所规画,或失之迁阔而不能行;甚或视世事大渺小;谓有为之法,终如梦幻泡景而不足为。其力薄才弱者,则徒为自娱或自全之计,遂至新亭燕集,徒为楚囚之对泣焉。此以外攘言之也。以言乎内治:则自东汉以来,不复知更化者必先淑其群,而稍以淑己为淑群之道。承之以释、老,而此等见解,愈益牢固而不可拔。而其所谓淑己之道,又过高而非凡民之所知。听其言则美矣,责其实,殆如彼教所谓兔角、龟毛,悉成戏论。此晋、南北朝之士大夫,所以终莫能振起也。至于平民,其胼手胝足,以自效于国家、民族,以视平世,其艰苦固不翅倍蓰;即能陈力于战事者,亦自不乏。然民兵之制既废;三五取丁等法,实为以不教民战;而广占良田,规锢山泽,荫匿户口者,又务虐用其人。北方遗黎,或抟结立坞壁,以抗淫威,亦因所抟结者太小,终难自立。其异族之窃据者,则专用其本族若他异族之人为兵,汉民既手无斧柯,则虽屡直变乱而终无以自奋。此平民所以不获有所藉手,以自效于国家、民族也。凡此,皆晋、南北朝三百年中,我国民不克以兵力攘斥异族之由也。
然则此时代中,我国民之所建树者何如?岂遂束手一无所为乎?曰:其大成就有四焉,而皆与民族之动荡移徙有关,故民族之移徙,实此时代中zui大之事也。四者惟何?一曰士庶等级之平夷。二曰地方畛域之破除。三曰山间异族之同化。四曰长江流域之开辟。
移民:晋时之移民,士庶等级平,地方畛域化,山胡越归化,江域开辟。
古之为治者,本今所谓属人而非属地,故曰“有分土无分民”。封建之世,等级之严峻,盖非后世所能想像。秦人虽云父兄有天下,子弟为匹夫;汉世用人,虽云不分士庶;然特政事之措置,名门巨族,在民间之权势自若也。古黄河流域,盖汉族居平地而异族居山。长江流域,初盖江湖缘岸,亦为异族所据,后稍与汉同化,其不同风者,乃亦相率而入山。故秦、汉之世,江、河之域,皆颇似后世之西南诸省。而江域拓殖较晚,荆楚犹称火耕水耨,而扬州无论矣。自汉末以来,中原之民,乃因避乱而相率移徙。彼其移徙也,率皆宗党亲戚,相将而行;或则有地方豪望,为之率将;故其户数多至千百;恒能互相周恤,建立纲纪。(参看《秦汉史》第十三章第四节。当时移徙之民,与所移徙之地之民,畛域难遽破除者以此,其移徙后易以自立,易以自安者亦以此。以本皆族党、乡里,则能互相扶助而力强;而移徙之余,所处之地虽变,所相人偶之人,仍未大变也。)观此,可以知其为力之强。夫在一地方积有权势者,易一境焉,则其权势必归消失。北方诸族之南迁者,观史所载广占良田,规锢山泽,荫匿人户等事,一若皆为豪富之徒,实则此不过其当路秉政者,其余则皆日入于困窘矣。隋、唐以降士庶等级之渐夷,盖非徒九品中正之废,而实缘士族之生计日趋困窘。故与庶族通谱、通昏者,不一而足也。北人之初南徙也,其与当地之民,盖犹格不相入,故必侨置州郡以治之。其时移徙者之意,必曰:寇难削平,复我邦族,则依然故我矣。乃井里之丘墟如故,乡闾之旋反无期,政府乃不得不力行土断;人民亦以岁月之久,侨居者与土著者日亲;而积古以来,各地方之畛域,渐次破除矣。当时河域之民,播迁所届,匪惟江域,盖实东渐辽海,西叩玉门,北极阴山,南逾五岭焉。其声教之所暨被,为何如哉?若此者,皆其民之较强者也。其单弱贫困者,不能远行,则相率入山,与异族杂处。当时所谓山胡、山越者,其名虽曰胡、越,而语言风俗,实无大殊,故一旦出山,即可以充兵、补户,可见其本多汉人。然胡、越之名,不能虚立,则又可见其本多异族,因汉人之入山而稍为所化也。湘、黔、粤、桂、川、滇、西康之境,自隋至今,历千三百年,异族之山居者,犹未尽化,而江淮、宛洛、河汾之际,自汉末至南北朝末,仅三百余年而遽成其功,虽曰地势之夷险不同,处境之安危亦异,然其所成就,亦云伟矣。自有史以来,至于秦、汉,文明中心,迄在河域。自河域北出,则为漠南,自河域南徂,则为江域。论者或病中国民族,不能北乡开拓,致屡招游牧民族之蹂躏。然民族之开拓,必乡夫饶富之区。江域之饶富,较之漠南北,奚翅十倍。执干戈以圉侵略,固为民族之要图,开拓饶富之区,以增益文化,其为重大,殆又过之。江域之开拓,实我民族靖献于世界之大劳,其始之自汉末,其成之则晋、南北朝之世也。此皆我民族在此时代中成就之极大者也。其为功,视以兵力攘斥异族于行阵之间者,其大小难易,宁可以道里计?恶得以治理者之劣弱,北方政权,暂入异族之手而少之哉?
民族之所建树,恒视乎其所处之境。自然之境易相类,人造之境则万殊,故各民族之史事,往往初相似而后绝异,以其初自然之力强,入后则人事之殊甚也。东洋之有秦、汉,西洋之有罗马,其事盖颇相类;中国见扰乱于五胡,罗马受破毁于蛮族,其事亦未尝不相类也。然蛮族侵陵以后,欧洲遂非复罗马人之欧洲,而五胡扰乱之余,中国为中国人之中国如故也。此其故何哉?中国有广大之江域以资退守,而罗马无之,殆为其一大端。此固可云地势为之,我民族不容以之自侈,然其殊异之由于人事者,亦不乏焉。罗马与蛮族,中国与五胡,人口之数,皆难确知,然以大较言之,则罗马与蛮族众寡之殊,必不如中国与五胡之甚。两民族相遇,孰能同化人,孰则为人所同化,虽其道多端,而人口之众寡,殆为其第yi义,此中国同化五胡之所以易,罗马同化蛮族之所以难也。此非偶然之事,盖中国前此同化异族之力较大实为之。又蛮族受罗马文化之薰陶浅,五胡受中国文化之涵育深。不特慕容廆、苻坚、元宏,即刘聪、石虎,号称淫暴,亦特其一身之不饬,其立法行政,亦未尝不效法中国。当是时,我之民族性,固尚未形成,彼辈之茫昧,殆更甚于我。试观五胡造作史实,绝无自夸其民族,只有自夸其种姓可知。以视后来金世宗、清高宗之所为,迥不侔矣。异族之与我族遇,民族性之显晦,辽、金之间,殆为一大界。
民族:异族民族性之显晦,辽金间为一大界。
自辽以前,异族无不视汉族为高贵而思攀附之、效法之者。自金以后,则无是事矣。此其故,盖由辽以前诸族,始多附塞,或且入居塞内,女真、蒙古、满洲,则皆距塞较远也。此可见我民族同化异族之力,不待五胡扰乱,而潜移默运,业已有年矣。又不独此也。罗马受蛮族之侵陵,欧洲遂倒演而入于封建之世,而中国自五胡乱后,其为大一统依然也。此又何故哉?此实由罗马之为国,本不如中国之统一,故一旦覆亡,一文官、武将,若地方豪右,教中尊宿,蛮族酋豪,皆能成为一区域之大长,其权力历久而不敝,既无能一统之者,则其彼此之间,遂互相隶属,层累相及,而封建之局成矣。中国当晋、南北朝时,亦是处有豪族、游侠;兵乱之区,又有堡坞之主;亦未尝不专制一方,然地势平衍,风俗大同,中枢之力较强,民情亦习于统一,故虽有可成封建政体之端倪,卒无竟成封建政体之事实。此就政治言之也。以宗教言:则罗马之于基督,关系殊疏,而两汉之于孔子,关系极密。政教分张,事起近世,实由世事日新,而宗教笃旧,不能与时俱进之故。以理言,政治之设施,固应与教化相合。罗马之为治,实未能符合此义。人生虽不免屈于力,其意固恒欲附于德,故罗马解体以后,欧人乃欲奉教主为君王;其教主亦欲以此自居。然实不胜其任也,而政教之分争,遂为欧洲扰攘之大原焉。我国自汉武以后,儒教殆已成国教,然儒之所以为教者,实在人伦日用之间兼示为政者以轨则,而非恃迷信以锢人心,故与异教之相争不烈。国家既已一统,前此各地方之宗教、仅足维系一地方之人心者,既无以厌人之求,而急须一通行全国之大宗教,杂沓之神、祇、鬼、魅,遂稍合并、变化,而成所谓道教者;而佛教亦于此时传入。丁斯时也,所以慰悦人之魂神者,孔教则让诸道、佛;而施于有政,以及人伦日用之际道、佛亦不与儒争。道佛二家之间,道家本无教义,时时窃取佛说以自附益;甚至并其仪式而窃之;一似无以自立。然旧来所信奉之神、祇、鬼、魅,必非一日所能刬除,佛教入中国后,虽亦竭力与之调和,或且网罗之以为己助,然佛为异国之教,于中国旧所信奉,固不能一网打尽,亦必不能囊括无遗,而道教于此,遂获有立足之地焉。我国本无专奉一神之习,用克三教并立,彼此相安,即有他小宗教,与三教异同者,苟非显与政府为敌;或其所唱道者,实与当时社会所共仞之道德、法律,藉以维持秩序者不相容,亦未有痛加迫蹙者。
宗教:孔与道佛,善于分途,故东洋无政教之争。
获慰悦魂神,指道行为之益,而不酿争夺相杀之祸,要不能不谓我国之文化,高于欧洲也。
以上所说,虽已深切著明,读者终将疑我民族之所长,偏于文事,而于武德不能无阙,请更有说以明之。韩陵之战,齐高祖谓高昂曰:“高都督纯将汉儿,恐不济事,今当割鲜卑兵千余人,共相参杂,于意云何?”似乎鲜卑之战斗,非汉人所能逮矣。然卫操、姬澹说魏桓、穆二帝招纳晋人,晋人附者稍众。及六修难作,新旧猜嫌,迭相诛戮,卫雄、姬澹,谋欲南归,乃言于众曰:“闻诸旧人忌新人悍战,欲尽杀之,吾等不早为计,恐无种矣。”晋人及乌丸惊惧,皆曰:“死生随二将军。”于是雄、澹与刘琨任子遵,率乌丸、晋人数万众而叛。是晋人之悍战,又过于鲜卑也。
宗教:拓跋氏中晋人善战。
齐高祖之雄武,读史者应无异辞,然其先固亦汉人,特久居北边,遂习鲜卑之俗耳。云、代间鲜卑,号称悍战者,其中之汉人,必不少也。大抵当时五胡与汉族之杂处,其情形,当略如后世之汉与回。传奕言:“羌、胡异类,寓居中夏,祸福相恤;中原之人,心力不齐;故夷狄少而强,华人众而弱。”正与后世回强汉弱之情形,后先一辙也。
宗教:异族寓居相团结而强,国人散而弱,此略如后世之汉回。
然则五胡之乱华,亦不过如清代咸、同间西南、西北之回乱耳,恶得谓华夷之强弱迥异,且由于天之降材尔殊哉?
晋、南北朝史事,端绪zui繁,而其间荦荦大端,为后人所亟欲知者,或仍不免于缺略。又文学取其诙诡可喜,史学则贵求真,二者之宗旨,绝不相同,而当史学未昌之时,恒不免以文为累。晋、南北朝之史,带此性质犹多。试观有言于先者,必有验于后;而敌国材智,所见多同,又恒能彼此相料可知。其时史家,好法《左氏》,实则与后世平话,同一臼科耳。其不足信据,固无俟深求也。至于行文,喜求藻饰,遂使言事,皆失其真,则知几《史通》,固已深讥之矣。兹编之作,钩稽芟落,虽竭吾才,去伪显真,犹恐十不逮一,纠缪绳愆,是所望于大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主题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内容,同时避免提及《两晋南北朝史》及其相关内容。 --- 《古罗马的兴衰:从共和国到帝国晚期》 导言:永恒之城的崛起与陨落 罗马,一个从台伯河畔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的文明,其历史进程深刻地塑造了西方世界的法律、政治、语言和文化面貌。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古罗马波澜壮阔的一千多年历史,深入剖析其从城邦到共和国,再到帝国的权力演变,及其最终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亡的复杂历程。我们不仅关注宏大的军事和政治事件,更着眼于罗马社会结构的精妙运作、其独特的法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帝国鼎盛时期和衰落阶段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 第一部:罗马的摇篮与共和国的建立(公元前753年—公元前27年) 第一章:城邦的黎明 本书伊始将追溯罗马神话中的建城传说,并辅以考古学证据,勾勒出早期罗马社会的面貌。我们将探讨伊特鲁里亚文化对早期罗马的影响,以及王政时期的社会阶层划分,特别是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早期冲突。 第二章:共和体制的形成与挑战 共和国的建立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本章将详细解析共和体制的权力结构——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和公民大会的相互制衡。我们将分析“平民阶层斗争”如何推动了法律的进步,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这些法律基础如何确保了罗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政治稳定。 第三章:意大利半岛的统一与地中海霸权的争夺 随着城邦制度的成熟,罗马开始对外扩张。重点叙述三次布匿战争,特别是汉尼拔的挑战对罗马军事和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我们分析罗马如何最终击败迦太基,确立其在地中海西部的霸权,并随后将目光投向希腊化东方。 第四章:共和国的危机与崩溃 伴随着对外征服带来的巨额财富和奴隶,罗马社会内部矛盾激化。本部分深入探讨格拉古兄弟改革的失败、马略与苏拉的军事改革及其引发的内战,以及最终由庞培、克拉苏和凯撒组成的“前三头同盟”如何架空了传统的共和权力机构。凯撒的崛起、渡过卢比孔河的决定,以及最终被暗杀的事件,标志着共和制度已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 第二部:帝国的辉煌与秩序的建立(公元前27年—公元180年) 第五章:元首制的诞生与奥古斯都的遗产 屋大维(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保留了共和制的“外壳”,而实际建立起元首制,是本书的重点分析对象。我们将考察奥古斯都的“和平”政策(Pax Romana)如何重塑了罗马的军事、行政和财政体系,为帝国带来了长期的稳定与繁荣。 第六章:帝国的扩张与行政艺术 本章考察从提比略到尼禄的“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以及随后“四帝之年”的混乱。重点在于分析罗马帝国如何通过行省管理、修建道路网络和移民政策,将多元的文化区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详细介绍罗马的公共工程(如引水道、浴场)如何体现了其卓越的工程技术和对城市生活的重视。 第七章:五贤帝时代:黄金时代的顶峰 从图拉真到马可·奥勒留,帝国达到了其领土和经济的巅峰。本部分着重分析“五贤帝”时期行政管理的有效性,以及罗马法学理论的成熟——尤其是关于自然法和万民法的讨论,这些思想如何影响了后世的法律体系。 第八章:社会与文化的万花筒 在政治军事之外,本章将聚焦于罗马的日常生活。探讨罗马的阶级结构(从元老到自由民,再到奴隶),家庭结构中的家长权(Patria Potestas),以及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包括对希腊神祇的融合和东方神秘主义宗教的传入。 第三部:帝国的转型与最终的衰落(公元180年—公元476年) 第九章:塞维鲁王朝与“三世纪危机” 马可·奥勒留之死标志着黄金时代的结束。我们详细阐述“三世纪危机”中帝国所面临的多重压力:频繁的军事政变、无休止的内战、蛮族在边境的压力,以及伴随而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瘟疫的肆虐。 第十章:戴克里先的改革与四帝共治 面对全面崩溃的危险,戴克里先的铁腕改革——推行“四帝共治制”(Tetrarchy)和严格的价格管制——暂时稳定了局面。本章分析这些激进措施在短期内恢复秩序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预示着帝国体制向绝对君主制的深刻转变。 第十一章:君士坦丁与基督教的崛起 君士坦丁大帝的统治是罗马历史上另一个决定性的时刻。我们将探讨米兰敕令的颁布对基督教合法化的历史意义,以及君士坦丁迁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对帝国权力中心的转移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基督教从一个受迫害的教派转变为国家宗教的过程,是本章的核心议题。 第十二章:西方的分裂与终结 随着帝国重心东移,西罗马帝国在公元五世纪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本部分将分析内部腐败、财政枯竭以及日耳曼部落(如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大规模迁徙和入侵的影响。我们将细致审视阿提拉的匈人威胁,以及最终日耳曼“蛮族”将领废黜西罗马末代皇帝罗慕路斯·奥古斯都的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正式终结,并探讨这一终结对欧洲历史的长期影响。 结语:罗马遗产的延续 本书最后一部分将总结罗马留给后世的政治思想、法律遗产、语言基础以及其衰落的经验教训,探讨罗马精神如何在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中得以延续,并渗透入中世纪的欧洲文明之中。 --- 本书特色: 深度剖析体制演变: 侧重分析共和国到帝国的权力转移机制,而非简单罗列帝王更迭。 社会生活描摹: 结合考古发现和文学记载,重现罗马的城市生活、经济活动和宗教信仰。 多角度的衰亡探讨: 综合军事、经济、政治结构和环境因素,辩证地分析罗马帝国的长期衰亡过程。 地图与图表支持: 丰富详尽的地图展示了罗马的军事扩张与行省划分,图表辅助理解复杂的共和体制结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者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仿佛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散乱的丝线巧妙地编织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目睹了那些王朝的兴衰更迭。尤其是对当时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的深入剖析,更是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史实罗列,更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复杂心理的精准拿捏。比如,对于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既展现了宏大叙事的气魄,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史料,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理解和感悟,它让我对那个特定时期的认识,得到了质的提升。

评分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那么这本书就是一块打磨得非常精良的棱镜,它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复杂的光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民族关系和地域差异时的平衡感。不同地域、不同族群之间的互动与冲突,被描绘得立体而客观,没有过分的褒贬,只是冷静地呈现了历史的真相与无奈。这种多维度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内部张力与外部影响的复杂系统。从经济基础的变迁到宗教信仰的演变,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历史图景,让人对那个“分裂的时代”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个时期的历史兴趣平平,总觉得零散且脉络不清。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仅仅是讲述了谁打败了谁,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为什么会这样”,并探讨了这些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作者对历史的穿透力体现在,他能够从表面的军事和政治冲突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矛盾。这种将“当下”与“过去”联系起来的叙事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且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体会到,我们今天的许多困境和思考,都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找到历史的注脚。这是一本真正能启迪思想、改变看法的历史著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历史观都得到了重塑。

评分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魅力同样不可忽视。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雅俗共赏,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的清晰度。它没有陷入那种陈旧的、教条式的历史写作腔调,而是用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历史的沧桑感娓娓道来。读起来毫无阅读障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那些对于权力斗争的描摹,那些对人物命运的感慨,都通过精炼的文字得到了极佳的表达。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让读者在吸收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文字之美。我常常因为某一段描述的精准和优美而停下来,反复品味,这种体验在许多严肃的历史著作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它绝非那种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的通史读物,而是充满了扎实的考据和独到的见解。作者在引用史料时表现出的审慎态度,以及对现有史学观点的批判性继承,都彰显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对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问题,提供了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论证,让人在读完之后,对很多过去笃定的认知产生了新的思考。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一些细节的考证,体现了作者下了大量功夫,这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阅读过程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需要专注,但回报丰厚。

评分

东西收到还可以就是书角角有点损坏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文言文,看着累

评分

?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物超所值,好书

评分

物超所值,好书

评分

?

评分

还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