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蚕桑丝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它与中华五千年古老文明同岁。先人们植桑养蚕结茧,取蚕丝巧织经纬,后来发明提花机织出灿烂文锦,还通过印花刺绣锦上添花。丝绸是中国之珍,东方之宝。丝绸为中国文明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为世界文化贡献了灿烂的篇章。丝绸搭起了连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蚕与丝
一 一生四变
二 蚕的食粮
三 纤维皇后
四 嫘祖与马头娘
五 半个蚕茧
六 钱山漾的发现
第二章 丝绸的历程
一 曙光初现
二 融合与转折
三 南北异风
四 日臻成熟
五 更上层楼
第三章 灵机一动
一 原始织机
二 踏板织机
三 从多综式提花到花本式提花
第四章 绫罗锦绮
一 烟罗轻纱
二 汉绮唐绫
三 纶丝与缎
四 织彩为文
五 运丝如笔
第五章 染缬刺绣
一 取之自然
二 早期印绘
三 唐代“三缬”
四 印金盛况
五 刺鸾绣凤
第六章 丝绸艺术
一 云间众兽
二 丝路联珠
三 鸟语花香
四 吉祥世界
第七章 丝绸与中国文化
一 天人合一
二 衣彩入时
三 衣冠楚楚
四 环饰锦绣
五 文化宝库
六 蚕乡遗俗
第八章 丝绸之路
一 神秘的“赛里斯”
二 张骞凿空
三 海上丝路
四 传丝公主的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初唐开始,纬锦中出现了斜纹纬锦,也就是用斜纹作为基本规律的纬锦。在这类纬锦中其实还有两个大类,一是典型的唐式纬锦,这是唐代织锦的主流,不仅中原地区采用,与此同时的中亚粟特地区也有大量这类纬锦;另一是辽式纬锦,这类织锦从中晚唐开始出现,一直沿用到辽宋时期。我们所看到的大量五代至宋的织锦都属于后一类,如杭州雷峰塔地宫出土的五代织锦、辽宁省博物馆藏后梁织成金刚经,以及苏州瑞光塔出土的北宋云纹瑞花锦等采用的都是这种组织。
到了元代,织锦中开始出现一种称为纳石失的织人金线的织金锦。纳石失又称纳赤思,是波斯语织金锦Nasich的音译词,元代百官高档服饰多用纳石失缝制,“无不以金彩相尚”。当时属于官方的专门生产纳石失的作坊就有四五个,而一般的染织提举司中也有大量织工生产同类产品,做成衣服和日常生活中的帷幕、茵褥、椅垫炕垫。纳石失采用特结型的织锦组织,使用两组纬线,一组专门起地组织,与地纬交织,另一组专门固结作为花纹的金质纬线,这种金线通常是将金箔贴在羊皮上切割而成。切割后直接使用的称为片金或平金,把片金再绕在一根纱芯上的称为圆金。这类织物在内蒙古达茂旗明水墓地、新疆盐湖古墓、甘肃漳县元墓、河北隆化鸽子洞等都有出土。
……
前言/序言
天之下,地之上,世间万事万物,错杂纷繁,天造地设,更有人为。
事物都有来由与去向,一事一物的来龙去脉,要探究明白并不容易,而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能够知晓的又能有多少?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这是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中的慨叹,上天之下,大地之上,物以万数,事亦万数,万事万物,若是口传眼观认知,那能知晓多少呢?
知之不多,又想多知多识,实践与阅读是两个最好的通道。我们仿宋应星的书义,又借用他的书名,编写出版这套“天工开物”丛书,其用意正在于开出其中的一个通道,让万事万物逐渐汇入你我他的脑海。
宋应星将他的书名之为《天工开物》,书名分别来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天工开物》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国外学者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以一人之力述万事万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当初宋应星还撰有“观象”“乐律”两卷,因道理精深,自量力不能胜,所以不得已在印刷时删去。万事万物,须得万人千人探究才有通晓的可能,知识才有不断提升的可能。
天工开物,是借天之工,开成万物,创造万物,如《易·系辞》所言,谓之“曲成万物”,即唐孔颖达所说的“成就万物”,亦即宋应星说的“人巧造成异物”。
认知天地自然,知万物再造万物。是巧思为岁月增添缤纷色彩,是神工为世界改变模样。每个时代都拥有它的尖端技术,这些技术不断提升变革,就有了现代的超越,有了现代化。这样的现代化也不会止步,还要走向未来。
……
经纬锦绣:中国古代丝绸纺织术/天工开物丛书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