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套装全二册)

中国简史(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通史
  • 历史文化
  • 历史读物
  • 套装
  • 两卷本
  • 文化
  • 国史
  • 历史普及
  • 易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煤炭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061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832
包装:盒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4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曾被广泛选作中学历史教材
  影响深远的史学入门经典读物
  与陈寅恪、陈垣、钱穆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的国学大师吕思勉的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史学大师吕思勉所著《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再版,原书13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当年即再版数次,是当时使用面较广、发行量大的一部中学历史教材。
  全书分绪论、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结论六篇,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叙述了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在形式上一改长篇大论的说教,篇篇短小精干、易读易解,无半点枯涩呆板;内容上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可以说是吕思勉颇为通俗的一部中国通史。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幼年家贫无力延师,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16岁自学古史典籍,自1905年起,先后在苏州东吴大学、江苏省立师范专修科等校任教,为文史大家钱穆、赵元任等人授业恩师。自1926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9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在我国现代史学史上,吕思勉是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作出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其史学研究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


目录

◎上卷

第一编 绪论

第一章 历史的定义和价值……4

第二章 我国民族的形成……7

第三章 中国疆域的沿革……10

第四章 本国史时期的划分……13

第二编 上古史

第一章 我国民族的起源……18

第二章 太古的文化和社会……23

第三章 唐虞的政治……26

第四章 夏代的政教……30

第五章 商代的政教……34

第六章 周初的政治……38

第七章 古代的封建制度……41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45

第九章 春秋的霸业……48

第十章 战国的七雄……51

第十一章 中原文化的广播和疆域的拓展……54

第十二章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57

第十三章 春秋战国的政制改革……61

第十四章 上古的社会……65

第三编 中古史

第一章 秦之统一及其政策……70

第二章 秦汉之际……74

第三章 前汉的政治……79

第四章 新莽的改制……83

第五章 后汉的政治……87

第六章 两汉的制度……91

第七章 秦汉的武功……95

第八章 两汉的对外交通……100

第九章 两汉的学术……104

第十章 佛教和道教……108

第十一章 两汉的社会……111

第十二章 三国的鼎立……115

第十三章 晋的统一和内乱……119

第十四章 边徼民族和汉族的同化……122

第十五章 南北朝的对峙……128

第十六章 魏晋南北朝的制度……132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化……135

第十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社会……138

第十九章 隋之统一与政治……141

第二十章 唐的开国及其盛世……145

第二十一章 隋唐的武功……148

第二十二章 隋唐的对外交通……152

第二十三章 隋唐的制度……156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159

第二十五章 佛教的分宗和新教的输入……162

第二十六章 中外文化的接触……165

第二十七章 唐中叶以后的政局……168

第二十八章 隋唐的社会……173

第二十九章 五代的混乱……177

第三十章 宋的统一及其初年的政治……181

第三十一章 变法和党争……185

第三十二章 辽夏金的兴起……189

第三十三章 宋和辽夏的关系……193

第三十四章 宋和金的关系……196

第三十五章 宋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00

第三十六章 宋的制度和社会……205

第三十七章 元的勃兴和各汗国的创建……209

第三十八章 中西文化的交通……216

第三十九章 元的制度……219

第四十章 元帝国的瓦解……223

第四十一章 明初的政局……228

第四十二章 明和北族的关系……232

第四十三章 明朝的殖民事业和外患……235

第四十四章 明末的政局……239

第四十五章 明的制度……244

第四十六章 元明的学术思想和文艺……248

第四十七章 元明的宗教和社会……251

目录

◎下 卷

第四编 近代史

第一章 明清之际……258

第二章 欧人的东略……263

第三章 基督教和西方科学的传入……266

第四章 清初的内政……271

第五章 清初的外交……275

第六章 清代的武功……281

第七章 清中叶的内乱……287

第八章 鸦片战争……291

第九章 太平天国和捻军之役……297

第十章 英法联军之役……304

第十一章 《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309

第十二章 中俄交涉……313

第十三章 晚清的政局……317

第十四章 中法战争和西南藩属的丧失……323

第十五章 中日战争……330

第十六章 中俄密约和沿海港湾的租借……336

第十七章 维新运动和戊戌政变……340

第十八章 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344

第十九章 远东国际形势……350

第二十章 日俄战争和东三省……354

第二十一章 清末的宪政运动……358

第二十二章 清代的制度……362

第二十三章 清代的学术……367

第二十四章 清代的社会……372

第五编 现代史

第一章 革命思想的勃兴和孙中山先生……378

第二章 清季的革命运动……382

第三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385

第四章 二次革命的经过……390

第五章 民国初年的外交和蒙藏问题……394

第六章 帝制运动和护国军……400

第七章 “二十一条”的交涉……403

第八章 复辟之役和护法之战……406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411

第十章 华盛顿会议和中国……415

第十一章 军阀的混战……419

第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和国民政府的成立……422

第十三章 “五卅惨案”和中国民族运动的进展……426

第十四章 国民革命的经过……429

第十五章 “五三惨案”和对日之交涉……432

第十六章 关税自主的交涉经过……434

第十七章 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经过……438

第十八章 中俄的龃龉……442

第十九章 日本的侵略东北……445

第二十章 国民政府的政治……450

第二十一章 现代的经济和社会……454

第二十二章 现代的教育和学术……457

第六编 结论

第一章 我国民族发展的回顾……462

第二章 中国对于世界的使命……465

附录 从我学习历史的经过说到现在的学习方法


精彩书摘

历史是怎样一种学问?究竟有什么用处?

从前的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

所做的事情而得,我可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而失,我可引以为戒。这话粗

听似乎有理,细想却就不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

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我们初和西洋

人接触,一切交涉就都是坐此而失败的。

又有人说:历史是“据事直书”,使人知所“歆惧”的。因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坏,就不免“遗臭万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顾惜名誉;强悍的人,就索性连名誉也不顾。况且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共知的就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又有一种议论,以为历史是讲褒贬、寓劝惩,以维持社会的正义的。其失亦与此同。

凡讲学问必须知道学和术的区别。学是求明白事情的真相的,术则是措置事情的法子。把旧话说起来,就是“明体”和“达用”。历史是求明白社会的真相的。什么是社会的真相呢?原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各有其所以然。我,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一个我?这绝非偶然的事。我生在怎样的家庭中?受过什么教育?有些什么朋友?做些什么事情?这都与我有关系。合这各方面的总和,才陶铸成这样的一个我。个人如此,国家社会亦然。各地方有各地方的风俗,各种人有各种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质,既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的性质,又不同于日本人。凡此都绝非偶然的事。所以要明白一件事情,必须追溯既往;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而所谓既往,就是历史。

所以从前的人说:“史也者,记事者也。”这话自然不错。然而细想起来,却又有毛病。因为事情多着呢!一天的新闻纸,已经看不胜看了,然而所记的,不过是社会上所有的事的千万分之一。现在的历史,又不过是新闻纸的千万分之一。然则历史能记着什么事情呢?须知道:社会上的事情,固然记不胜记,却也不必尽记。我所以成其为我,自然和从前的事情,是有关系的;从前和我有关系的事情,都是使我成其为我的。我何尝都记得?然而我亦并未自忘其为我。然则社会以往的事情,亦用不着尽记;只须记得“使社会成为现在的社会的事情”,就够了。然则从前的历史,所记的事,能否尽合这个标准呢?

怕不能罢?因为往往有一件事,欲求知其所以然而不可得了。一事如此,而况社会的全体?然则从前历史的毛病,又是出在哪里呢?

我可一言以蔽之,说:其病,是由于不知社会的重要。惟不知社会的重要,所以专注于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如专描写英雄、记述政治和战役之类。殊不知特殊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有怎样的社会,才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事情既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社会,而使之政变。特殊的人物和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所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都得求其原因于社会,察其对于社会的结果。否则一切都成空中楼阁了。

……



《宋史:一部跨越时代的编年体巨著》 作者: (虚构,例如:陈致远、李明德) 出版社: (虚构,例如:华夏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共四卷 字数: 约180万字 --- 内容简介 《宋史:一部跨越时代的编年体巨著》并非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记录,它是一部对宋代(960年—1279年)这一特殊历史阶段进行全景式、多维度、深度挖掘的宏大叙事工程。本书摒弃了以往仅侧重于帝王将相的叙事窠臼,力求还原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宋代社会。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其“三重视角”的构建: 第一重:制度的精妙与困境——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与“积弱”之谜 宋代被誉为“近世之祖”,其文官制度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完善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高峰。本书的开篇部分,将详细剖析宋初赵匡胤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彻底打破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建立起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系。我们深入考察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如何塑造了宋代的政治生态。 然而,这种制度的精妙也孕育了其内在的矛盾。本书通过对宋代冗官冗费现象的详尽梳理,揭示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对财政造成的巨大压力。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的勃兴与失败,王安石变法的深刻性与社会阻力,都被置于复杂的政治博弈中进行分析。读者将看到,宋代的“积弱”并非单纯的军事失败,而是制度设计、财政压力与士大夫阶层复杂利益诉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我们不仅记录了这些改革,更深入探究了变法者与保守派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哲学分歧。 第二重:技术的飞跃与市民的觉醒——商业革命与文化勃兴 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活跃的时期之一。本书突破了以往仅在“经济志”中提及商业的传统,将商业活动融入到日常的政治与社会叙事中。我们详细描绘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宋代的实际应用与影响,尤其是在军事防御和远洋航行中的作用。 重点章节对宋代的城市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摹。从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所展现的繁华景象,到杭州作为海上贸易中心的角色转变,本书详述了“交子”和“会子”等纸币的出现如何标志着金融业的成熟。我们探讨了宋代市民阶层的形成及其文化需求,解释了宋词为何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及瓦子、勾栏等娱乐场所如何成为民间文化的发源地。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宋代的文化繁荣,根植于其强大的商业基础和相对宽松的社会氛围。 第三重:思想的多元与精神的探寻——儒学的重生与哲学的高峰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上不可逾越的里程碑——理学的确立时期。本书将专门辟出篇幅,细致解析程颢、程颐、朱熹等大儒的思想建构过程。我们不再将理学简单地视为对佛、道的“排斥”,而是将其视为对儒家思想在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知识挑战时进行的“系统性升级”。从“格物致知”到“存天理,灭人欲”,本书力图还原理学思想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如何逐渐渗透到社会治理、家庭伦理乃至个人修养的方方面面。 同时,本书也关注那些未能在主流史学中占据显赫位置的思想流派,如对宋代早期道教复兴的探讨,以及早期对自然现象进行朴素唯物主义解释的努力。这种多元的思想光谱,恰恰体现了宋代知识分子在面对“内圣外王”理想与现实困境时的精神挣扎与创造力。 军事与外交的边缘与核心 关于军事,本书并未回避宋朝在与辽、西夏、金以及后来的蒙古的长期对峙中,所体现出的军事劣势。然而,我们着重分析了宋代边防体系的复杂性,包括“岁币”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以及宋代军队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水平。特别是对岳飞抗金以及南宋的“以和为贵”策略,进行了深入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军事策略与国家财政承受力之间的微妙平衡。 结语:未竟的转型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野投向蒙元的铁蹄之下。我们探讨了崖山海战的悲壮意义,以及宋代士大夫在亡国后所展现出的“遗民”心态和文化传承的努力。通过对宋代历史的全面审视,我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在文化、经济和制度上达到前所未有高度的王朝,缘何最终未能避免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的命运? 《宋史:一部跨越时代的编年体巨著》是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和对中国传统社会深度感兴趣的读者的力作。它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石,辅以深入的分析和富有洞察力的论述,旨在为理解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提供一个全面、立体且充满思辨精神的视角。阅读本书,如同推开一扇通往九百年盛衰荣辱间的复杂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完这本厚厚的书,说实话,心情挺复杂的。首先得承认,作者的功底是毋庸置疑的,史料的梳理和脉络的勾勒都非常扎实。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历史的迷宫。那些宏大的叙事,比如王朝的更迭、制度的演变,被描绘得既有气势又不失细节。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时的那种克制和审慎,没有一味地去迎合某种流行的史观,而是努力还原当时情境下的复杂性。不过,也正因为这种求“全”和求“真”的态度,使得某些章节的阅读体验稍显沉重。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历史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集中精力去消化的学术性著作。每读完一个阶段,总会忍不住停下来,回味一下,思考我们今天所处的境地与彼时彼刻的关联。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中国历史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是需要一些耐心去品味。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细节”的把握。很多宏大叙事下被忽略的民间生活、社会风貌,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细致的描摹。比如,关于某个时期士大夫阶层的日常饮食、服饰变迁,乃至他们私下交流的语气和情感,都有着令人称奇的还原度。我甚至能想象出,在某个特定的朝代,一个普通匠人是如何劳作,一个农妇又是如何度过漫长的岁月。这种“由下而上”的视角,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将相的流水账,而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鲜活画卷。当然,也正是这些繁复的细节,使得本书的阅读节奏并非一气呵成,有时候会因为沉浸在某个小小的侧写中而放慢了脚步。但正是这种慢,才更让人体会到历史的厚重与真实。如果说宏大的叙事构建了骨架,那么这些细节无疑是填充血肉的关键所在,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

坦白讲,作为一名业余历史爱好者,我曾读过不少关于中国历史的通俗读物,但大多停留在“讲故事”的层面。这本作品的深度明显更高一筹,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造成了什么样的深层影响”。在分析几次关键的社会转型期时,作者旁征博引,将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维度拧成一股绳来考察,逻辑链条清晰而严密。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修正过去一些模糊的认知。它迫使你跳出单一学科的框架,进行多角度的交叉审视。唯一的挑战或许在于,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历史的读者而言,它可能显得有些“门槛高”。那些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假设,要求读者有一定的先备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一些转折点上感到费解。但对于希望深入钻研的读者来说,这种“不迎合”恰恰是其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本身已经够分量了,但拿到手时,那种厚实感和油墨的清香,已经预示着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作品。尤其是在处理跨越数个朝代的断代史时,作者对过渡时期的处理尤为精彩,避免了生硬的章节划分。比如,从魏晋玄学到隋唐气象的转换,那种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被作者捕捉得极其精准,没有用太多的主观判断,而是让史料自己说话。这使得阅读体验在不同历史阶段之间切换时,感受到的冲击力是循序渐进的,而非突兀的断裂。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某些关键思想流派兴衰的论述,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通过文字依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让人不禁思考,我们今天的一些主流观念,是如何从历史深处一步步挣扎着走出来的。

评分

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连续性”被前所未有地强调了。我们总喜欢将中国历史切割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块,但这部作品像一条坚韧的丝线,将数千年的兴衰起伏串联起来,展示出内在的关联和重复出现的模式。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内敛的叙事体系,让你在惊叹于历史的广阔无垠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那些细微的人类行为模式是如何贯穿始终的。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或许是个人的阅读习惯问题——由于篇幅巨大,我需要经常翻阅前文以巩固记忆,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但反过来看,这也恰恰说明了本书信息量的密度之高,值得反复咀嚼。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它提供的视角和深度,远超市面上一般的“速成”读物,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抱有敬畏之心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

好啊好的

评分

感觉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后续再来追加评论

评分

这套书很好,很全面,有参考价值,主要怕绝版,赶紧收藏

评分

这个纯粹凑单的书也是没谁了。

评分

书都是好东西,看起来是正品,不错

评分

还行,挺好的!是正版!

评分

宝贝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很快,赞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