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史记》研究专家,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史记笺证》《史记通论》《史记题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评议赏析》《史记博议》《中国传记文学史》《诗集题评》等。
前 言 1
|司马迁其人|
第一讲 时代、家世与生平 3
第二讲 受宫刑忍辱著书 16
第三讲 史学之父的创举 25
第四讲 多民族的大史记 40
第五讲 第一次把经济问题写入史著 47
第六讲 汉朝政治批判 58
第七讲 忍辱奋争的生死哲学 65
第八讲 揭秘汉武帝尊儒的真相 72
第九讲 记录汉武帝的对外战争 88
第十讲 先秦士风的终结者 101
|《史记》其书|
第十一讲 《史记》的一些常识 111
第十二讲 《史记》五体说例 122
第十三讲 《史记》是实录吗 128
第十四讲 史学著作的文学观 139
第十五讲 《史记》如何写人 149
第十六讲 英雄人物的悲剧故事集 161
第十七讲 《史记》的“无韵”之韵 172
第十八讲 《史记》与中国古代小说 183
第十九讲 《史记》与中国古代传记文学 201
第二十讲 《史记》的特殊修辞与畸形句例 216
第二十一讲 《史记》叙事的讹误与疏漏举例 236
第二十二讲 近年考古成果对《史记》文本的验证249
第二十三讲 褚少孙补《史记》 258
|名篇解读|
第二十四讲 《陈涉世家》解读 267
第二十五讲 《项羽本纪》解读 276
第二十六讲 《留侯世家》解读 288
第二十七讲 《淮阴侯列传》解读 301
第二十八讲 《游侠列传》解读 310
第二十九讲 《魏公子列传》解读 318
第三十讲 《廉颇蔺相如列传》解读 327
第三十一讲 《李斯列传》解读 335
第三十二讲 《高祖本纪》解读 345
附录 介绍六种《史记》注本 361
这套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苦于晦涩难懂的古代文献望而却步的人量身打造的。我一直渴望能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那些风云人物和波澜壮阔的历史,但真正的原著,读起来实在是太过吃力,很多典故和人物背景都需要反复查阅,效率极低,读着读着就容易失去耐心。然而,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它仿佛有一位极富耐心的老先生,坐在你对面,用极其生动和现代的语言,将那些遥远的时代景象娓娓道来。作者显然花费了巨大的心力,不仅梳理了清晰的脉络,更重要的是,他擅长捕捉历史事件背后的“人味儿”。你会看到帝王将相并非只是书本上刻板的符号,而是有七情六欲、有决策的挣扎、有权谋的深沉。那种将宏大叙事拆解成一个个鲜活故事的叙述技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史诗纪录片,只是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一个绝佳的入门砖,它为你搭建起了一个坚实而有趣的基本框架,让你不再惧怕接触更深层次的史学研究。
评分坦白说,我本来对任何形式的“解读”类书籍都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理,总觉得多少会掺杂作者的主观臆测,偏离了历史的本真面貌。但翻开这本书后,我不得不承认,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功力体现在他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上,他并非天马行空地进行“再创作”,而是扎根于最可靠的原始记录,然后运用高超的笔法进行“激活”。他对于人物性格的剖析极其精准到位,比如对某个权臣的描绘,既展现了其手腕的狠辣,也隐晦地指出了其行为动机背后的时代局限性,这种立体的刻画远比简单的褒贬来得深刻。更令人赞叹的是,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的穿插描述,极为考究。每当讲到某次战役,作者总能巧妙地将地图上的地貌特征融入分析,让人对战略部署的合理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细节的打磨,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而非仅仅停留在故事会的水准。读完一个章节,你收获的不仅是“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思考的”。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也体现出一种对读者的尊重。市面上很多历史类书籍为了追求所谓的“学术感”或“复古感”,往往使用偏小的字体、昏暗的纸张,读起来眼睛非常吃力,尤其是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简直是种折磨。但这本书,采用了非常清晰易读的字体,纸张的白度适中,墨迹饱满有力,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而且,它在关键人物的介绍或者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会适当地使用加粗、斜体或者简短的注释框,这种视觉上的引导非常有效地帮助读者抓住了核心信息,避免了信息过载导致的混乱。对于我这种喜欢边读边做笔记的人来说,页边距的设计也相当人性化,留白充分,便于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和感悟。可以说,从拿起书本的那一刻起,到合上书页的那一刻,这套书提供的是一种纯粹、舒适的阅读体验,这是许多厚重的历史著作所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分我过去尝试过不少同类型的历史普及读物,很多往往为了追求“爽感”或“流量”,会过度简化复杂的历史进程,甚至为了迎合现代价值观而对古人进行不恰当的道德审判,读完之后总觉得意犹未尽,或者产生了某种认知上的偏差。但这套书的叙事风格显得异常沉稳和克制,作者似乎始终保持着一种冷静的观察者姿态。他很少使用过于煽情的词汇来渲染气氛,而是通过对人物对话和具体行为的精确还原,让事件本身的力量去感染读者。例如,在描述某个朝代末年的政治斗争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将一方描绘成纯粹的恶人,而是深入剖析了权力结构的僵化和改革阻力的巨大,使得读者在理解历史悲剧时,能体会到一种深层的无奈感,而非廉价的道德优越感。这种成熟的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时的娱乐性,具备了更持久的思考价值,让人在合卷之后,还能回味良久,思索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性。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古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朋友,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制度变迁和基层生活描写的深度。许多历史作品,尤其是在普及读物中,往往将笔墨集中于宫廷政变、军事冲突这些“大事件”上,而对支撑起整个帝国的社会基础描写得过于单薄。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个非常惊喜的补充。它并没有忽略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比如土地兼并如何影响到农民的流动性,盐铁专营制度如何渗透到地方经济的毛细血管中,甚至连不同区域的物产和贸易路线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历史事件的背景介绍里。这种对“社会肌理”的关注,使得历史的图景变得完整而有厚度,不再是悬浮于空中的权力游戏。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些历史上的繁荣与衰败,最终都是由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所决定的。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社会生态相结合的叙事角度,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史学价值和可读性,对于想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