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

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实秋,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民国文学
  • 回忆录
  • 文化名人
  • 文学史
  • 旧上海
  • 时代风云
  • 知识分子
  • 文学批评
  • 名人传记
  • 历史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出版发行
ISBN:9787553807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729
品牌:博集天卷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2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现代史的丰富宝库,海内外史学界公认的“民国史长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大陆完整呈现!
  目前已出版《从晚清到民国》《再见大师》《民国三大校长》《我们的朋友胡适之》《从甲午到抗战》《十四年:从1931到1945》《冯玉祥传》《蒋廷黻回忆录》《一个女人的自传》《亦云回忆》等!
  新一辑《赵元任早年自传》《自由的人:民国文坛忆往》《少帅春秋》《问学谏往录》《王映霞自传》《陈布雷回忆录》《富有意义的人生》再续佳作!

2.徐志摩、郁达夫、闻一多、林语堂是中国近代史上四位极具争议性的文人,本书是他们身边人的追忆,尤其真实可信。

3.本书的很多史料为在大陆首次披露,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王庚、翁瑞午等人间的多角恋细节,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真相,闻一多早年在美国留学的传奇经历,林语堂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等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以梁实秋、林语堂为代表的众多亲历者,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位极具争议性的文人——徐志摩、郁达夫、闻一多、林语堂生平片段的追忆。在众人多角度的回顾中,四位文人的人生轨迹、思想流变、人际交往等细节,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均为与这四位大家有过直接接触和生活的人,因此读起来真实可信,读者宛如进入历史现场一般。
本书的众多史料均为大陆所鲜见,如徐志摩与陆小曼、王庚、翁瑞午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的真相,闻一多早年在美国留学的传奇经历,林语堂如何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游刃有余等等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1923年赴美留学,后获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1949年到台湾,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实秋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谈吃》,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今漳州)人,现代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 。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组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传记《苏东坡传》等

目录

一、新月诗人徐志摩

1、陆小曼与王赓、徐志摩、翁瑞午 (赵家铭提供,靖一民原作)
2、徐志摩先生轶事(蒋复璁)
3、从蒋复璁之逝谈到徐志摩的感情世界(赵家铭)
4、徐志摩与太戈尔访华韵事(杨允元)
二、“沉沦”才子郁达夫



1、郁达夫其人其文(秦贤次)
2、郁达夫与王映霞的悲剧(刘心皇)
3、郁达夫前妻王映霞自白(选载)(王映霞)
4、郁达夫遗孀谈他的晚年与遇难(选载)(马力)
5、关于郁达夫之死(刘心皇)
三、“才情未尽”闻一多
1、谈闻一多(一)(梁实秋)
2、谈闻一多(二)(梁实秋)
3、谈闻一多(三)(梁实秋)
4、谈闻一多(四)(梁实秋)
5、谈闻一多(五)(梁实秋)

四、幽默大师林语堂

1、林语堂自传(林语堂)
2、林语堂先生:我的英文老师(薛光前)
3、林语堂先生与我(陈石孚)
4、追思林语堂先生(徐訏)

精彩书摘

浙江省海宁县最热闹的镇砂石西山惠力寺,过桥对面有一家宜园茶馆。硖石的绅、商、学界,早晨六时起来,共聚的一个茶馆,实在是硖石一个公众俱乐部。有的洗脸漱口,也在那里解决。我每从外边回家,第二大早晨必到宜园,人人如此。在宜园除了品茗,还可以吃点心,可以从面馆叫面来吃,我总吃虾仁拌面,百吃不厌,好像别的地方没有吃拌面的:并且日子久了,各人有各人的座位,我是外来的,就不拘了。东家长,西家短,好久下去,到了宜园,一切都知道了。志摩的尊人申如七叔,他是常客,也可说是硖石的领袖——硖石商会会长。志摩从幼年起,他做的作文,申如七叔常常带到宜园来传阅,所以硖石人的心目中知道申如七叔有个杰出的儿子——徐章垿,志摩的原名。
下午两三点钟到宜园去吃晚茶,晚茶的客与早晨不同,也有下围棋的。晚茶也可以叫点心,我吃的是烧卖。我偶一为之,很少去吃晚茶的。但是宜园有一好处,吃了早晚茶,人都见到了,免得一家一家去拜望,所以我每次回家,早晚去吃一次茶,藉此去与熟人碰碰头。外边来个朋友,也带到宜园去。胡适之先生为了志摩的婚事也曾到硖石向徐老太爷进言,住了两天,申如七叔也带胡先生到宜园去吃过茶。他送了一副对子,写的是“一间东倒西歪屋,几个南腔北调人”。据说是汪容甫题赠家乡一茶馆,胡先生用来送宜园,这副对子的下落,我就不知道了。
下午五、六点钟,吃完晚茶回家,在通津桥拐弯入吴家廊下,拐角上是宝和新酒馆,大约六点左右,徐蓉初先生风雨无阻坐在酒馆柜外高凳上。他是志摩的大伯,与小桐溪吴氏为至亲,吴氏自吴槎客先生筑拜经楼藏书,与黄丕烈、陈简庄同时,以校讐著称。其子寿阳(字虞臣)及其孙之淳(字鲈乡),三世藏书,均富著述,与吾家别下斋颇有往还。吴氏藏书于洪杨后散佚,最后所余,闻均为蓉初先生所得。但是他秘不示人,我询之志摩,他也没有看见。我每次回家,在宝和新酒店见到,必定要立谈多时,他懂古董。有时我与先生等到賨和新斜对面的天乐园去吃晚饭,从宝和新叫酒及两三样酒菜,天乐园的豆腐羹真是美极,百吃不厌。家乡对人的吸引力就是吃食,因此中国餐馆享誉世界,并不是偶然的。
硖石蒋、徐两姓是镇上两大家族,我们与徐家有两重亲,所以徐志摩于杭州第一中学毕业后,先在天津,后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时,在北京就借住在我百里先叔家,百里先叔是梁任公(启超)的弟子,所往来的如张君劢、张公权昆仲都与梁任公有师友的关系。志摩的尊人徐申如先生因百里先叔及经济商业的关系,认识了张公权这家人,申如七叔因此也结成了徐张的婚姻。张幼仪嫁到徐家,只有十六岁,志摩年二十,伉俪情笃。志摩于民国七年赴美留学,做了梁任公的拜门学生,初在克拉克大学习银行及社会学,毕业后,进哥伦比亚大学习政治学。民国九年由美转英,初进伦敦大学。其尊人徇其请,送其夫人张幼仪女士赴欧,一块留学。申如七叔初希志摩读政治经济,以便经商致富,飞黄腾达,故志摩到英,初进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其后思想大变,爱好文学。其时与梁任公的政治伙伴林长民(字宗孟)及其女公子林徽音亦在伦敦。林宗孟与志摩颇为相得,时相往还,志摩实心恋徽音,然年龄及父执的地位,不敢出诸于口。志摩改习文学后,又转学牛津大学,于是徐张婚姻,乃告破裂。民国十一年志摩向幼仪提出离婚,但幼仪被志摩双亲认为寄女。其时张君劢居住在德国,幼仪乃依兄在德,研习教育〔据说幼仪后来于民国廿六(一九三七)年曾在硖石筹建中小学各一所,正在动工期间毁于抗战炮火中一。民国十一年林徽音回国,志摩也就回国


青松瘦影: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 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侧影的沉潜之作。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不追逐时代的浪潮,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群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坚守的知识分子。本书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为时间轴,以西南联大、重庆文化圈以及沦陷区知识群体为主要观察点,试图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精英阶层精神世界的复杂图景。 不同于以往聚焦于宏观战争进程或政治风云的著作,《青松瘦影》更侧重于“人”的境遇。它深入挖掘了那些在烽火中坚持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教育事业的学者、作家和思想家们,他们的物质生活的拮据、精神上的高贵与矛盾,以及他们如何在国家危难之际,重新定义“知识分子的责任”这一古老命题。 本书的叙事风格力求沉稳、克制,以史料为基石,辅以大量尚未被充分挖掘的私人信件、日记片段和回忆录中的细微之处。我们试图还原的,是那些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精神世界却依然保持着惊人韧性的瞬间。 二 精神的迁徙与坚守 抗战爆发,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生活空间被彻底打碎。从北平、南京到长沙,再到昆明、重庆,知识分子经历了被迫的地理迁徙,而这种迁徙,不仅是空间的位移,更是精神内核的重塑。 书中详细描摹了西南联大的艰难岁月。那段“刚毅坚卓”的历史,常被颂扬,但本书着重展现了联大师生在简陋的茅草屋、油灯下坚持的学术对话的真实面貌。我们看到了陈寅恪先生在耳疾和贫困中对史学的精雕细琢,听到了冯友兰先生在炮火间对哲学的探讨,以及闻一多先生在教学与抗争之间奔走的身影。他们的学术讨论,不再是象牙塔内的清谈,而是关乎民族存亡的文化抵抗。 在重庆,这个临时首都,文化活动达到了一个奇特的繁荣。精英们汇聚一堂,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心忡忡,也有对生活美学的执着追求。本书梳理了当时文坛上流派间的张力与融合——现代派的探索、现实主义的深耕、以及对“民族文学”的界定与争论。我们看到了文学社团的兴衰,看到了进步青年对旧有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的复杂心理。他们以笔为枪,但枪口的方向、射程和使用的力度,充满了内在的挣扎。 三 物质的困顿与精神的丰盈 在那个年代,“清贫”是知识分子的常态。本书通过对薪资记录、物价浮动的分析,描绘了学者们如何为了一袋米、几块煤而奔波。文学家们不得不放下身段,为报纸撰写迎合时局的杂文,以换取微薄的稿费来维持生计。这种“士”与“匠”角色的拉扯,是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困境的关键。 但物质的困顿,并未完全扼杀精神上的创造力。相反,很多伟大的作品正是在这种极端的压力下孕育而出。书中的一个重要章节,专门探讨了“幽微的抵抗”——那些不直接与政治挂钩,却蕴含着深厚人文关怀的艺术表达。无论是诗歌中对故乡的隐晦追忆,还是小说中对个体命运的细致刻画,都是知识分子在被要求“高歌猛进”的时代背景下,保护个体良知和独立思考的努力。 四 沦陷区的“沉没”与“存留” 本书将相当篇幅用于考察沦陷区知识分子的“沉默”与“挣扎”。在日据下的上海、北平等地,公开的知识活动受到严密监控。知识分子面临着三种困境:一是选择合作,沦为附庸;二是逃离,但往往付出巨大代价;三是留下,以一种近乎隐性的方式保存文化火种。 我们细致考察了那些在暗中维持旧式书局、秘密资助抗日文化机构的人员。他们如何运用晦涩的语言、典雅的辞藻,传递微弱却坚定的信息。他们的“沉默”,有时比高声疾呼更具震撼力,因为它背后是巨大的风险和长久的隐忍。本书试图打破对沦陷区知识分子一概而论的看法,展现其内部复杂的人性选择与道德困境。 五 结语:青松的启示 “青松”象征着在严寒中依然挺立的操守,“瘦影”则代表着个体在巨大历史背景下的孤独与脆弱。 《青松瘦影》不是一部简单的回忆录合集,而是一份对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深度剖析。它旨在提醒今天的读者,在一个物质相对丰裕的时代,去理解并尊重那些在物质极度匮乏中,依然坚守思想独立、文化传承的先行者。他们的抗争,不在于战场上的功勋,而在于对“人”的尊严、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无声捍卫。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厚重,往往藏匿于那些不被大书特书的、微小而坚韧的个体生命之中。阅读这些“瘦影”,正是为了理解那些支撑起民族精神脊梁的“青松”是如何成长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笔触,如同老式留声机的唱针,轻轻划过泛黄的纸页,带出的是一种油墨与时光混合的独特气味。它没有宏大叙事的架势,反而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微观切片,聚焦于那些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能力,那些关于衣着、饮食、甚至是一次偶然的眼神交汇的描摹,都精准地将读者拉回到了那个特定的历史场景中。这不是教科书式的梳理,更像是与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冬日壁炉旁进行的私密交谈,他并不急于评判对错,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他所见证的那些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舛的灵魂的挣扎与光芒。书中对特定文人群体内部的微妙关系——那种夹杂着惺惺相惜与隐秘竞争的复杂情感——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不禁感叹,即便是最追求精神自由的文人,也逃不过人性的细密织网。这种细腻而克制的叙述方式,使得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层次感,它要求读者放慢脚步,去细品那些被时间磨平的棱角,去体悟字里行间那份深沉的、难以言喻的时代苍凉。

评分

读完这本记录文字英雄的篇章,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仿佛自己真的参与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作者显然是深谙“留白”艺术的高手,他巧妙地避开了那些耳熟能详的陈词滥调,转而将笔墨投向了那些在历史边缘徘徊却又影响了格局的小人物和瞬间。这种选材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修正传统叙事视角的可能。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创作环境的侧写,比如某个阴冷的雨天,几位作家围坐一桌,争论着某种晦涩的哲学概念,桌上热气腾腾的茶水映照着他们眼中燃烧的理想之火——那种纯粹的、不为功利所动的艺术激情,在如今这个被流量和效率主导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令人神往。文字的节奏感极强,时而如急雨敲窗般紧凑激烈,时而又像午后阳光下慵懒的猫咪般舒缓悠长,这种韵律感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在与那些文字的创造者们进行了一场跨越世纪的精神对话,充满了启迪和震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怀旧录,不如说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如何在现实中变形与坚守”的田野调查报告。作者的笔调冷静而克制,很少使用煽情的词汇来刻意渲染悲剧色彩,但正是这种不动声色的叙述,反而让那些命运的转折点更具冲击力。例如,他对某位作家在生活窘迫时如何维持其艺术洁癖的描绘,没有陷入道德说教的泥淖,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个体精神的选择和抗争。这种对“选择”本身的关注,远比关注“结果”更有价值。我发现自己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充满诱惑与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定义真正的“成功”?是作品的流传,还是精神的完整?这本书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系列鲜活的案例供读者自行揣摩。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个体的脆弱性并置在一起,创造出一种既疏离又亲近的阅读距离,让人在敬佩之余,也为那些逝去的才华感到深深的惋惜。

评分

初翻这本书时,我略有些担忧,怕它会落入“怀旧文学”的俗套,充斥着对逝去黄金时代的盲目赞美。然而,阅读深入后我惊喜地发现,作者的视野是极其开阔且批判性的。他并没有将那一代文人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而是毫不避讳地展现了他们身上的世俗弱点、性格缺陷,以及在时代风口浪尖的摇摆不定。这种坦诚的态度,使得整部作品具有了极强的可信度和立体感。比如,对于某些文人团体内部的派系之争和观点冲突的记录,写得极为微妙,既点出了分歧的本质,又没有将任何一方描绘成绝对的恶人,仅仅是不同理念在特定土壤中必然产生的摩擦。这种对复杂人性的洞察力,使得书中的人物不再是符号,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个体,他们的挣扎与选择,映射出我们当下依然面临的许多困境,读来让人深思良久,倍感亲切。

评分

这本书最让人称道之处,或许在于其对“声音”的捕捉能力。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消逝的沙哑的朗诵声、在旧式咖啡馆里低沉的讨论声,乃至是深夜里孤独的书写声,都通过文字再现出来。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文人传记合集,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声音的剧场”。我仿佛能听到那些石板路上清脆的脚步声,感受到樟木箱子里散发出的旧信纸的微香。作者对于人物“谈吐”的记录尤为精彩,不同地域、不同学养的文人,其说话的腔调、用词的习惯,都被精准地复刻下来,这为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语境。这种注重感官细节的描摹,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临场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历史,这对于构建一个饱满、可触摸的民国文坛图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令人赞叹不已。

评分

台湾文学出版社授权,大陆的岳麓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台版书的大陆版本,非常好,值得一看

评分

传记文学新出的,看到就买了,京东物流快

评分

岳麓这套传记文学还不错,就是价格略贵

评分

帮朋友下单买的书。…一直信赖京东。很满意。

评分

好书 满意 还会回购!

评分

好书,纸张什么的都可以,多读书,共勉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的书,基本上同系列的都收了。

评分

书不错,快递员好,购物满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