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文青翘楚、浪子班头”,音乐、影视、文艺 三栖才子,新浪微博粉丝超四千万。“晓松奇谈”系列之人文卷、世界卷销量已过50万册,“鱼羊野史”系列总销量已过200万册。
★《晓松奇谈·情怀卷》是高晓松“晓松奇谈”系列的收官之作,是高晓松对古今中外颇具时代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态的全面解读。以高晓松的视角来看世界、品情怀,风格轻松幽默,与死板的介绍人文风俗不同,呈现了很多高晓松的个人见解和趣闻
大名鼎鼎的PS软件其实是由一家电影公司发明的?
为什么说格莱美颁奖礼体现了美国人是爱起哄的民族?
三次“码架”经历,让晓松彻底放弃成为老炮儿的念头,到底发生了什么?
享誉世界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在宋代被认为没有太大艺术价值?
宫崎骏为捍卫作品完整曾给发行方寄武士刀进行“威胁”?
为什么晓松说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经历了十几年的倒霉时期?
如今大学生结伴创业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结伴组乐队有什么相似之处
高晓松:
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中国著名音乐制作人、电影导演、词曲创作者、写字者。
音乐代表作品:《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万物生》《彼得堡遗书》《校园民谣》作品集、《青春无悔》作品集、《万物生长》作品集
电影代表作品:《那时花开》《我心飞翔》《大武生》《同桌的你》
文学代表作品:《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鱼羊野史》(第1卷~第6卷) 《晓松奇谈·世界卷》《晓松奇谈·人文卷》《晓松奇谈·命运卷》
一 《清明上河图》/001
1.只是皇帝的小礼物/001
2.仅存在于跋里的画家/008
3.艺术家的诞生/015
4.第一个冲突和四个细节/021
5.第二个冲突和几个小细节/028
6.张择端的心声/035
二 大众记忆:北京老炮儿/044
1.老炮儿和大众汽车/044
2.高晓松的第一次掐架史/052
3.清华和北大的码架事件/060
4.燕山大酒店英雄救美/067
5.真假老炮儿/073
6.美国老炮儿/081
7.摇滚老炮儿/088
三 校园民谣:熟悉的恋恋风尘/095
1.八十年代的精英艺术/095
2.美好的民谣时代/101
3.如何提高创作水平/107
四 唱片时代与美国大选/117
1.与地面盗版商共存/117
2.中国流行音乐的春天/123
3.美国大选/133
五 好莱坞精英/142
1.毁誉参半的哈维/142
2.好莱坞的幕后英雄/149
3.著名红沙发/157
4.没落的好莱坞大亨/166
5.中国大亨VS好莱坞大腕儿/173
6.比弗利山豪宅的由来/180
六 格莱美与奥斯卡/191
1.格莱美的小年/191
2.好莱坞的灾年/199
3.好莱坞的转型期/208
4.格莱美的演出事故/213
七 探访星战圣地——天行者庄园/221
1.横空出世的新世界/221
2.全球星战迷的圣地/228
3.令人震撼的混音技术/235
4.不可思议的档案馆/243
5.传奇的工业光魔/250
6.一些个人的思考/256
八 文青的一周/262
1.跟金城武一起拍戏/262
2.与美式橄榄球明星聊天/268
3.看了一部好电影——《萨利机长》/275
4.看了一部好美剧——《事发当晚》/283
4.第一个冲突和四个细节
下面开始正式介绍《清明上河图》里的戏剧故事。在我之前,有很多人都分析过《清明上河图》里的故事,他们基本上都是按照从右到左的展开顺序进行的,我也不例外。但我不会每个故事都面面俱到,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清明上河图》里的所有故事,我推荐大家去看搜狐推出的《一百〇一点》,那里面讲得比较详细。我只写一写里面的戏剧逻辑、人物,以及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我自己的看法,以及我觉得值得一提的,或者是别人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首先整体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中所画的汴京,应该这么说,它只是汴京的一部分,是一片平民区,注意,是平民区,不是贫民区。等到这幅画到了最末尾的时候,大家就能看出来,整幅画呈现的城区,从城门进入后没走多远就结束了,其实并不是汴京的全部。但是跟《东京梦华录》做对比的话,还是能知道这条街叫什么名字,因为这条街上全是旅馆,根据《东京梦华录》里的记录,连着这条街的,差不多应该是东南方向的一个城门,因为汴河在哪里,大家都很清楚。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汴河在城门口拐了一个弯,流走了。从城门进去以后,就是这个所谓的平民区。在整幅长卷中,张择端别说没有画皇宫和卫戍区了,他甚至连一个达官贵人都没有画,至于王公贵族的宅院府邸更是一所都没有。画里所有的建筑都是平民建筑,据称,最豪华的建筑大概就是一座六品官员的宅院。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官本位社会,不同级别的官员都是有标配的。宋朝也是一样,从宅院门檐下面的标志就能看出官员的品级。除了一座六品官员的宅院之外,《清明上河图》里还画了一家诊所,是一位叫作赵太丞的太医开的,赵太丞大概也是六品级别。整幅画里只有这么两个六品级别的元素,六品以上的建筑和人完全没有出现。
今天,我们靠着大数据可以描绘出一个人的画像。而从这幅图画中,我们也可以渐渐刻画出张择端这个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在什么样地方的人,以及他在画画的时候,内心深处怀着怎样的情感。他愿意画平民,愿意画市井生活,但是不愿意画皇亲国戚,不愿意画皇宫和卫戍区。在《清明上河图》里,他画了数百名平民,从汴水来的平民,从南方来的商客,来参加科举的士子,这些人都集中在汴河这里下船、进城。城中画了很多的旅馆,基本上都是用来招待这些人。张择端在长长的一卷画里,就画了汴京城的这么一个聚集着平民的角落。
从小到大,我看过无数版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分析,关于画里究竟有多少人,每一个版本的计算结果都不一样。有五百一十五人版,有六百二十四人版,有人说里面有七百一十多人,还有人说有一千一百人,最邪乎的一个版本竟然说画里有一千五百人,比《三国演义》里的人还多,《三国演义》里的人物一共才一千出头,《水浒传》出场人物估计有七百多,《红楼梦》里有将近一千人。因为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算出来的人数,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版本,所以至今我也不知道《清明上河图》里的准确人数。
各位读者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试着去数一下《清明上河图》里究竟有多少人,说不定能为本民族做一点贡献。百度百科里对于《清明上河图》里一共出现多少人,也没有定论。
《清明上河图》虽然是一幅画,但它实际上是时间艺术,靠着卷轴的一点点展开,逐渐看到画里的风光、故事和人物冲突。我从头说起,但大家要注意,跟据学术界现行研究结果,我们大致可以认为,现存的《清明上河图》的最右边是没有头的。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与推测,《清明上河图》的最右侧,应有宋徽宗盖的一枚双龙小印,但现在这个部分已经没有了。有专家推测,这是因为人们觉得这幅画的艺术价值不高,但是宋徽宗的题款和双龙小印很值钱,所以就把那部分裁了下去,接到其他的画上去了。
关于《清明上河图》的最右端,我觉得接下来的这种推测最为靠谱。因为古代的建筑受到梁架的限制,没有那么长的屋子,没有办法把整幅《清明上河图》全部展开来观赏,每次要看画的时候,只能拉开卷轴,从右到左慢慢欣赏。我们现在看书也是一样,都是从第一页开始看,所以书的开头几页磨损得会特别严重。《清明上河图》每次被展开,最右侧都要受到磨损,但可能展开一百次,才能有一次看到最左边,长此以往,画的头部已经磨烂了,尾部却还保存完好。于是,后期的裱画师在装裱的时候,为了美观,可能就把磨烂的头部截掉了,以至于现如今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没有头的画。
至于被截掉的部分究竟有多长,人们众说纷纭。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都觉得截掉的仅仅是题字和双龙小印的那一小块儿,不会太多,因为现存的头部,其实已经称得上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不管是按照赋比兴的中式传统开头也好,还是按照西式的Third act(三幕戏)也好,或者叫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也好,目前这个开始的节奏都是比较好的。我接下来会介绍整幅图的构图中心,也就是虹桥和汴河形成的斜十字的交叉处,大家基本就能看出张择端的整个谋篇布局了
这本厚厚的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那略带沧桑感的烫金字体,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毕竟“晓松”这个名字在某些圈子里总是和那些需要静下心来啃读的文本联系在一起。然而,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叙事风格,瞬间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和江湖义气的世界。作者的文字像是老友对饮,带着三分醉意和七分真诚,他似乎并不急于灌输什么宏大的理论,而是像个高明的说书人,信手拈来都是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有些模糊却又无比鲜活的片段。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旧时茶馆里氤氲的茶香,听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那种对往昔人情世故的细腻描摹,让我这个在现代都市里有些迷失的人,重新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锚点。它不是教科书式的梳理,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私人漫游,带着一种不被主流认可的、温柔的坚持。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搭乘了一趟慢速列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倒退,而车厢内弥漫着一种令人安心的怀旧气息。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他描绘的那些场景,不是那种空洞的“过去很美好”的标签化叙述,而是真正深入到生活的肌理之中。比如对某件老物件的材质、气味,对某一种特定场合下人们微妙的肢体语言和未说出口的话语的揣摩,都达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这种写作手法,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与历史的共情。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读物,读完就忘,这本书需要你慢下来,甚至需要你时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点上一支烟,或者泡上一杯浓茶,去回味那些被轻易忽略的情感褶皱。它不是在堆砌故事,而是在重塑一种失落已久的生活美学。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题材的书是抱有一定程度的警惕的,总担心它会流于矫情或过度美化。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在深情怀旧的同时,保持了一种清醒的自我审视。作者并没有将那些过往的事物神化,他笔下的人物和经历,有光鲜亮丽的一面,自然也有其粗粝、甚至略显笨拙的真实。这种平衡感拿捏得极好,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张力。它不是单向度的赞美诗,而是一部复杂的人性浮雕。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那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所击中——很多我们今天视为理所当然或彻底遗忘的东西,在当时却是那样认真地被对待着。它像一面镜子,照见的不仅是过去,也有我们当下处境的某些疏漏。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这一点我必须着重提一下。有时,它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知识的密度高到需要我反复查阅后文的注释才能完全理解其深意;而下一秒,它又会骤然转入一种近乎戏谑的、带着市井智慧的俏皮话,让人忍不住在深夜里偷偷发笑。这种在“雅”与“俗”之间游刃有余的切换,使得阅读的节奏感非常强,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它成功地将知识的普及性、故事的趣味性和情感的感染力熔铸为一炉。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总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悄悄拓宽了一些,但这种拓宽是愉悦的,带着一种不着痕迹的熏陶效果。
评分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谈论这本书,但我们每个人似乎都从中读出了不同的滋味。对我而言,这本书像是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快到让人窒息的年代,我们太容易被“新”和“快”所裹挟,忘了“慢”和“旧”里蕴含的巨大能量。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内心深处那片宁静园地的门。它不是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通过那些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旧日片段,激发我们重新思考“何为值得珍视”的命题。读完它,我没有立刻去改变生活方式,但我的内心似乎变得更加沉稳,看世界也多了一层理解的滤镜。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温和而有力,让人在浮躁中找到久违的安定感。
评分京东现在节约成本都都用袋子装书么,每次下单都提心吊胆生怕被壳坏,还好这次书都完好无损,塑封依旧,大部头的书,够看很久了
评分印刷精美,价钱便宜,内容好,赶上打折,搞活动挺实惠的,一直在京东买书
评分每次京东打折都会补充一批书 我的书架早就已经放不下了 暂时摆在衣柜的角落里 也马上要放不下了 开了封的基本上都通读过一次了 还是有不少还没有开封的 每天慢慢的读 心情很是不错 这次买的几本书一如既往的好 送的也快 优惠力度大 纸质书读起来 就是比电子书有感觉 不知道现在从小接触电子屏的小孩子 长大了还能不能有这种感慨了 总之希望多搞活动 好书每天读起来 购物车还有许多想买的书 等清一清库存再进货
评分有错误????
评分好书你值得拥有。。。。。。
评分#的事,#的人来说,确实挺#。
评分是晓松奇谈系列的第三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评分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主义为真、情怀为尚、再不济也要有执着之心~
评分物流很快,不到一天就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