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中部卷:河南分卷

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 中部卷:河南分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义斌,段少华,郭振文 著,汪小洋 编
图书标签:
  • 丝绸之路
  • 壁画
  • 河南
  • 墓室
  • 考古
  • 历史
  • 艺术
  • 中国美术
  • 丝绸之路艺术
  • 中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7434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4315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1
字数:19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河南地区的墓室壁画是中华艺术史上的一个灿烂篇章。历史上,河南地区长期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汇激荡之所,也是域外文化与中华文化碰撞交流的中心区域。正因为如此,河南地区墓室壁画艺术呈现出融汇合流、异彩纷呈的格局,体现出多元审美趋向的追求。基室壁画艺术中绘画与建筑的多样发展和风格面貌,以及壁画形制、内容、仪式等多维度倾向都体现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不同时代墓室艺术之间共生互映,并行发展,仪式性与艺术性的相互渗透,宗教、美术、书法之间的趋于综合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原地区墓室壁画艺术的特色。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Preface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地域界定
一、历史沿革
二、当代行政区划
三、本书的范围
第二节 遗存梳理
一、遗存的总体数量
二、遗存地域分布
三、遗存的阶段分布
第三节 形制类型
一、墓室形制类型
二、壁画形制类型
第四节 壁画题材类型
第五节 丝绸之路对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二章 兴盛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汉代的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三节 丝绸之路对兴盛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三章 繁荣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隋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二节 唐代的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三节 五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四节 宋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五节 金代的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六节 元代壁画墓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七节 丝绸之路对繁荣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第四章 衰退时期的墓室壁画
第一节 明代墓室壁画
一、遗存梳理
二、形制类型
三、题材类型
第二节 丝绸之路对衰退期墓室壁画的影响

前言/序言

  丝绸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与丝绸相关的贸易之路。历史长河的漫漫岁月中,这条贸易之道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商贸之外还承担了军事、政治和民族等多方面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乃至南北方文化交流的历史重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通衢大道的自然形态,也是艺术家眼中美轮美奂的景象。诗人笔下的丝绸之路是如此的遥远,也是如此的神秘,也因此而成为一条充满豪情、弥漫浪漫和令人翩翩浮想的艺术大道。在这里,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为丝绸之路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
  丝绸之路由官方正式开启的时间是汉武帝时期,史称“凿空”。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而解边患,这显然是一个军事活动。之后,丝绸之路更加畅通,军事活动、商业活动、宗教活动、艺术活动,乃至民族迁徙,东西方之间的各种文化交流成为常态。《尚书·禹贡》记:“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从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看,东渐西被可以用来形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走向。
  在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中,人们常常讨论东渐的外来文化,而对西被的本土文化则关注不多。其实,借助东方大帝国的强大政治和军事力量,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东渐的外来文化可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包容并被迅速本土化,西被的本土文化也可以声教讫于四海而到达遥远的地方。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也是这样,一方面,有东渐的外来文化,也有西被的本土文化,但在这一载体上进行的文化交流中,本土文化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完全是在重生信仰指导下完成的艺术行为,因此墓室壁画中本土文化的主导性更强。这样的语境下,墓室壁画描述重生信仰的宗教体验,墓室壁画成为汉以后最纯粹的本土宗教艺术载体,也因此使
  能够在认识佛教东渐并全面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参照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墓室壁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贡献。
  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史看,墓室壁画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绘画有两种流传方式:一是传世作品,一是考古作品,考古作品主要来自墓室壁画。墓室壁画是考古作品,因此这一美术作品的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已有考古成果的绘画面积逾万平方米,墓室壁画体量是如此巨大,这是其他绘画类型所不可企及的。
  从考古成果看,中国墓室壁画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时间上也是从西汉沿革到清代,贯穿始终。中国墓室壁画有彩绘壁画、砖石壁画、帛画、棺板画等类型,这些类型的遗存在丝绸之路上都有发现,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中国最早的黄帝图像和最早的山水画图像等,也都是出现在墓室壁画中。此外,墓室壁画具有非常突出的综合性艺术价值,可以提供宗教美术、美术考古,以及建筑、材料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这些都是以史为证的支撑材料。
  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中国墓室壁画也有着独特的贡献;目前墓室壁画遗存集中的只有三个国家,就是中国、埃及和墨西哥三国。埃及墓室壁画比中国早,法老时代走向辉煌,但之后希腊、罗马统治时代就式微了。墨西哥墓室壁画发展很晚,后来也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打断了。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墓室壁画的丧葬活动之中,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艺术发展的连贯性和广泛性看,中国墓室壁画具有世界性的不可比拟的价值。
  墓室壁画是中国较纯粹的本土传统艺术,也是具有世界不可比拟的传统艺术,当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峰。
  2017年3月于东南大学
丝路遗珍:吐鲁番千佛洞壁画研究 引言 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古老通道,不仅是商贸与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宗教艺术的传播动脉。在新疆的广袤土地上,吐鲁番盆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孕育出了辉煌的佛教艺术成就。千佛洞,作为丝路北道上重要的佛教石窟群,其壁画以其精湛的技艺、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地域风格,成为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艺术史乃至古代社会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本书《丝路遗珍:吐鲁番千佛洞壁画研究》聚焦于这一宝藏,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剖析千佛洞壁画的艺术特征、图像学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第一章 吐鲁番的历史背景与佛教的传入 本章首先为读者勾勒出吐鲁番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战略地位。吐鲁番,古称高昌、车师,自汉代起便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门户。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佛教的传播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显得尤为复杂而深刻。 我们将详细探讨佛教自犍陀罗、克什米尔等地传入吐鲁番的路径、时间节点,以及高昌王国(麴氏高昌)对佛教的推崇与资助。通过对史料的梳理,特别是《高昌禀报佛经疏》等文献的分析,揭示佛教在当地社会结构和世俗生活中的渗透程度。 此外,本章还将考察吐鲁番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度干旱的气候——如何客观上为木结构建筑和壁画的保存提供了“天然博物馆”的条件,为后续的艺术品考察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 千佛洞石窟的发现、形制与年代序列 吐鲁番千佛洞并非单一石窟,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分散的石窟群,如吐鲁番水盆沟、吐鲁番火焰山等地的洞窟遗址。本章将重点介绍这些石窟的整体布局和建筑形制。 研究的重点将放在对核心洞窟,如吐鲁番著名的中心洞窟的结构分析上。我们将对比分析不同洞窟中的佛龛、覆斗顶、藻井等建筑元素,探究其模仿中原还是受犍陀罗风格影响的痕迹。 年代的厘定是壁画研究的关键。本章将依据洞窟的形制演变、壁画中的供养人服饰、书法风格以及考古报告中的碳十四测年数据,构建一个相对精确的千佛洞壁画年代序列,大致涵盖从北凉至唐代中期的漫长时段,并划分出早、中、晚三个主要的艺术发展阶段。 第三章 图像学解析:佛教主题的地域转化 千佛洞壁画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严格的佛教题材,也融入了大量的世俗元素。本章将深入解读主要的图像学母题: 佛、菩萨造像: 分析此地佛像的面相特征、衣纹处理。吐鲁番的佛像往往展现出一种介于犍陀罗的立体感与中原的秀丽之间的独特“西域风貌”。菩萨形象的璎珞装饰、S形体态,以及其“宝冠化”的趋势,是研究犍陀罗风格向汉地过渡的重要例证。 本生故事与缘起图: 重点关注对《佛本行集经》等题材的描绘方式。与敦煌壁画的连环画叙事不同,吐鲁番的本生故事在构图上往往更为简洁,但对特定情节的强调更具地方色彩。 禅定与涅槃场景: 探讨卧佛形象和弥勒佛造像在千佛洞中的特殊地位,这与吐鲁番地区对未来信仰的关注可能存在关联。 第四章 艺术风格的嬗变:中西交融的视觉语言 千佛洞壁画是中西艺术语言交汇的典范。本章将从技术和美学角度剖析其风格的演变: 色彩与线条: 考察早期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的纯度与运用方式。早期壁画常表现出强烈的“晕染”技法,这明显源自印度和中亚的湿画法影响。随后,随着唐朝的鼎盛,线条的运用趋于流畅和有力,色彩也更加平实、饱满。 晕染法与沥粉贴金: 详细对比分析早期壁画中模仿雕塑感的晕染技巧,以及后来流行的沥粉贴金工艺在菩萨宝冠和璎珞上的应用。这种技术上的转变,直接反映了中原审美对西域艺术的渗透与改造。 供养人像的世俗化: 供养人画像是研究古代服饰、社会阶层的重要窗口。本章将分类研究麴氏高昌贵族、地方官吏乃至普通信徒的形象,揭示其着装上汉服与胡服并存,以及女性审美趣味的细微变化。 第五章 壁画中的文化信息:宗教、社会与世俗生活 千佛洞壁画不仅是宗教艺术品,更是历史的镜子。 犍陀罗影响的遗存: 即使在唐代,一些壁画的细节中仍能捕捉到犍陀罗艺术的影子,如某些罗汉的面部特征或特殊的火焰纹饰。本章探讨了这些“文化基因”在千年之后的残存意义。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符号: 在一些背景画面中,如描绘佛陀说法的场景,偶尔会出现描绘丝路商队、胡商形象的场景。这些世俗场景,为我们提供了重建古代吐鲁番贸易网络侧面的依据。 藏传佛教的早期影响: 在部分中晚期洞窟的壁画中,隐约可见一些与西藏佛教艺术风格相似的元素,这提示我们对丝路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多源性需要更细致的考察。 结语 吐鲁番千佛洞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本书通过对这些脆弱而珍贵的图像资料的细致整理与深入解读,力求呈现出一部鲜活的、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艺术史篇章。它们不仅是丝绸之路上“信仰的风景”,更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的无声证言。对千佛洞壁画的研究,实质上是对丝路文明精神内核的一次深度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书籍是关于“看”壁画,那么这部河南分卷更像是在教你如何“听”壁画背后的时代低语。它的文字功力非常深厚,行文间充满了一种沉静而有力的学人气息,仿佛每一句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权衡。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壁画中世俗生活场景的描述,那些描绘宴饮、仪仗、出行乃至园林生活的片段,其细腻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图像不仅是对当时贵族生活方式的记录,更是研究中古时期社会阶层、服饰形制、礼仪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作者巧妙地将墓室壁画置于当时的丧葬伦理框架下进行考察,解释了为何某些主题会反复出现,而某些主题则被刻意回避。这种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的挖掘,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和立体。读罢此卷,我对河南地区从汉魏到唐宋这段漫长历史中,人们如何面对生死、构建来世图景的理解,有了全新的、更具层次感的认识。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知识输入,而是需要沉下心来,与古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评分

这部“河南分卷”的出版,对于填补当前壁画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展现了一种对地方性知识的深情致敬和严谨挖掘。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在主流壁画研究中经常被忽略的、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图像母题进行了详尽的谱系梳理。这些母题往往是中原传统文化与外来艺术元素在地化过程中诞生的独特产物,它们是研究文化“本土化”进程的绝佳案例。作者在行文中,对考古发现的语境描述极其到位,你几乎可以想象出壁画发现时的现场环境、光线条件,以及墓主人可能的身份背景。这种沉浸式的描述,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本厚重的著作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的参考书,它更像是一份充满敬意的文化遗产报告,以极高的专业水准,为后来的学者们搭建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研究平台,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原大地之上,那些静默千年的色彩所诉说的壮阔历史。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丝绸之路墓室壁画的著作,尤其是这部“中部卷:河南分卷”,无疑是为那些对古代艺术史、宗教传播和考古学有深刻兴趣的行家们量身打造的。我首先被其扎实的文献梳理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作者似乎投入了难以想象的时间与精力,将河南地区那些散落在偏僻墓葬中的壁画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分类和断代。市面上许多同类书籍往往侧重于宏大的叙事或对知名石窟的简单罗列,但这部作品却深入到墓葬壁画这个相对边缘却信息量巨大的领域。它不仅仅是图录,更像是一部精妙的“解读本”。通过对色彩晕染技法、图像符号学意义的剖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中原腹地,佛教、道教乃至本土信仰是如何相互渗透、融合,并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网络,在不同地域呈现出独特的视觉语言。尤其是一些首次公开或学界尚存争议的壁画单元,作者提出的新颖观点和详实的旁证,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中原文化如何吸纳外来元素”这一历史进程的认知深度。对于研究唐宋时期社会风貌和丧葬观念的学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库,其信息密度之高,让人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反复咀嚼每一个细节。

评分

阅读《中国丝绸之路上的墓室壁画:中部卷(河南分卷)》的过程,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考古之旅,它远超出了我对一般艺术史著作的期待。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简单的时间线索,而是围绕“地域性变异”和“文化交流的物质证据”展开论证。我尤其欣赏它对壁画材料和颜料来源的考证部分,那部分内容体现了极高的科学素养。例如,书中对于某些墓室壁画中使用的矿物颜料,与河西走廊或更西域地区所用材料的对比分析,间接证明了艺术风格的传播并非仅仅是概念上的,而是有着切实可见的物流路径支持的。这种将艺术史置于具体地理和经济背景下的研究方法,使得壁画不再是孤立的图像,而是成为了一段段活生生的历史叙事。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虽然个别技术性名词需要查阅,但书籍的配图质量极高,即便是抽象或残损的画面,也能通过精细的拓本和复原图,让人领略到昔日辉煌。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让普通爱好者也能窥见古代工匠群体的高超技艺和他们所承载的文化使命。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编排设计印象非常深刻,其对细节的关注程度,简直可以用“吹毛求疵”来形容,当然,这是褒义。特别是对于那些难以辨认的残缺壁画部分的处理,作者采取了极其审慎的态度,区分了可靠的学术推测和纯粹的图像复原,这在学术规范上是极为可取的。书中涉及对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墓室壁画的横向比较分析时,特别是聚焦于河南这一核心区域对周边文化影响的辐射与被影响的过程,展现出极强的区域史研究的穿透力。它不再将河南视为一个孤立的文化中心,而是将其视为丝绸之路陆路东段的一个关键节点,接受着来自西域的艺术流变,同时也将中原的审美趣味向外输送。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对于致力于构建“中国艺术史”宏大叙事的研究者来说,这部专注于某一特定媒介和地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微观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