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大伟,杨枫 著
图书标签:
  • 科幻
  • 四川
  • 口述历史
  • 文学
  • 社会
  • 文化
  • 地域文学
  • 中国科幻
  • 回忆录
  • 非虚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1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11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404
字数: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科幻爱好者

  ★一线科幻作家、科幻产业推手首次披露大量历史资料
  ★涓滴成河,丝缕成史,超鲜活的中国当代科幻史
  ★完整勾勒科幻振兴壮丽缩影,精准触摸科幻未来发展脉搏

内容简介

  科幻在我国发展已过百年,期间历经坎坷,但在一代代科幻人的努力下,科幻文化已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开枝散叶,结出丰硕的成果。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立足我国科幻事业的核心重镇四川成都,邀请杨潇、谭楷、流沙河、刘兴诗、王晓达、周孟璞、吴显奎、董仁威、何夕、姚海军等十位功勋卓著的科幻名家接受访谈,从人生旅程到科幻之路,构画新中国以来科幻文学发展的历史全貌,跨领域、多视角地展现了中国科幻所走过的半个多世纪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充分见证了四川科幻人历久弥坚的执着与情怀,用鲜活的事例展现了四川科幻人为推动科幻事业蓬勃发展所立下的汗马功劳。全书不仅保存了珍贵的科幻口述史档案,还为中国科幻的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史料。

作者简介

  侯大伟,新华网四川分公司总经理。2001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并入职新华社,先后在新华社四川分社的《四川内参》编辑部、网络新闻部、成都记者站和经济新闻部担任记者、副站长和部门主任。在新华社供职期间,长期参与由领导点题、新华社组织的重大课题调研,并多次获得表彰。

  杨枫,资深科幻出版人,编审。2003年进入《科幻世界》杂志社,2005-2011年担任《科幻世界》和《科幻世界译文版》编辑部主任;2012-2016年任《科幻世界》杂志社编委、《科幻世界》副主编。获第2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zui佳编辑金奖;第25、26届科幻银河奖zui佳编辑奖。2016年离职,创办成都八光分文化,并出任CEO。

精彩书评

  中国科幻,生生不息。
  ——杨潇

  没有想象力的人,是灵魂的残废。
  ——流沙河

  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专属文化语言。
  ——周孟璞

  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中国科幻创作的高地。
  ——吴显奎

  科幻是科学时代的文学,她的发展繁荣是时代文明的进步。我们为此而奋斗努力。
  ——王晓达

目录

序 / 向追梦人致敬 姚海军
序 / 唯有想象,温暖彼此 侯大伟
当仁不让 天道酬勤 杨 潇
缘定科幻
说服出山,童恩正慧眼识珠 003
自行“组阁” 挣第一桶金 006
小团队艰难撑持 得益于七个“特殊” 007
科幻银河奖诞生始末 009
上下求索 探寻发展
011 希望杀出一条生路
012 更名《奇谈》带来的困扰
014 《科幻世界》横空出世
015 捉襟见肘,单枪匹马去申办世界科幻会
016 国际会议我居然开了国际玩笑
018 其实当时连我自己都还只有个idea……
019 这桩事之狼狈透顶,很多年我都难于启齿
020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023 功到自然成,“灰姑娘”站在光鲜的国际舞台上
025 1992背水一战
026 怀念轮流当责编的那些日子
027 这事儿没有白做,深感慰藉
028 3D画又让我刊发行量陡然攀升
02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30 主编、社长生涯的得与失
急流勇退
理想,追求,然后放下 032
我最大的骄傲与遗憾 035
《科幻世界》成功得益于三“道” 038
祝福我们的科幻事业 038
趣问趣答 /040
对科幻永葆赤子之心 谭 楷
科幻之路的开端
为什么我选《科学文艺》 045
灰姑娘总有一天会跳舞跳到聚光灯的中心 046
银河礼赞 049
《科学文艺》的转型与更名
051 这叫秘史,不能说的
052 当时就这样,说干就干
052 往往奇谈之中,有闪光的思想
054 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不矛盾的
055 彗木之吻:一定要有好奇心
056 品牌打造:我们是搞科幻的,不是搞社会新闻的
两次大会与高考作文题撞车事件
《科幻世界》泄露了高考作文题? 059
1991年世界科幻年会风波 060
老天爷都不能把中国科幻挡住,谁还能挡住 061
19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空前绝后 064
个人与朋友回顾
065 流沙河写在墙上的字:遍寻不着
067 人的生命应该是一条小溪,哗哗哗地不停流动
068 激情、熊猫和科学文艺,生命的三原色
070 蔡志忠的画&流沙河的字
071 成都有很深厚的科幻底蕴,要用起来
072/ 趣问趣答
没有想象力的人,是灵魂的残废 流沙河
我与谭楷的友谊从1979年开始
第一幅字:困顿之时,愿庄子常伴左右 077
第二幅字画:红尘潇洒,愿友灵魂自在遨游 080
第三幅字:淡泊挚友,建焜煌业如临水观星 081
邮差问答:科幻让人反思何为正统文学
083 科幻小说丰富了正统文学
085 我看过好多苏联时代的小说
086 “幻”就是变化的意思
087 最期待自然学科取得重大进展
088 好奇心:用中国名字命名行星
090 我是《飞碟探索》的忠实订户
092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最想回到宋朝
092 友谊之道:君子之交淡如水
093 真正有用的东西是看起来无用
科幻“雇佣兵” 刘兴诗
人生经历
最重要的作品,是自己的人生 097
出国或留下,我选择的是留下来 098
我还可能去做自己渺小的作家梦吗?不! 100
走出北大校园 101
请原谅我,说了这样多和科幻无关的话 101
文如其人,就是这么回事 103
这就是南开中学的培养结果 104
我是一个科幻雇佣兵,没有激情,但有责任 105
第一篇科幻小说《地下水电站》 106
“文革”前的五篇科幻小说 108
我可能是唯一为中国科幻小说流过血的人 110
这个问题,当时很想不通 111
如果有机会逃避,总想悄悄从这个圈子里溜出来 112
第一次科幻高潮,就只有几个编辑 112
觉得少儿科幻幼稚的看法本身就很幼稚 114
中国科幻的“南北朝时代” 115
人物回忆
116 简直就是乱弹琴
117 这才是我和童恩正友谊牢不可破的一个重要方面
119 重归科幻:用泪水洗了一次终生难忘的澡
120 我不喜欢科幻
122 世界科幻协会的五个中国会员
124 成都为什么能够坚持下来?
124 在第二次低潮中,大家都不敢作声了
125 对叶永烈批得太严厉,我坐不住了
126 在荒诞的外衣里面,有一颗严肃的心
127 一篇小说准备了十六年
129 细节必须真实,才能使大家相信
130 第二次科幻低潮损兵折将
131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科幻影视并不是一片空白
133 但愿他现在身体还健康
133 所谓的“四大天王”问题
134 提携新人:“京城四少”
135 我们一起退到底,什么职务都不兼
136 “王刘二将”及其他
137 关于两岸科幻的“破冰行动”
科幻理念
我的科幻小说都是可以附参考文献的 138
娱乐流派,这绝对不是贬义词 139
谁主张外星移民,就先把他发射出去 141
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142
你不关心他们,他们怎么关心你? 143
中国科幻现在需要冷静,甚至冷清 144
我的骄傲与遗憾 145
一些与科幻无关的故事 146
趣问趣答 /147
踏上科幻之路是一生的骄傲 王晓达
科幻与人生密不可分
工程师世家的家学熏陶 151
科学启蒙:对科学产生了崇拜 153
对科学产生崇拜,大学报考焊接专业 154
工厂生涯:跟真正的现实交锋 156
科幻之始:写科幻劝人读书 159
四本手抄本 161
正式进入科幻圈 162
我想为年轻人做点事 163
有两个人我们是要记住的 164
《冰下的梦》 165
科幻小说还是要和科学有关 168
追忆科幻的艰难征程
科幻热潮:科幻跟社会环境关系很大 171
当时大家都是一条心 172
说服杨潇出山 174
科学家搞什么文学,你是文学就到文学界去吧 175
你不说好话,但也别说假话 176
《关于科幻小说评论的一封信》 178
在黎明前夜夭折的《方寸乾坤》 178
香山会议 180
实际上,就是在给我们打气 182
其实,幻想是不需要印证的 185
你不让我写科幻小说,我就去搞科普 186
科学和文学的纠结 188
《科幻世界》的生存之道 191
人物回忆
193 第一次见郑文光,诚惶诚恐
194 我们一见面就叽里呱啦说上海话
196 结果第二天,他在手术台上就没回来
199 肖建亨是我的苏州老乡
200 这个人很有特点
201 董仁威做事情很拼命
科幻理念
205 科学技术变化无穷,科学技术威力无穷
206 假如你把这个设定抽掉,故事就瓦解了
207 我有三重身份
208 我的骄傲与遗憾
趣问趣答 /210
薪尽火传 不知其尽 周孟璞
科普人生
我的父母都是爱国科学家 215
埃菲尔塔上的陀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217
失业青年的志向 217
有人说我是科普学的奠基人之一,就是这样来的 218
因为一个“户口不好解决”,就没到北京 220
我与科幻
222 倡议创办《科学文艺》
223 我很明确地告诉他:我不批判科幻
225 编纂《科幻爱好者》
226 不把科幻作为科普的做法,是走不通的
回忆友人
这些朋友,都是和我很好的 227
不合理的现象总会过去,我绝不自杀 228
遗憾的是,有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229
趣问趣答 /231
让科学与文艺之美尽情绽放 吴显奎
科学文艺创作之路
《科学发现纵横谈》与《科学文艺》是我的引路人 235
王梓坤:一代顶级知识分子对年轻人的关爱 237
《汉语成语小词典》全部背完 240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获得首届银河奖 242
鲍昌是一位好作家、好领导 243
温济泽:“显奎这人哪,是审美的” 244
这次获奖对我来讲很重要 245
“您们对稼先的理解是很深刻的” 246
科学、文艺、想象力的结合就是我的追求 248
那些不平凡的岁月
250 科幻创作的两个流派
250 “清除精神污染”没那么严重
251 “科”“文”之争
253 我们四川是很宽松的
254 缺失想象力的民族必然缺失发展动力
人物回忆
周孟璞先生是我的忘年交 256
要以优秀科普作家名字设奖 257
我的骄傲与遗憾 258
三十五年金戈铁马,三十五年野鹤闲云 259
科幻近况
260 中国地理的洼地与中国科幻的高地
261 风险投资投科幻的少之又少
262 科幻大片的制作要动用国家各方的力量
262/ 趣问趣答
用行动为中国科幻助力 董仁威
个人经历
科学启蒙从“红领巾饲养组”开始 267
我有一颗“精神原子弹” 269
想研究生命科学的愿望破灭了 270
与科幻结缘
273 创作从味精厂开始
274 当时我算不上科幻创作主力
276 好几届银河奖都是我拿泡司来当奖品发
277 杨潇就这样被童恩正感动了
278 “科”“文”之争
280 科幻界的“清污”运动波及叶永烈
282 科幻创作百花齐放才有生命力
283 科幻的“正名”与“扬名”
与科幻再续前缘
整合五股科普科幻力量 285
建立组织:给科幻人找一个家 287
华语科幻星云奖 289
海峡两岸科幻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 291
人物回忆
292 郑文光说:你写的稿子不比任何人差
294 童恩正是我永远的老大哥
296 刘兴诗喜欢戴着耳机写作
297 我这一辈子就是好交朋友
299 我的骄傲与遗憾
科幻产业
四川的科幻文化非常发达 301
大量资本进入只是一种错觉 301
趣问趣答 /304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何 夕
创作生涯
阅读起点并不高 309
科幻创作,出手不凡 311
第一次获得银河奖还是大三的学生 312
文友的意见很重要 314
对科幻的爱深入骨髓 318
《伤心者》的母亲形象是我的一种期望 319
一路有你
322 编辑真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323 作家们聚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样
325 读者因《伤心者》走上科研之路
326 创作中的遗憾
科幻之思
创作之路最初的足迹 327
姓“科”姓“文”:并非水火不容 328
故事是为点子和思想服务的 329
创作偏向:现在更遵从内心所想 329
对世界永葆好奇心 330
“言情科幻第一人”难以承受 331
近况探讨
332 越来越多人通过接触科幻而改变固有的看法
334 科幻电影:令普通人思考终极问题
336 科幻和电影是天作之合
336 工业化电影的模式,中国现在还需要探索
338/ 趣问趣答
中国的坎贝尔 姚海军
早年经历与阅读兴趣
数学老师改变我的人生轨迹 343
休学 345
大自然是最好的医生 346
手抄本和自制望远镜 347
那一年真是有一堆的好运气 348
1986年,我决定创办《星云》 349
如果你觉得这个过程很愉悦,那它就不叫坚持 351
创作乏力这种说法对作者不公平 351
我觉得他们有前瞻性、世界性的眼光 353
中国科幻需要开放包容的思想 354
林场生活
355 夜晚是《星云》的世界,白天是树木尸体的世界
357 做《星云》不是坚持,做选材工才是坚持
358 这些天南地北的朋友促成了我人生的改变
360 这种孤独,我们感同身受
科幻职业生涯
361 1997年是很特别的一年,对我尤其如此
362 大家说:你一定要来参加这个盛会
363 走出林场去做科幻编辑
364 理想和现实之间总有距离
365 《科幻世界》的社领导希望我到成都看一看
367 当编辑,如果你不能写作是一种缺陷
图书视野工程  370
那时的《科幻世界》朝气蓬勃
作家专辑是《科幻世界》迈向畅销书时代的前奏 371
我希望《科幻世界》不仅仅是一块压舱石…… 373
它代表着冲在最前锋的一批作家 373
这个项目如果有一年亏损,它的生命可能就终结了 374
更新中国人的想象世界 376
干事业不能只靠情怀 376
《三体》难以复制,但一定会有新的畅销书 378
只有核心强大,才能突破边界 379
人物回忆
380 我身后的太阳
科幻近况探讨
383 希望从业者的眼光放长远一些
383 儿童科幻,最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384 警惕科幻后发综合征
386 科幻产业化:选择决定命运
387 星云奖证明了梦想者团结起来的力量
388 这是一个科幻迷的使命
389 科幻电影:“不迈出第一步,就永远不会走路”
391/ 趣问趣答
后 记 杨 枫

精彩书摘

  科幻邮差
  非常荣幸,今天能邀请杨潇老师来参加由新华网和八光分文化共同主办的四川科幻口述史访谈。杨潇老师,作为20世纪80年代《科学文艺》杂志的守护者,作为成功开创并坚守中国科幻期刊的团队核心,为中国科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科幻在杨老师心中也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今天,希望通过杨潇老师的讲述,带领我们重回三十多年前的光辉岁月,触摸与科幻有关的人和事,感受那段岁月留下的骄傲与激情。
  缘定科幻
  说服出山,童恩正慧眼识珠
  科幻邮差:我们都知道,从历史上说中国科幻是一个舶来品。20世纪70年代末,在杨老师与科幻初识之前,中国科幻应该还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请问杨老师,您当时是怎么与科幻结缘的呢?为什么会去《科学文艺》当编辑?
  杨潇:是这样的,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以后,全国都洋溢着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我从北航毕业后,在一家军工厂当技术员,可是那会儿很想去干点儿自己喜欢的事儿。1979年《科学文艺》创刊了,主编刘佳寿提出要招聘编辑。他说,希望招的编辑有工科背景,同时有作品发表。正好1979年某期的《四川文学》发表了我纪念丙辰清明的一篇散文,我就拿着那期杂志,拿着北航毕业证去应聘,然后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进了《科学文艺》编辑部。
  科幻邮差:(笑)这个经历跟我(杨枫)当初进《科幻世界》还是有一点点相像,就是对一个杂志平台还不是那么了解的时候,怀着一腔理想就加入其中了。我们都知道,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将爱好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其中往往饱含艰辛。杨老师刚进《科学文艺》编辑部不久,就遭遇了“清除精神污染运动”。在杂志社最困难的时候,据说是童恩正老先生亲自到您家做说客,才最终说服您出山挑起这副重担。能请杨老师分享一下这个故事吗?我们想知道,童恩正老先生当初为什么选择了您,又是用什么样的言语打动了您?
  杨潇:我还真不知道童老师是怎么瞧得上我的(笑)。那会儿,整个来说科学文艺形势已经不好了,热潮尚未全面涌起就哗啦啦地退潮。本来和科普相关的杂志很红火,《科学文艺》一创刊就有十五万册的销量,最鼎盛时的1980年达到二十万册,当时是非常红火的一个期刊。
  但是80年代初“清除精神污染”后,杂志每况愈下,发行量掉得很低,受到了很大压力。我那会儿就是个小编辑嘛,无力左右刊物。出路在哪儿,我们也没多想。
  《科学文艺》编辑部是省科协的一个事业单位。1983年,四川省科协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签订了个协议,《科学文艺》的编制、人事、经费等由省科协管,业务由科技社负责。当时,四川科技出版社社长是周孟璞,他很有担当。在批判“精神污染”的重压之下,一般人都避之不及,周主任—他曾任成都市科协副主任,我们都称他周主任—却挺身而上。周主任同时还兼省科普作协理事长,所以他有底气来负责业务。童恩正老师则是省科普作协的主力骨干,副理事长。
  1984年春夏,省科协对我们说:“这个杂志很困难,科协委派的主编(张尔杰)已退休,科协不想再派领导了,这个杂志就算了吧,停刊后把你们分配到科协的各个部门去。”当时大家都觉得不甘心,一个杂志本来这么好这么红火,它的基础也很好,科普界的作者队伍也很强大,停刊很可惜。那时,省科协的一把手(党组书记)叫邵贵民,他对我们很了解,也很信任,认为我们是真心想办好这个科普期刊。他提出了个很“科幻”的想法,他说:“你们坚持要继续办刊,那你们就自己组阁,自己选领导,自个儿干。但科协不会给你们钱了,要干的话就从科协经费中断奶,自寻出路,自主经营,自行组阁,自负盈亏。”
  当时科协提出的这“四自”方针太新鲜,太刺激,太有吸引力了!那时我们真还不懂什么叫“自负盈亏”,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但当惯了螺丝钉,突然有机会能自己蹦跶,忽然有了自主空间,特别想一试身手,让濒临倒闭的刊物活下去。但是,想不到“自行组阁”“自己选领导”的结果是把我给推选出来了。我自己还懵里懵懂的。当时我也不是太在意,也没有答应,那会儿孩子还小,很忙的。
  尽管编辑部推选了我,省科普作协也没有太在意,他们也还在外边继续寻找主编。那年夏天,我们去九寨沟开笔会,编辑部的新鲜事人人皆知,有人劝我出山,我还给骆新都、王南宁(《人民文学》编辑)开玩笑:“出什么山哪,我们不是刚进南坪大山吗?”
  后来有一天,童恩正老师和王晓达老师一块儿到我家来,说:“哎呀,这个杂志挺好的,基础很好,前几年也办得相当不错,《科学文艺》是很有特色的科普期刊,现在尽管有些困难,但前景还是很好的,大家信任你,你就来干吧。”我说:“我现在啊,悠悠万事,儿子为大呢。”(笑)
  科幻邮差:儿子当时多大?
  杨潇:当年推选时儿子还不到一岁,正忙得不可开交,我也没太在意这个事儿。一天,童恩正老师打个电话让我到他家里去。童恩正老师在我们心目中威望很高——他是川大历史系知名教授、知名考古学家、著名作家,他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具有广泛影响,个人也极富人格魅力。
  那天,我就到他家里去了。他对我说:“杨潇,你要不负众望,既然大家都这么信任你,你就该勇于担当。以后的路还很长。”还点拨我说,“人生重要的是选择,不要动不动就想去当作家,与其去当个二三流作家,还不如争当一流的主编,办一流的杂志。”
  科幻邮差:激将法。(笑)
  杨潇:对。但是我哪儿觉得我能当主编呢?当时《科学文艺》虽然办得挺好,我也没觉得它算是全国一流杂志。童恩正老师跟我说了很多,最后说:“你好好想想吧。”我记得我是推着自行车,走出了川大校门。
  川大校门外就是九眼桥下的锦江,我推着自行车一路沿着锦江走,看锦江波翻浪涌,后浪滚滚追逐前浪,想想童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年轻人嘛,勇挑重担,这是一项挺有奔头、很棒的科普事业。那会儿也没怎么想明白,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就答应下来,就这么开始了。
  科幻邮差:从此就开始了……
  杨潇:不归路。(笑)
  ……

前言/序言

  向追梦人致敬
  姚海军
  提出采集科幻口述史的想法已经有些年了,期间凡尘琐事种种,唯憾此事未得推进,直到这本书的两位主编杨枫与侯大伟因科幻相遇。短短数月,这样一本书便将呈现读者面前,其担当、魄力与效率令人不能不心生敬佩。
  承蒙两位主编看重,即将成书之际再三邀我作序。虽惶恐而领命,盖因此书不同以往。能为其略献绵薄之力,既义不容辞,也深感荣幸。
  自梁启超、鲁迅为改造国民性以图中国强于世界之林而倡导科幻小说以来,我国科幻发展已历百年,中间坎坷曲折或令人唏嘘不已或令人激情勃发,大时代之变迁隐藏其后,细考之如小说之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科幻绝非超然存在,所谓幻想即现实,此即可为一解。
  然时光流转,随着历史时空之铅幕渐次合拢,诸如科幻何以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中成为儿童文学、科幻姓“科”姓“文”之争的真相、中国科幻几起几落盛衰转换之因等,诸多在坎坷曲折中生出的谜团不是日益清晰,而是愈发神秘难解,或偶见解读,亦多窥一叶而难见泰山。前些日看日本学者武田雅哉详述近代中国幻想与科学之作《飞翔吧!大清帝国》,慨叹日本作者掌握史料丰富翔实之余,更感我国科幻史研究对第一手材料的抢救与发掘的不足与紧迫。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的成书,正是对我国科幻史研究的重要丰富。本书专注于亲历之史,试图用多位亲历者的鲜活记忆完成对一些关键历史问题的多维度重现,虽未必能完全拂去覆盖于时间之上的尘埃,却最大可能让我们接近真实,哪怕,是在言与不言之间。以上,为本书与以往科幻史书之大不同之一。它虽非鸿篇巨制,却是一部极具张力的大书。
  原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有一句名言:“四川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但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仅以本书书名观之,口述史能以一省而独出于全国,就足见四川在中国科幻史中的地位。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川即有童恩正、刘兴诗因科幻享誉全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科幻热潮中,除童、刘以外,又有王晓达等众多科幻作家星耀神州;1984年科幻进入低潮后,在全国涉科幻期刊关、停、并、转的大背景下,更是只有四川的《科幻世界》(1991年之前名为《科学文艺》)坚持下来,为中国科幻保留下最后一星火种,并以四川人特有的执着,化青春铸火箭,在1997年将中国科幻推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就如同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笔下那个从贫苦乡村走出的水娃,最终驾起太阳风帆,将人类的目光引向浩渺星空;最近十年,随着《科幻世界》成功推出刘慈欣的《三体》,中国科幻更是因此同时进入了畅销书时代、产业化时代和国际化时代。
  不唯如此,四川还举办了三次国际性科幻大会。早在1991年的那次世界科幻小说协会年会,四川省政府便给予科幻高度重视,省委领导宋宝瑞到会并接见各国科幻作家。在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其意义显然超越了科幻。四川还诞生了中国科幻银河奖和华语科幻星云奖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科幻大奖、新华网“科幻邮差”超级IP和包括八光分文化在内的众多科幻创业公司。目前,第二届成都国际科幻电影周、第三届科幻产业论坛、第二十八届中国科幻银河奖颁奖盛典也已在筹备之中……开放、包容与进取,正在让成都成为中国的科幻之都。巴蜀文化现代性的一面,值得大书而特书。
  《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所选择的十位受访嘉宾既有作家又有出版人,亦有社会活动家,他们在不同的时空点与科幻交汇、融合,予科幻以华章,他们的人生也因科幻而浪漫清醇、流光溢彩。他们是创造者,更是追梦人。他们所追之梦是科学昌盛之梦,是文化繁荣之梦,是中国复兴之梦!吾辈身处科幻日益繁盛之大时代,当向本书中前九位科幻文化的培育者、耕耘者致敬!
  是为序。


仰望星空下的百年回响:中国早期科幻文学的星火与燎原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特定地域或群体的口述历史,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二十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科幻文学从萌芽走向初步繁荣的波澜壮阔的图景。它聚焦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以及新兴的青年力量,如何在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幻想”为载体,探索现代化、批判社会现实、并对人类未来进行深刻预见的精神历程。 第一部:星光初现——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启蒙与引入(约1900-1920年代) 本卷深入考察了西方科学思潮和科幻概念是如何通过翻译、游记、以及早期留学归国士绅的笔端,悄然渗透进中国传统文化肌理的。我们考察了最早一批尝试创作“新小说”的作家群体,他们如何将“格致之学”的启蒙思想,嫁接到具有奇幻色彩的故事结构中,探讨诸如“机器时代”、“飞天幻想”以及“社会乌托邦”的可能性。 翻译的隘口与误读的魅力: 分析了严复等先驱者在引入西方哲学与科学著作时,附带产生的科幻概念传播效应。重点梳理了早期翻译作品中对凡尔纳、威尔斯等作家的接受程度,以及这些概念如何被本土化解读。 早期小说实验:《月界旅行》的回响: 详细剖析了晚清科幻小说的文本特征,它们往往是政治寓言与科学幻想的混合体。探讨了这些作品在抨击封建残余、呼唤政治变革中的隐秘作用。 知识分子的焦虑: 考察了在传统观念崩塌、西方科学被奉为圭臬的年代,知识界对于“科学与人文”之间张力的初步感知,这些感知构成了早期科幻叙事深层的哲学底色。 第二部:探索与碰撞——“五四”前后的思想激荡(约1920-1930年代初期)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土壤。科学不再仅仅是救国图强的工具,更成为一种审视人性、解构旧有伦理的新视角。 科学的祛魅与重塑: 研究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在文学领域的具体体现。科幻作品开始摆脱单纯的奇观展示,转向对科学发展可能带来的社会异化和伦理困境的探讨。 文学社团的探索: 记录了不同文学团体(如创造社、语丝派等)对科幻文学的接纳和实践,侧重于分析他们在题材选择上,如何回应时代对“新青年”的期待。 第一批纯粹科幻作家的崛起: 聚焦于那些开始创作带有明显科幻元素的短篇小说家。他们运用科幻设定,构建了对未来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批判性观察。例如,关于“人工智能的雏形”或“遗传学实验”的早期设想,反映了对生物学和技术伦理的初步关注。 第三部:烽火中的预言——战争年代的科幻与现实交织(约1930年代中后期至1940年代) 抗日战争和随后的动荡时期,将中国社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一时期,科幻文学的创作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部分转向对民族精神的鼓舞,另一部分则更加深刻地隐喻时局的残酷与对和平的渴望。 科幻作为精神避难所: 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对遥远星际或未来和平的想象,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撑。分析了这一时期描绘的“太空探险”主题中,隐藏的对故土重生的深切期盼。 反乌托邦的低语: 随着极权主义思潮的抬头和战争的残酷,一些作家开始运用科幻的设定,以隐晦的方式讽刺或批判现实政治的压迫性。这些作品往往主题沉重,充满了对自由消亡的忧虑。 技术恐惧与民族自强: 战争催生了对先进武器和技术力量的复杂情感。科幻作品中对“超级武器”的描写,既是对敌人技术优势的警惕,也是对自身科学力量薄弱的哀叹,折射出民族自救的迫切。 尾声:星火未烬——早期探索的遗产与影响 本卷最后回顾了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留下的宝贵遗产。这些早期的尝试,无论其文学成就如何,都奠定了中国科幻文学关注“科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母题。它们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黑暗中寻求光明、在绝境中展望未来的思想拓扑图,为后来的发展积蓄了不可或缺的文化能量。 本书通过梳理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文本、信件和回忆片段,旨在重建一个真实、立体、充满时代烙印的中国早期科幻文学图景,展现那一代人在科技洪流冲击下的思考与挣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一绝,逻辑脉络清晰而又充满了张力。它不像传统传记那样线性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多维度的叙事策略,时而穿插历史的宏观视角,时而又聚焦于某个关键节点的微观细节,这种交织使得整体的叙事张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但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最终总能找到通往核心的路径。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对节奏的把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紧张的段落催人奋进,舒缓的篇章则给予思考的空间。这种松弛有度的处理,使得即便是对于不太熟悉相关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并且在被吸引的同时,收获深度的理解。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无疑是建立在作者对材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绝非轻易可得。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手法极其细腻,文字功底扎实得令人赞叹。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匠人,用最精妙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时代图景。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节奏,娓娓道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尤其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那些不易察觉的挣扎与坚持,都被捕捉得丝丝入扣。读着读着,我仿佛能触摸到故事中人物的呼吸,感受到他们的心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在如今的文学作品中已属难得。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故事的消遣,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其中的韵味与力量。它成功地将宏大的背景融入到微小的个体叙事之中,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温暖与真实。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过程”的敬畏。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结论或颂扬某种成就,而是耐心地、甚至可以说是近乎偏执地去还原每一个决策背后的挣扎与取舍,每一个看似偶然的成功背后所隐藏的无数次尝试与失败。它展现了一种“慢思考”的哲学,强调了积累、耐心和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勇气。这种对“慢工出细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振聋发聩。它让我们意识到,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寂静中孕育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记录,最终汇聚成了改变历史的洪流。这种对探索精神的深层挖掘,是这部作品最具思想价值的部分。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它避开了所有老套的表达方式,以一种近乎“去风格化”的姿态,直抵事件的核心。它的文字简洁有力,却又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如同精密仪器般运作,不浪费一个多余的字眼。然而,这种简洁绝非苍白,相反,它通过精准的用词和独特的句式组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质感——冷静、克制,却又暗流涌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细细品味某些措辞的精妙,它们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一种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氛围感。这种成熟的文字驾驭能力,让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避免了任何可能出现的矫揉造作,呈现出一种罕见的真实和力度。

评分

这部作品的细节处理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它并非高高在上的评判,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同理心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书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无论其身份地位如何,都被赋予了清晰的血肉和复杂的人性。作者似乎拥有将冰冷的史料重新“加热”的能力,让每一个历史名词都重新变得有温度、有面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矛盾冲突时的平衡感,它既不回避现实的残酷与局限性,也没有简单地进行美化或妖魔化。这种客观而又充满温度的叙述方式,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面忠实的镜子,映照出那个特定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真实面貌,具有极强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