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心理学

失眠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实,王慧红 著
图书标签:
  • 失眠
  • 睡眠
  • 心理学
  • 健康
  • 自助
  • 认知行为疗法
  • 情绪
  • 压力
  • 焦虑
  • 睡眠障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37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7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睡眠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睡眠能够消除疲劳、重获能量。然而,在现代社会紧张高压的生活状态下,睡眠障碍已成为一种现代的“时尚疾病”,并由此引发
了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失眠心理学》从“克服失眠”这一中心问题出发,阐述了失眠背后的心理秘密,帮助失眠者克服心理障碍,重新找回舒适的睡眠。愿大家每天都能睡得香甜,活力十足,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陈实,男,1970年3月5日生,高级工程师,山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导师,山东省创新创业导师团导师,山东省标准化工作专家,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导师,菏泽学院兼职教授,《山东青年》《文化大观》总编,山东博视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天健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山东天健标准化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济南市旦济华开博视培训学校校长,山东师范大学物理电子学院博视雅奖学金创设人,成武一中陈实奖学金创设人,成武职教中心陈实奖学金创设人,成武伯乐中学陈实奖学金创设人,同济大学理工双学士学位、EMB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EMBA,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速电子加速器科研项目核心技术团队成员之一,山东中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
王慧红,女,1998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博视雅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山东经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山东青年》《文化大观》主编,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研究者传播者践行者,济南市旦济华开博视培训学校创始合伙人、副校长,国学名师专家。

内页插图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关于睡眠和失眠 / 001

一、人为何要睡觉,不睡觉会怎样 / 002
二、失眠有几种类型 / 004
三、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你知道多少 / 007
四、多长时间的睡眠是合理的 / 009
五、长时间的睡眠不足会有哪些危害 / 012
六、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 014

第二章 失眠的夜晚,你都在想什么 / 019
一、失眠的时候,我们更能触摸自己的心 / 020
二、你为何总是感到如此不安 / 023
三 、想得太多,难免入睡困难 / 025
四、踏实睡觉,生活哪有那么多烦恼 / 028
五、你失眠与否,明天还是会来到 / 031
六、别一味地放大你的痛苦 / 033
七、你在恐惧什么 / 036

第三章 睡不着时,也别滥用药物治疗失眠症 / 039
一、什么是安眠药 / 040
二、消除对安眠药的误解和偏见 / 043
三、催眠药如何使用你知道吗 / 046
四、别总是强迫自己入睡 / 049

第四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别在夜里辗转难眠 / 053
一、你爱不完美的自己吗 / 054
二、活在比较中,你的心怎能安宁 / 057
三、内心强大,坦然面对他人的不喜欢 / 060
四、有缺点的你反而更可爱 / 063
五、以真实的状态面对自己 / 066
六、犯错很正常,别自生自气 / 069

第五章 始终做自己,夜晚你就能安然入睡 / 073
一、不管你睡不睡得着,你都是你 / 074
二、始终做最好的自己 / 077
三、寻找接受自己的伙伴 / 080
四、解开心结,做最好的自己 / 083
五、即使怀疑也要试着相信自己 / 086
六、放下执念吧,没什么是非要不可 / 089

第六章 正视压力,克服失眠 / 093
一、累了,就好好睡一觉 / 094
二、了解压力的根源,学会卸下负担 / 097
三、越是忧虑,越是失眠 / 099
四、爆发法给坏情绪一个出口 / 102
五、无法热爱的工作果断辞职 / 105
六、失眠时,你可以反省一下你的生活方式 / 109

第七章 学会独处,夜晚的寂寞不是毒药 / 113
一、内心恬适者不惧失眠 / 114
二、静不下心又怎能睡得着 / 116
三、面对闹与静,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 / 118
四、夜晚别总是呼朋唤友 / 121
五、享受一个人的寂寞 / 123
六、沉静下来,你会收获更多 / 126

第八章 别让糟糕的人际关系影响你的睡眠 / 131
一、脸皮厚一点,遇到冷遇别太敏感 / 132
二、过分的请求,要学会拒绝 / 135
三、远离那些占便宜没够的朋友 / 137
四、你是否曾因与朋友产生误会而失眠 / 140
五、主动认错,化解彼此的心结 / 143
六、别结交那些总是让你难堪的损友 / 146
七、为什么付出那么多,却没有同等的回报 / 149

第九章 转换心态,好心态带来高质量的睡眠 / 153
一、凡事多往好处想一想 / 154
二、笑一笑,不管发生了什么 / 157
三、乐观点,要有点阿Q精神 / 159
四、看开一点,消除紧张和不安 / 161
五、无论何时保持心情顺畅,才能有灿烂的明天 / 164
六、认真充实地过好当下每一天 / 167
七、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 / 170

第十章 消除孤独和忧虑,给自己一片新天地 / 175
一、忧虑和失眠是孪生兄弟 / 176
二、孤独是现代人的烦恼 / 178
三、忙碌时,忧虑不会伤害到我们 / 182
四、我们担心的问题,99%都不会发生 / 185
五、你知道如何将忧虑减半吗 / 188
六、学会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 / 191

第十一章 学学催眠疗法,解除睡眠障碍 / 195
一、催眠能改善睡眠质量 / 196
二、自我催眠法能调整心理状态 / 198
三、积极的催眠或暗示助你挣脱低落情绪 / 200
四、觉醒性催眠与睡眠性催眠 / 202
五、梅斯默与磁性睡眠疗法 / 205
六、普依赛格对梅斯默疗法的新发现 / 208
七、自我催眠程序如何进行 / 211

第十二章 身体要有节奏地运转,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 215
一、坚持运动,倒头就睡 / 216
二、去大自然中走走,清澈的心助你入睡 / 218
三、听听音乐,让心静下来 / 221
四、失眠时,阅读能让你心安 / 223
五、想睡就睡,防止疲劳 / 226
六、掌握随时随地放松自己的方法 / 229

参考文献 / 232

精彩书摘

一、人为何要睡觉,不睡觉会怎样
在人的一生中,大概有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过程中度过的,成年人每天大概睡六七个小时,新生儿每天要睡20几个小时,年迈者睡眠时间相对少点。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每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睡眠的质量决定着生活的质量。但是一个人为什么要睡眠?这个问题一直是科学家想要彻底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英国皇家学会会报上,公布了一则历史记录,记叙了17世纪末叶一个特别会睡觉的人,名字叫塞谬尔?希尔顿。希尔顿身体结实健壮,并不肥胖。1694年5月13日希尔顿一觉睡了1个星期,他周围的人用了各种方法也叫不醒他。1695年4月9日,希尔顿开始睡觉,人们请来医生给他放血还是用火熏烫,施以各种刺激,依然起不到任何作用。这次,希尔顿这一次睡了17个星期, 到8月7日才醒来。
与此相反的是,也有一些人,他们的睡眠时间很少。美国《科学文摘》杂志介绍了一个每天只需要睡两个小时的人。他名叫列奥波德?波林。虽然波林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但是这两个小时他却能睡得十分安稳踏实。令人惊奇的是,虽然睡得时间少,但波林精力充沛,每天可以连续工作10小时,从来都不觉得头晕眼花。据波林自己回忆,在他五六岁的时候,他就不需要太多睡眠,别的孩子每天睡10个小时,但他只需要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就够了。因此,每个人需要睡眠的时间有长有短,但无论睡多久,睡觉看来是人必不可少的行为。这一点似乎已为众多的研究人员所接受。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似乎“人们为什么一定要睡觉”这一问题,科学界还没有给出明确的定论。睡觉的功能成了脑科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许多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睡眠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它们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们发现,人们在睡眠状态下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一种叫作快波睡眠,也有另外一种名称——快速眼动睡眠。顾名思义,就是人在睡着的情况下,眼球转动的速度很快,其大脑也非常活跃,而人在做梦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另一种状态是叫作慢波睡眠,它是第一种状态的深化,睡眠人进入了更深的无意识状态。科学家们发现,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两种状态也在睡眠的过程中交替出现。
科学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睡眠是让大脑和小脑休息的。动物需要休息,而没有大脑的植物不休息;人体的有些器官,如肝脏,是不休息的。这表明睡眠是整个脑部特有的现象,至少慢波睡眠可以使脑部修补自由基所造成的损害。自由基是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可损伤人体细胞。其他器官可以通过放弃和替换受损细胞来修补这种损害,但是脑无法这样做,只能让人进入睡眠状态,尤其是慢波睡眠状态,人体组织才能利用这段难得的“闲暇时间”进行“抢修”作业。那么快波睡眠又有什么作用呢?有些研究者提出,这是脑部在进入慢波睡眠之前所做的“准备动作”和“整理动作”,是对慢波睡眠的补充。也有研究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快波睡眠可能与早期脑部发育有关,但持这种观点的科学家还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证据。
睡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假如我们人类不睡觉呢?我们都知道这样几个事实:一个普通人的基本生存的边界很早就家喻户晓了: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人仅能存活3分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人能活3天;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人能存活3周。那么,人在连续多久不睡觉之后才会因此毙命?
经过论证,人不睡觉大约10天就会死亡。人类最长不睡觉的记录是264个小时,这个记录由一个高中生在1965年创造,在11天之后他将要睡着时,基本上已经进入了无意识状态。
关于睡眠对人身体的作用早已毋庸置疑,不管睡眠时间长短如何,睡觉是人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通过睡眠休息,人体可以促进体内组织的生长和修复,从而消除体力疲劳。不仅如此,睡眠还可以消除精神疲劳从而缓解压力。所以,如果人长期间不睡觉,精神和身体将会受到双重严重伤害,必然影响生命。
据称,空军飞行员在被剥夺睡眠3~4天之后,会进入一种精神错乱的状态,而且会因为突然进入睡眠而导致飞机坠机。即使只有一个通宵没有睡觉,也会晕晕乎乎地像喝醉了一样。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无论工作和生活再忙碌,也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不可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只有休息好了,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二、失眠有几种类型
我们都知道,绝大多数人每天都要睡眠,睡觉是人体和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对于每天都要进行的睡眠活动却知之甚少。大多数人都认为,睡眠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其实,睡眠是我们大脑的主动行为,与人的大脑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然在研究和探讨人类的睡眠是怎样发生的这一问题,既然睡眠如此的重要,也一定具有很大的功效,因此睡眠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高品质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关键,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除此之外,一个人的记忆力、判断力、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反应敏捷的能力,都与人的睡眠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人的记忆力了。尤其对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睡眠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智商的高低、成绩的好坏。
科学实验证明,一个人,如果长期睡眠不足、记忆力会减弱,大脑的记忆系统对新技能、新知识的吸收将会遇到很大的阻碍。反之,倘若拥有充足安稳的睡眠,就能够迅速地提高人的记忆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从而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睡眠障碍。并且失眠已经困扰了不少人,美国国家健康组织病程时间的长短,把失眠症分为三种:短暂性失眠(短于一星期)、短期性失眠(一到三星期)及长期性失眠(长于三星期)。此种分类方法沿用至今。虽然美国睡眠医学会已对此时间的长短有所更改,但其基本的精神不变。
(1)短暂性失眠。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短暂性失眠的经历,如遇到一些让我们紧张的事(如考试或会议)、情绪上的激动(如兴奋或愤怒的事情),都可能会造成你当天晚上有失眠的困扰。另外,生活环境变化,比如,跨时区造成时差的反应,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睡眠质量。
(2)短期性失眠。这与第一类失眠有所相似,但时间较长,如遇到生活的变故,例如,丧偶、离婚、男女朋友分手等,此类问题皆会造成一时情绪上的冲击,其平复所需的时间往往需要数星期。 
(3)长期性失眠。这一类是患者到失眠门诊求诊中,最常遇到的疾病类型,其病史有些长达数年或数10年,必须找出其潜在病因,才有痊愈的希望。钱先生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妻子也是事业单位的骨干,他还有个可爱的儿子,学习上面也从不让钱先生操心。在外人看来,钱先生应该生活幸福,毫无烦恼,但实际上,钱先生却长期失眠,总是会做一些噩梦,受到困扰的他不得不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后来,在专家的催眠式引导下,钱先生说出来童年那些不愉快:曾经,他有个幸福的家庭,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有个可爱的弟弟,他常常带着弟弟和周围的小伙伴们嬉戏,说到这里,钱先生嘴角还露出一点微笑。但后来,命运跟他和他的家庭开了个玩笑,在一次车祸中,他的父母双双丧生,剩下兄弟俩相依为命,直到成年后,钱先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也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他不快乐,这种挥之不去的痛苦来自弟弟。钱先生的弟弟阿强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人,由于仕途不顺,他自暴自弃,还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并且习惯了对哥哥的依赖。钱先生一次又一次地替他还清赌债,善后之后都无比痛苦,他内心很挣扎,弟弟的不争气让他屡次想放弃帮他,可是每次这种念头出现时,就会梦见去世的父母。梦里的他常常觉得愧对父母而大哭,在矛盾心理的折磨之下,钱先生患上了轻度的忧郁症。
对于钱先生的痛苦,心理医生给出了以下建议:
让他的弟弟也接受心理咨询,认识到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不能一辈子在哥哥钱先生的保护下生活,认识到自己早已成人,应该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钱先生需要将父母与弟弟区分开,明白父母已经离去,自己不是弟弟的父母,不需要承担父母的责任。他的家庭是幸福的,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已经成年的弟弟身上。 
这个案例中,钱先生的失眠类型就是长期性失眠,对于这一类型的失眠,需要求助于专业人士,才能对症下药,给予治疗。失眠通常伴随着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或者是来自于外界,或者内在的压力,假如可以自行调节的,是能获得好的效果的。短暂性的失眠,在很多情况
下是没有明显的身心症状的,治疗起来难度也大得多。除了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行为治疗外,还可搭配使用催眠法,让患者自己明白失眠的原因,并帮助其学会排解自己的个人负面情绪或者心理压力。
不少人深受失眠的困扰,但失眠的种类有很多,每个失眠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失眠时间长短来判断自己的失眠状况,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克服失眠的方法。

前言/序言

在生活中,大概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忙碌了一天终于回到家之后,感到身心俱疲了,此时最想做的事大概就是能美美地睡上一觉。的确,睡觉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休息。一个人可以长久不喝水、不吃东西,但是绝对做不到长久不睡觉。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然在研究和探讨睡眠是怎样发生的,可以肯定地说,睡眠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健康的体魄来自睡眠,高品质的睡眠是提高免疫力的关键,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线。”
虽然睡眠如此重要,但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失眠症已十分多见,在欧洲,有4%~22%的人受到失眠症的影响,我国目前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高达10%~20%。而美国睡眠基金会在2005年的调查显示,50%左右的美国人每周都会有几天时间出现至少一种失眠症症状。
失眠,通俗点讲就是无法睡着,其实,失眠并不仅是睡不着那么简单,失眠者背后有太多没有解决的心理问题,如忧虑、不安、自卑等。这些令失眠者痛苦的是,在无法入眠的夜晚,他们总是有担心不完的问题,总是想这个或者那个,因此失眠者失眠的原因往往是想得太多,在失眠者脑海中潜意识地出现了这样的信息——你不能解决你人生里存在的某种问题。
有个著名的律师,年龄才三十几岁,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0万美元,他的工作方法成为很多人研究的重点,然而,自从他在司法界成名后,他就开始失眠。在被心理医生催眠后,他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原来是,认为越是成功,越是害怕在竞争中失败,越是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
那么,在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和拥有良好睡眠质量的普通人之间,你选择哪一个?毫无疑问,应该是后者。即使没有所谓的成功,但是每天睡得踏实、早晨起来精神抖擞,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夜里辗转难眠,白天无精打采,大概是不少失眠者典型的表现。对于上面我们提到的这位年轻律师,其实,他最应该做的是思考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拥有得再多都不如拥有一颗知足、坦然的心来得幸福。
对于大多数失眠者而言,并不是失眠太痛苦,而是因为他们想得太多,把幸福想得太复杂。或许你认为安眠药能解决你的苦恼,但安眠药并不是长久之计,它无法治疗无法入睡的根本原因——心理因素。
在现代社会,无法入睡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痛苦。在本书中,我们就是从“如何入睡”这一点入手,分析了多数人失眠的真正心理原因,并告诉人们如何正确对待失眠,怎样科学地得到最佳睡眠,使良好的睡眠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希望本书能对广大失眠者有所帮助。
编 者
2017年3月
《星海之下,梦境之桥》 序言 夜,是无垠的画布,星辰是洒落在其上的碎钻,而梦境,则是我们在这片深邃画布上织就的,一场场或瑰丽、或神秘、或惊心动魄的独白。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安然踏上这梦境之桥。在漫漫长夜的寂静中,有些人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扯,与安眠擦肩而过,与黎明共舞。他们徘徊在清醒与沉睡的边界,感受着内心的潮汐起伏,追寻着那渴望已久的宁静港湾。 《星海之下,梦境之桥》并非一本探讨“失眠”本身的书籍,它更像是一幅描绘夜与梦、清醒与潜意识之间微妙联系的宏伟画卷。本书深入挖掘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维度,以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理性与感性的迷宫,探索那些隐藏在意识深处的古老力量,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与自身的互动。 第一章:黑夜的絮语——探索潜意识的原始景观 黑夜,是人类最古老的庇护所,也是最神秘的国度。当白日的喧嚣退去,意识的屏障逐渐模糊,一个更深层、更原始的意识领域便开始缓缓显露。本章我们将一同走进潜意识的原始景观,去倾听它用隐喻、意象和情感编织出的低语。 我们将追溯潜意识的起源,探究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从远古人类在篝火旁讲述的古老神话,到个体内心深处涌现的原始冲动,潜意识始终是我们生命中最核心、最不为人知的组成部分。它如同一个庞大的地下水库,储存着我们所有的经历、情绪、欲望和恐惧,并在不经意间,以各种形式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感受。 我们会探讨潜意识语言的独特之处——那些晦涩却充满力量的意象。这些意象并非逻辑的产物,而是情感的直接表达,是内心世界的镜子。我们将分析各种象征意义,理解它们如何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中投射出不同的阴影与光芒。从古老的图腾符号到现代生活中的隐喻,潜意识的语言无处不在,等待着被解读,等待着被理解。 本章还将触及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伟大概念。卡尔·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如同一个跨越时空的精神基因库,连接着全人类的祖先经验和普遍原型。我们将一同探索这些原型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构建自己的世界。这些普遍性的精神图式,塑造了我们对爱、死亡、英雄、智慧等概念的认知,也在无形中指导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第二章:梦境的织锦——意识与潜意识的交汇点 梦境,是连接清醒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是意识形态在夜晚的自由舞蹈。当我们在梦境中游弋,我们并非是在进行一场简单的生理休息,而是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心灵探索。本章将细致地剖析梦境的织锦,理解它如何成为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独特媒介。 我们将深入研究梦境的构成元素:那些看似零散的画面、奇特的场景、以及鲜明的情感体验。这些元素并非毫无意义的随机组合,而是潜意识为了表达某种信息、解决某种冲突、或者引导我们关注某个被忽视的方面而精心编排的。我们将学会辨识梦境中的线索,理解其背后可能隐藏的含义。 我们会探讨梦境的多种类型及其可能的解释。无论是预示性的梦、象征性的梦、还是反映日常经历的梦,它们都承载着来自潜意识的宝贵信息。我们将学习如何记录自己的梦境,并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去解读它们,从中发现隐藏的洞见和自我成长的机会。 本章还将介绍一些经典的梦境解读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分析中。我们将看到,通过对梦境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化解内心的矛盾,甚至预见潜在的挑战。梦境,并非只是大脑的随机放映,而是潜意识为我们提供的一张张个性化地图,指引我们探索内心更深邃的领域。 第三章:清醒的艺术——觉知与心智的力量 在探索了潜意识的深邃与梦境的神秘之后,本章将回归到“清醒”的状态,并将其提升到一种艺术的高度。清醒,并非仅仅指保持生理上的苏醒,而是指一种高度觉知的状态,一种能够有意识地观察、理解和引导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我们将探讨“觉知”的力量,理解它如何成为我们掌控自身命运的关键。觉知,如同点亮内心黑暗的明灯,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自己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以及行为习惯。通过培养觉知,我们可以打破那些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做出更有意识、更符合自身价值的选择。 本章将介绍一系列培养觉知的方法,包括正念练习、冥想技巧,以及自我反思的艺术。我们将学习如何将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从而提高我们对内在世界和外在环境的敏感度。通过有意识的练习,我们可以学会“活在当下”,感受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并从中汲取力量。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心智”的力量,理解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现实。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创造现实的工具。一个积极、健康的心智,能够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和幸福,而一个消极、混乱的心智,则可能将我们引入困境。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重塑那些限制性的信念,培养积极的心态,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第四章:情绪的潮汐——理解与疏导内心的风暴 情绪,是生命中最活跃、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它们如同潮汐,时而平静如水,时而波涛汹涌。本章将带领读者深入理解情绪的本质,学习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谐相处,并有效地疏导内心的风暴。 我们将从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全面解析情绪的产生机制。理解情绪并非“好”或“坏”的存在,它们都是身体和心灵发出的信号,提示我们关注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环境。无论是喜悦、悲伤、愤怒还是恐惧,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本章将重点介绍情绪疏导的有效方法。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的压抑和泛滥。我们将探讨接纳情绪的重要性,理解为何抵抗情绪反而会加剧内心的痛苦。通过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身体放松方法,以及创造性的表达方式,读者将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疏导途径。 我们将尤其关注那些被我们忽视或压抑的情绪,例如长期的焦虑、无法言说的忧伤、以及深埋的愤怒。这些情绪如同潜藏在水底的暗流,可能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生活。本章将提供一些策略,帮助读者勇敢地面对并处理这些复杂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第五章:自我探索的罗盘——定位内在的真实需求 在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忘记了我们是谁,我们真正想要什么。本章将为读者提供一面“自我探索的罗盘”,帮助我们重新定位内在的真实需求,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航向。 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审视“自我”。从童年经历对人格的影响,到社会文化对我们价值观的塑造,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本章将引导读者通过深入的内省和觉察,剥离那些被外在因素强加的标签,去发现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自我。 我们将探讨“需求”的层次。从生理的基本需求,到心理的归属、爱、尊重,再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理解不同层次的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采取有效的行动去满足它们。 本章将介绍一些实用的自我探索工具和方法。包括性格测试的启发性解读、人生脚本的审视、价值观的梳理、以及人生目标设定练习。我们将鼓励读者勇敢地面对内心的声音,去倾听那个渴望被看见、被实现的“真实我”。 结语:星河灿烂,梦想启程 《星海之下,梦境之桥》并非为解决某个具体的“失眠”问题而生,它更希望成为读者内心的一次深度旅行。在这场旅行中,我们并非要与夜晚为敌,也不是要逃避内心的波澜,而是要学会与之共舞。 通过理解潜意识的奥秘,解读梦境的语言,培养清醒的觉知,疏导情绪的潮汐,以及定位内在的真实需求,我们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当我们能够与内心和谐相处,当我们的意识与潜意识达到一种平衡,安宁便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就像黑夜过后,旭日东升,温暖而坚定。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内心探索旅程中的一份引路,让你在星海之下,找到通往宁静梦境的桥梁,让你在清醒之时,活出生命的精彩。这趟旅程,将是你与自己最深刻的对话,也是你赋予生命最美好的馈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神秘感,深邃的蓝色背景,几颗黯淡的星辰,仿佛黑夜无边无际,而中心却有一个微微泛着光芒的睡美人剪影,让人忍不住去想象她为何沉睡,又为何在这样的夜色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经历着一段特别难熬的失眠期,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有个不停旋转的陀螺,各种思绪,从白天的工作烦恼,到童年未解的疙瘩,再到对未来的迷茫,一股脑地涌上来,把本就疲惫的身心折磨得筋疲力尽。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从数羊到听舒缓的音乐,甚至还去尝试了各种据说能助眠的食物和饮品,但效果都微乎其微。所以,当我看到《失眠心理学》这本书时,心里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希望,我渴望能找到一些深层的、根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技巧。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序言就深深吸引了我,他没有直接抛出所谓的“灵丹妙药”,而是娓娓道来,从失眠的普遍性出发,描绘了失眠症患者群体庞大而又孤独的现状,让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接着,他开始梳理失眠的历史和演变,从古至今,人们对睡眠的认知是如何一步步深入的,以及医学和心理学界对失眠症的研究进程。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一些古代文献和哲学家的思考,比如古希腊人如何看待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又比如一些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对睡眠与生命能量的神秘联想。这些历史的视角,让我觉得失眠不仅仅是一个现代人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它似乎也承载着人类对自身存在、对生命奥秘的永恒追问。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细腻,没有那种冰冷枯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位博学而又温柔的朋友聊天,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却又精准地剖析了失眠背后的复杂成因,让我对这个看似简单的生理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这本书到底会揭示失眠的哪些秘密,又会为我带来怎样的启示。

评分

这本《失眠心理学》真的颠覆了我之前对睡眠的许多固有认知。我一直以为失眠就是睡不着,或者睡不好,原因无非就是压力太大,或者晚上喝了咖啡。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失眠的根源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得多。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失眠的生物学基础,比如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物钟是如何运作的,褪黑素的分泌规律,以及一些神经递质在睡眠中的关键作用。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人体内部的这些精密机制描绘得跃然纸上,让我这样一个对生理学不太懂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举个例子,他把生物钟比作一个精密的交响乐团,不同的乐器(比如光照、昼夜节律)需要协同合作,才能演奏出和谐的睡眠乐章,而一旦哪个乐器出了问题,整个乐曲就会变得混乱不堪。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睡眠债”的理论印象深刻。我之前总觉得,睡不够白天补一补就行了,但作者指出,睡眠债并非能够轻易偿还,长期睡眠不足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造成累积性的损害,影响我们的认知能力、情绪稳定性,甚至会增加患上一些慢性疾病的风险。这本书并没有回避失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是用严谨的科学数据和案例,让我对失眠有了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的决心。当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疾病的诊断,他更是着重于探索失眠的心理层面。他深入剖析了各种常见的导致失眠的心理因素,比如焦虑、抑郁、强迫思维,以及一些童年时期形成的防御机制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睡眠。他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的情绪模式和思维习惯,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无意识中制造了阻碍睡眠的心理障碍。这种由内而外的探索方式,比我之前尝试的任何外部干预都更加令人信服。

评分

读《失眠心理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我原本抱着学习一些“技巧”的心态来阅读,希望找到一些能立刻让我入睡的方法。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那种速效的“灵丹妙药”,而是带领我踏上了一条更漫长、更具挑战性,但也更有价值的探索之路。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深入剖析了失眠与我们内心世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引用了大量的心理学理论,从精神分析到认知行为疗法,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失眠患者普遍存在的思维误区和情绪困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睡眠焦虑”的论述。我之前总是强迫自己去睡觉,越是想睡着,反而越是清醒,这种恶性循环让我痛苦不堪。作者指出,正是这种对睡眠的过度关注和焦虑,反而成为了阻碍睡眠的最大障碍。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引导读者去接受失眠的存在,而不是与之对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违反直觉,但细细想来,却有着深刻的哲学智慧。我开始尝试作者提出的“认知重构”练习,去识别和挑战那些关于睡眠的负面想法,比如“我今晚肯定睡不着”、“我睡不好就没法工作”等等。这个过程并非易事,需要耐心和毅力,但我能感觉到,随着思维模式的改变,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对睡眠的恐惧和绝望,似乎也在一点点地消解。此外,书中关于“睡眠卫生”的建议也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睡前不看手机”之类的口号,而是更加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整体环境。从饮食、运动到卧室布置,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严谨地分析,让我意识到,良好的睡眠是一个需要从生活方方面面去精心维护的系统工程。

评分

《失眠心理学》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睡眠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如何与自己和解的书。我之前常常陷入一种“受害者”的心态,觉得失眠是外界强加给我的不幸,我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被动地承受。然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我是失眠的“共作者”。作者以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语气,引导读者去审视自己在失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深入探讨了那些我们可能意识不到的,但却真实存在的,将我们困在失眠泥潭中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例如,他对于“补偿性睡眠”的分析,让我恍然大悟。我总是想着白天补觉,结果反而打乱了夜间的睡眠规律,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书中关于“睡前仪式”的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设计一套属于自己的睡前流程,从冥想、阅读到温水泡脚,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逐渐在我的内心建立起一种“准备入睡”的信号,让我的身心逐渐放松下来。让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失眠患者描绘成一群“有问题”的人,而是将我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心理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作者分析了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如何对我们的睡眠产生普遍性的影响,让我们不再感到孤立无援。他引用了一些跨文化的研究,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睡眠的不同理解和应对方式,这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自己的状况有了更客观的评价。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个睿智的长者对话,他用充满智慧的语言,一点点剥离我内心的迷雾,让我看到失眠背后的真相,也让我看到了自己改变的可能性。

评分

拿到《失眠心理学》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情绪的低谷期,失眠也因此变得更加严重,几乎到了谈“睡”色变的境地。我尝试过市面上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助眠方法,从各种维生素补充剂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但似乎都只能带来短暂的缓解,无法触及根本。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的黑暗隧道里点亮了一盏微弱但坚定的灯。作者在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失眠的症状和原因,而是将失眠描绘成一个复杂的心理生态系统。他深刻地剖析了导致失眠的深层心理根源,比如那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恐惧、焦虑,以及我们无法释怀的遗憾和悔恨。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心理因素是如何像藤蔓一样缠绕住我们的心,让我们在夜晚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失眠的意义”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失眠简单地视为一种疾病,而是试图去理解它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的信号。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失眠是否在提醒我们,生活中有某些方面被我们忽略了?是否在敦促我们去面对那些逃避已久的问题?这种全新的视角,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失眠,不再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自我觉察和成长的契机。书中提供的“反思性练习”,让我开始尝试去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和睡眠模式,并从中找出潜在的关联。这个过程虽然有些枯燥,但却让我对自己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我开始发现,原来我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以及对工作表现的过分担忧,都与我夜间的辗转反侧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的叙述风格充满了一种沉静的力量,没有激进的呐喊,也没有空洞的承诺,而是以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我一步步走向内心深处的宁静。

评分

《失眠心理学》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让我对失眠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失眠只是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是身体“罢工”了,但作者的论述让我明白,失眠更是一个深刻的心理现象,它常常是我们内心深处未解决问题的“代言人”。书中对于“认知扭曲”在失眠中的作用的阐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自己常常会陷入一些灾难化的思维模式,比如“我睡不着,明天肯定会把事情搞砸”,或者“我今天睡不好,以后都会睡不好”。这些非理性的想法,就像是不断在我脑海中播放的负面电影,让我更加清醒,更加焦虑。作者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认知行为疗法”的工具,帮助我识别和挑战这些扭曲的思维。我开始学习如何用更客观、更积极的角度去看待睡眠,以及尝试去接纳那些无法控制的夜晚。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心理技巧描绘得过于神奇,而是强调了持续的练习和自我觉察的重要性。这让我感到这本书是务实的,是可以切实应用到我的生活中的。此外,书中关于“睡眠与情绪的相互影响”的章节,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是失眠导致我情绪不好,但作者指出,很多时候,我们负面的情绪,比如长期的压抑、愤怒或悲伤,才是导致失眠的罪魁祸首。他用生动的案例,展现了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从而阻碍睡眠的。这让我意识到,要改善睡眠,不仅仅是要关注睡眠本身,更要关注我们内心的情绪健康。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如何表达,如何释放,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关于失眠的知识,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关怀的方式。

评分

这本书《失眠心理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细的外科手术,但操刀的却是我自己的内心。我原本对自己的失眠感到一种无力感,觉得它就像是一个顽固的敌人,我无法战胜它。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逐渐意识到,我并非无能为力,而是需要换一种策略。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回避性行为”与失眠之间的联系。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害怕失眠而提前避免一些可能影响睡眠的活动,比如害怕晚上睡不着,白天就不敢进行剧烈的运动,或者害怕社交会让自己兴奋,就不敢参加聚会。这种“为了避免失眠而失眠”的状态,反而加剧了我的困境。作者鼓励我去逐步地“暴露”自己,去重新接触那些曾经因为害怕失眠而回避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来打破心理上的桎梏。这个过程需要勇气,也需要循序渐进,但作者的引导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开始尝试着去拥抱那些曾经让我感到不安的夜晚,不去过分纠结于自己睡了多久,而是专注于享受夜晚的宁静。书中关于“渐进式放松训练”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帮助。我学习了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身体和心理练习,来逐渐放松紧绷的肌肉,平复杂乱的思绪。这些练习看似简单,但需要持之以恒地去实践。我每天都会在睡前进行这些练习,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放松,内心的焦虑感也随之减轻。这本书并没有提供奇迹,但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的方法,帮助我一步步地去理解和应对我的失眠。它让我从一个“失眠的受害者”转变为一个“失眠的探索者”,一个有能力去改善自己睡眠的人。

评分

《失眠心理学》这本书,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了失眠的迷宫。我一直以为失眠是一个孤立的难题,解决它只需要针对“睡不着”这个症状。然而,作者的论述让我明白,失眠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不健康的睡眠习惯”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书中对“睡眠环境”的强调,让我反思了我过去对睡眠环境的忽视。我之前的卧室,总是充满了各种干扰,比如刺眼的灯光、嘈杂的声音,以及过冷或过热的温度。作者详细地分析了这些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并给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布置我的卧室,让它成为一个真正有利于睡眠的“避风港”。从选择遮光窗帘,到使用白噪音机,每一个细节的改变,都让我感觉与睡眠的距离更近了一步。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夜间觉醒”的心理机制。我常常会在半夜醒来,然后就再也睡不着,脑子里开始胡思乱想,陷入恶性循环。作者解释了夜间觉醒后,我们的认知活动是如何被激活,以及我们如何通过一些错误的应对方式,来加剧这种清醒。他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策略,帮助我们在夜间觉醒时,能够更平静地处理内心的思绪,并重新进入睡眠状态。我开始尝试着在夜间醒来时,不去关注自己睡了多久,而是去做一些放松的活动,比如深呼吸或者听舒缓的音乐,这让我惊讶地发现,我再次入睡的几率大大提高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失眠的知识,更是关于如何科学地管理我们的睡眠,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完整生态系统。

评分

《失眠心理学》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睡眠的书,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疗愈之旅。我之前一直被失眠的痛苦所困扰,觉得夜晚是漫长而煎熬的,我常常感到孤独无助。而这本书,以其温暖而富有同情心的笔触,让我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支持。作者在书中对“失眠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让我不再觉得自己是“异类”。他阐述了现代社会对“高效”和“productive”的过度追求,是如何给我们的睡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是如何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的。他没有将失眠简单地归咎于个体的“弱点”,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这让我感到释然。我开始明白,我的失眠并非完全是我的错,而是时代和社会压力的一个缩影。书中关于“睡眠与人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我因为失眠而变得易怒、疲惫,常常影响到我和家人朋友的关系。作者指出,良好的睡眠能够提升我们的情绪稳定性,增强我们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从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反之,长期的失眠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让我意识到,改善睡眠,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更好地与我爱的人相处。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尝试着在白天更积极地与人交流,去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将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压抑到夜晚。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它倾听我的痛苦,理解我的挣扎,并用它深厚的知识和智慧,为我指明方向。

评分

《失眠心理学》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失眠的另一面——它并非只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折磨,而可能是一个通往自我发现和成长的契机。我一直以来都对“效率”和“完美”有着近乎执念的追求,这在我的睡眠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我总是强迫自己要达到“完美的睡眠”,一旦达不到,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作者在书中对“完美主义与失眠”的分析,让我醍醐灌顶。他指出,正是这种对完美的过度追求,反而成为了我们阻碍睡眠的最大敌人。他鼓励我去拥抱“不完美”,去接受自己并非每晚都能睡得像婴儿一样安稳。这种“放过自己”的心态,对我来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我开始尝试着去减少对睡眠的“控制欲”,不去过分在意自己睡了多久,而是去感受夜晚的宁静,去享受那种身心放松的状态。书中关于“失眠与创造力”的探讨,也让我感到非常新奇。作者指出,在某些情况下,夜晚的清醒和短暂的失眠,反而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灵感。他列举了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他们在失眠的夜晚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灵感。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失眠,不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效率损失”,而是尝试去从中发掘潜在的价值。我开始在睡不着的夜晚,尝试着去思考一些问题,去写一些文字,去画一些图画,我惊讶地发现,在那种独特的思维状态下,我的思维更加活跃,想法也更加天马行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摆脱失眠,不仅仅是学会入睡,更是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学会如何以更积极、更宽容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