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来就渴望幸福、追求成功,但并非总能如愿以偿。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存在的价值?阿德勒以咨询师的口吻,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个体心理学的相关问题和基本观点。
本书以个体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结合大量临床案例和治疗经验,分析了儿童、青少年及现代人所面临的社交、职业、婚恋等问题,深入剖析了抑郁、强迫、拖延、懦弱、叛逆等负面心理,通过科学又专业的建议和治疗给人们以希望和指导。
阿德勒相信,生命的真谛是可以理解的,通过科学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我价值,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奥地利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
阿德勒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首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人,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个体心理学——生活的科学
朝着一个目标努力
看世界的方法
父母的影响
出生顺序
探索童年记忆
私人逻辑
社交兴趣的重要性
感觉和情绪
一般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自卑情结
意识和无意识
社会关系
语言和交流
社交训练
克服局限
自卑感
第三章优越情结
优越的目标
避免真正的解决
优越情结和自卑情结
自我兴趣
夸大和自信
健康的野心
第四章生活方式
认识生活方式
“正常的”生活方式
“失调的”生活方式
诊断方法
发展社交感
克服抑郁和恐惧
第五章早期记忆
发现原型
记忆的类型
家庭成员的死亡
娇生惯养儿童的记忆
特殊记忆
预测性分析
第六章生活方式的表现
肢体语言
怯懦
情绪
个人特质的形成
自己命运的主人
嫉妒和妒忌
男性反抗
第七章梦
梦中的生活
梦的目的
梦的逻辑
解析方法
做梦者和无梦者
睡眠与催眠
第八章问题儿童
教育的原则
理解父母与儿童
问题儿童的优越情结
问题儿童的特征
天才儿童
如何鼓励儿童
出生顺序和家庭动力学
第九章社会适应
社会背景
行为问题
适应学校
面对生活中的三大任务
培养个性的必要性
第十章社会性情感与常识
社会效用
隐藏的情结
神经症的症状
病例分析
适当鼓励
第十一章亲密关系
准备的重要性
男女平等
魅力动力学
被宠坏的孩子
提供建议
错误态度
危险信号
婚姻作为一项社会性任务
第十二章性欲与性问题
事实与迷信
童年性欲
生活方式和性欲
犯罪案例
纵欲
结语
术语表
第六章生活方式的表现怯懦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做事怯懦、犹豫不决的人物原型。有一个男孩上学的时候看上去非常害羞——这是他不想与他人接触的重要标志;他没有朋友,总在焦虑地等待放学回家的时刻;他走路很慢,在学校下台阶的时候总要靠着墙走,之后看看街上再奔向自己的家。由于他在学校感到不愉快,所以功课很差,也不是好学生,而且他总想回家找妈妈——一个柔弱的非常宠爱他的寡妇。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一案例,医生跟孩子的母亲进行了一次交谈。
医生问道:“在睡觉时间小孩愿意去睡觉吗?”
她回答说:“愿意。”
“他晚上会哭闹吗?”
“不会。”
“他尿床吗?”
“不。”
医生想,肯定是哪里出错了,然后他意识到——这个男孩肯定跟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医生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好吧,晚上小孩哭闹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如果男孩睡在她的床上,这就没有必要了;同样,尿床也是为了获得母亲的关注。医生的结论得到了验证:男孩睡在母亲的床上。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心理医生关注的所有小细节构成了个体完整生活计划的一部分。这样当我们能看到其目标时——在这个孩子的例子中,目标是一直跟妈妈在一起——我们能总结出很多结论。通过这种方式,能总结出一个小孩是否有智力缺陷:不聪明的孩子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如此聪明的生活计划的。
情绪
让我们来谈谈在不同人身上能分辨出的精神态度。有些人爱争吵,咄咄逼人;有些人总是看起来半死不活。不过,我们从未看到过真正放弃奋斗的人——这不可能发生,因为它超越了人类的本性:正常人不会放弃。如果他们看起来要这样做,这就预示要进行一种比不这样做更让人绝望的抗争。
有一种类型的孩子看起来总是容易放弃。这些孩子在家里通常都是注意的焦点,每个人都会照顾他们,敦促他们前进,教导他们。他们必须在生活中得到支持,因此总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是他们优越感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表现出想支配他人的愿望。当然,这种优越感的目标是自卑情结的结果,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如果不对自己的能力怀疑,他们就不会选择这种获得成功的简单方式。
有一个17岁的男孩就显示出了这个特征,他是家里最大的孩子。我们已经了解,当第二个孩子使长子失去家庭宠爱焦点的位置时,他通常会经历怎样的悲剧,这个男孩也是这种情况:他非常抑郁,并且易怒,没有工作。有一天他寻了短见,之后没多久他看了医生,解释说在自杀前他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开枪打死了自己的父亲。我们看到,这样的人——抑郁且呆滞——一直都有在头脑里做出戏剧性行为的可能。我们还看到那些在学校里比较懒的孩子,以及那些看起来做不好任何事情好逸恶劳的大人,是怎样处在危险的境地。通常情况下,怠惰只是表面上的,一旦发生某些事情,他们就会试图自杀或采取其他暴力行为,否则可能会出现神经质或精神障碍,弄清这类人的精神态度有时就是完成一个艰难的科学任务。
儿童的害羞是另一个充满危险的特征。害羞的儿童必须得到谨慎的对待,这种儿童将来总会面临很大的困难,除非他们能够克服害羞的心理,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勇敢和外向的人才会有好结果,并能从生活的有利因素中获益。如果一个人比较勇敢,那么他在遭遇失败时就不会受太大的伤害,但是害羞的人一旦看到面前的困难,则会倾向于逃向生活的无用面。在后来的生活中,这种儿童会变得神经质,甚至会疯掉。
我们看到这类人走路时会带着羞怯的面孔,与别人相处时,他们会犹豫不决,不怎么讲话,或者干脆避免与他人接触。
个人特质的形成
以上我们描述的性格都是个体表现出的不同心态,它们不是先天或遗传的,而仅仅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个体的某种特殊性格是生活方式感知到了面前的问题所给出的答案,当然,它不会总是哲学家所期待的逻辑性答案,它是个体的童年经历和错误感知教育所给出的答案。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心态是如何起作用的,以及它们是怎样在儿童或非正常人身上,比在正常人身上更加清晰地形成的。如我们所知,生活方式的原型阶段比后来阶段更加清晰,更加简单。事实上,可以把原型的运作与大树的成长进行类比,二者都会同化周围的所有事物——肥料、水、养分和空气,所有这些事物都会作用于它们的成长。
原型与生活方式的区别,就像是结着青涩果实的树和结着成熟果实的树之间的区别。打开并检查人类的“青涩果实”阶段要容易得多,但是它所揭示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都对“成熟果实阶段”依然有效。比如,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在生命之初就懦弱的儿童,是怎样在他们所有的精神态度中表现其懦弱的。
一个充满差异的世界将怯懦的儿童与好斗的儿童区分开来,好斗的儿童总会有一定程度的勇气,会有我们称作常识的自然结果,而那些有时怯懦的儿童,会在某些场合中看起来很英勇——当他们有目的地争取第一名,这在一个不会游泳的男孩身上得到了清晰的说明。一天,他和邀请他一起的孩子去水里玩,水很深,这个男孩为了夺冠险些溺水:这显然不是真的勇敢,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属于生活中的“无用”面。这个男孩之所以这么做,仅仅是因为他想被他人称赞。他想都不想自己面临的危险,还想着万一有危险别人也会救他。
自己命运的主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勇气和怯懦的问题与对宿命论的信仰密切相关。对宿命论的信仰,能够影响我们做出有用行为的能力,有些人有很强的优越感以至于他们感觉自己知道所有事情,能胜任任何事情,而不愿意学习任何事情。我们都见过这种想法的最终结果,这样想的儿童在学校里通常成绩比较差。还有一些人,总是想尝试最危险的运动——他们感觉自己不会有任何危险,不会遭受失败,但是很多时候都没有好结果。
我们通常能在那些大难不死的人身上找到这种命运感。比如,他们可能经历了严重的事故,但没有受伤。于是他们感到自己是注定要做一些大事的。曾经有个病人就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在经历了一次事故之后,他失去了这种自信并变得抑郁,因为他最重要的支持消失了。当问到他的早期记忆时,他提到了一段非常重要的经历。
有一天,他准备去维也纳的一家剧院,但是却必须先完成别的事情。当他最终来到剧院时,它已经烧毁了,所有东西都烧毁了,但他却幸存了下来。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他内心的感受,他觉得自己大难不死,必会有一番作为——此后的一切都很顺利,直到他的婚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时他垮掉了。
关于这种信仰宿命论的意义有很多事情可以说,可以写。它影响着整个人类和文明,更别说个体了,但是我想指出的只有——它的心理活动的来源以及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对宿命论的信仰让个体在许多方面逃避有意义的奋斗和付出。因此,可以说宿命论所提供的心理支持是一种虚假的力量。
……
翻开《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仿佛踏入了一片宁静而深邃的知识海洋。我一直以来都对生命本身充满好奇,渴望探寻其本质和意义,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份深沉的求知欲。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而是以一种诗意且富含哲理的语言,引导读者去体悟生命的多彩与微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意识”的探讨,作者没有止步于科学的解释,而是深入到哲学和心理学的层面,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到关于“自我”的部分,我更是频频停下来,陷入沉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仿佛一道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内心深处曾经模糊不清的角落。书中关于“成长”的章节,更是给了我巨大的启发。它没有提供一套刻板的成长模式,而是鼓励读者去拥抱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去接纳每一次的跌倒与重生。我深信,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生命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触动和灵魂的对话。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视角,获得新的感悟,这种持续的启迪,是我在其他书籍中鲜少体验到的。我还会向我的朋友们推荐这本书,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理解彼此,更加勇敢地去面对生命的种种挑战。
评分《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难以言喻的。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与你交流。书中对“缘起性空”的阐释,让我对世界的运行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很多事情是独立存在的,但作者却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展现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无我”的视角,极大地减轻了我过往的一些执念和焦虑。当我读到关于“业力”的章节时,我更是感触良多。它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了行为的后果,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当下的选择来塑造未来。这让我更加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也更加积极地去创造善缘。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无常”的本质,这对于我这样容易抓住不放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让我学会放手,学会珍惜眼前,也学会在变化中寻找平静。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慈悲”的解读,它不是一种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于生活中的具体实践。当我尝试将书中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时,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宽容,更加理解他人的不易。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包容的世界。它让我不再局限于小我的得失,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去审视生命。
评分我必须承认,《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生命的本质。书中关于“身体与心灵的连接”的讨论,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所传达的信号。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我曾长期受到一些难以言喻的不适困扰,在阅读了书中关于“能量”和“情绪”的章节后,我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惊喜地发现身体的状况有了显著的改善。这让我对“身心灵整合”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再将其视为一种玄而有神秘学,而是真正可实践的科学。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当下”的论述,它强调了活在每一个“现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摆脱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担忧。这对于我这种经常陷入“思虑过度”的人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通过书中提供的练习方法,我开始尝试将注意力拉回到当下,感受呼吸,感受周围的环境,这种平静感是我从未有过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生命,不仅仅是认识生命,更是去体验生命,去活出生命。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一种更健康、更积极的生活方式。
评分《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领我在生命的迷宫中寻找方向。它并没有提供直接的答案,而是启发我去思考,去探索。书中对于“关系”的解读,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曾以为很多矛盾是源于对方的错误,但作者却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角色和责任。这种“无责备”的视角,让我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倾听”的讨论,它不仅仅是耳朵听到声音,更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需求。当我开始尝试用这种方式去与家人和朋友沟通时,我发现彼此之间的理解和连接变得更加紧密。书中还触及了“恐惧”的本质,并提供了克服恐惧的有效方法。我曾经被各种莫名的恐惧所困扰,让我的生活充满了限制,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识别和面对恐惧,并逐渐摆脱了它的束缚。这种获得自由的感觉,是金钱和物质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与他人的关系,理解我们与整个世界的连接。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的书。
评分《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它不是一本让你轻松读完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深陷其中,反复咀嚼的书。书中关于“意义”的探讨,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曾经以为意义在于成就和名利,但作者却引导我看向内心,去发现那些真正能滋养我灵魂的事物。我开始重新规划我的时间和精力,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那些能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的事情上。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创造力”的章节,它让我明白,创造力并非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内在都拥有的潜能。作者提供了一系列激发创造力的方法,我尝试着去实践,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富有想象力和活力。这种释放内在创造力的过程,让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信。书中还深刻地讨论了“痛苦”的转化,它并没有回避痛苦,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从中学习,如何让痛苦成为我们成长的阶梯。这让我不再惧怕困难和挫折,而是将其视为生命赋予的宝贵经验。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拥抱生命的全部,包括它的光明与黑暗,它的喜悦与悲伤。
评分我不得不说,《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一种极为真诚和贴近生活的方式,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关于“觉知”的阐述,让我意识到自己过去有多少时间是“机械地”生活着,而忽略了对周遭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作者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帮助我学会了如何培养觉知力,例如细细品味一杯茶的香气,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带来巨大的内心平静。我曾以为“平静”是一种遥不可及的状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平静源于内心的安宁,而安宁可以通过培养觉知力来获得。书中还探讨了“自由”的真谛,它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摆脱内在束缚后的心灵解放。我曾误以为自由就是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自由是能够选择不做什么,能够不受制于欲望和恐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开始尝试去卸下那些沉重的心理负担,感受内心的轻松和舒畅。它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发现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活出真正的自我。
评分《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之旅。它没有给我明确的答案,却给了我无限的启发。书中关于“内在小孩”的章节,让我重新认识了童年的自己,以及那些曾经被压抑的情感。作者用充满爱和理解的语言,引导我去疗愈内心的创伤,去接纳那个曾经脆弱的自己。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我曾以为自己已经长大,但通过这本书,我发现内在还有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渴望。我开始尝试去满足那个“内在小孩”,去做那些让我感到快乐和充满活力的事。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感恩”的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情无处不在,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忽略了它们。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表达感恩时,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喜悦,也吸引了更多美好的事物来到我的生活中。这本书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接纳生命的全部,去拥抱每一个阶段的自己,去发现生命中那些隐藏的礼物。
评分不得不说,《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它没有生硬的理论,而是用生动的故事和充满智慧的语言,引领读者去思考生命的奥秘。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并非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执着。作者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让我看到了放下带来的轻松和自由。我曾以为“放下”是一种消极的妥协,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放下是一种积极的解脱,是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智慧的领悟。我开始尝试在生活中去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抱怨和计较,结果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平静和宽广。书中还触及了“爱”的本质,它不是占有,不是索取,而是无条件的给予和接纳。我曾经以为爱就是两个人在一起,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爱是一种能量,一种可以流淌在我们与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之间的情感。当我尝试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爱时,我发现自己也收获了更多的爱。它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理解爱,去实践爱,去成为爱的源泉。
评分《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是持续而深远的。它没有给我一套固定的人生模板,而是教会我如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蓝图。书中关于“活在当下”的实践方法,让我看到了简单而有效的生活智慧。我曾以为“当下”是一种需要刻意追求的状态,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当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常常因为思绪的纷飞而错过了它。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去练习觉察,感受当下的每一个瞬间,例如走路时的脚步声,吃饭时的味道。这些微小的觉察,让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和满足。书中还探讨了“平静”的获得途径,它不是逃避,而是内心的安住。我曾经以为平静是通过解决所有的问题来获得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平静源于我们对内在世界的管理。通过培养觉知力,我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中保持内心的稳定。它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拥抱每一个“现在”,去感受生命中的一切,去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评分当我读完《自性文丛:理解生命》这本书时,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充实。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瞬间改变的书,而是一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让你对生命有更深刻理解的书。书中关于“连接”的阐释,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宇宙万物的紧密联系。我曾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我们都是更大生命网络中的一部分,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感到一种归属感和力量。我开始尝试去感受这种连接,例如在自然中行走时,去感受与大地、树木、空气的共鸣。这种感受,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书中还触及了“智慧”的获取,它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生活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我曾经以为智慧是一种深奥的学问,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智慧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领悟。它让我明白,理解生命,就是去感受生命的连接,去汲取生命的智慧,去活出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评分这包装敢不敢再恶心点
评分心理方面的书籍,一共四本,挺好的,值得阅读
评分书不错质量很好。参加满减很划算,会继续支持京东的。,,,,。。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真心喜欢
评分好看 经典必须一本一本看 认真看
评分一直很喜欢阿德勒的作品,而这本是他的代表作,看过其他版本,买来对比阅读。
评分感觉不是正版有毛边,有丢墨的地方
评分朋友推荐的书,真心喜欢
评分喜欢~~~~~~~~~~~~~~~~~~~《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