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为什么我们会拖延?我们对拖延症了解多少?我们能够客服拖延的习惯吗?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讲述了拖延症产生、发展、肆虐的来龙去脉,也讲述了如何摆脱拖延症,变成雷厉风行的行动派。
第一章Takecare!拖延症在靠近
时间都去哪了?
“病态”的悠闲:还有明天!
借口和自我欺骗:如何招来拖延之患
漂亮的计划,不漂亮的执行
零碎的“小岔子”
失败恐惧症带来拖延
网络让我们在拖延的路上越走越远
【解读】拖延症的三种类型:鼓励型、逃避型、决心型
第二章可怕的真相:拖延害你有多深?
拖延与颓废:能力在拖延中衰退
在拖延中流失机会
你拖或不拖,问题都在那里
“压力山大”很烦人
失败旋涡:无尽的挫败感
谁来“还我健康”?
拖延你好,成功再见
【阅读】那些有拖延症状的名人
第三章你为何会变成“拖拉斯基”
人性的弱点:拖延与生俱来
诡异的心理症结:拖延带来的劣质快感
找到你的心理舒适区
拖延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
借口成为习惯,如毒液腐蚀人生
承担不自信的恶果
你是否有“决策恐惧症”
从拖拉上升为拖延
【反思】来点心理测试:你有没有拖延症?
第四章与拖延症较量,抵住拖延的种种诱惑
不要陷入“内卷化”效应
正视你的“审美疲劳”
克服了懒惰,就成功了一半
情绪管理:远离悲观的负面情绪
远离那些懒散的“家伙”
努力工作的人是幸福的
神奇的PDCA循环法
【盘点】造成拖延的四大原因
第五章让完美主义见鬼去吧
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者吗?
拒绝完美:做一个普通人
完成比完美更靠谱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悦纳生活中的不完美
走出完美主义的圈套
【训练】克服完美主义的方法
第六章终结拖延症,跟借口说“bye-bye”
借口是拖延的温床
“我已经尽力了”只是借口而已
解决问题,让问题到此为止
生活的赢家,从来没有借口
心不觉得难,事情就不难
负责的人,不需要借口
不要让“借口”毁了你
【盘点】无处不在的借口有哪些
第七章专注力,战胜拖延的强大力量
不再四处救火,你必须拥有专注力
排除一切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
聚焦你的全部力量
争取一次就把事情做到位
越简单,越高效
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训练】战胜分心:提高专注力的有效方法
第八章开始行动的力量
重拾行动力,克服拖延症
让“快速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设立明确的“完成期限”
想到就做,穿上“行动鞋”
别再等“下一分钟”
从现在开始,做最重要的事
以“当日事,当日毕”为标准
【训练】培养立即行动的习惯
第九章打造强大的意志力
为什么开始行动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直面恐惧:担心只是“纸上的柠檬”
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反省精神
遭遇逆境如何坚持下去
时刻保持竞争意识
【训练】提高意志力的8个秘诀
第十章有目标的人,才不拖延!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别瞎忙,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多个目标=没有目标
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
给目标排排座
如何评估与修正计划
【训练】如何制定任务清单
第十一章时间管理,终结拖延恶习?
时间用在哪里,成就就出在哪里
恰当而合理的时间预算
“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
盘活那些零碎时间
充分利用好你的最佳时间
用好神奇的3小时
【阅读】高效时间管理的十个技巧
第十二章来吧!给自己加点正能量
快乐地与内心交谈
抛开抱怨,不给拖延留机会
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适当放松,享受休息时光
跳着踢踏舞去工作
再见,“职场狂磨”
【启示】传递你的正能量,让自己发光发热
如何评估与修正计划
一个计划不能被修改并不意味着它的完美;相反,这意味着它缺乏可行性。很多人对关于修改计划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修改意味着计划不够好、不完美。事实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计划的世界里也同样如此:没有不需要被修改的计划,计划的词典里没有“完美”。而如何去修正、调整计划,恰恰最直接地关系到计划的最终完成。
富兰克林认为,不变的计划比没有计划更糟糕。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首先,制定计划的过程固然重要;其次,我们必须具备调适能力,要
能够随时随地修正、改进自己的计划。
在工作和生活中,修正和调整可以使计划更加完善。一方面,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存在距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很多没有被考虑进去的问题。修正和调整可以使计划更加的周密、更具可行性,它完善了计划本身,减少了计划实行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突发因素,使得计划必须被调整与修改才能适应新的情况。及时的修改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适当的修正和调整是计划得以顺利执行不可或缺的条件。
修正与调整是计划实行过程中所必需的,但这种修正与调整并不是无条件的、任意的。有一句俗话说得好,“以不变应万变”。在计划的修正与调整的“万变”背后,亦有着一个“不变”的核心,那就是计划的最终目的。计划的修正和调整必须要围绕这个最终目的进行。如果失去了这个不变的中心,那么再多的调整也只能让计划的目的性变得模糊,让计划的实行变得混乱。一成不变固然不对,瞬息万变却同样影响稳定。只有围绕着中心目的的调整与修改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越调越乱。
如同做计划本身是一项需要磨练的技术,怎样修改和调整计划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总结经验。通过不断地对计划进行修正与调整,我们会逐渐形成清晰的框架,在调整计划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最重要的因素。下面就是一些修改计划中需要被考虑的因素。
1.是否有调整的必要
虽说计划执行过程中免不了调整和修改,但一个已经成型的计划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调整。在调整计划的过程中,审慎是必要的。一些外在因素的改变是非常频繁而迅速的,此时如果这些因素不对计划的最终结果起决定性影响,在其实施过程中不起到关键性作用,我们大可本着“抓大头舍小头”把这些因素排除在外。
2.调整的适度性
如果确实有调整的必要,那么在调整计划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调整的适度性。对于调整的量的掌握是很微妙的学问,就像同样用酱油和盐做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口感相差万千,可能是绝世佳肴,也可能让人难以下咽。同样,在计划的修订和调整过程中,如果调整得不到位,则起不到调整应该有的效果;调整得过了头,反而还不如不调整。“过犹不及”是这个过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
3.调整的频繁性
计划调整的频繁性需要对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如果计划的主体部分并未受到影响,调整的只是一些具体的施行细节问题,那么及时的调整是必要的,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计划主体部分的修改则不应该太过频繁。
4.计划的放弃
如果一个计划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正与调整之后,仍然无法按照预期的设想实行,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是否有放弃这个计划的必要。“不抛弃,不放弃”这个流行原则在计划身上并不成立。放弃一个千疮百孔的计划往往是明智之举,因为重新制定一个更科学更有执行性的计划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训练:
如何制定任务清单
好的钟表行走都十分规律,不快也不慢。有的人做事也是如此,他们做事绝不会急于求成,也不会拖延。他们做事总是有条不紊,不慌不忙,他们做事的时候有条理,有先后,有轻重,有缓急,更是有效率。
有些人认为,做事有条理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每次做事时注意一下就行,其实一个人做事有条理是一种习惯,你会发现一个做事没有条理的人做所有的事情都冒冒失失,他们只是凭着自己的直觉做事,脑海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分不出先后顺序,混乱一片。
条理化是一个人做事有效率的重要前提。歌德说过:“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宜的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博恩·崔西在《简单管理》一书中也写道:“我赞美彻底和有条理的工作方式。一旦在某些事情上投下了心血,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做事,就可以减少重复,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没有一个有条理的工作秩序,做起事来必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这样,要高效率地工作就是不可能了。试想,如果一个经理一上午要见客户,要处理资料,又要写年度报告,而他又不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秩序,于是找个材料就会花半天时间,哪有效率可言。
其实避免这种没有条理的混乱状况在工作中发生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制定一份工作的任务清单。
要制定一份合适的任务清单,你应该首先试着在一张纸上毫不遗漏地写出你需要做的工作。凡是自己必须干的工作,且不管它的重要性和顺序怎样,一项也不漏地逐项排列起来。然后你要按这些工作的重要程度重新列表。重新列表时,你应该问自己:“如果我只能干此表当中的一项工作,首先应该干哪一件呢?”然后再问自己:“接着该干什么呢?”用这种方式一直问到最后一项。这样自然就按着重要性的顺序列出自己的工作一览表。最后,对每一项工作应该怎么做,根据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你认为最合理有效的方法。
在具体的任务清单的制定上,清单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任务分类、任务安排、任务总结。
任务分类是为了向自己传达一种对待任务的态度。任务可分为四类:必须及时完成的工作;必须完成、但可以稍微拖后的工作;完全没有必要完全的工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完成的工作。这样,在填写清单的时候,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内容把自己的任务分门别类。
任务安排有些类似于工作日志,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自己明确每天的工作内容。
任务总结是指每个星期结束的时候,你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情况填写这部分内容,这样便可以检验自己的工作完成得如何。
任务总结是指每个星期结束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实际任务完成情况填写这部分内容,这样便可以检查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
为了使任务清单可以发挥到最大的作用,让你工作高效而条理化,你不仅要明确工作是什么,还要明确每年、每季度、每月、每日的工作及工作进程,并通过有条理的连续工作,保证高效的工作。
……
不管什么事都要拖到晚上才开始,白天毫无灵感;“再刷朋友圈就剁手”,没过一会儿就开始释放双手;“我看半小时韩剧,就半小时”,一晃半天过去了;可乐喝完了,薯片吃完了,工作还没开始……这都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拖延症的典型症状。
据研究表明,“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动手”这种症状能够在80% 以上的职场人身上发现,而且当问题出现后,往往附带强烈的自责情绪。严重者甚至会整天念叨:我有罪,有罪,罪……
进入互联网社会后,难以量化的工作特点和现代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正在不断加剧拖延行为。而拖延确实正成为温柔的生命杀手。拖延无处不在,它让我们处于自责内疚中,也处于惶恐不安中,让我们错失了很多人生机遇。拖延甚至还会让我们陷入人生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使我们变成平庸的人。很多人深知拖延的危害,也一次次痛下决心改正,但往往又陷入新的拖延。
这是因为,拖延是人性的弱点之一,很多人在开始一项任务之前,总会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拖延,心安理得地享受懒惰带来的放松;拖延有时是因为不够自信,对如何能做好事情有恐惧感,他们常常能总找出一些不做的理由安慰自己,不敢面对现实;有的人追求完美主义,为一点点小事没有办好就一直懊恼不已,进而拖延该做的事;有些人自制力很差,容易受外界诱惑,他很可能屈服于眼前的欲望,而把未来更好的选择放在以后……
对于拖延症患者而言,一方面梦想仙境中的玫瑰园出现,另一方面又忽略窗外盛开的玫瑰。明天仅是幻想,现实的玫瑰就是“今天”。拖延所
浪费的正是这宝贵的“今天”! 现代生活的节奏是快速的,每个人都加足马力往前冲,如果你还想歇歇,你只能等待被淘汰。
当然,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样的道理。于是,我们在各种论坛上都能看到拖延症患者所写的帖子,几乎每个帖子的跟帖者众多,纷纷诉说拖延的烦恼和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寻求解脱的灵丹妙药。
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自己患上了拖延症,说明你尚未病入膏肓。其实,拖延并不可怕,只要认识到问题的症结,并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克服拖延也不是什么难事。
本书正是为拖延症患者们准备的一剂“苦口良药”。在这本书里,从拖延症的行为模式到拖延的危害,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我们为你解开了这些谜底。而如何战胜拖延症,书中也给出了详细且全面的策略。
只要你阅读本书,从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你完全可以轻松地宣告:战胜拖延,so easy !
这本书绝对颠覆了我对“拖延”的认知。我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惰,就是意志力薄弱,所以买这本书纯粹是抱着一种“看看这本书到底能说我多懒”的心态,结果却完全出乎意料。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简单地给我一套“战胜拖延”的指令,比如“每天早起半小时”、“列出To-do list”、“番茄工作法”等等。相反,它深入探讨了拖延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并不是不想做,而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不完美、害怕被评判,从而选择了逃避。书中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简直说中了我的心坎里。我常常为了达到心中的“完美”状态,而迟迟不愿意开始,或者在过程中反复修改,最终导致任务遥遥无期。这本书的作者非常有智慧,他并没有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拖延者,而是以一种理解和同情的方式,引导读者去认识和接纳自己的拖延,然后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比如,他提出了“自责的恶性循环”,我深有体会。当我拖延的时候,我就会自责,而这种自责又让我感到更加沮丧,更加没有动力去行动,从而陷入更深的拖延。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个非常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对话,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盲点,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具体可行的方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我学会了如何去识别自己拖延的触发点,以及如何用更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它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不拖延,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如何与自己的情绪和解,最终如何活得更充实、更自在。它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感,原来战胜拖延,并不需要那么咬牙切齿,而是需要智慧和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拖延”这个概念的理解是相当狭隘的。我一直觉得,那些拖延的人,要么是懒得动,要么就是没有目标,所以才会在生活中漫无目的地游荡。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意识到,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它让我看到了拖延背后那错综复杂的心理动机,让我对那些曾经被我简单归类为“懒惰”的行为,有了全新的解读。书中对“焦虑”和“压力”在拖延中的作用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我发现,很多时候,我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做某件事情,而是因为我对完成它感到巨大的压力,或者是因为我对未知的结果感到焦虑。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鸡汤”,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抽丝剥茧地分析拖延的每一个可能的原因,然后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理性、富有洞察力的解决方案。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分,它让我明白,仅仅依靠外界的奖励或惩罚来克服拖延,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事情本身的乐趣,或者认识到完成这件事对自己的长远价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案例分析和个人经验分享,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让人觉得很有共鸣。作者的语言非常接地气,他用很多生动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用他的人生智慧,帮助我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心结。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不拖延”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的书。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我一直以为,所谓的“拖延心理学”就是教你一些时间管理的小技巧,什么早起、早睡、番茄钟之类的,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做什么”,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我之前一直以为自己是懒,是意志力不行,所以总是批评自己,让自己更加内疚和沮丧,结果反而陷入了更深的拖延。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往往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比如恐惧、焦虑、羞耻感等等。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轻松了很多,因为我不再是那个“坏人”了,而是遇到了一个需要被理解和解决的心理困境。书中对于“逃避型人格”的描述,简直就是我的写照。我总是喜欢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然后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尽管事后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却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拖延方式,让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错失了很多机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为我提供了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它鼓励我去拥抱不完美,去承认自己的脆弱,并且用更积极的方式来面对挑战。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写作方式,他没有居高临下地教导,而是用一种循循善诱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去探索,去发现。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而且都是我生活中能遇到的情况,让我感觉非常有代入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拖延所困扰的“受害者”,而是可以主动掌控自己生活的主人。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效率不高的人,总是容易被各种琐事缠身,然后眼看着重要的事情被搁置。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想着也许能从中找到一些提升效率的方法。但这本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料。它并没有给我灌输什么“励志语录”或者“成功秘诀”,而是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不想做”,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的原因。比如,对失败的恐惧,对完美的执着,或者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惩罚。书中关于“拖延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意识到,我很多时候拖延,并不是因为我懒惰,而是因为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受到批评,所以宁愿选择不开始,来避免可能的失败。这种想法,就像一个枷锁,一直束缚着我。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实操性强的方法,帮助我识别和拆解这些心理障碍。它鼓励我去关注过程,而不是仅仅盯着结果;去拥抱不完美,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去原谅自己的拖延,而不是一味地自责。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但是蕴含的智慧却非常深刻。它让我看到了自己行为模式中的误区,也为我提供了走出困境的道路。我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心理的“导航仪”,它指引我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前进。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立刻变得“不拖延”,但我却对自己的拖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过最“有用”的书之一,它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自助类”书籍。我一直以来都饱受拖延的困扰,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然后用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我尝试过各种方法,从时间管理到意志力训练,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治标”,而这本书则真正触及了“治本”。它并没有给我一套简单的“行动清单”,而是深入剖析了拖延背后复杂的心理根源。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惰,是意志力薄弱,所以总是对自己非常严苛,结果反而让自己更加沮丧,更加没有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往往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比如恐惧、焦虑、羞耻感,甚至是一种对自我的惩罚。作者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解释了这些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内在承诺”和“自我同情”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与其强迫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不如先去理解自己内心的声音,去拥抱自己的不完美,然后用一种更温柔、更积极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书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却又充满了智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一对一的对话,他不仅指出了我的问题,还为我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读完这本书,我并没有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行动派”,但我对自己的拖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克服拖延的书,尝试了很多,但总感觉差了点什么。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我一直都在走弯路。这本书并不是那种让你立竿见影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心理百科全书”,详细地为你剖析拖延的方方面面。我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就是“没毅力”,所以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越是逼迫自己,越是想逃避。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的背后,往往是更深层次的心理困扰,比如对失败的恐惧,对完美的追求,或者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破坏。它让我看到了,拖延有时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一种在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时的本能反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认知扭曲”的分析,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对事情的看法本身就成为了我们拖延的根源。比如,认为“这件事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好”,或者“等到状态最好的时候再开始”。这些想法,就像是给自己设下的“绊脚石”。这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非常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助我去识别和挑战这些负面的想法,并且用更积极、更现实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书中的案例非常生动,让我觉得就像是在照镜子,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作者的语言非常有说服力,但又不会让你感到压力。它让你明白,战胜拖延,并不是一场与自己的战争,而是一次与自我的和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拖延的理解提升了一个维度,也找到了更有效、更持久的解决方法。
评分坦白说,我买这本书之前,对“拖延”的理解非常片面。我一直觉得,那些拖延的人,要么是意志力薄弱,要么就是心智不成熟,所以总是习惯性地批评自己,也容易看不起那些“不够勤奋”的人。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教授,用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为我揭示了拖延背后错综复杂的心理动机。我之前总以为,拖延就是“不想做”,但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时候,拖延反而是一种“想做”却又“不敢做”的表现。它可能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惧,对失败的担忧,或者是一种对自身能力的不确定。书中关于“完美主义”和“拖延”之间关系的论述,让我恍然大悟。我发现,我很多时候拖延,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做这件事,而是因为我害怕自己做不到最好,害怕达不到自己心中那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完美”标准。这种心态,就像是一个无形的牢笼,让我不敢迈出第一步。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给我一些“快速解决”的技巧,而是引导我去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内心,去识别那些阻碍我行动的心理障碍。它鼓励我去拥抱不完美,去接受自己的脆弱,去用一种更积极、更宽容的心态来面对挑战。书中的语言非常专业,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盲点,也为我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评分我一直是个容易“拖延”的人,总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匆匆完成,然后每次都会下定决心下次一定要改,但结果总是“下次一定”。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下来,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灵丹妙药”。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完全没有我预想的那些“励志口号”或者“时间管理秘籍”。它更像是一位深谙人性的心理医生,用一种非常温和、非常有洞察力的方式,带领我深入地去了解“拖延”这个行为。我之前一直认为拖延就是“懒”,就是“没目标”,所以总是对自己充满了愧疚和自责,这种负面情绪反而让我更加提不起精神。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很多时候是一种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方式,它可能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对挑战的畏惧,或者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书中对于“逃避型拖延”和“冲动型拖延”的区分,以及它们背后各自的心理根源,都让我感到非常信服。我开始意识到,我之前的很多努力,都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这本书,则真正触及了问题的核心。它没有强迫你去改变,而是引导你去理解,去接纳,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做出积极的调整。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智慧,让我读起来感觉非常舒服,一点也不觉得是在“上课”。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一些误区,也为我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有效工具。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拖延症晚期患者”,总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到最后,然后在巨大的压力下完成,事后又会懊恼不已,发誓下次一定改。然而,市面上关于“拖延”的书籍,我尝试过不少,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就是过于理论化,很难真正落地。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觉得眼前一亮。它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万能公式”,而是深入地探讨了拖延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我之前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就是“意志力不行”,所以总是对自己充满负罪感。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很多时候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比如对失败的恐惧,对不确定性的焦虑,或者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我惩罚。作者用非常生动和形象的比喻,解释了这些复杂的心理概念,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论述。它让我明白,仅仅依靠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来克服拖延,是难以持久的。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事情本身的乐趣,或者认识到完成这件事对自己的长远价值。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而且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感觉就像是在听一个朋友分享他的经历。它不是那种强硬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温和、非常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你去思考,去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拖延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也对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相处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被拖延困扰的人,我几乎尝试过市面上所有能找到的关于“克服拖延”的书籍,但结果往往是短暂的振奋之后,又陷入了同样的困境。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只是觉得“再试一次”吧。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没有给我提供那些“快速见效”的技巧,而是像一位睿智的心理侦探,一步步地剥开拖延症的层层伪装,去探究它背后最深层的根源。我一直以为拖延就是“懒惰”,就是“意志力薄弱”,所以总是不断地责备自己,结果反而让自己更加沮丧,更加缺乏动力。这本书让我明白,拖延很多时候是一种应对负面情绪的策略,它可能源于对失败的恐惧,对完美主义的执念,或者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书中对于“认知失调”和“自我价值感”在拖延中的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意识到,我很多时候拖延,并不是因为我不想做,而是因为我内心深处在害怕什么。这种恐惧,就像一个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的行动。这本书提供的解决方案,并不是让你去“对抗”拖延,而是去“理解”它,去“接纳”它,然后用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式来引导自己。书中的语言非常平实,却又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反而有一种被理解、被关怀的感觉。它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中的盲点,也为我提供了走出困境的真正道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