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远古时期起,南北方的中华文化就依托长江与黄河流域,逐渐形成了两个具有各自文化体系的核心文化地域。两条文化带孕育出不同形态、风格迥异的音乐文化现象。《诗经》《楚辞》就是在它们各自的音乐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博士文库:先秦南北方音乐文化分野下的<诗经><楚辞>研究》通过对两部作品的具体分析,结合南北方文化继替兴起的大背景,不仅从共时性角度审视先秦时期南北音乐文化的差异,还从历时性角度追述了南北方文化继替的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
董静怡,女,河南鹤壁人,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秦序研究员,音乐学博士,现为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方向的研究工作。在《中国音乐学》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主持河南省科技厅招标课题多项,获奖1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南北文化分野概述
第一节 先秦南北文化的对峙与融合
一、多元一体的文明起源
二、先秦南北文化带的形成
第二节 南北方文化溯源
一、南北文化形成之地理原因
二、南北文化形成的人文背景
第三节 南北地域划分
第二章 南北方音乐文化概述
第一节 南北方音乐风格勾描
第二节 南北方民歌艺术对比
第三节 先秦南北方音乐文化对比
第三章 《诗经》音乐文化背景分析
第一节 《诗经》是礼乐的重要承载者
一、礼乐相须以为用
二、《诗经》在礼仪中的使用
三、“礼崩乐坏”与“郑卫之音”
第二节 《诗经》对南方文化的影响
一、南方对《诗经》的追捧
二、《诗经》对《楚辞》的影响
第三节 孔子对《诗经》的影响
一、孔子是否删诗的讨论
二、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析
第四节 《诗经》音乐的使用与意义
一、《诗经》的使用情况
二、《诗经》的社会意义
第四章 《诗经》音乐本体研究
第一节 诗乐关系的相关分析
一、关于诗乐关系的不同声音
二、《诗经》作品的分类
三、《诗经》与民歌关系的讨论
第二节 《诗经》音乐的曲式分析
一、《诗经》音乐的节奏分析
二、《诗经》音乐的句式研究
三、《诗经》音乐的曲式
四、《诗经》中“乱”的使用
第三节 《诗经》所涉乐器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乐器种类的不同观点
二、《诗经》所涉乐器的分类研究
第四节 “二南”之南北归属问题
一、关于“二南”的不同观点
二、“二南”的南北归属问题
第五章 《楚辞》形成的音乐文化背景
第一节 楚乐的兴起
一、楚乐兴起的背景
二、楚乐兴起的影响
三、辉煌的楚乐文物
第二节 《楚辞》音乐文化的传承
……
第六章 《楚辞》音乐本体研究
第七章 《诗经》《楚辞》之对比分析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先秦诸典籍文献记载器乐演奏《诗经》情况一览表
附录二:《左传》所见春秋“赋诗”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董静怡博士的新书即将出版,这是她博士论文的深化,首先我谨表示衷心的祝贺。静怡要求并反复催促我给她的新书写序,我首先感到的是“缘不容辞”。
“缘分”本是佛家之言。佛教认为,在大千世界中,人们的相遇既是一种偶然的交集,也是一种机缘,看似偶然,难以预测,但冥冥之中又似乎有某种必然、命定因素。佛教讲前世今生,认为这种缘分乃是多少代多少世“修”来的结果,所以有“百年修得同船渡”之喻:人们同船过渡,哪怕上船之前互不认识,下船之后也各奔东西、互不为念、互不往来,但在船上能短暂同处,也是很大的缘分。你想,恒河沙数般的芸芸众生中,在古往今来的这一刹那间,大家竟能同船过渡,近距离交往,大家的具体目的(过渡)也相同,若过渡中发生某种意外,更要同呼吸共命运,这就是缘分,难得的缘分。
据说,原产于中国的儒家、道家,本来并没有这个概念。不过,今天无论儒、释、道,缘分都是人人皆知的俗语。
历史哲学家曾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偶然“缘分”的背后,另有蕴含的深意。著名哲学史家何兆武先生曾引述前人之说指出:当历史向你迎面走来的时候,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是偶然的;但是,事件已然发生之后,已成为历史之后,我们回头再看,一切的偶然、忽然都变成必然了。
如何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呢?
比如,一天上午9点,很多人准时走进某一间教室,开始聆听某老师讲课——这是无数学校每天都发生的一件非常普通的事件。然而,它其实是一件充满无数难以预计变数的偶然事件。例如,若突降暴雨,交通堵塞,或家有急事,或身体不适,该老师未能准时到达,便不能准时开讲。又如,班上若干同学因临时情况告假,或未能准时出席;或者又突然有其他很多同学也涌来听讲,则聆听这堂课的学生群体,人数、规模、成分便大不相同。还有,若原定教室设备、供电等突发故障,难以调修,于是,授课地点或时间,便可能会临时调整改变。所以,这一堂课其实充满种种偶然和变量,时间、地点、参与人数都不同,甚至可能无法举行。
但是,当讲课一旦开始,它便迅速地、不可挽回地成为“历史”——成为已然发生、曾经发生的事实,而且,它可以被忘记,但谁也不可能再去改变其既然进程,改变其面貌。也就是说,原本不一定必然发生,或发生也不一定同样状态,回头再看,则一切都无法更改,也别无其他选择的可能。它已成为迅即逝去的“历史”,最多是众人记忆保留中的各种片段(或各种录音、录像资料),所以古人要慨叹“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因此,除有佛家所讲的“缘分”外,后一种的偶然/必然的历史转换,也是一种“缘分”,一种无法修炼或更改的缘分。
当然,缘分有深有浅。“同船渡”也许是浅缘(当然也可能发展),但静怡与我,可谓缘分不浅——她曾先后两次来北京读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音乐研究所,期间各有三年之久,我则有幸一直担任她的导师;期间,她硕士毕业后回到郑州,在一所大学工作了三年,后经过艰难的小概率胜出的考试竞争,再度回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又回原学校工作,至今又是几年过去了。大略一算,我们认识已十多年,不仅有“缘”,“分”的累积也很不浅,所以写序对我而言“缘不容辞”。
汉代音乐制度与礼乐变迁研究 作者: [此处可填写其他相关学者的名字,或留空]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其他相关出版社的名称,或留空] 定价: [此处可填写其他相关图书的定价,或留空]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代社会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层面如何继承与革新先秦时期的礼乐传统,尤其聚焦于汉代如何构建并运行其独特的音乐制度,以及这一制度在帝国统治和意识形态塑造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以史料为基石,辅以考古发现和文献互证,旨在为理解汉代“独尊儒术”背后的音乐实践提供一个详尽而深入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礼乐的继承与重塑——汉初的复古与奠基 本书开篇追溯了秦朝的焚书坑儒对先秦文化遗产,特别是音乐典籍造成的断裂。随后,重点分析了西汉初年,尤其是在汉高祖刘邦和汉文帝时期,统治者在恢复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如何着手重建礼乐制度。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存古”与“因俗”的并存。我们考察了如叔孙通制定的朝仪与雅乐的初步恢复工作,分析了早期儒生如伏生、周生申等人对《尚书》《礼记》中音乐伦理部分的解读,并将其转化为适应大一统王朝初期政治需要的规范。研究表明,汉初的音乐实践更多地带有实用主义色彩,旨在快速确立政权的合法性,而非完全恢复周代的精微雅乐。 第二部分:汉武盛世的雅乐定型与体制化 本书的核心部分聚焦于汉武帝时期对礼乐制度的全面整顿与官方化。在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推动下,音乐被提升至关乎“天子德行”与“国家兴衰”的最高政治层面。我们详尽梳理了汉武帝朝设立的太常、乐府等机构的职能演变。 乐府的职能变迁: 乐府(太乐署)从最初的采集民歌、整理旧谱,逐渐演变为官方音乐的创作、记录与推广中心。本书通过分析《汉书·艺文志》对乐府旧谱的记载残片,结合出土简牍中对乐工的记录,重建了汉代宫廷音乐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 五音六律与德行关联: 详细考察了汉代学者如何依照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将音乐的“德”与政治的“治”紧密结合。例如,对特定宫调的偏好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统治集团的哲学倾向。书中辨析了古今音律的差异,并尝试还原汉代律吕校正的尝试与困难。 雅乐的实践与困境: 尽管官方大力提倡雅乐,但本书也揭示了实践中的诸多困难,包括乐工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古今乐器形制的差异,以及如何平衡来自山东、河西等地的不同音乐流派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盛唐前的过渡——民间音乐与边疆融合 在探讨官方雅乐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汉代社会音乐生活的另一重要面向:民间音乐、燕乐(宴饮之乐)以及外来音乐的传入与影响。 燕乐与俗乐的地位: 汉代已出现“雅”“郑”“变”等音乐等级的划分。我们分析了以鼓吹、相和歌为代表的燕乐在贵族阶层娱乐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逐渐侵蚀传统雅乐的纯粹性。对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乐器和乐谱残片(如云气纹漆器上的乐舞图像)进行了细致的考证,以佐证民间音乐的活力。 丝绸之路的音乐回响: 重点研究了西域、匈奴音乐对汉代边疆及长安宫廷的影响。通过对《汉书·地理志》中关于西域诸国的记载,以及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异域乐舞场景,勾勒出汉代文化交流中音乐所承担的“媒介”角色。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汉代的音乐文化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在持续的吸收与整合中发展的。 第四部分:音乐在思想领域的载体——礼仪与教化 本书最后探讨了汉代音乐作为一种非文字性的文化符号,在维护社会结构和进行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 祭祀与朝会中的音乐: 详细分析了在国家大典、祭祀天地山川、社稷祖先的仪式中,音乐(特别是钟鼓之声)如何与舞蹈、服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礼”的系统。音乐被视为“和”的体现,是君臣、上下等级秩序的听觉确认。 汉赋与乐舞的交织: 通过对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辞赋作品的音乐学解读,研究文学如何记录、赞美乃至规范当时的乐舞表演。这些文学作品不仅是文本,更是当时听觉文化的重要遗存。 总结与展望: 本书认为,汉代的音乐制度是在对先秦礼乐进行有意识的重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它成功地将儒家伦理与中央集权统治相结合。然而,这种高度制度化的雅乐体系,也面临着与不断发展的民间音乐和外来文化相适应的内在张力。本书的研究为理解秦汉的文化统一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探究魏晋南北朝乐律体系的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史学基础。全书力求在严谨的文献考辨基础上,展示汉代音乐文化的复杂性与历史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