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时间上聚焦于1937年至1945年间,恰好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之时。通过7个经典案例,精彩呈现了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之后的战斗故事。本书行文直白流畅,内容生动有趣,分析精准到位,兼具故事性与理论性,因此读者对象比较广泛,对抗日战争期间解放军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皆可从本书中获益。
《抗击1937—1945》是一部详解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参与的经典战役的实战案例集,为胜利丛书之一种。其中精挑细选7个或具有代表性、或富有特点的案例,比较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军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英勇抗敌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光辉征程。
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军事历史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战史、战后局部战争;完成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主编《如何运用军事智谋》等代表性著作3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军地机关、院校援课和学术交流。
序
前言
一、出师首战振军威,雄关巍峨浩气存——平型关大捷.
二、769团英雄多,扬名千秋赵崇德——夜袭阳明堡机场
三、平坦地形巧设伏,击毙日军一千五——神头岭“伏击战”
四、慈河两岸隐弓弦,敌寇命丧鲁柏山——陈庄歼灭战
五、奇谋巧施黄土岭,“名将之花”凋太行——黄土岭战斗
六、百团上阵破袭战,打破囚笼格子网——百团大战
七、“掏心打援”巧设计,拔点歼援双胜利——车桥战斗
百年前的中国大地上,人心思变。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正如黑暗夜空中的星星之火,照亮了沉睡千年的中华大地。
90年前的深夜,江西古城南昌平静而又不同寻常。一批叱咤风云、屡建奇功的共产党人,以不死的精神和非凡的气概,带领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为中国革命留下了至关重要的一批火种,并从此拉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的历史帷幕,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历史的波澜从此变得更加汹涌澎湃,中国共产党人带领着这支革命队伍发动起义,如星火燎原般在中华大地上点燃革命的火种;以大无畏的气概打退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剿,凭着“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精神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凭借“战则必胜”的英雄气概打赢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天翻地覆慨而慷”的革命精神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无数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战斗中,革命者将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中,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争取世界和平,作出了彪炳史册、无可比拟的贡献。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走进历史才能看清历史。
真实的历史往往是残酷的。从来就没有无所不能的救世主,从来也没有无往不胜的战斗队。光辉夺目的八一南昌起义,远没有完成起义的最初设想,没有浪漫的起义宣言,更多的是困境中的追求与思索;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不仅是群情激昂的火热场面,更多的是苦难中的磨炼与考验。
历史是民族的精神图谱。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邀请了世界百名自然和人文科学家,评选出影响了人类千年文明进程的100件大事,其中中国占三件,即火药武器的发明、成吉思汗帝国和长征。红军长征是中国军事史上旷古未有的一次战略大转移,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华民族,它彰显了人类面对巨大困难时执着前进、不畏险阻的非凡勇气,在历时两年、辗转数万里的浴血征战中,红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踏平了自然界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回顾历史,既要在辉煌的历史中回顾昔日荣光,更要在历史的荆棘中寻找前行的动力。民族强盛,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翻开绵亘久远的历史就会发现,曾经强盛的中华民族曾两次与持续发展和再次崛起时机失之交臂。公元1500年左右,强盛统一的明朝对世界变化置若罔闻,错过了与世界交流、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圈的重大时机;历经抗康乾盛世后仍然持续繁荣的雍正时期,一纸片帆不得下海的禁令切断了海上贸易的通路,中国正式开始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最终难挡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而使民族和国家蒙受深重灾难。
南昌城头的枪声,点燃了积聚在民众心中的屈辱之火;毛泽东在天安门城头震天动地的呐喊,让全世界都看到了孕育在中华民族之中的伟大力量;解放军将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从北打到南、从江边打回三八线,让世人真正见识了积聚在中国军人身上的无限能量。
英雄是图谱中的精神坐标,崇尚英雄方可砒砺前行。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灵魂,不为钱、不为官,不怕苦、不怕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朝着共产主义这个伟大理想执着前行。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无论是逆境还是顺势,无论是战斗还是工作,远大的革命理想和执着的革命信念,始终在共产党人的身上如影随形,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但行此事,不问前程。对真理舍生忘死的追求,是革命军人最宝贵、最根本的传统。在历尽艰险、一往无前的历史征程中,英雄的身影不计其数。为了革命的胜利,很多人却没有活到胜利那天。能让人回忆起的,是一个个身着槛褛军装、满身战火硝烟的身影。它们义无反顾地冲进了历史的舞台,带着无尽的豪情湮没在历史之中。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党、军队和民族真正的脊梁。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重温战争,就是要让读者、作者一起在重温英雄的人民走过的历程,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何时都需要的英雄主义气概。我们对革命历史给予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的知晓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未来能走多远。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冷静告诫: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67年后的六盘山上,习近平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今天的中国,不再只是“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更与世界前途息息相关。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也完全有能力沿着中国道路实现民族复兴,夺取新长征的胜利。
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斗争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长卷。长征中,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与人民风雨同行,才能到达理念彼岸;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只有倚天靠地,才能让事业之城永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人民军队赢得最终胜利、战胜艰难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是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文以载道。只有浴血奋斗的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继往开来伟大的事业才能生生不息。有人说:年代越久远,历史越模糊。其实历史并没有模糊,它一旦发生,就永远定格在那一瞬间,真正模糊了的,是后人应该擦亮的双眼。如果鲜活的片断、多彩的人物仅仅成为停留在教科书上,成为格式化、概念化的符号和文字,那就远远失去了它本应有的含义,更不可能让后来者看清、看透。
在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这套《胜利》丛书,力求用鲜活的文字语言、权威的数据资料、珍贵的历史照片,全景展现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经典战事,尽最大可能还原了历史真实瞬间、讲述军史传奇故事,是爱好军史、崇尚正义的人们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愿借此与读者共同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是为序。
这本书的名称,如同一声沉重的回响,将我拉回到那个充满抗争与牺牲的时代——1937年至1945年。这不仅仅是两个年份的简单组合,更是八年烽火岁月,无数英勇儿女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壮丽史诗。“抗击”二字,饱含着不屈的意志、顽强的斗志,以及对侵略者毫不退让的决心。我仿佛能看见,在那个黑暗的年代,无数中国人如何挺身而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守护着自己的家园和民族的尊严。1937年,卢沟桥的炮声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而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其中将要展现的内容充满了无限遐想。它会细致地描绘战场的残酷与英勇吗?还是会深入挖掘那些在后方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故事?我期盼着,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深刻而又不失温度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去感受那段岁月的艰辛,去理解那代人的付出,去铭记那段无法磨灭的抗争史。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抗击 1937—1945”,以一种近乎宣言的姿态,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仅仅是这几个字,就足以唤起我对那段历史的强烈共鸣。我想象着,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存亡,为了民族的尊严,奋起反抗,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1937年,日军的铁蹄踏破了平静的家园,留下了无数的伤痛与屈辱。而1945年的胜利,则是无数次浴血奋战、无数次艰难跋涉才最终抵达的彼岸。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其中可能蕴含的深刻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测,它会不会深入探讨抗战期间的社会变迁,战争对人民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的民族英雄事迹?我希望它能用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全面的视角,来展现那段历史的复杂性,既有战争的残酷,也有人性的光辉,既有失败的痛苦,也有胜利的喜悦。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段的记录,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一次深刻挖掘和传承。
评分“抗击 1937—1945”。这个书名,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题,它更像是一面历史的镜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峥嵘岁月,也映照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1937年,历史的齿轮开始碾过悲壮的序章,而1945年,则是浴火重生,迎来曙光。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它们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让我对那段历史产生敬畏和感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解读“抗击”的含义。它会不会从军事战略的高度,剖析那些经典的战役?又或者,会聚焦于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讲述他们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努力生存,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温度,不仅仅是冰冷的史实,更是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以及那一代人面对苦难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智慧。它就像一封来自过去的信,我迫不及待想要拆开,去倾听那个时代的故事。
评分一本关于1937-1945年那段令人心碎岁月的书,我还没来得及翻开,但单看它的书名,就足以让我的思绪飘回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曾无数次在纪录片、历史书籍中捕捉过那些模糊而又清晰的影像:硝烟弥漫的战场,疲惫却坚毅的面孔,以及在艰难困苦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1937年,当卢沟桥的炮火撕裂了黎明,似乎也点燃了无数中华儿女心中不屈的火焰。我无法想象,在那漫长的八年抗战中,究竟有多少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又有多少家庭因此而支离破碎。书名中的“抗击”二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意志的较量,是民族精神的呐喊。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勾勒出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画卷,它会聚焦于宏大的战役,还是会深入到普通人的视角,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希望它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理解那一代人的牺牲,以及他们为我们今天和平生活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口,我期待着透过它,去触碰那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悲欢离合,去感受那段属于我们民族的,无法磨灭的记忆。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简洁有力、直击主题的书名:“抗击 1937—1945”。这八个字,瞬间将我拉回到那个充满战火与硝烟的年代。我至今仍清晰记得,在历史课上,老师为我们讲述的那些关于抗日战争的片段,那些发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悲壮故事,总能让我热血沸腾,又心痛不已。1937年,一个多么沉重的年份,它标志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意味着无数生灵涂炭,家园破碎。而1945年,胜利的曙光终于降临,那是多少人期盼已久,又付出了多少鲜血和生命才换来的。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号角,预示着它将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充满血泪与荣光的岁月。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呈现“抗击”的过程?是侧重于战略战术的分析,还是会深入到个体生命的故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否通过细腻的笔触,将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重新激活,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亲身感受那份不屈的斗志和牺牲精神。我想,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为了铭记,为了不忘初心,为了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