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平民

战争中的平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亚历山大·B.唐斯(Alexander B.Downes) 著,李明杰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战争史
  • 平民生活
  • 社会历史
  • 历史研究
  • 战争影响
  • 口述历史
  • 欧洲历史
  • 战争纪实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65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10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安全研究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3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对过去两个世纪以来发生的国家间战争和殖民战争进行了调查,是对研究国际关系中规则与武力关系的文献的有益补充。本书对迫害平民进行详细界定,对各类迫害平民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提出一系列理论来进行解释,包括作者提出的迫切渴望和领土吞并观点。

作者简介

亚历山大·B.唐斯(Alexander B. Downes),华盛顿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杜克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曾获海伦·德怀特·里德奖(Helen Dwight Reid Award)。

李明杰,男,1971年生,江西丰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1994年毕业于南昌大学图书情报学系; 200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获博士学位; 自2003年起,担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情报知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杂志社编辑(教师编制),兼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6年晋升副教授;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应邀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任访问学者。2012年晋升教授。

目录

致 谢/001
引 言/001
第一章 迫害平民的定义及解释/001
对迫害平民下定义/002
政权形式和迫害平民/014
关于文明身份和野蛮身份的看法/019
军事组织与迫害平民/023
迫切渴望、征服和迫害平民/028
方法与案例/044
第二章 统计检验:国家间战争中的迫害平民、大屠杀和平民伤亡/047
数据集/048
潜在原因/053
迫害平民、平民死亡人数和历史记录/054
附录2.1 对迫害平民、大屠杀和平民死亡人数进行多变量分析/066
附录2.2 判定因果关系:迫切渴望发生在迫害平民之前吗?/097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饥饿封锁:英国和德国/102
常规消耗战中的迫害平民/104
英国对德国的封锁/106
德国冒险发动无限制潜艇战/129
结论/148
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轰炸:轰炸日本和伦敦大轰炸/151
轰炸日本/152
纳粹德国空军:突袭英国/191
第五章 游击战、反叛乱和迫害平民:第二次布尔战争/213
在游击战中迫害平民的逻辑/215
第二次布尔战争/220
第六章 领土吞并与迫害平民:以色列建国,1947~1949年/245
领土吞并与迫害平民/247
巴勒斯坦冲突的根源和过程/252
关于领土和迁移/257
D计划和从防守到进攻/265
1948年下半年发生的屠杀和驱逐/277
其他解释/284
第七章 反面案例:没有出现迫害平民的原因/293
反面案例:概述/294
海湾战争/300
2003年以后美国在伊拉克采取的举措/326
结论/341
对其他迫害平民理论的影响/345
对胁迫理论的影响/353
对政策和未来战争的影响/356
索 引/361
译后记/369

前言/序言

致  谢
在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许多朋友向我提供了帮助,给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我特别感谢约翰·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前往芝加哥大学求学,希望成为一名政治学者。而在此之前,我是一名古典音乐家,大部分时间我在练习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而约翰·米尔斯海默却希望把我培养成国际关系学者。他收下了我,我无限感激。本书每一次修改后约翰·米尔斯海默都要通读,而且会给出非常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这使本书得到极大的完善。
如果没有罗伯特·佩普(Robert Pape)的帮助,我也根本不可能写完这本书。在2001年1月的一次头脑风暴上,他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能证明民主国家在战争手段方面更有道德,那将非常了不起。”他对我说。关于民主国家在战争中对平民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罗伯特·佩普的热情。我非常感谢他的支持。查尔斯·格拉瑟(Charles Glaser)和斯塔希斯·卡里瓦斯(Stathis Kalyvas)不仅给予我鼓励,而且帮助我完善论证过程,这使本书的论点更有说服力。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有些人帮助我启发灵感,有些人给予我切实的帮助。例如,本杰明·瓦伦蒂诺(Benjamin Valentino)在许多方面是开路先锋,他写了很多有关大屠杀的书,是他把迫害平民研究发展成安全研究的主流。在这本书写作之初,我就与本杰明开始接触。一路走来,他对本书提出了非常有帮助的意见和建议,而且给予了我莫大鼓励。有他在前面引路,实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伊万·阿诺金-托夫特(Ivan Arreguín-Toft)对非对称冲突中发生的野蛮行径很有研究,他毫不吝啬地与我分享这些数据,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对我的鼓励。贾森·卡斯蒂略(Jasen Castillo)、凯利·格林希尔(Kelly Greenhill)和塞巴斯蒂安·罗萨托(Sebastian Rosato)不仅对我的写作思路提出大量反馈意见,而且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安慰,对此我万分感激。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罗杰·海顿(Roger Haydon)对本书非常感兴趣,而且对部分章节提出了许多具体修改意见和建议,非常感谢。
我还要向这几年来阅读过本书的草稿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朋友们表示感谢。他们是:拉亚·巴尔塞尔斯(Laia Balcells)、巴顿·伯恩斯坦(Barton Bernstein)、凯瑟琳·科克伦(Kathryn Cochran)、迈克尔·德施(Michael Desch)、马修·费尔斯(Matthew Fehrs)、玛莎·芬尼莫尔(Martha Finnemore)、克里斯托弗·格尔皮(Christopher Gelpi)、海恩·乔曼斯(Hein Goemans)、彼得·古雷维奇(Peter Gourevitch)、科林·卡尔(Colin Kahl)、罗伯特·基奥恩(Robert Keohane)、海伦·金塞拉(Helen Kinsella)、格雷戈里·科布伦茨(Gregory Koblentz)、马修·科赫尔(Matthew Koblentz)、埃里克·穆基耶赫(Eric Mvukiyehe)、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丹·瑞特(Dan Reiter)、托马斯·斯普拉根斯(Thomas Spragens)和伊丽莎白·伍德(Elisabeth Wood)。我还要感谢康奈尔大学出版社的两位匿名审稿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帮助特别大。对于那些没感谢到的朋友,我表示歉意。
好几家机构对我鼎力支持,使我可以安心从事研究和写作。我在哈佛大学奥林战略研究所(Olin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待了一年,收获颇丰。感谢史蒂芬·罗森(Stephen Rosen)和莫尼卡·达菲·托夫特(Monica Duffy Toft),他俩给我提供参与奥林战略研究所研究项目的机会,使我可以查阅哈佛大学的许多资料。之后,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ISAC)为我提供了一年支持,在这里,斯科特·萨根(Scott Sagan)和林恩·伊登(Lynn Eden)给予我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其间,艾森豪威尔研究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克利福德·罗伯茨研究生奖学金”(Dwight D.Eisenhower/Clifford Roberts Graduate Fellowship)为我提供了资助,哈里·弗兰克?古根海姆基金会(Harry Frank Guggenheim Foundation)则为我提供了论文奖学金。我还要感谢杜克大学三角区安全研究所(Triangle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和艺术与科学研究理事会(Arts and Sciences Council for Faculty Research),这两家机构都在本书最后阶段提供了资金支持。
本书引言和第一至第三章部分内容来自我之前发表的文章《绝望的时期,绝望的措施:战争中迫害平民之原因》。第二章部分内容来自《制约还是助推?国家间战争中的民主与平民死亡》。第五章中关于第二次布尔战争的部分内容来自《把坟墓填平,把海水抽干:无差别暴力作为反叛乱战略之效果分析》。感谢上述期刊及出版机构允许我对文章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并在本书中出版。
我在杜克大学进行研究期间得到了很多帮助,对此,我要感谢崔洙军(Soo-Jung Choi)、马克斯·安特曼(Max Entman)和查德·特鲁普(Chad Troop),特别要感谢凯瑟琳·乔丹(Katherine Jordan)。凯瑟琳·乔丹积极帮助我修改和完善本书终稿,帮助我改正了大量错误。对于书中仍存在的一些错误,完全由我个人负责。
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布赖恩·唐斯和谢里·唐斯(Bryan and Sheri Downes),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爱和支持。当我取得成绩时,他们非常乐意分享快乐;当我遇到挫折时,他们会给予我鼓励,帮我重拾信心。身为一名教师和导师,我只希望我能做到我父亲那样,2001年退休时,他的学生们对他依依不舍,无限感激。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塔尼娅·施赖伯(Tanya Schreiber)。这些年来,她不知疲倦,承受了太多压力。塔尼娅不仅是我写作中的参谋和顾问——我认为她能把我的观点阐述得更清楚——而且每当我觉得快要撑不下去时,都是她好言相劝,帮助我度过那些艰难岁月。不仅如此,她还身体力行地告诉我要咬牙坚持;身处逆境时,她能够沉着勇敢地面对。这给予我莫大的鼓舞,或许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谨以此书向她致敬。

《沉默的见证》 一、 时空的交错与命运的低语 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声音被淹没,总有一些角落被遗忘。它们并非金戈铁马的壮阔,也非政治博弈的宏大,而是悄无声息地发生,却深刻地塑造着我们所处的时代。本书《沉默的见证》便试图拨开迷雾,寻觅那些在宏大叙事边缘闪烁的微光,讲述一群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如何以凡人之躯,承载命运的重压,谱写属于自己的史诗。 故事始于一个被战争阴影笼罩的遥远小镇。它没有具体的名字,却拥有无数相似的命运。我们不必去细究这场冲突的起因,无需去分析双方的军事部署,因为对于镇上的居民而言,战争的意义并非来自战报上的数字,而是来自每日清晨醒来时,家中食物的匮乏,来自夜空中划过的燃烧弹的轨迹,来自失去的亲人带走的,再也无法填补的空虚。 主角并非某个叱咤风云的将军,也非某个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而是几位看似平凡的个体。有年迈的祖母,她一生都在田间劳作,如今却要面对被炮火摧毁的家园;有刚刚萌芽爱情的年轻女子,她原本憧憬着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却不得不将青春与梦想,埋藏在恐惧的瓦砾之下;有在血与火中淬炼出坚韧的少年,他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小小的身躯,为家人遮挡风雨。 他们的生活,如同一张细密的网,在战争的撕扯下,网眼越来越大,越来越脆弱。然而,正是这份脆弱,却意外地展现出人性的坚韧与光辉。在食物短缺的年代,邻里之间会分享仅有的几粒粮食;在绝望笼罩的夜晚,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用微弱的歌声驱散恐惧;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陌生人之间会伸出援手,将生命的火种传递下去。 这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场具体的战役,也非歌颂某个英雄人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射出战争对个体生命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它关注的,是那些在战火中被扭曲的童年,是被迫中断的学业,是被撕裂的家庭,是被无情剥夺的未来。它所描绘的,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充满泪水与汗水的日常;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对生存的卑微祈愿。 二、 战争的阴影下,生命的韧性与挣扎 时间的齿轮缓慢而沉重地转动着,战争的痕迹,如同一张无形的网,悄无声息地渗透到小镇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居民,早已习惯了警报声划破宁静,习惯了房屋在轰鸣中颤抖,习惯了在断壁残垣中寻找一丝生的希望。 故事的主线,并非围绕着军事行动展开,而是深入到那些在冲突边缘的普通人的生活。她们的“战争”,是争夺稀缺的食物,是躲避无处不在的危险,是在废墟中寻找失散的亲人,是压抑心中无限的恐惧与悲伤。 我们看到,一位名叫艾琳的年轻女子,原本的人生轨迹应是美好的婚姻与温馨的家庭。然而,战火打断了这一切。她的恋人,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被征召入伍,生死未卜。艾琳的生活,从粉红色的憧憬,瞬间跌入灰色的绝望。她不再有时间去思念,因为生存的压力迫使她必须行动。她学会了如何从泥土中挖掘野菜,学会了如何在集市上用微薄的物品交换食物,学会了如何用谎言与坚强,来掩饰内心的伤痛。她不再是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女,而是成为了一个在乱世中求生的女人,她的每一次呼吸,都充满了力量与无奈。 而另一位人物,年迈的玛丽奶奶,她一生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她的双手,布满了农作的茧,她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战争的到来,让她失去了儿子,失去了丈夫,甚至连她引以为傲的土地,也变得支离破碎。然而,即使面对如此巨大的痛苦,玛丽奶奶依然没有放弃。她收集雨水,用残存的种子,在被炸毁的田地里,艰难地播种。她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收获,不如说是一种仪式,一种对生命的坚持,一种对曾经美好生活的告慰。她用沉默的行动,对抗着战争的破坏,用她枯瘦的身躯,守护着希望的最后一丝火苗。 少年卡尔,则是战争下一代最真实的写照。他本应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与同龄人嬉戏打闹,然而,他的童年,被炮弹的轰鸣声取代。他过早地懂得了什么是饥饿,什么是失去,什么是恐惧。他学会了如何在黑夜中悄无声息地行走,学会了如何在废墟中寻找有用的物品,学会了如何用稚嫩的肩膀,为年幼的妹妹挡住风雨。他的眼睛里,没有孩童应有的天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与警惕。他成为了家庭的支柱,用他的方式,为这个破碎的家,撑起一片短暂的安宁。 这些人物的故事,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生动的战争画像。她们在绝望中互相扶持,在困难中寻找慰藉。她们分享着仅有的食物,分享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分享着对和平的渴望。她们的每一次微笑,都显得格外珍贵;她们的每一次泪水,都饱含着对命运的抗争。 本书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它真实地展现了饥饿、疾病、死亡以及人性的扭曲。但它更关注的是,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下,普通人所展现出的生命韧性。她们的挣扎,不仅仅是为了活下去,更是为了保留一丝人性的尊严,为了守护那些在战火中摇摇欲坠的温情。 三、 寻常之人的非凡勇气:希望的种子与历史的回响 《沉默的见证》并非一本讲述英勇事迹的书,它所记录的,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时代裹挟的普通人的生活。然而,正是这份普通,赋予了他们非凡的勇气。这份勇气,不是刀光剑影中的无畏,而是面对绝望时,依然选择坚持的微弱火光;不是慷慨激昂的誓言,而是默默承受,并继续前行的坚韧身影。 故事中的人物,并非拥有超乎常人的力量,他们只是千千万万在战争中挣扎的普通人。他们会害怕,会哭泣,会感到无助,但他们从未放弃。当食物匮乏时,他们会冒着生命危险,去远处寻找;当亲人受伤时,他们会倾尽所有,去照料;当希望渺茫时,他们会在黑暗中,点燃一盏微弱的灯火。 这些微小的行动,如同播撒在贫瘠土地上的种子,虽然难以看到即时的生机,却蕴含着未来的希望。她们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对战争摧残生命、扼杀人性的控诉。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依然有着顽强的力量,人性的光辉依然能够闪耀。 书中细致地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点滴。孩子们如何在轰炸的间隙,偷偷地玩耍;老人们如何在残垣断壁中,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轻人们如何在忧虑中,寻找片刻的温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却勾勒出了战争背景下,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它们如同在荒漠中绽放的花朵,虽然渺小,却极具生命力,传递着一种不屈的精神。 “沉默的见证”这个书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本书的主题。这些普通人,他们没有发表过激昂的演说,没有留下过宏伟的著作,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战争最沉重的控诉。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都成为了历史最真实、最深刻的印记。当后人翻阅历史的卷章,当宏大的战争叙事逐渐褪色,这些细微的、属于个体的故事,才更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理解战争的真正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 本书并非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记录。它希望通过这些平凡人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以及人性的温暖。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批判,更是对生命的热爱,对和平的呼唤。每一个在书中出现的个体,他们平凡却又不凡,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被传颂,成为历史的回响,提醒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珍爱和平,守护生命。 《沉默的见证》将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世界,一个由无数个微小而坚韧的生命交织而成的时代。在这里,没有英雄主义的宣扬,只有人性的挣扎与光辉;没有战争的辉煌,只有对和平的卑微祈愿。它将让你看到,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依然能够绽放出令人动容的色彩。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书。作者用一种近乎残酷的写实主义笔触,勾勒出了战争阴影下普通人的生活图景。我尤其被那些微小的、不为人知的个体故事所打动。那些在炮火纷飞中坚守家园的母亲,那些在饥饿和恐惧中仍试图寻找一丝希望的孩子,那些在颠沛流离中彼此扶持的老人……他们的经历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而是鲜活的、充满痛苦和韧性的生命。 我常常会在阅读时暂停,想象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那个环境。空气中弥漫的灰尘和血腥味,耳边回响的呼喊和哭泣,仿佛都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焦点聚集在那些被战争“遗忘”的角落,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依然努力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如同风中的尘埃,渺小却又真实,它们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也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我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人性的复杂与矛盾。有人变得冷漠麻木,只求苟活;有人却在危难中展现出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为“英雄”或“受害者”,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和选择。这种 nuanced 的描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更加可信,也让我对战争给人类心灵带来的创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幸存”的意义。那些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他们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是伤痕累累,还是能够重拾生活的勇气?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这让我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逝去的生命,也不能忽视那些幸存者所背负的沉重。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令人警醒的作品,它让我们透过战争的残酷,看到普通人的坚韧与无助,也看到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伤痕,也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关心历史、关心人性的人,它会带给你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沉重的旅程。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克制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无情侵蚀。这本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并没有把焦点放在战场的硝烟弥漫,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战争波及的、不为人知的角落。那些在战火中勉强维系日常生活的家庭,那些在恐惧中寻找慰藉的孩童,那些在动荡年代里守望相助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片段被细致地刻画出来,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可以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埃和血腥味,听到遥远的炮火声和人们的哭喊声。作者巧妙地避开了对宏大战争场面的渲染,而是将笔墨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却在夹缝中努力生存的普通个体。他们的命运,就像风中的尘埃,微不足道却又真实存在,它们承载着时代的重量,也闪耀着人性的微光。 书中人物的塑造尤其令人称道。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些人变得麻木不仁,只求生存;有些人却在绝望中迸发出惊人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标签化,而是深入挖掘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抉择,使得每一个人物都显得真实可信。这种细腻的刻画,让我对战争给人类心灵带来的创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幸存”这一概念的深思。那些侥幸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他们的未来会怎样?是否能够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这让我产生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们不能忘记那些逝去的生命,更不能忽视那些幸存者所承受的重负。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作品。它让我们透过战争的残酷,看到普通人的坚韧与无助,以及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伤痕,也折射出我们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深切渴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每一个关心历史、关心人性的读者,它将带给你一次深刻的心灵触动。

评分

这本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旁观者视角,记录了那些在战争阴影下,普通人是如何挣扎求生的。那些关于食物短缺、疾病蔓延、失去亲人的细节,被描绘得如此真切,以至于我常常感到呼吸困难,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艰难的年代。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所打动。一个孩子在废墟中找到一块糖果时的喜悦,一个母亲在饥饿中依然努力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的场景,一对恋人在炮火连天中紧握双手的瞬间……这些细小的片段,如同散落在黑暗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温暖人心,也足以揭示出战争对人类最根本情感的摧残。 这本书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但它也没有过度渲染暴力和血腥。作者更侧重于展现战争对人们精神和心理的长期影响。那些失去家园的流离失所,那些对未来的迷茫和恐惧,那些在失去亲人后的无声哭泣,都被描绘得极其细腻。我能感受到那种在绝望中依然顽强生存的生命力,以及那种在承受巨大苦难后,内心深处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 这本书让我思考,在历史的大事件面前,个体究竟有多么渺小。然而,也正是这些渺小的个体,用他们的坚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篇章。他们的故事,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但它们却是构成历史最真实、最动人的部分。我从书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是如何选择生存,如何面对失去,以及如何在破碎中寻找希望。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一本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的书,但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深思的书。它让我们有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战争,去感受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无法磨灭的伤痛,以及在伤痛中依然闪烁的人性之光。我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希望深入了解历史,触碰真实人性的人。

评分

这本图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是一种沉重的、但又充满启发的体验。作者以一种非叙事性的、更像是历史记录的笔触,描绘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全方位影响。书中的内容,并没有集中于某个英雄人物的传奇事迹,也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描写,而是以一种平实的语言,勾勒出社会最底层人民在战乱时期的生存状态。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例如,如何获取食物,如何寻找安全的住所,如何在疾病和饥饿的威胁下维持基本的生存,以及在失去亲人后的悲痛如何被压抑和承受。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得以窥见战争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战场的硝烟,更是渗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生活中的无形枷锁。 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那些在极端困境下,人们所展现出的生存智慧和互相扶持,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同时,我也看到了战争所带来的无尽的痛苦和绝望,以及那些永远无法愈合的创伤。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残酷的现实,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思考。 我从书中看到了不同个体在相似困境中的不同选择。有些人变得冷漠,只顾自己;有些人却在危难时刻伸出援手,展现出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极端环境下,道德和伦理的界限变得模糊。这本书让我对“幸存者”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不仅是生理上的幸存,更是精神上的幸存,他们的经历充满了力量。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意义深远的著作。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普通人的真实生活,以及在苦难中依然不屈的生命力。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它绝对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籍,适合那些渴望了解历史真相、探索人性深度的人阅读。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者用一种极其朴实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这本书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冲突,也没有英雄主义的渲染,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中点滴细节的细致呈现,这些细节却足以震撼人心。 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那些关于普通人情感的描绘。在战乱和饥饿面前,亲情、爱情、友情是如何维系,又如何在残酷现实中被考验。那些失去家园的颠沛流离,那些在炮火中瑟瑟发抖的孩子,那些在悲痛中依然默默承受的母亲,他们的故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无情和普通人命运的无常。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有人在绝望中选择了麻木和自私,试图只求自保;也有人在危险之中,依然选择善良和互助,展现出令人动容的勇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划分好坏,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笔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在极端压力下的多重面向。 我从书中认识到,战争的代价不仅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心灵的创伤。那些战争过后依然存在的恐惧、创伤和对未来的迷茫,都深深地烙印在幸存者的心灵深处。这本书让我对“幸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活下来,更是在巨大的痛苦和失去中,如何继续前行。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它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去感受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他们是如何在艰难岁月中,用生命书写着自己的故事。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和人性感兴趣的读者,它会给你带来一次深刻的心灵体验。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

非常好,深入了解战争!

评分

非常好,深入了解战争!

评分

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

非常好,深入了解战争!

评分

值得一读的书

评分

好书,很有意思

评分

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