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 编,熊友奇 等 译
图书标签:
  • 北极地区
  • 国际合作
  • 地缘政治
  • 环境问题
  • 可持续发展
  • 北极治理
  • 极地研究
  • 国际关系
  • 安全问题
  • 资源开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1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262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三卷汇集了关于北极的文件,分四部分:**部分“国际条约”,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利用的相关条约;第二部分“适用的国际法律”,收录了国际上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法律;第三部分“适用的俄罗斯法律”,收录了关于北极开发的相关俄罗斯国内法律;第四部分“外国和欧盟关于北极政策的法律”。

目录

北极地区在各类文件中的法律地位

第一部分国际条约(摘录)

地区性条约

北极熊保护协议(1973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成员国关于紧急情况预防、准备和处置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议(2008年)

北极空中和海上搜寻与救援合作协议(2011年)

北极国家双边条约

俄罗斯的双边条约

俄罗斯与英国关于两国北美领地划界的圣彼得堡公约(1825年)

俄罗斯向美国出让北美领地的公约(1867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和睦与合作条约(1992年)

俄联邦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北极与北方地区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政府与加拿大政府环境问题合作协定(1993年)

俄联邦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关于俄联邦主体与加拿大省、地区之间合作原则与基础的协定(200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和美利坚合众国海洋空间划界协议(1990年)

俄联邦与挪威王国海洋空间划界和巴伦支海及北冰洋合作条约(2010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与加拿大政府关于预防北极海洋环境污染与污染监控的合作谅解备忘录(1989年)

俄联邦与加拿大友好与合作宣言(1992年)

俄联邦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关于搜救、严重事故预警的合作谅解备忘录(2000年)

俄罗斯北方地区海军退役核潜艇再利用的环境保护及提高核、辐射安全的合作协定(1998年)

俄联邦政府与丹麦王国政府关于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协定(1992年)

俄联邦政府与挪威王国政府关于巴伦支海失踪人员搜寻和失事人员救援的合作协议(1995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白令海与楚克奇海海域紧急情况下污染处置的合作协议(1989年)

其他北极国家的双边条约

丹麦与加拿大关于海洋环境保护的合作协议(1983年)

加拿大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危险性废料跨境运输的协议(1986年)

加拿大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间关于北极地区合作的协议(1988年)

加拿大政府与智利共和围政府环境保护合作协议(1997年)

第二部分确定适用国际法准则的辅助手段(摘录)

俄罗斯外交部通报照会(1916年)

加拿大致美国政府的照会摘要(1970年)

巴伦支海一欧洲北极地区合作宣言(1993年)

特罗姆瑟宣言(1993年)

努克宣言(1993年)

北极理事会成立宣言(1996年)

巴罗宣言(2000年)

伊纳里宣言(2002年)

雷克雅未克宣言(2004年)

萨列哈尔德宣言(2006年)

北冰洋沿岸五国伊卢利萨特宣言(2008年)

特罗姆瑟宣言(2009年)

北极石油和天然气海洋资源开采指南(2009年)

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主席总结(2010年)

俄罗斯外交部关于北极沿岸国家第二次部长会议成果的新闻通报(2010年)

第三部分俄罗斯适用法律及其他法令(摘录)

1821年9月4日致枢密院《关于执行东西伯利亚、美洲西北部、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以及其他群岛沿岸航行边界和沿海交往手续的命令》(1821年)

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议《宣布北冰洋陆地和岛屿为苏联领土》(1926年)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命令《加强苏联极北地区和北部沿岸海域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法令《关于批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令(加强极北地区和苏联北部沿岸海域的自然保护)》(1984年)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成立海运部北方海路管理局的相关问题》(1971年)(已批准的北方海路管理局条例)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1985年)(节选)

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1990年)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决议《批准(办理苏联北部沿岸海区科考活动及旅游许可证的暂行条例)》(1991年)

俄联邦地质和矿产利用委员会函件《利用北极地区地下资源时加强监督自然环境状况》(1993年)

俄联邦政府决议《改进北方海路管理措施》(1994年)

北方海路航行船舶设计、装备和必需品要求(1995年)

俄联邦总统令《建立工业生产基地以开发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1996年)

俄联邦政府令《在阿尔汉格尔斯克市就发展运输和运输基础设施、吸引国际投资以实施俄联邦欧洲部分北部忧先方案、发展北方海路航运问题举行巴伦支海—欧洲北极地区理事会国家运输部长会晤”(1996年)

俄联邦会议委员会决议《北方海路现状和极北及此类地区货物运送的保障》(1997年)

俄联邦燃料与动力部部长令《建造高科技海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及北极大陆架碳氢化合物矿床开发设备、机器和装备的“大陆架”联邦专项规划》(1997年)

俄罗斯运输部长令《制定“北方海路海上引航员要求、培训程序、鉴定”的俄联邦国家标准》(2002年)

俄联邦政府令《2007—2008年允许悬挂外国旗帜的货船进入北极地区港口和站点》(2006年)

2020年前后俄联邦北极地区国家政策基础(2008年)

俄联邦运输部令《批准北方海路水域航行规则》(2013年)

2020年前俄联邦北极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战略(2013年)

第四部分外国及欧盟北极政策的法律基础(摘录)

加拿大

西北地区法(1985年)

毗邻加拿大北极地区大陆及岛屿之北极水域空间污染防治法(1985年)

加拿大关于北极外交政策的声明(2010年)

美国

美国北极研究与政策法案(1984年)

确定美国北极地区政策及相关措施的指令(2009年)

海军北极发展计划美国海军部(2009年)

美国海军北极路线国(2009年)

美国北极地区国家战略(2013年)

欧洲国家和欧盟

挪威政府的北方高纬度战略(2006年)

芬兰北极战略(2010年)

2011—2020年丹麦王国北极战略(2011年)

冰岛议会关于北极政策的决议(2011年)

瑞典北极战略(2011年)

致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的联合声明《欧盟的北极政策发展:2008年后的进展以及未来行动步骤》(2012年)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难题 卷三 引言 北极,这片曾经遥远而神秘的冰封之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展现在世界舞台的中心。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层消融,不仅改变着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开启了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这场变革的风暴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复杂性愈发凸显。《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难题》系列丛书,正是对这一至关重要议题的深入探讨。第三卷,我们将聚焦于北极地区在国际合作框架下所面临的诸多复杂难题,从地缘政治博弈到经济开发挑战,从环境治理困境到原住民权益保障,力图呈现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图景。 第一章:地缘政治的暗流涌动 随着北极航道的逐渐开通和潜在资源价值的显现,北极地区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焦点。传统的地缘政治理论在北极这片独特的区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检验。俄罗斯凭借其漫长的北极海岸线和强大的军事存在,在北极事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在北极地区的战略部署,包括军事基地的现代化改造和破冰船队的扩张,无疑加剧了区域内的战略焦虑。 与此同时,其他北极国家,如加拿大、美国、挪威和丹麦(通过格陵兰),也在积极巩固其在北极的地位。加拿大强调其北极主权和安全,并致力于发展北极经济;美国则通过阿拉斯加地区,积极参与北极事务,并关注航道安全和资源开发;挪威作为北约成员国,在北极地区的安全和能源开发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丹麦在格陵兰问题上,更是将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推向新的高度。 非北极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韩国和欧盟等,也对北极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它们视北极航道为缩短贸易路线的潜在机遇,同时也在评估北极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这种日益增长的外部关注,为本已复杂的地缘政治增添了新的维度,各国之间的战略互信面临严峻考验。 北极理事会作为北极地区主要的政府间论坛,其作用在此背景下显得尤为关键。然而,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特别是俄乌冲突,对北极理事会的运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原本以合作和对话为宗旨的理事会,其成员国之间的信任和协调机制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维持北极理事会的有效性,并确保其继续发挥促进和平与合作的作用,是摆在所有北极国家和利益相关者面前的巨大难题。 第二章:经济开发的机遇与风险 冰层消融为北极地区的经济开发打开了新的大门,但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北极航道的开通,如北方航道(Northern Sea Route)和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理论上可以大幅缩短东西方的贸易航程,降低运输成本。然而,这些航道仍然面临着季节性限制、恶劣天气、冰山威胁以及缺乏完善的搜救和导航基础设施等挑战。航道安全和环境保护成为航运开发的首要考量。 在能源资源方面,北极地区蕴藏着巨量的石油、天然气和稀有金属。这些资源的开发前景诱人,但其开采难度和成本极高,且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风险。一次潜在的石油泄漏,在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将造成毁灭性的长期影响,对海洋生物、海岸线以及当地社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如何平衡经济开发的驱动力与环境保护的责任,是北极经济发展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 渔业资源的开发也是北极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气候变化导致鱼类种群的迁移,新的捕捞区域正在显现。然而,缺乏有效的国际渔业管理框架,可能导致过度捕捞,威胁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如何建立一套具有前瞻性、能够有效管理北极国际水域渔业的机制,是保障渔业资源长期繁荣的关键。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经济领域,也在北极地区蓬勃发展。但大规模的旅游活动,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并对原住民文化产生冲击。如何实现负责任的旅游开发,确保旅游业的发展能够惠及当地社区,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北极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三章:环境治理的挑战与合作 气候变化是北极地区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国际合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到三倍,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永冻土解冻以及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北极本身,更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深远影响。 环境治理的复杂性在于,北极地区涉及多个国家的主权水域和国际水域,环境问题本身具有跨界性。例如,海洋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都不受国界限制。因此,有效的环境治理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国际合作。 《奥斯陆协议》等现有的国际环境条约,为北极地区的环保合作奠定了基础。然而,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需要更具雄心和协调性的行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工业和交通排放,是减缓北极变暖的根本途径,但这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共同努力。 在北极地区,具体的环境治理挑战包括: 应对溢油事故: 在气候变化导致冰层减少、航运和资源开发活动增加的背景下,潜在的溢油风险显著增加。北极海域的恶劣条件使得溢油清理工作极为困难。建立有效的溢油预警和响应机制,以及国际间的协调与支援,是应对这一挑战的当务之急。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北极海洋生态系统是独一无二且极其脆弱的。气候变化、污染以及可能增加的商业活动,都对海洋生物构成威胁。需要建立更强有力的海洋保护区网络,并加强对濒危物种的保护。 管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和重金属: 这些污染物可以从全球各地通过大气和洋流输送到北极,对当地生态系统和居民健康造成长期影响。国际合作在控制和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排放方面至关重要。 应对塑料垃圾: 尽管北极地区人口稀少,但仍然是全球塑料垃圾的汇聚地。需要加强对源头的控制,并开展清理行动。 监测和研究: 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是复杂且动态的,需要持续的科学监测和研究来了解其变化趋势和潜在后果。加强北极科研合作,共享数据和知识,对于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 第四章:原住民权益与文化传承 北极地区是多个原住民民族世代居住的家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北极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然而,气候变化、资源开发以及地缘政治活动,都对原住民的生存、文化和权利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原住民在北极地区拥有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经验,他们是北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宝贵伙伴。然而,在许多国际合作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原住民的声音往往被忽视,他们的传统权利和利益未能得到充分的保障。 核心问题包括: 传统生计的威胁: 狩猎、捕鱼和放牧是许多北极原住民的主要生计来源。气候变化导致狩猎季节缩短、动物迁徙路线改变,以及冰层不稳定,都使得传统的狩猎活动变得日益危险和不可预测。资源开发活动,如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可能破坏传统的狩猎场,污染水源,并影响野生动物种群。 土地权利与资源收益分享: 许多原住民社区对他们世代居住的土地拥有传统权利,但这些权利往往没有得到充分的法律承认和保护。在资源开发项目中,原住民社区通常未能公平地分享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他们的土地和环境也因此承担了主要的负面影响。 文化传承的挑战: 随着外部世界的涌入,以及传统生计的艰难,许多原住民语言、文化习俗和知识体系面临传承的危机。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年轻一代的迁移,都对文化多样性构成了挑战。 参与决策的权利: 根据《联合国原住民权利宣言》等国际文件,原住民享有充分参与与其相关的决策过程的权利。然而,在北极地区的许多实际操作中,原住民社区往往缺乏在矿产开发、环境管理、航运规划等重大议题上的有效发言权和决策权。 国际合作在保障原住民权益方面,需要超越单纯的倡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动。这包括: 加强原住民在北极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中的参与度。 确保所有涉及北极原住民的政策和项目,都经过充分的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FPIC)原则。 支持原住民主导的社区发展项目,以及对他们传统知识和文化传承的保护。 建立公平的资源收益分享机制,使原住民社区能够从北极地区的经济活动中受益。 第五章:跨国界的合作机制与治理模式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有合作机制的适应性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性。北极理事会虽然是核心平台,但其在应对地缘政治冲突和推动具体行动方面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 北极理事会的挑战: 尽管北极理事会是目前最主要的北极多边合作平台,但其职能主要集中在环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非军事领域。在当前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成员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下降,使得理事会的合作空间受到挤压。如何在保持其核心合作职能的同时,更好地应对安全挑战,是理事会面临的难题。 现有国际法律框架的适用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为北极地区的海洋权益划分提供了基本框架。然而,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如航道使用、资源开发以及环境责任等,现有的法律框架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解释。 北极航道治理: 随着北极航道的开通,如何制定统一的航行规则、安全标准和搜救体系,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国在航道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分歧,尤其是在西北航道的主权归属问题上。 资源开发的国际协调: 北极丰富的资源吸引着各国,但资源开发的国际协调至关重要,以避免冲突,并确保环境保护。例如,在跨界渔业资源的管理,以及对潜在能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方面,需要更紧密的国际合作。 科学合作的强化: 北极地区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加强北极科学合作,促进数据的共享和研究成果的转化,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环保组织、原住民组织以及学术机构等非政府组织,在推动北极地区的国际合作、倡导环境保护和原住民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将这些力量纳入到国际合作的框架中,是提升合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结论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难题》第三卷,深入剖析了北极地区在政治、经济、环境和原住民权益等多个维度上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北极的未来,并非仅仅是区域性议题,更关系到全球的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资源开发的吸引力,以及地缘政治的博弈,共同塑造着北极地区错综复杂的合作图景。 要实现北极地区的和平、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各国需要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以长远的眼光和负责任的态度,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有效和公正的国际合作体系。这需要政治意愿的坚定,法律框架的完善,经济活动的审慎,以及对原住民权益的尊重。北极地区国际合作的难题,正是对人类集体智慧与合作能力的重大考验。唯有携手并进,才能共同应对挑战,守护这片最后的净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的北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我只能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挑战了我对学术著作的固有认知。虽然我并没有深入研究过第3卷的具体内容(我理解您需要的是不包含具体内容的评价),但仅从其书名和普遍的学术探讨方向来推测,这样的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巨大的潜力与复杂性。北极,这个曾经遥远而冰封的区域,如今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带来的融冰,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更开启了新的航运通道,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开发机遇,同时也潜藏着地缘政治的紧张。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如果能深入探讨各国在北极事务上的立场、利益冲突以及可能的合作模式,那无疑是一项艰巨但极具价值的任务。我想象它会涉及诸如资源分配、海洋权益、环境保护、科研合作、原住民权益保障等多个维度。尤其是在国际法框架下,如何在日益增多的参与者之间建立共识,避免冲突升级,维护北极的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道复杂的方程式。该书的第三卷,作为一个系列的一部分,我想象它可能在前两卷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于当下最紧迫、最动态的议题,比如近期北极地区出现的新的安全挑战,或者大国博弈在北极的映射。

评分

即便不详述书中的具体论点,单是《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联想到一场宏大而细致的智力较量。北极,这个冰雪覆盖的舞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气候变化的速度令人担忧,它不仅威胁着脆弱的生态系统,也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曾经难以逾越的航道和蕴藏着巨大价值的矿产资源。而这一切,都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触及了国际社会的神经。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必定是在剖析各国在北极问题上的复杂心态与战略部署。我想象它会像一部精心编排的外交棋局,细致地描绘出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格陵兰)、冰岛、瑞典以及芬兰等国,各自在北极问题上的核心诉求、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未来的战略规划。书中可能还会深入探讨一些非北极国家,如中国、欧盟等,如何逐步介入北极事务,以及它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国际合作的议题,绝非易事。它关乎主权、资源、安全,甚至是人类的共同未来。想象一下,各国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潜在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避免加剧地区紧张局势?这本书,我相信会给读者提供一个窥探这些复杂博弈的窗口。

评分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这个书名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宏大叙事。北极,这个曾经象征着遥远与荒凉的地域,如今正因气候变化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它的面貌,也改变着全球的目光。融化的冰盖不仅揭示了新的航运通道和丰富的潜在资源,更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交织在一起的焦点。 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它可能不仅仅停留在对各国北极政策的简单罗列,而是会更进一步,探讨在瞬息万变的北极局势下,各国如何协商、博弈,以期在资源开发、航运安全、环境保护以及科研合作等领域达成某种形式的共识。 想象书中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北极地区的适用性进行细致解读,分析各国在主张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权利时可能出现的争议。同时,它或许还会聚焦于北极理事会等现有合作机制的有效性,以及在面对新的挑战时,这些机制是否需要改革和调整。 此外,该书很可能也会关注到那些未被直接纳入北极国家之列,但却对北极事务表现出浓厚兴趣的国家,比如中国。它们如何通过“冰上丝绸之路”等倡议,在北极地区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又如何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避免被边缘化。

评分

光是《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这个书名,就足以引发我对于一个充满张力和无限可能的议题的联想。北极,这个曾经在许多人心中代表着遥远、寒冷和神秘的区域,如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带来的冰川消融,不仅改变着地球的物理面貌,更重要的是,它打开了新的海运通道,揭示了潜在的巨大资源宝藏,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 我想象,这本书的第三卷,必定是对这些动态变化的深入洞察。它或许会聚焦于“合作”这一主题,但这种合作并非坦途,而是充满了国家利益的碰撞、历史遗留问题的纠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博弈。它很可能是在解析,在北极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各国是如何在共同面临挑战的同时,又各自为营,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 这本书可能会详细阐述,在资源开发方面,各国如何平衡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需求,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资源归属争议。在航运安全方面,新的航道如何改变全球贸易格局,又如何确保航行的安全与稳定,防止地区冲突的发生。 furthermore, I anticipate that the book would delve into the intricate mechanism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tself. It might explore the efficacy of existing international bodies like the Arctic Council, and the challenges they face in harmonizing the diverse interests of member states and observers. The text could also analyze the role of international law in regulating activities in the Arctic, and the potential for new legal frameworks to emerge in response to evolving circumstances.

评分

《北极地区:国际合作问题第3卷》这样一个厚重的书名,足以让任何对当前国际政治和环境议题稍有关注的人,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北极,这个曾经相对孤立和被忽视的地区,如今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气候变暖带来的冰盖消融,不仅仅是自然现象,它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深刻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政治和安全格局。 我想象,这本书的第三卷,必然是在继承前两卷研究的基础上,更加聚焦于当下北极地区国际合作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和关键节点。它或许是在探讨,在北极这样一个涉及多国主权、资源开发、航运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多重利益交织的敏感地带,各国之间是如何进行博弈与协调的。 我推测,这本书会对北极理事会等现有的国际合作机制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估其在应对当前挑战时的有效性,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它可能会深入研究,不同国家在北极问题上的战略目标、核心利益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模式,例如,俄罗斯在北极地区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美国对北极战略的重新重视,以及欧盟等其他行为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此外,我也期望这本书能够触及一些更加宏观的议题,例如,北极地区的开发是否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如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和原住民的权益。这本书,很可能是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北极地区复杂多边关系的独特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