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从政的规矩

古人从政的规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雅丽 著
图书标签:
  • 政治思想史
  • 治国理政
  • 传统文化
  • 古代政治
  • 为官之道
  • 处世哲学
  • 道德修养
  • 历史
  • 国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方正出版社
ISBN:97875174036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99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从政者道德修养、从政规矩的培养,历代圣贤、明君、良臣在其著述中进行了全面细致、不厌其烦的规劝与警示。这些论说涵盖了修身养性、用权履职、克己自律、谋事创业、做人处世、明德立法等方面的规矩和准则,本书从这六个方面对古代为政之规与从政之矩进行了概括,集纳众多历史人物的佳言善行,希望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不断传承下去。

目录

第一章 修身养性
一 修养
自律省己心诚爱民的张养浩
功德言三不朽的中兴名臣曾国藩
二 立志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四为”夫子张横渠
三 心胸
才量容人的欧阳修
谦厚公允的张英张廷玉父子
四 谦和
功昭不自傲的“大树将军”冯异
处要地不吝权的贤相房玄龄

第二章 用权履职
一 勤政
“廉仁公勤”自勉的真德秀
“诚笃干济”的夏原吉
二 为民
公清廉勤保民的徐榜
“倦倦民生风俗”的名臣陈宏谋
三 选贤
为国搜贤举才的山涛
用贤报国为己任的王翱
四 秉公
不以私害公的徐有功
恭慎履职刚正不阿的林尧俞

第三章 克己自律
一 清廉
“五诫”自律的救时宰相姚崇
“悬檄”禁馈送的督抚张伯行
二 自省
居官谨慎的人杰萧何
得意不忘形的“不倒翁”冯道
三 慎独
清廉正直的“四知先生”杨震
“清操饮冰”的陆陇其
四 慎微
不以片石伤清白的白居易
“一钱斩吏”的张咏

第四章 谋事创业
一 务实
勤奋务实坚忍敢为的雍正帝
实心任事不避嫌怨的“干国良臣”陶澍
二 革新
一身敢担天下安危的张居正
写入《资本论》的货币改革者王茂荫
三 崇学
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苏轼
夜以继日笃诚好学的司马光
四 凝聚
从谏近乎圣的唐太宗
先国家之急的名相蔺相如

第五章 做人处世
一 忠诚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的荀息
奉公尽节不阿附的第五伦
二 气节
临患不忘国的叔孙豹父子
视死如归的高攀龙
三 信义
罚上立威的司马穰苴
徙木立信的公孙鞅
四 名利
弹劾权臣的诤臣曹锡宝
不用门路求官的汤金钊

第六章 明德立法
一 尚德
“甘棠遗爱”留古今的太保召公
秉羔羊素丝之节的铁面鲁穆
二 公私
犯颜直谏的良臣魏徵
刚正无私的铁面包龙图
三 奉法
执法严明的能君朱元璋
“事断于法”的能臣管仲
四 执纪
天下无冤民的廷尉张释之
桴鼓不鸣的“强项令”董宣

精彩书摘

  《古人从政的规矩》:
  献公病逝前,召见荀息,委以托孤重任。献公说:“把这个弱小的孤儿付托给您,怎么样?”萄息叩头说:“臣愿意竭尽力量,加之以忠贞。事情成功,那是君主在天的威灵;不成功,我就继之以死。”献公说:“什么叫忠贞?”荀息回答说:“国家的利益,知道了没有不做的,是忠;送走过去的,奉事活着的,两方面都互不猜疑,是贞。”献公于是拜荀息为相,主持国政。
  数日之后,献公病逝。荀息即立年仅11岁的奚齐为国君。晋人早已恨透了骊姬等人的专横武断,制造内乱,希望外逃的重耳和夷吾能够回来执政。以里克和邳郑两位大夫为首的多数朝臣反对荀息拥立奚齐。里克将杀奚齐,先期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支持者的怨恨都要发作了,秦国和晋国帮助他们,您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打算死。”里克说:“没有好处!”荀息说:“我不能辜负先君的遗言。难道既想要实践诺言而又要爱惜己身吗?虽然没有好处,又能躲到哪里去呢?我不想改变诺言。”十月,晋献公还没有下葬,里克借给献公举行治丧仪式之机,在居丧的茅屋里刺杀了奚齐。荀息准备自杀,有人劝他辅立奚齐之异母弟卓子为国君,荀息遂立卓子为国君,并安葬了献公。十一月,里克、邳郑杀死卓子和骊姬。荀息深感有负于献公,遂自杀。
  ……
《观史鉴鉴: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与权力运作》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政治始终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命题。从帝王将相的兴衰更替,到王朝更迭的波诡云谲,再到士大夫阶层的沉浮荣辱,无不折射出权力运行的复杂轨迹。然而,历史书卷中记载的宏大叙事、治国方略、战争谋略固然重要,却往往忽略了构成这一切的更为细微、更为真实的部分——那些在帝王耳语、幕后交易、人情往来中悄然塑造历史走向的“规矩”。 《观史鉴鉴: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与权力运作》并非一本陈述帝王功德、战功显赫的史书,也非一本梳理朝代更迭、制度演变的学术专著。它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那些不常被正史记载,却又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的隐秘角落。本书将目光投向那些形塑官员行为、左右权力分配、维系官僚体系运转的潜移默化的“规矩”,探究它们是如何在权力斗争的洪流中形成、演变,并最终发挥作用的。 一、 权力的艺术:帝王心术与君臣之道 中国古代政治的最高指挥官无疑是皇帝。本书将深入剖析帝王如何运用其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制衡”、“恩威并施”、“信任与猜忌”等一系列复杂的心术,来驾驭臣下,巩固统治。我们将看到,并非所有的皇帝都依赖于铁腕统治,许多成功的帝王深谙“以人为本”的权谋之道,善于发掘人才,又能巧妙地利用人性的弱点,让臣子们在忠诚与野心之间摇摆,从而达到维持权力平衡的目的。 例如,通过对汉武帝“内外朝”制度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理解皇帝如何通过分割和制约权力,防止臣下过于强大。对唐太宗“君臣如水与舟”的解读,则展现了以德治国、广纳谏言的治政智慧。然而,我们也会触及那些因心术不正而导致王朝覆灭的例子,如明朝宦官专权,以及晚期帝王昏聩,权力被架空,最终走向衰亡的悲惨结局。本书并不简单地评判帝王的善恶,而是从权力运作的视角,揭示其背后存在的“规矩”,理解帝王如何在这场与臣下的博弈中,制定并执行一套属于自己的游戏规则。 二、 门生故吏:利益共同体与权力网络 在中国古代官场,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往往寸步难行。本书将详细解析“门生故吏”制度的运作机制。这并非简单的师徒关系,而是形成的一种基于个人利益、情感纽带和政治考量的复杂网络。我们将会看到,从地方官员的提拔任用到朝堂之上的人事任命,都离不开这种“关系网”的运作。 本书将通过大量史实,展示不同朝代“门生故吏”的形成与演变。例如,宋朝的“党争”,以及明清时期形成的一些地方士绅的政治影响力,都与这种利益共同体密不可分。我们将深入探讨,为何在缺乏现代法律制度约束的古代,这种非正式的权力网络反而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本书会分析“门生故吏”如何相互扶持,如何在关键时刻为彼此输送利益,甚至如何利用这一网络进行政治斗争,达到排挤异己、巩固自身权力的目的。我们还将审视这种制度对政治公平和效率的影响,以及它如何成为权力寻租和腐败的温床。 三、 监察与弹劾:监督的艺术与人性的较量 任何一个权力体系都需要监督机制,中国古代也不例外。本书将重点探讨古代的监察制度,例如御史台、都察院等机构的设立与职能,以及官员之间相互弹劾的“规矩”。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制度视为有效的监督。本书将深入分析,在权力的高度集中下,监察和弹劾往往会受到人情、党派、利益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监督效果大打折扣。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监察官员是如何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秉公执法”之间摇摆的。我们也会看到,弹劾奏章的递交,有时并非出于正义感,而是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例如,在一些朝代,弹劾往往成为党派倾轧的手段,有能力的人被诬陷,而真正贪腐之人却能逍遥法外。本书将揭示,在这种监督的艺术背后,是复杂的人性较量,以及权力对制度的规训。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看似公正的制度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交易与妥协。 四、 差遣与京察:官员的升迁与沉浮 官员的职业生涯,从地方到中央,从升迁到外放,都遵循着一套无形的“规矩”。本书将深入剖析“差遣”制度,即官员被派遣到外地任职的机制,以及“京察”和“考满”等制度,它们如何影响着官员的升迁与沉浮。我们将看到,这些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保证官员的流动性和监督,但实际运作中,往往充斥着人为的因素。 本书将详细描述,官员如何通过各种途径,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差遣”,如何通过“京察”来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我们也会看到,那些不懂得“规矩”的官员,即使能力出众,也可能因为得罪权贵而仕途不顺,甚至被贬谪。我们将分析,在官员的升迁体系中,能力和德行往往不如“会做人”来得重要,而那些善于察言观色、投机取巧的官员,反而更容易获得晋升。本书将揭示,在这些看似公正的制度背后,隐藏着官场上的“潜规则”,以及权力如何影响着每一个官员的命运。 五、 馈赠与宴请:人情往来与利益输送 在中国古代官场,“礼尚往来”并非简单的社交行为,而是重要的权力运作方式。本书将深入探讨“馈赠”、“宴请”、“拜访”等形式在官场中的作用。我们将看到,这些看似普通的交往,往往是官员之间进行利益输送、拉拢关系、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本书将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官员如何利用节庆、生日等机会进行“送礼”,以期获得提拔或庇护。我们将分析,宴请的背后,往往是权力与利益的交换,是对官员的“试探”与“拉拢”。本书还会探讨,在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中,这些“人情往来”如何发挥着关键作用,甚至影响着朝堂上的决策。我们将深入剖析,在这些“人情”的背后,是怎样的利益算计,又是怎样的权力博弈。 《观史鉴鉴:中国古代官场潜规则与权力运作》 并非要为不端行为辩护,而是力图通过对这些“规矩”的深入挖掘,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政治的运作逻辑。它揭示了权力是如何在体制内外相互作用,制度是如何被潜规则所规训,以及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与多变。本书相信,只有理解了这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规矩”,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并从中汲取历史的智慧,反思当下。这是一次对历史深处的探索,一次对权力运作的审视,一次对中国古代官场生态的全面扫描。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古代政治的书,书名大概是《古人从政的规矩》吧,虽然我对历史算不上特别精通,但这本书确实勾起了我不少兴趣。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对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探讨,比如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雏形到后来的成熟,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和对社会的影响都被讲得很清楚。书中还涉及了官员的考核、升迁以及退休制度,这些细节让我对古人是如何“向上爬”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人治”与“法治”在古代政治中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古人并非完全不懂规则,只是他们的规则体系和我们现代社会有所不同,更多地依赖于道德约束、人情世故和君臣之间的默契。读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时代的政治生态,体会古人的智慧和无奈。

评分

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文章,书名叫做《古人从政的规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揭示了古代官员在决策过程中的那些“潜规则”。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史书上记载的都是阳谋,是那些摆在台面上的规章制度,但这本书深入挖掘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如何在权力斗争中“站队”,如何运用人情关系来达成目标,以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明哲保身”。它让我意识到,古代的政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微妙,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服从命令,而是一场充满智慧和策略的博弈。书中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些朝代的派系斗争,以及一些著名政治人物的升降起伏,来印证这些“规矩”的有效性,让人读来既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评分

我最近读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书,名字好像是《古人从政的规矩》。这本书让我对古代官场的“人情”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古代官员就是按部就班地执行命令,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很多时候,人际关系、情感纽带甚至是一些模糊的“默契”在政治运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书中对“门生故吏”制度的分析,以及如何在官场中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脉网络,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有趣。它不仅仅是关于权力,更是关于如何在这种权力体系中生存和发展。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提到了很多古代官员在处理棘手问题时,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人情”技巧,既不触犯君王,又不伤及自己,还能达成目的。

评分

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古代政治的书,叫做《古人从政的规矩》。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代政治并非是铁板一块的僵化体系,而是充满着流动的智慧和变通的艺术。它让我看到了古人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遵循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以及那些灵活应对的策略。书中对“避嫌”、“回避”等制度的解读,让我明白了古人是如何在追求公正的同时,也考虑到人性的弱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君臣相顾”的论述,强调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以及如何通过一些“规矩”来维系这种平衡。读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历着那些政治风云的变幻,感受着古人的深邃思虑。

评分

最近刚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书,书名似乎是《古人从政的规矩》。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古代官员在面对道德困境时的挣扎与选择。书中并非简单地将古人描绘成圣人或贪官,而是通过一些具体事例,展示了他们在道德准则与现实利益之间的摇摆。比如,当一个官员面临着忠君报国与家族利益的冲突时,他会如何抉择?又或者,当他被卷入政治斗争,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良心的事情时,他内心的煎熬又是如何?这些都让我对古人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明白,任何时代,任何职业,都会面临道德的考验,而如何应对这些考验,是衡量一个人品格的重要标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