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温斯顿·丘吉尔 著,吴良健,贝昱,吴衡康 译
图书标签: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历史
  • 回忆录
  • 战争
  • 欧洲历史
  • 1911-1914
  • 世界危机
  • 军事史
  • 政治史
  • 外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16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1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36
字数:2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史爱好者 军事爱好者
  《丘吉尔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世界危机1911-1914)》——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
  地球上一个由讲英语人口构成的庞大帝国——包括了不列颠、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强国——是怎么形成的?又历经了怎样的过程?它们如何支配着人类历史的走向?在这部创作时间长达30年的平生后的一部作品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史以来“的英国人”丘吉尔以深邃的洞察力和史诗般的笔触,带给你一个恢弘的答案……

内容简介

  

  1919年,的巴黎和会召开。战争状态终于结束了,然而,欧洲各国却不知不觉走进了另一种困境。战败国面临着严峻的制裁,而战胜国则各自希望得到更多的利益。《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后,国际联盟宣告成立,列强重新达成平衡,希望达成和平的愿景。然而,这个愿景看起来显得非常脆弱。在欧洲大陆,局部的争斗从未结束。法国和德国并没有真正握手言和,俄罗斯陷入内战,爱尔兰要求独立,土耳其及周边国家纷乱不休。丘吉尔仍然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险并没有离开世界”。
  1915年是一战的二阶段。法英发动过香槟战役、阿图瓦战役、伊普尔战役、洛斯战役。在新武器――机枪和大威力火炮――面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军事思想――正面进攻,冲锋拼杀,击退敌人防线――失效。西线除生命消耗战外,并无收获,战事陷入僵局。英国发明坦克和使用烟幕,仅取得有限进展。英海军握有制海权,但主帅思想保守,海战不力,未有积极成果。
  在本卷中,丘吉尔提出战略决策――进攻达达尼尔海峡,这对国际力量的组合和对整个大战有决定性的影响。但由于军方多数领导人对此缺乏理解和支持不力,一再延误战机,十多次坐失稳操胜券的良机,后则以失败告终。协约国陷入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专写一战东线战事。起始时谈及一战前两大集团间矛眉的历史渊源;然后详述奥国皇太子遇刺与此事件成为战争的导火索的经过;详述奥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及随后两大集团间相互宣战和东线进行战争的过程。
  俄国进军东普鲁士,减轻了西线德军对法、英的压力,俄军初始告捷;但德军易帅,由兴登堡、鲁登道夫接任东线指挥后,形势发生变化;此外,俄军由于电讯泄密,因而惨遭德军围歼,以后节节败退。
  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作者简介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S.Churchill,1874—1965),英国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作家以及艺术家,20世纪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功绩勋章等英国荣誉勋章。此外,丘吉尔凭借其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以英国首相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人。

精彩书摘

  20世纪开始时,世界各地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世界发展的速度,这就需要战争的突然发作来惊醒他们并体验自己的力量。在战争开始后一年内,几乎没有人懂得,在每一个战斗员的后面实际存在的资源——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道德上的——是多么巨大,几乎是无穷无尽。积蕴的愤怒塞胸填膺;而力量的储藏同样饱满。自拿破仑战争结束,尤其自1870年以后,每个文明社会的财富和人力积累实际上都未曾受到抑制。虽然某些地方出现过阻碍这种发展的插曲,发展的浪潮虽然前进后又退缩,但巨大的进步浪潮一直在向前涌动。当出现可怖的大决战信号时,人类的勇气、忍耐力、聪明才智和科学水平、器械能力和组织才华,不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而且比最大胆的乐观主义者敢于梦想的也要大许多倍。
  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是聚积的年代;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聚积,而且是每一个国家能增强国力的所有因素与要素的增加和聚积。教育惠及社会各个阶层。科学打开大自然的无限宝库。宝库之门一扇一扇被打开。阴暗而神秘的宝库一个个被照亮,一个个被开发,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入——每进入一个宝库,人们都会发现这个宝库至少又通向了另外两个宝库。每天早晨,人们一睁开眼,总能发现某种新机器开始了运转。每天晚上,当人们吃完晚饭之后,机器依旧在运转。在所有人进入梦乡之后机器也不会停止。
  集体思想以相似的步伐进展。迪斯雷利曾说及19世纪早期的情况:“在那些年份里,英国为少许人、绝少数人所享有。”维多利亚女王统治下的每一年人们都目睹这些限制一一被打破消失。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新人进入非官方的工作职位,这些人关心自己的国家及其历史,关心本国对其他国家、对世界和对未来的责任,并懂得责任的伟大,懂得自身是这些责任的继承者。高层次的劳动者长期享受着多种多样的舒适的物质生活。物质方面的进步使大众的艰苦生活有所减轻,健康有所改善,大人和孩子的生活日渐有了起色,他们应付某些最严重不幸事故的保障大大增加,受保障的人数也大幅增多。
  这样,无论何种号角吹响,每一个阶级和每一个阶层都能提供国家所需要的东西。有的献出他们的科学知识,有的献出他们的财产,有的献出他们的工作精力和进取心,有的献出个人宝贵的英勇与无畏精神,有的献出他们容忍的力量或容忍的弱点。但贡献最多的或最乐意贡献自己的所有的是普通的男女劳动者,他们拥有的只是近于贫困的不稳定的周工资,他们拥有的只是一间陋室中的几件家具以及起身时所穿的衣服。他们对国家的爱和骄傲,他们对自己所熟悉的教义的忠诚,他们对是非的敏锐感觉,使他们能无所畏惧地面对和忍受灾祸与艰难——这样的艰难困苦是世上的人们过去所不曾知道的。
  这些经历并非某一个民族所独有。在每一个自由国家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都或多或少地在稳步增长;在每一个受奴役或自由的国家里,法律都规定,人们必须加入能增进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感情的组织或机构。民族的美德被其统治者歪曲或误导之后,变成自身毁灭和使全人类遭受巨大灾难的根源,影响远比民族的不良习气更甚。在德国、奥地利和意大利,在法国、俄国或英国,这些统治者应在多大程度上承担责任呢?难道真的有地位显赫、肩负重任的人,出于他们的恶念,蓄意谋划并决心去做这种可怕的事情吗?人们在研究世界大战的原因后得出一个流行的观念,认为根源就在于少数人决定世界命运的固有缺陷。有人说得好:“在人类事务中更多的是错误而不是计划不周。”甚至最有能力的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他们的权威也是有争议的,他们也处于舆论的氛围之中,即使他们对重大问题有短暂和局部的贡献,但问题本身远远超过他们的理解范围,其规模如此之大,细节如此浩繁,各方面的变化又如此频繁——所有这些必须充分考虑,然后人们才能宣布,战败者是否必定完全邪恶,胜利者是否完全清白。事情还是沿着一定路线发展,无人能够使它偏离。德国顽固地、不顾一切地、吃力地向着火山口喧闹处奔去,还拖着我们大家一起前奔。但法国是处在强烈的仇恨之中,而俄国的情况错综复杂。我们英国也许通过某种努力,付出某种物质利益的牺牲,做出某种既合乎友谊又带命令的强制性姿态,就能及时使法国和德国和解,组成大联盟,不过单是依靠这个联盟,欧洲的和平与荣誉就有保障了吗?我无法回答。我只知道,我们尽最大努力引导*国家经受住日益加剧的、危及和平的军备威胁,不把英国或其他国家带人战争,如果这些努力失败,我们则力争独自经受住暴风骤雨,不使英国遭到毁灭。
  ……






《长夜将至:大国阴影下的欧洲(1900-1914)》 序言 历史并非线性展开的直线,而是一个充满偶然、选择与必然交织的复杂织锦。在二十世纪初的欧洲,这幅织锦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紧张感,朝着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拉扯。当人们沉醉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科学进步的曙光以及文化艺术的绽放之时,一场足以颠覆整个世界格局的危机,已在暗中孕育,其根源深埋于过去数十年的权力博弈、民族野心与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之中。本书《长夜将至:大国阴影下的欧洲(1900-1914)》并非记录某场具体战争的硝烟弥漫,而是致力于剖析那段被称为“和平的二十年”背后,潜藏的深刻矛盾与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将深入探寻,是什么样的土壤滋养了后来的世界性冲突,又是怎样的思潮、政治算计与社会情绪,一步步将欧洲乃至世界推向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第一章:昨日的辉煌与今日的暗流(1900-1905) 二十世纪的钟声敲响,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其殖民帝国遍布五洲四海,工业生产力举世领先,文化艺术更是引领潮流。维多利亚时代的余晖尚未完全散去,但新的时代气息已扑面而来。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在俾斯麦之后,开始展现出勃勃雄心,其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的飞速发展,挑战着传统的欧洲均势。法国,经历普法战争的创伤后,正努力在国际舞台上重塑其地位,对德国的警惕从未放松。沙皇俄国,庞大的陆地帝国,其内部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但对外扩张的欲望依然强烈。奥匈帝国,一个由多种民族组成的庞大而脆弱的政治实体,内部的民族主义暗流涌动,时刻面临分裂的危险。而饱受“西亚病夫”称号困扰的奥斯曼帝国,其衰落引发了巴尔干地区的权力真空,成为欧洲列强博弈的新焦点。 在这个时期,技术革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社会。电力、内燃机、无线电通讯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也为军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然而,这种进步并非普惠,反而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工业和军事领域的竞争。德国对英国海上霸权的挑战,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德国海军的扩张计划,直接威胁到英国的海上生命线,也迫使英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孤立政策,并开始寻求与法国的合作。 第二章:联盟的蛛网与猜疑的种子(1905-1910) 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和地缘政治的博弈加剧,欧洲的联盟体系日益固化,并逐渐形成两大对峙阵营:以德国、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以及以法国、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英国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虽然尚未正式加入三国协约,但其对德国海军扩张的担忧,以及对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维护,使其与法俄两国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默契。 这种联盟体系,本应起到维护和平的作用,但其固有的排他性和僵化的条约内容,却成为了矛盾激化的催化剂。一旦某个地区发生危机,很容易将整个联盟体系卷入其中。各国之间的猜疑与不信任感也日益加深。德国认为英法俄三国对其日益增长的实力怀有敌意,并试图将其孤立;法国则时刻警惕德国的扩张,并试图通过联盟来确保自身的安全;俄国则在巴尔干地区与奥匈帝国展开激烈博弈,并试图扩大其在斯拉夫民族中的影响力。 这一时期,一系列外交危机接踵而至,虽然都被一一化解,但每一次危机都让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也让人们对和平的信心受到进一步的侵蚀。例如,波斯尼亚危机(1908年)就暴露了奥匈帝国与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深刻矛盾,以及德国对奥匈帝国坚定不移的支持,这进一步激化了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的敌对情绪。 第三章:帝国雄心与民族主义的狂潮(1910-1914) 进入二十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欧洲的局势变得更加动荡不安。殖民地争夺依然激烈,但欧洲大陆内部的民族主义浪潮,却成为更加危险的火药桶。在奥匈帝国境内,捷克人、波兰人、匈牙利人、南斯拉夫人等不同民族之间的独立诉求日益高涨,使得这个庞大帝国的统治摇摇欲坠。德国的泛德意志主义思潮,鼓吹德意志民族的优越性,并渴望将所有德意志人统一在一个强大的国家之下,这无疑是对奥匈帝国中德意志民族的激励,也加剧了对周边非德意志民族的压迫。 在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更是达到了顶峰。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年)虽然重新划分了该地区的势力范围,但却进一步激化了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之间的矛盾。塞尔维亚希望建立一个大塞尔维亚国家,统一所有南斯拉夫民族,这直接威胁到了奥匈帝国境内斯拉夫民族的忠诚度,也引发了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高度警惕和敌视。俄国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保护者,在巴尔干问题上与奥匈帝国之间的对立,也达到了白热化。 与此同时,各国国内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工人运动日益壮大,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虽然各国政府努力维持社会秩序,但潜在的社会矛盾依然是国家稳定的一大隐患。一些军事强硬派和民族主义者,甚至认为一场短暂而辉煌的战争,能够转移国内矛盾,重塑国家荣光。 第四章:科技的进步与战争的阴影 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的飞速发展,为未来的战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力。火炮的射程和威力大幅提升,机枪成为战场上的死亡收割者,而新兴的飞机和潜艇,则预示着未来战争的全新形态。各国都在进行着激烈的军备竞赛,特别是海上的战舰建造,更是成为英德两国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这种军事技术的发展,并未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带来更高的战争门槛,反而使得一些军事领导人对战争的“技术优势”产生了盲目的乐观。他们认为,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周密的计划,能够迅速赢得战争,避免长期的消耗。这种“速决战”的幻想,成为后来各国参战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结语:巨轮驶向未知 1914年的夏天,欧洲笼罩在一片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然而,那张由错综复杂的联盟、根深蒂固的民族仇恨、相互猜疑的政府以及日益增长的军事实力交织而成的巨网,已经悄然收紧。一次看似不起眼的导火索,就足以引爆这场酝酿已久的危机。 《长夜将至:大国阴影下的欧洲(1900-1914)》旨在拂去历史的尘埃,揭示那些被表象掩盖的深层原因。它不是对战争结果的预言,而是对导致战争发生的土壤、气候和种子进行的细致描绘。通过对这一时期政治、外交、军事、社会及思想等多个维度的深入剖析,本书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二十世纪世界格局何以发生巨变的视角,以及对历史中那些被低估的、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的关注。那段即将结束的“和平”时光,并非真正的宁静,而是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是一切即将到来的巨变的前奏。这本书,就是对那段漫长而压抑的“长夜”的深刻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就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而“回忆录”三个字又赋予了它一种个人化的视角,让人期待能从亲历者的口中读到那些书本上难以详尽的细节。1911-1914年的时间跨度,更是将目光聚焦在了战争爆发前的关键时期,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设定。我一直对历史事件的“前奏”部分很感兴趣,那些看似平静表面下涌动的暗流,那些促使巨大变革的微小因素,往往比战争的直接呈现更能引发我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将深入挖掘这段时期复杂的国际关系、政治博弈、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以及那些最终点燃战火的导火索。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去感受当时人们的情绪,理解那些决策者内心的挣扎,甚至去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个体命运。或许,通过这样一段“回忆”,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一场如此规模宏大的战争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而不仅仅是将之视为历史的必然。这种从细节中窥见宏大历史脉络的叙事方式,一直是我在阅读历史书籍时所追求的。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厚重的封面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当我翻开第一页,熟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字样映入眼帘,但随后,“回忆录”三个字又让我眼前一亮。我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声音格外着迷,尤其是在讨论战争这样深刻影响人类命运的事件时。1911-1914年,这是一个我脑海中模糊但又充满好奇的时期,我知道这是大战前夕的酝酿阶段,充满了各种微妙的角力与积蓄的能量。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老者,缓缓道来他眼中那个时代的种种景象,不仅仅是冰冷的政治事件,更希望能捕捉到那个时代的空气、人们的谈吐、甚至是街头巷尾的细碎声音。我希望它能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乐观与不安,他们的憧憬与恐惧,那些在历史记录中被简化甚至抹去的情感。我非常好奇,究竟是哪些细微的事件,哪些看似不经意的对话,如何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一点点将世界推向了深渊。这本书的书名,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探历史的肌理,感受那些宏大变革背后,鲜活而复杂的人性。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场战争的爆发,比理解战争本身更具价值。而“回忆录”的形式,更是让我觉得能够从一个更亲切、更真实的视角去审视那段历史。1911-1914年,这段时间在很多历史叙述中往往被一笔带过,但它无疑是孕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温床。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段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暗流涌动。作者会如何描绘当时的国际格局?那些大国之间的博弈,那些军事同盟的形成,那些民族主义情绪的升腾,是否会被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否触及那些促成最终决定的关键时刻,那些往往被忽略的细节,甚至是某个关键人物的个人选择,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这本书的书名,给我一种预感,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回顾,更可能是一次对危机根源的深刻探究,一次对人性在历史洪流中起伏的生动呈现。

评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我喜欢从个人的视角去理解宏大的历史事件,因为我相信,任何伟大的历史进程,都是由无数个体的选择和经历汇聚而成。“回忆录”三个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我将跟随一位智者,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事件是如何发生的。1911-1914年,这个时间段尤其让我着迷。我总觉得,真正的危机往往潜藏在爆发之前,而这段时间,正是世界从表面上的稳定走向巨大动荡的关键时期。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描绘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人们是如何感知到即将到来的风暴的?那些关于国际关系、政治决策、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谈判,是否会在书中一一展开?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历史事件梳理,更能触及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他们的困惑、恐惧,以及在变革面前的挣扎。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那些历史的“前传”,去理解“世界大战”为何会成为可能。

评分

我总是被那些“世界转折点”的时刻所吸引,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本书的书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世界危机1(1911-1914)”,就精准地抓住了我的兴趣点。“回忆录”的形式,让我期待能从一个更具人情味、更贴近现实的维度来理解这段历史,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史实堆砌。1911-1914年,这是一个我脑海中充满问号的时期,我知道这是大战前夕,是暗流涌动的阶段,但具体是如何暗流涌动,又涌向何方,却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展现出当时欧洲大陆复杂而又微妙的政治气候,各国之间的猜忌与合作,以及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矛盾是如何一点点积累的。我渴望知道,那些在历史书上闪烁着光芒的名字,他们在那段时期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决策又带来了怎样的蝴蝶效应。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看到了一个机会,去深入挖掘那些战争爆发的“前世今生”,去理解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是如何从孕育走向实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