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东北亚战略地位重要,数百年来,大国在此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使其成为世界上三大战争板块之一。本书着力廓清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与演变历程,着重解析手段运用和特点规律,着眼探讨制约因素及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着意思考中国的应对策略。
作者简介
蔡华堂,1964年生,籍贯安徽,大校军衔。先后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国语学院、海军指挥学院和国防大学学习、深造,获得了文学学士、法学硕士及军事学博士学位,从事过军队指挥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2004年在联合国驻刚果(金)特派团任军事观察员,2008-2010年在联合国—非盟达尔富尔混合行动特派团任高级参谋军官。现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军事战略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战略思想和美国军事战略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在国家一级和二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关国际关系、军事理论和外国军事思想方面的论文50余篇,主持研究guoijia级和军队级课题10余项,著有《现代局部战争结束问题研究》《美国军事概论》《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析论》《从遏制到平衡:美国塑造世界战略解析》《21世纪日美同盟发展趋势研究》,合著有《美台军事关系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统一战略选择》《信息化条件下战局控制问题研究》《国际安全与战略概论》《国际组织概论》等学术著作,参与《谍海浮沉》《世界经济与政治概论》《战略学》《蒙哥马利元帅战争回忆录》等著述的撰写与翻译。
目录
绪论()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二、兵家必争的战略枢纽地()
三、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带()
四、大国聚集的地缘竞技场()
五、中国兴衰的命运攸关区()
第一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历史起源()
第一节中国核心地位的确立()
一、朝鲜成为中国藩属()
二、倭国(日本)接受中国册封()
三、日本着力学习中国()
四、琉球王国称臣中国()
五、北方部族地区进入中国版图()
第二节日本侵略政策的推行()
一、入侵朝鲜半岛()
二、进犯中国台湾()
三、吞并琉球群岛()
四、挑起甲午战争()
五、发动对俄战争()
六、全面侵略中国()
第三节俄国远东方向的扩张()
一、向亚洲大力扩张()
二、从中国割取大片领土()
三、侵占中国东北地区()
四、与日本展开地缘争夺()
五、与美国划分势力范围()
第四节美国对东北亚的介入()
一、打通太平洋方向的通道()
二、提出“太平洋帝国”构想()
三、打开日本与朝鲜国门()
四、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五、单独占领日本()
六、跻身朝鲜半岛()
第二章大国东北亚战略博弈的演进变化()
第一节美苏全面争夺的展开()
一、争取中国成为盟友()
二、谋求控制朝鲜半岛()
三、争夺占领日本权力()
第二节中美对抗局面的形成()
一、美国极力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二、美国着力打压新中国()
三、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
四、朝鲜战争开启中美东北亚的长期角逐()
第三节中美联合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一、苏联将中国推出自己的阵营()
二、苏联推行包围中国的战略()
三、中国反制苏联战略包围()
四、美国转奉联华抗苏政策()
第四节中俄伙伴制衡美日联盟()
一、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凸显()
二、俄美战略性对抗的升级()
三、美日联盟关系的扩展()
四、中俄战略合作的再启()
第三章着眼长远的地缘竞争()
第一节明确战略利益诉求()
一、中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演进()
二、美国东北亚战略利益的变迁()
三、俄罗斯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调整()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利益的认知()
第二节制定战略指导构想()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三、中国制衡均势战略()
四、日本东北亚战略的架构()
第三节构建战略博弈力量()
一、美日着力巩固联盟关系()
二、美韩大力稳定战略同盟()
三、美、日、韩增强战略互动()
四、中俄深化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节把握战略博弈走向()
一、着眼国际秩序的竞争()
二、争取域内国家的支持()
三、调整经济压舱的作用()
四、谋求冲动审慎的平衡()
第四章纵横捭阖的手段运用()
第一节军事较量与造势()
一、直接军事较量()
二、进行联盟对抗()
三、加强演训造势()
第二节外交角逐与布局()
一、壮大自身力量()
二、分化瓦解对手()
三、谋求“渔翁之利”()
四、进行战略布局()
第三节经济碰撞与竞争()
一、争取区域经济合作的主导()
二、推进双边自由贸易的发展()
三、着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
第四节文化对抗与塑造()
一、塑造价值观念()
二、建立价值同盟()
三、赢取未来空间()
第五章大国战略博弈演进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利益碰撞决定战略博弈的形态()
一、战略利益的深化拓展改变博弈的领域()
二、战略利益的交织碰撞制约博弈的样式()
三、战略利益的维护意志影响博弈的动力()
第二节环境认知左右战略博弈的抉择()
一、战略环境价值认知差异巨大()
二、价值战略环境认定截然不同()
三、应然战略环境看法相去甚远()
第三节力量变化牵引战略博弈的演进()
一、急剧变化的力量易于引发战争()
二、均势状态的存在利于战略稳定()
三、战略意志的提升加重安全困境()
第四节其他因素增大战略博弈的变数()
一、域内其他国家的战略考量()
二、国家战略目标的极端追求()
三、国家战略互疑的恶性循环()
结语史终将回归()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成为事实,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心由大西洋地区转移至太平洋地区。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说其是机遇,因为历史将再一次把中国推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人民期盼已久大展宏图的时机终于到来。说其是挑战,因为世界主要大国都投身于这一地区的博弈,把中国推至国际漩涡的风口浪尖。近代国家体系形成以来,大国博弈的重心一直在欧洲地区。从1618年至1945年,欧洲各大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事战争,其间出现的所谓和平时期,其实就是战争的间歇。连续数百年的战争,导致域内各大帝国分崩离析,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神圣罗马帝国瓦解,奥斯曼帝国解体,俄罗斯沙皇帝国崩溃,德意志第三帝国灭亡,法兰西帝国和大英帝国受到严重削弱。大国在欧洲的博弈,使欧洲地区衰落了,域外的美国崛起了,横跨欧亚的俄罗斯发生革命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国,它们继续在欧洲进行不见硝烟的较量,最后以苏联解体而告一段落。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汲取历史的教训,试图浴火重生,走一体化之路,尽管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就,但破镜难圆,碎片化的趋势不仅没有扭转,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由此可以看出,但凡大国博弈剧烈的地区,其结局往往以悲剧而告终。
近代以来,中国虽然成为列强角逐的场所,参见朱听昌:《中国地缘战略地位的变迁》,时事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72—133页。但毕竟既不是大国博弈的主要参与者,其所在区域也不是大国战略博弈的重心区,尽管付出的代价惨重,但仍有再次站起来的机会。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新中国。经过多年的奋斗,中国崛起为世界性大国,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从目前看,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心,这一潮流不可逆转。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与域内外国家进行战略博弈难以避免。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这场大考呢?首先要对战略环境做出清晰的判断,并据此找准主要的挑战,确定主要战略方向,先为不可胜,获取主动权。既要避免赌国家命运的决战,又要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不受损害。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可以预见的未来看,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来自于东北亚。这里不仅是过去和现今大国战略博弈的核心区,而且更是未来的决胜区。因此,如何应对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变局,特别是大国博弈的动机、形态和方式,就成了中国不得不深入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战略课题。
一、至关重要的海陆桥头堡
东北亚,顾名思义,就是指亚洲的东北部地区。从地理位置来说,它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地),中国东北与华北地区,日本北部与西北部,韩国、朝鲜以及蒙古,即环亚西北太平洋地区。从政治意义上讲,其覆盖的范围要大的多,它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国全境以及俄罗斯远东沿海。其中,陆地面积有160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亚洲大陆总面积的40%。无论是从地缘范畴,还是从政治蕴含看,东北亚都是处于海陆汇合地带,既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又是太平洋西岸。这里既有大陆国家,又有海洋国家,还有半岛国家。对于大陆国家来说,这里是走向海洋的依托,对于海洋国家来说,这里又是进入大陆的起点。因此,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东北亚地区都是名副其实的桥头堡。谁在东北亚地区获得了主导地位,谁就控制了桥头堡,谁控制了桥头堡,谁就掌握了进出大陆和海洋的主动权。
首先,海陆国家的连接区域。东北亚属于海陆复合型区域,既包括东亚大陆,也包括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半岛和岛屿;既有广袤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洋。可以说,东北亚是海陆国家的交汇区域。但是,东北亚地区在地理上有其独特之处,与世界上其他海陆结合部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大西洋两岸,还是印度洋沿岸,抑或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地区,海陆之间几无阻隔。即使沿海地区分布一些岛屿,要么面积较小,是邻近大陆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即使是独立的国家,也往往依托大陆国家而生存,是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跳板,因而根本不会与大陆国家形成对抗。但是,东北亚地区的大陆沿岸却由半岛或岛屿国家环绕,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连为一体。而且,无论是大陆国家,还是海洋国家,都比较地强大,既可相互依托,又可独立发展。正由于如此,大陆国家致力于打开通往海洋的通道,海洋国家则设法在大陆上占据立足之地。
……
《风云变幻中的力量格局:东北亚的战略博弈与未来走向》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东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战略博弈格局,以历史的纵深和现实的紧迫感,多维度、多层次地审视了这一地区大国互动、地缘政治、经济联系以及安全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宏大背景下,东北亚作为全球地缘政治的焦点之一,其战略博弈的走向不仅深刻影响着区域内的国家,更对全球秩序的稳定与发展产生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本书旨在拨开迷雾,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力量博弈逻辑,为理解当下与预判未来提供一个更为清晰的观察视角。 第一部分:历史的脉络与战略基因的塑造 本部分将回溯东北亚地区战略博弈的历史渊源,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战略文化、国家利益核心以及由此衍生的战略思维模式。我们将考察从古代王朝的朝贡体系,到近代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争夺,再到冷战时期阵营对峙的阴影,直至后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涌现。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为塑造该地区的战略博弈留下了深刻烙印。 古代地缘与朝贡体系: 探讨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基于地缘联系和政治经济实力的互动模式,分析这种体系如何塑造了区域内的权力分配和战略考量。 近代帝国主义的冲击与民族国家的崛起: 审视西方列强对东北亚的渗透,以及日本、韩国、中国等民族国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形成、发展及其对外战略的演变。 冷战格局的遗留与地缘政治的断裂: 分析朝鲜半岛分裂、日美同盟等冷战时期的产物如何持续影响当今东北亚的安全结构,以及其在多极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基因的代际传承: 梳理不同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战略思维惯性,例如,对安全的绝对追求、对外部干预的敏感性、区域霸权的可能性探索等,这些“战略基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面对当前复杂局面时的反应模式。 第二部分:大国角力与区域力量的重塑 本部分聚焦于当前东北亚地区主要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分析它们各自的国家利益、战略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手段。我们将重点关注美、中、俄、日、韩等关键行为体,探究它们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维度上的博弈。 中美战略竞争的东北亚镜像: 深入分析中美两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竞争的表现形式,包括在安全同盟、经济贸易、科技创新、意识形态传播等领域的较量。探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意图与影响,以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区域内的推进及其战略意义。 俄罗斯的东北亚战略: 审视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地缘政治考量,包括其对远东开发的重视、与朝鲜半岛国家的互动、以及在应对美中竞争中的战略选择。 日本的战略自主与安全困境: 分析日本在修改和平宪法、提升军事能力、加强与美国同盟关系等方面的战略调整,以及其在区域安全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韩国的战略平衡与发展挑战: 探讨韩国在地缘政治夹缝中寻求战略平衡的复杂性,以及其在朝核问题、韩美同盟、对华关系等问题上的政策抉择。 新兴力量与区域动态: 关注朝鲜的核导能力及其对地区安全造成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区域内其他国家(如蒙古)在复杂博弈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经济联系与战略利益的交织 本部分将分析东北亚地区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以及这种经济联系如何与战略利益相互交织,并成为影响战略博弈的重要变量。我们将考察区域贸易协定、产业链合作、能源通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互动,以及它们在塑造地区合作与冲突中的双重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与阻碍: 分析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建立及其对地区经济格局的影响,同时也探讨地缘政治紧张如何制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化。 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塑: 探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疫情冲击和地缘政治风险下的调整,以及东北亚地区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能源与资源的地缘政治: 分析东北亚国家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考量,以及跨国能源项目(如天然气管道)的地缘政治意义。 科技竞争与战略自主: 探讨东北亚国家在人工智能、半导体、5G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竞争,以及科技实力如何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因素。 第四部分:安全挑战与和平路径的探索 本部分将聚焦于东北亚地区当前面临的突出安全挑战,包括朝鲜半岛无核化僵局、历史遗留问题带来的地区紧张、网络安全威胁、以及潜在的军事冲突风险。同时,也将探讨区域内实现可持续和平与稳定的可能路径。 朝鲜半岛的核阴影与和平前景: 详细分析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的复杂性,朝核问题的根源、各方立场及其对地区安全造成的深远影响。探讨实现半岛和平的多种可能性,包括外交对话、制裁压力、信任建立措施等。 历史遗留问题与地区互信: 审视二战后遗留的领土争端、历史认知分歧等问题如何持续困扰地区互信,以及如何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 分析网络攻击、恐怖主义、气候变化、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在东北亚地区扩散的风险,以及区域合作应对这些挑战的必要性。 多边安全合作的框架与困境: 评估现有东北亚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如六方会谈的遗产)的成效与不足,探讨构建更有效、更具包容性的地区安全架构的可能性。 构建互信与共同安全的未来: 呼吁以对话取代对抗,以合作弥合分歧,探索建立区域安全信任措施,促进地区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战略协调,最终实现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 结论: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总结前文的分析,强调东北亚战略博弈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进行展望。作者将重申,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加的时代,深刻理解东北亚的战略博弈,对于维护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至关重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基于事实、逻辑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这一关键地区的发展脉络,并思考其未来的走向。 潜在读者: 本书适合对国际关系、地缘政治、区域研究、战略研究、以及东北亚地区事务感兴趣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外交官、军事分析人士、企业界人士、以及广大关心国际局势的读者。 本书特点: 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既有对地区整体战略格局的宏观把握,又对具体国家和关键问题的微观分析。 历史纵深与现实紧迫性并存: 既回溯历史,揭示战略基因的形成,又紧密联系当下,剖析现实挑战。 多学科视角整合: 借鉴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客观中立的立场: 力求以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审视各方行为体的战略意图与行为,避免片面解读。 前瞻性思考: 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战略走向与发展趋势进行审慎的预判。 《风云变幻中的力量格局:东北亚的战略博弈与未来走向》,是一部立足当下、纵览历史、展望未来的重要研究著作,它将为理解这个全球最重要且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提供深刻的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