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丛书总共四辑,丛书立足于大的历史,在坚持中央对党史、共和国史正确结论的前提下,从新的视角、从细节着手叙述党史,以讲故事的方式调动读者的兴趣点,从而达到党史教育通俗化和有效化的目的。每辑包括20个党史细节。如国民党眼中的延安整风;1946~1948年间中共在哈尔滨市的两难选择;中国户籍制度演进的历史考察;1957年中国粮食产量问题;中央党校“三次路线斗争”大讨论;毛泽东为何要“感谢日本侵略”;毛泽东“最后决定权”的来龙去脉;刘少奇与1947年石家庄市接管;离休后八年邓小平的新贡献;江泽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习仲勋与陈家坡会议等。
陈独秀与确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西湖会议
1929年“朱毛之争”的前因后果
博古“临时中央”若干问题考辨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为何失败
对遵义会议组织变动的再认识
延安整风是如何发动起来的
1945年上海起义计划的制定与放弃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改造俘虏的历史经验
老区土改中为何发生乱打乱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
1953年的农村粮食统购是如何开展的
1957年“双百”何以中断(41)
1957年的统购统销“大辩论”
1959年庐山会议转向的原因
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承担了什么角色
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是如何提出和实施的
宁都会议前后毛泽东与中共临时中央的关系
1937年十二月会议毛泽东的“孤立”及其原因
毛泽东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理论原因
周恩来与胡适的关系如何
离休后八年邓小平做了哪些新贡献
胡耀邦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胡耀邦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的关系是什么
陈独秀与西湖会议陈独秀与西湖会议
祝彦1922年8月28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张国焘、高君宇以及马林和翻译张太雷。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马林向与会者陈述了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五个理由。在共产国际代表“充分的理由”诱导下,最后陈独秀等人迫于共产国际的政治纪律,“自觉”地同意与国民党实现合作。有研究者指出:“西湖会议决定了中共后来的命运,中共的重大发展始于此,中共在1927年的重大失败也始于此。”姚金果等:《张国焘传》,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7页。
一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主持召开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以张国焘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共44人出席了会议。大会根据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指出了远东各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革命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同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阶级、阶层联合起来,组成统一战线。会议期间,列宁抱病接见了中共代表张国焘、国民党代表张秋白和铁路工人代表邓培,对国共合作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关注。
1922年4月底,陈独秀、张国焘等人来到广州,筹备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了开好这两个大会,陈独秀召开了工作会议。受青年共产国际委派来华的达林,也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共同讨论了党对劳动大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代表大会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讨论了对孙中山国民党的态度。
在会上,达林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根据远东会议精神,谈了建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他向陈独秀等人建议,共产党的整个组织都加入国民党,但条件是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
就这样,一开始就将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作为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被共产国际、列宁、马林、达林一步步拉回到现实中来。陈独秀终于认识到:与资产阶级战斗、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还是相当遥远的事情,现在要进行的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这样两条路:要么与孙中山国民党携起手来,共同进行民主革命;要么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孤军奋战。共产党人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明确的选择。
经过痛苦的思考,陈独秀终于实现了由排斥国民党到决定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的重大思想转变。这一重大思想转变的标志,就是由陈独秀起草,1922年6月17日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公开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对当时流行的“恢复国会”“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废督裁兵”等政治主张进行了批判,提出中国共产党最近的奋斗目标共11条,其中包括:取消列强在华各种治外特权;肃清军阀,没收军阀官僚的财产,将他们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保障人民结社集会言论出版自由权,废止治安警察条例及压迫罢工的刑律等。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提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通过对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分析和对比,陈独秀认为,在中国,“只有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的民主派”。他宣布:中共准备邀请国民党及其他革命团体举行联席会议,以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5—46页。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6月16日,早与孙中山有矛盾的陈炯明,在广州公然发动武装叛乱。孙中山在卫士保护下化装脱险,在永丰舰上指挥军队与叛军对抗。
陈独秀这时对孙、陈对抗的前景以及国共合作的前途,均深感担忧。6月30日,他在给维经斯基的信中写道:“南方孙文与陈炯明分裂,孙恐不能制陈,陈为人言行不能一致,在南方也不能有所建设,他对于社会主义,我确实知道他毫无研究与信仰。我们很希望孙文派之国民党能觉悟改造,能和我们携手,但希望也很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第303—304页。
尽管如此,但陈独秀还是代表中共中央局与在上海的国民党要人张继等进行了会谈。在会谈中,陈独秀明确表示:曾与中国共产党有过合作关系的陈炯明已经背叛革命,中共立即与其断绝关系并公开对其进行声讨。
与此同时,陈独秀还以中共中央局的名义致函中共广东区委负责人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要求他们立即脱离与陈炯明的一切关系,支持孙中山。原来谭平山这几个人由于长期同陈炯明的合作关系,对陈炯明的政治态度很是赞同,而对孙中山则多有指责。
然而,谭平山等人并未能认真对待中央的来信,仍未改变偏袒陈炯明、反对孙中山的态度。当在上海的国民党人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向陈独秀提出质询。陈独秀感到颇为尴尬,他只得向国民党方面进一步声明:中国共产党不会因孙中山暂时受挫而改变与其合作的政策,中共将更积极地反对一切支持陈炯明的言论和行动。
7月初,中共中央局致函广东区委负责人,严厉指责他们对陈炯明的错误态度,对陈公博等人进行严肃批评,提出严重警告。不料,中共广东区委对中央的指示仍然置若罔闻。后经中央讨论,决定撤销谭平山区委书记职务,调离广东;开除谭植棠党籍;给陈公博以严重警告处分。谭平山、谭植棠和陈公博三人都是陈独秀的学生,又同是广州共产党小组的创始人。陈独秀之所以“挥泪斩马谡”,给他们那么严重的处分,就是为了消除孙中山等人的顾虑,以便尽快实现与国民党的联合。
最近偶然翻阅到了几本关于中共党史的著作,实在令人感慨万千。其中一本叫做《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的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研读,但从其标题就足以勾起我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浓厚兴趣。回想起那些风云激荡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奋斗历程,他们留下的思想遗产,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历史事件,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批判性的思维去理解和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这个名字,让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崭新研究方法、未曾被充分挖掘的史料,以及不同学派的观点碰撞充满期待。我希望能从中看到一些打破传统叙事、引发深刻反思的论述,也希望能借此机会,将自己的历史观梳理得更加清晰和深刻。毕竟,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也才能更坚定地走向未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我们自己和后代负责。
评分不得不说,近些年我越来越关注那些能提供“新视角”的历史解读。在我看来,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更像是一面不断擦拭的镜子,每一次擦拭,都会折射出新的光芒,显露出被遮蔽的细节。当我在书店看到《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几乎是立刻被吸引了。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主流叙事的观点,或者说,能够从更微观、更具象的层面去剖析宏大的历史进程。比如,它是否会关注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人的命运?是否会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个体经历,通过这些个体故事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又或者,它是否会对某些关键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挑战那些约定俗成的解释?我深信,历史的复杂性往往隐藏在细节之中,而“新视角”的价值,恰恰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穿越表象,触及那些更深层次、更具启发性的历史真相。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这样的惊喜,让我对中共党史有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认识。
评分在阅读《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之前,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地“理解”一段历史,而不是简单地“记住”它?尤其是像中共党史这样宏大而又充满争议的题材,它牵涉到无数的人物、事件、思想和制度,要将其融会贯通,着实不易。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框架,它或许会从经济、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维度来解读历史事件,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政治军事层面。又或者,它会尝试将中国的革命历程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历史发展进行横向对比,从中找出共性和差异,从而更清晰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论述,那些不畏争议、勇于挑战既有定论的探索。我渴望在阅读中获得一种智识上的启迪,能够帮助我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更开阔的眼界去审视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评分每次看到“新视角”这个词,我总会联想到那些能够带来耳目一新感觉的研究。对于《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这本书,我最大的期待便是它能否在史料的运用上有所突破。我想知道,作者们是否发掘了一些新的、之前未被广泛关注的档案资料、私人信件、回忆录,甚至是口述历史?这些新史料的引入,是否能够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一些关键人物的动机,或者为一些历史事件提供新的解释?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关注到历史进程中的多元视角,比如,它是否会涉及到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历史事件中的体验和看法?历史不应只有一种声音,而“新视角”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呈现出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它无疑将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作品,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
评分对于《中共党史研究新视角(第三辑)》这本书,我内心深处其实是抱着一种“探险”的心态。我并非历史专业的科班出身,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始终抱有浓厚的好奇心。我总觉得,历史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道理,而要真正读懂这段历史,就需要不断地去发掘和探索新的解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接地气”的分析,不只是宏大的叙事,更能深入到一些具体的人物、事件或者政策的细节中去,用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在某个关键时刻,某个领导人的决策是如何产生的?又或者,某个重要的政策是如何在基层落地并产生实际影响的?我更看重的是那种能够引发我思考,让我能够将书中的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的分析。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读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获得了启发,那么它就绝对算得上是一本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