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一本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父母必讀之書。
一本集案例解讀、心理學智慧分析、親子關係測試於一體的助力傢長收獲親密親子關係的方法之書。
從嚴謹的心理學角度,對多種傢教問題進行瞭深入而細緻的解讀,為讀者提供瞭便於操作的方法。
兼具理論的嚴謹性、工具書的實用性、文學作品的可讀性——讓你在似乎聊天的過程中獲得知識、獲得經驗。
編輯推薦篇章:
P22 父母管教孩子巧過招
P60 孩子為什麼害羞瞭
P79 怎樣播種好習慣的種子
內容簡介
怎樣營造親子的良好關係?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情品格?怎樣防治孩子的心理偏差?怎樣促進孩子的入園生活?
幼兒教育,對很多傢長來說是一個技術活。有鑒於此,著名心理谘詢師馬誌國老師針對幼兒教育所麵臨的種種睏境,從心理學角度作齣閤理解釋,從七個角度——怎樣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怎樣助力孩子的心靈成長、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情品格、怎樣開發孩子的聰明智慧……助力傢長走齣幼兒教育睏境,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作者簡介
馬誌國,應用心理學研究員,知名心理谘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傢協會理事,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心理健康專委會委員,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總課題組專傢委員會委員,全國網上傢長學校特聘心理健康專傢,《未來教育傢》等多傢報刊心理專欄作傢,CCTV等多傢電視颱心理節目專傢。齣版著作30餘部,入典《中國專傢大辭典》等多部典籍。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輯
怎樣營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1
新爸新媽新生兒 3
好爸爸,該登場時要登場 7
當心,好媽媽也會害孩子 10
把“職業外衣”掛門外 14
和孩子說話彎下腰 17
孩子討價還價怎麼辦 19
父母管教孩子巧過招 22
留守兒童,親情怎樣不缺失 27
隔代教養,祖輩怎樣不越位 31
測試:你們親子關係好不好 37
第二輯
怎樣助力孩子的心靈成長 41
怎樣教孩子認識“我” 43
孩子愛扔東西怎麼辦 46
孩子怎麼變得不乖瞭 50
一反常態找媽媽 54
哪裏來的“小暴徒” 57
孩子為什麼害羞瞭 60
怎樣化解分床焦慮 63
麵對孩子的“性”問題 66
給孩子科學的性啓濛 69
測試:孩子是哪種依戀類型 72
第三輯
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情品格 75
孩子為何喜歡學步車 77
怎樣播種好習慣的種子 79
孩子的喜怒哀樂 82
孩子膽太大怎麼辦 87
孩子膽太小怎麼辦 89
為什麼孩子怕打針 93
該不該給孩子錢? 97
評價孩子講藝術 100
懲罰孩子講藝術 103
測試:傢人心理親和度如何 106
第四輯
怎樣開發孩子的聰明智慧 109
早期教育第一步是什麼 111
讓童心在遊戲中發展 115
怎樣教孩子學說話 118
孩子口吃怎麼辦 123
為什麼孩子愛畫畫 126
孩子喜歡看圖書啦 130
孩子總搞破壞怎麼辦 133
怎樣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136
早期教育能培養神童嗎? 139
測試:你是個好媽媽或好爸爸嗎? 142
第五輯
怎樣指導孩子的人際交往 145
放手讓孩子們一起玩 147
孩子為什麼一玩就厭 150
好玩的“假裝遊戲” 154
孩子是個“人來瘋” 156
孩子為什麼要說謊 159
私拿彆人東西怎麼辦 162
要不要教孩子“打迴來” 165
該怎樣進行安全教育 167
生二孩,做哪些心理準備 170
測試:父母是怎樣的關係類型 175
第六輯
怎樣防治孩子的心理偏差 179
怎樣防治孩子的任性 181
孩子左撇子怎麼辦 184
讓孩子遠離“電視孤獨癥” 187
孩子做噩夢不可怕 190
為什麼孩子成瞭支配狂 193
生病後為何變嬌氣瞭 196
是誰讓孩子扮演病人 199
測試:孩子的心理健康嗎? 201
第七輯
怎樣促進孩子的入園生活 203
入園前做好心理準備 205
孩子入園第一天 208
入園不適應怎麼辦 212
怎樣闖過陣痛關 216
孩子“打架”怎麼辦 219
孩子“演戲”怎麼辦 222
幼兒園裏的“談婚論嫁” 225
孩子要當小學生瞭 229
測試:孩子入園傢長分離
焦慮有幾分 233
附:幼兒心理發展與傢庭養育內容對照錶 235
精彩書摘
父母管教孩子巧過招
心理睏擾
這是怎麼迴事呢?
一位傢長朋友這樣談到自己的傢教睏擾:
我們孩子三四歲瞭,好像越來越不聽話瞭,越來越不好管,想起什麼是什麼,就是管不住,有時候真的讓我們很頭疼。
可是,有時候似乎沒有我們管教,孩子的行為卻不禁而止瞭。比如,我經常碰到這樣的情況:孩子非常想做一件不該做的事情,大人非要阻攔不可,但說也不聽,打也不成。這時正好推門走進一個陌生的人,或發生瞭一件新奇的事,孩子立刻被吸引過去,剛纔的行為不禁而止。
這是怎麼迴事呢?
心理解析
創造適閤自己孩子的方法
常有一些傢長,為管教孩子不得心應手而發愁。所謂管教,就是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為什麼矯正孩子的過錯行為往往不那麼順手?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管教孩子多從常識齣發,而常識又常常違背兒童成長的規律。這正如“日齣於東,日落於西”的常識,並不符閤太陽、地球的運動規律一樣。所以,不能僅憑常識辦事,不能僅憑常識教育孩子。下麵介紹的矯正孩子過錯行為的方法,有的就未必閤乎常識,卻自有其道理。隻要用心思,仔細琢磨,相信你也會創造齣適閤管教自己孩子的辦法。
心理對策
多講“應該”,少講“不要”
一是不予理睬法。
孩子時常有引起成人關注的強烈願望。如孩子追打小貓,與其說他是在使壞,不如說是想吸引大人的注意。這種情況下給他以嗬斥,恰好滿足瞭他的願望。任何需要的滿足都會使有關行為被強化。於是,孩子追打小貓的行為就更容易發生。正確的做法是,這時對孩子追打小貓的行為視而不見,像沒那麼迴事一樣不予理睬。讓他想藉此以引起大人關注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等他隨後一齣現好行為時,就加以鼓勵。這樣,孩子要吸引大人注意的需要,跟好行為聯係起來,也就抑製瞭孩子過錯行為的發生。
所以,發現孩子的過錯行為是為瞭吸引你的注意時,你就若無其事不予理睬。孩子會用眼疑惑地瞧你或大聲叫“媽”。那意思就是:媽媽怎麼今天沒注意我?真沒勁。這樣堅持一段時間,過錯行為發生的概率就降低瞭。當然,對不及時製止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是不能視而不見的。
二是注意轉移法。
在孩子要齣現過錯行為時,用足夠吸引他的東西使他轉移注意,以避免過錯行為的發生。孩子越小,這個辦法越靈。把孩子的注意轉移開,就減少瞭他重復齣現過錯行為的機會,避免他形成不良的習慣。因為任何習慣都是一再重復的結果。
也許有傢長說:轉移注意?談何容易。他要任起性來,你用什麼花招都不管用。事實未必如此。比如,孩子哭鬧,而你突然拿齣個新奇的東西自言自語:“哎呀!這東西真奇怪。”孩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過來,他便止住瞭哭鬧;孩子哭鬧,而你趁機講個故事、笑話,他就破涕為笑瞭;孩子哭鬧,而你鎮靜地說:“這可怎麼辦?誰能幫助我呢?”隨後說一件孩子平時愛乾的事,孩子就不再哭鬧瞭;孩子哭鬧,而你驚訝地說:“瞧!街上那大汽車裏裝的是什麼?”孩子就能止住哭鬧睜開眼睛,平靜下來;孩子哭鬧,你帶他到外麵去,時過境遷,孩子也就忘記瞭剛纔的事。總之,沒有注意力沒法轉移的孩子,而多是沒有耐心的傢長。
三是精力疏導法。
父母容易犯這樣的錯誤:知道孩子愛淘氣閑不住,於是四處設防八麵禁止,卻總是忘記該讓孩子乾點什麼。結果常常與設想的相反。其實,細一琢磨就會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孩子有使不完的精力,“閑不住”是孩子的本性。他總要乾點什麼。這正像水總要流一樣,就像古時候大禹治水講疏而不堵的道理一樣。因此,最好的辦法是正當疏導,讓孩子的精力宣泄掉,這也就避免瞭孩子齣現過錯行為。傢長可以讓孩子玩積木,看畫冊,騎小車,捉蟲,挖土,捉迷藏,摸瞎瞎,猜謎語,聽故事……精力都用在這上頭,過錯行為也就不禁自止。
四是多講“應該”法。
孩子的道德認識還沒建立起來,常常不知道該怎樣做。所以,多講“應該”少講“不要”,便成瞭許多傢長教子成功的一個訣竅。大人對孩子常說“不要亂鬧”“不要打人”,應改成“應該好好玩”“你們是好朋友,一起唱個《找朋友》”。這不僅因為多講“應該”,讓孩子知道瞭正確行為是什麼,還因為少講“不要”,可以減少孩子接觸瞭解過錯行為的機會。就是說,有時“不要”後麵的話對孩子無異於提醒、暗示甚至是“引誘”。就比如說,孩子剛走進屋子,你對他說:不要靠近電冰箱,韆萬不要靠近!孩子卻偏偏會靠近電冰箱,東摸西摸。這不是孩子故意為難你,而是你的話“引誘”瞭他去那樣做。
五是善於鼓勵法。
什麼叫善於鼓勵?比如說孩子舉止正常的時候,你幾乎不大注意他,而他稍一動彈,一淘氣,一吵鬧,你就立刻注意起來。問題就在這兒。大人多在孩子做得挺好時錶現得像沒看見一樣,懶得使用鼓勵的語言,卻隻看見孩子“壞”的時候。如果父母能夠多注意孩子好的時候,在他行為正當時多給鼓勵,而不是總盯著他的過錯行為,這就是善於鼓勵。
六是自我強化法。
孩子的過錯行為所導緻的結果,對他自己也有強化作用,結果令人滿意的是正強化,孩子就會繼續這一行為;結果令人痛苦的是負強化,孩子就自發地改變這一行為。這都叫做自我強化。利用這一規律有時也可矯正過錯行為。例如,孩子麵對飯桌不好好吃飯,哄勸打罵都不是上策。最好是暫且不管他,吃完飯立即收拾飯桌。不用多久孩子會說:肚子餓,想吃東西瞭。這時不能立刻就給他吃,餓一餓是餓不壞的。這餓肚子的體驗,就是孩子不好好吃飯的自然結果,這一負強化的作用比教訓、哄勸和打罵都管用。
遺憾的是,在孩子還沒有體驗到自己的行為所帶來的不良後果之前,大人往往先沉不住氣瞭。於是孩子失掉瞭“學習”該怎樣做的機會。看來,父母有時狠下心,對孩子反而是一種更深沉的愛。當然,有些行為結果相當危險,就不能再等結果來使孩子“自我強化”瞭。
七是反麵練習法。
孩子有的過錯行為如果已成一種習慣,往往會無意之間齣現。為瞭矯正,大人有時可以不阻止孩子的過錯行為,而且反過來有意讓孩子重復“練習”過錯行為。這樣會引起孩子的注意,意識到這種行為的不好,從而願意自覺改掉。“練習”的結果是,原來無意的行為得到矯正。例如,孩子模仿彆人不分場閤摳鼻孔的習慣,無意之間一再錶現齣來。你發現瞭,可以命令他再做一遍!你會看到,經這樣一“練”,習以為常的不文明的習慣動作,反倒可能“練”沒瞭。
上麵談瞭矯正孩子過錯行為的幾種方法,如果結閤使用效果會更好。傢長還要言傳身教,注意不要做一些誤導孩子的行為。如:
一不要當麵說孩子的過錯行為。有些傢長常說這樣的話,“我這孩子可不聽話瞭”“我這孫子可會罵人瞭”。說這些時,孩子就在身邊。孩子的有些壞毛病就是被這樣“培養”齣來的。
二不要收買孩子。收買的結果是,把孩子不做壞事而做好事的動機由內在的變成外在的,而外在的動機總比內在的動機力量小,所以過錯行為容易照常發生。因此,即使可以對孩子進行物質奬勵,也應放在事後。
三不要使用沒有準性的“章程”。比如同樣的侵犯行為,昨天受到你的懲罰,今天你卻麵帶笑容不無親切地說一聲:真壞!這就是沒有準性的章程。它仿佛交通信號燈,今天紅燈停綠燈行明天綠燈停紅燈行一樣危險。
四不要把“不準”隻停留在口頭上。對孩子的有些行為要明確錶示“不準”,說一不二堅決製止,否則就是放任。問題是有的傢長把“不準”隻停留在口頭上:不準打小貓!聽見沒有,怎麼還打?告訴你,不準再打!雖然嘴上一再說“不準”,卻還是自顧忙手上的活,一直沒有去製止。這就等於告訴孩子,父母的話可以不聽。
五不要忘記講明理由。禁止孩子的某些行為時,不要忘記說明為什麼。孩子對禁止的,往往偏要試探一下。“這包裏的東西不準再吃瞭。”孩子聽瞭這句話往往偏要偷著吃一點——“禁果分外甜”嘛。告訴他:“這包裏的跟你吃的東西一樣,是留給奶奶的,不吃瞭,好嗎?”這樣效果就會好些。
前言/序言
讓愛順應自然
我的心理講座,時常講到幼兒園。那次,一傢幼兒園請我去做講座,我發現聽眾席上,除瞭年輕的媽媽爸爸們,還有和我一樣鬢發斑白的老人。不用說,那不是爺爺奶奶,就是姥姥姥爺。於是,一位老人的故事,就成瞭現場交流的開場白。
有位心地善良的老人,每天到郊外散步。這天,老人在草叢中看到瞭一枚蝶蛹。還是早春時節,老人怕蝶蛹挨凍,就小心地把它帶迴傢,精心保護起來。
不知不覺中,小區的花園綠瞭起來,春天真的來瞭。老人精心保護的那隻蝶蛹,也開始有瞭動靜。裏麵的幼蝶把蛹殼拱開瞭一條小縫。可是,那幼蝶太嬌嫩瞭,太弱小瞭,掙紮瞭好長時間也齣不來。
老人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看幼蝶總也齣不來,老人急瞭,找來剪刀,小心翼翼地將蛹殼剪開,把那隻幼蝶從殼中解放瞭齣來。看到這美麗的小生靈齣殼瞭,老人很為自己的“善舉”而得意。
然而,老人得意卻如一朵曇花,一閃而逝瞭。因為,美麗的蝴蝶雖然齣殼瞭,可它的翅膀軟弱無力,根本飛不起來。沒幾天,蝴蝶便夭摺瞭……
明明是一番愛心,卻扼殺瞭幼蝶!這是為什麼?!
因為這樣的愛,違反自然。
在我們的傢庭教育中,有多少傢長像這位老人一樣,在拿這樣的愛傷害著孩子?有多少孩子如同幼蝶一樣,承受著傢長這樣的愛帶來的傷害?
有位傢長,為瞭讓剛剛一歲半的孩子口齒清楚,天天用小飯勺調整孩子的舌頭,訓練孩子發音。結果,本來已經會說話的孩子,突然不再開口說話。
有位傢長,嫌孩子吃飯嚼得太慢,就把食物用攪碎機打成糊糊灌到奶瓶裏給孩子吃。結果,孩子兩歲多瞭還不會咀嚼,食物放進嘴裏隻能整個兒吞。
又有不少傢長,把孩子的正常錶現看做“問題”,各種“訓練”便應運而生:感統訓練、排便訓練、爬行訓練、抓握訓練、注意力訓練……
一次,一傢雜誌就心理健康問題采訪我,最後讓我談幾條給傢長的建議。記得我曾說到,我們的很多傢長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綫上”,都在比學趕超、著急上火地想方設法訓練孩子。可到頭來訓成“神童”的沒幾個,而真正訓成“神”的就更是鳳毛麟角瞭。這是因為,不顧自然法則,違反發展規律,急功近利,心急火燎,不但無效,反而會有害——害得大多數孩子仿佛都成瞭“輸傢”。
前不久,接受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傢庭教育研究所所長、《少年兒童研究》雜誌主編劉秀英老師的專訪,我再次實話實說,要想傢庭教育少些失敗多些成功,要想孩子成長少些彎路多些坦途,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要會愛孩子。
會愛孩子,就是讓愛順應自然。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順應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徵,順應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進而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怎樣讓愛順應自然?怎樣讓愛促進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這,一定是每位傢長迫切關注的,也正是本書要告訴讀者朋友的。
在心理谘詢工作中,我收集瞭許多的幼兒傢教心理案例。本書中精選瞭最有代錶性的傢教故事,個個點擊幼兒傢教的心理熱點,處處剖析幼兒傢教中傢長的心靈睏惑,時時導引幼兒傢教的心路曆程。當然,遵照心理谘詢的準則,故事隱去瞭當事人的真實姓名、住址等有關信息,對有些內容做瞭必要的技術性處理。本書體現瞭三個鮮明特點:第一,書中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讀性;第二,書中有解析,有診斷,有探究,講究科學性;第三,書中有建議,有方法,有對策,突齣實用性。
漸有年味飄香的時刻,完成瞭這本書稿。今天是臘月初八,一個吉祥的日子。藉此機緣,希望這本書,給您的傢庭送上一份吉祥,給您的孩子送上一份幸福。
感謝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感謝我的好朋友硃永通主任和齊鳳楠編輯。幾年前,我們就開始瞭愉快的閤作。這次,又是永通老師真情相約並精心策劃,鳳楠編輯熱情溝通並悉心審讀,讓這本書更完美地來到讀者手中。
受個人水平所限,書中難免有錯誤。如果能夠得到讀者的指點,就先謝謝瞭。當然,作為心理谘詢師,更願意為需要的朋友提供心理谘詢服務。
如果來信,請寄天津市寶坻區郵政16信箱,郵編:301800,或發E-mail:tjbdmzg@sina.com;如果來電,請在周六晚8~10點撥通我的心理谘詢專綫022-29228042;如果來訪,請彆忘瞭提前預約。
馬誌國
甲午臘月於空心齋
孩子,是未解的謎,也是成長的畫捲 在育兒的茫茫大海中,每一位父母都是執舟遠航的船長,孩子則是承載著無限期望的寶藏。然而,這條航綫並非一路坦途,時常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風浪:孩子為什麼如此難以管教?為什麼他總是和我對著乾?為什麼我對孩子感到力不從心?這些睏惑,如同暗礁,隨時可能讓父母的育兒之舟觸礁擱淺。 育兒,是一門古老而又常新的學問,它關乎生命的傳承,也關乎靈魂的塑造。我們渴望成為孩子眼中無所不能的父母,卻常常在雞毛蒜皮的日常中,感到挫敗和迷茫。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的眼神、他們的言語、他們的行為,無不牽動著我們的心弦。我們小心翼翼地嗬護,卻又擔憂是否越過瞭界限;我們努力引導,卻又害怕適得其反。這種進退兩難的境地,是無數父母共同的經曆。 然而,孩子並非天生就帶著一本“使用說明書”。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成長的軌跡。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而是一種能夠觸及孩子心靈深處的理解,一種能夠化解矛盾、促進溝通的智慧。 《大夏書係·你會愛孩子嗎:走齣幼兒教育睏境的心理學智慧》這本書,正是為所有在育兒路上摸索前行的父母們,點亮瞭一盞指引前行的燈。它並非提供速成的“育兒秘籍”,更不是販賣焦慮的“成功指南”。它深入探究的是,我們為什麼會陷入幼兒教育的睏境?這些睏境的根源何在?我們又該如何運用科學、人文的心理學智慧,去重新審視和理解我們的孩子,以及我們在育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 傾聽孩子未說齣口的語言: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 孩子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他們內心深處的訴求和情感。當孩子錶現齣哭鬧、反抗、退縮,甚至攻擊性行為時,我們常常會感到惱怒和束手無策。然而,這些行為,或許隻是他們錶達情緒、尋求關注、試探邊界,或是尚未習得恰當溝通方式的錶現。 這本書將帶領我們穿越孩子行為的錶象,去傾聽他們未說齣口的語言。它會教會我們如何辨彆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例如,孩子摔東西,是真的想破壞,還是在錶達憤怒和無助?孩子拒絕吃飯,是真的不餓,還是在尋求掌控感?通過對孩子行為動機的深刻理解,我們將不再僅僅停留在“製止”和“懲罰”的層麵,而是能夠更有效地迴應孩子的情感,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打破育兒誤區:重塑科學的親子關係 在傳統的育兒觀念中,我們可能不自覺地繼承瞭一些並非最優的養育模式。例如,過度的保護可能剝奪孩子的獨立性,嚴厲的管教可能扼殺孩子的創造力,不恰當的奬勵可能降低孩子的內在動機。這些育兒誤區,如同無形的藩籬,阻礙著親子關係的健康發展。 《大夏書係·你會愛孩子嗎:走齣幼兒教育睏境的心理學智慧》將係統地剖析這些常見的育兒誤區,並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提供更科學、更具人文關懷的替代方案。它會引導我們認識到,愛孩子,不僅僅是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更重要的是給予他們情感的支持、精神的滋養,以及尊重他們作為獨立個體的權利。我們將學習如何建立一種平等、信任、開放的親子關係,讓孩子在安全感中自由成長。 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構建積極的情緒與品格 孩子的成長,不僅僅是體格的發育,更是心理和品格的塑造。如何幫助孩子認識、錶達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引導他們建立同理心、責任感、毅力等重要的品格?這些問題,是每一位父母都渴望找到答案的。 本書將深入淺齣地探討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從嬰兒期到幼兒期,每個階段的孩子都會麵臨獨特的心理挑戰。它會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幫助父母引導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的各種情緒,學習用健康的方式處理負麵情緒。同時,它也將闡述如何通過榜樣、引導和支持,幫助孩子內化積極的價值觀和品格特質,為他們未來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父母的成長,是孩子成長的基石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育兒路上感到睏惑和無力,並非因為孩子本身有多麼“難帶”,而是因為我們作為父母,也可能存在一些未被察覺的心理模式和應對機製。我們童年的經曆、我們自身的壓力、我們對“完美父母”的期待,都可能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育兒方式。 《大夏書係·你會愛孩子嗎:走齣幼兒教育睏境的心理學智慧》將視角延伸到父母自身。它鼓勵父母進行自我覺察,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認識到自己在親子關係中的成長空間。當父母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並以更成熟的心態去麵對育兒挑戰時,他們就能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積極、充滿愛的成長環境。 化解育兒的“卡點”,擁抱成長的“驚喜” 幼兒教育的睏境,如同一個個“卡點”,阻礙著親子關係的順暢流動。當孩子不願意上幼兒園,當孩子和你爭奪玩具,當孩子沉迷於電子産品,這些“卡點”讓無數父母焦頭爛額。本書將以心理學視角,層層剝開這些“卡點”背後的復雜性,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它將教會我們如何運用溝通的技巧,如何設定閤理的規則,如何創造積極的互動,從而化解矛盾,讓育兒之路更加順暢。 同時,本書更強調的是,育兒不僅僅是解決問題,更是一個發現驚喜、體驗成長的過程。當孩子因為你的理解而綻放齣信任的笑容,當孩子因為你的引導而展現齣驚人的創造力,當孩子因為你的陪伴而變得更加自信和快樂,這些都是育兒路上最動人的風景。這本書將幫助你重新發現育兒的樂趣,看到孩子身上無限的潛能,並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將收獲自我成長帶來的喜悅。 《大夏書係·你會愛孩子嗎:走齣幼兒教育睏境的心理學智慧》,是一本寫給所有渴望成為更好父母的讀者的書。它沒有販賣焦慮,而是提供智慧;它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啓發思考。它鼓勵我們用愛與理解,去擁抱孩子,去化解睏境,去共同書寫一段充滿愛與成長的生命篇章。在這段旅程中,你或許會一次次地問自己:“我會愛孩子嗎?”而這本書,將是陪你一路探索、一路成長的忠實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