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里有句话:养不教,父之过。强调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担负起重要责任。孩子的成长,特别是一些优秀的心理品质,如:坚持、责任、勇气等,多是在父亲的鼓励和积极参与下培养起来的。可见,爸爸对孩子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热议,妈妈大喊父爱缺失,孩子呼唤爸爸陪伴……一时间,让工作繁忙的爸爸陷入两难境地:是努力工作,挣钱养家?还是放弃工作,回家陪子?《如此爸道——用心陪子成长手记》一书的及时出版,如同一股清泉,让一头雾水的爸爸们豁然开朗。
本书作者教子之道是:爸爸陪孩子不仅仅是时间、空间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陪伴、精神的滋养、人格的影响,关键便是“用心”二字。正如全国著名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卢勤老师序中所说:用心才能知心,用心才能耐心,用心才能放心!
父爱,是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基石。本书记录了一对父子之间80个真实生动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18年陪子教子、与儿子亦父亦友的成长历程。透过这些感人的小故事,读者不仅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更能从中学到一位父亲在价值观、团队感和责任心方面对孩子的引领和互动,让自己重新思考为父之责、为父之道。更难能可贵的是,本书得到了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知心姐姐”卢勤的高度认可,卢勤老师在每一个故事后面都做了精心点评,这些娓娓道来的点睛之笔,让一位普通父亲的育子经历和心得,具有了很强普适性和可借鉴性,相信会千千万万个父母从中获益。
爸爸:孙国富(作者),1969年生,山西高平人。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1991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1997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现任方正信息安全公司董事、总经理,学龄宝创始人,华澍资本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兼任国家电子文件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工信部电子文件管理两项标准总体专家组副组长。
儿子:尨尨(乳名,音“忙”)
1995年1月生于山西太原。
小学时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2011年北京市高中足球联赛业余组冠军队成员;2013年曾任北大附中首届“校园开放日”活动总负责人。
现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
序
前言
学龄前 奠定自律的基石
1. 一场特殊的考试
2. 字字千钧的签名
3.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权威”
4. 我的专属电视时间
5. 爸爸的眼镜抓不得
6. 孩子有问题,根结在大人
7. 不识字的小娃爱读书
8. 管教孩子须克制
9. 尊重孩子当尽早
10. 两岁大的孩子教训爹
11. 育儿功夫在平时
12. 拼图王子出糗记
13. 小儿识字识半边
14. 大人能不能打孩子?
15. 3岁的儿子去压轿
16. 一天不学习,赶不上孙士奇
17. 喜欢踢球就别怕摔跤
18. 一个人无法把世上的好东西全部吃遍
19. 4岁了,你要开始学会自己过马路
20. 大手拉小手,自信科普游
21. 我一个人睡不着
22. 怎样买到一支合适的牙膏
23. 清华园里种梦想
24. 1000就是10个100
25. 渴望,让孩子变得坚强
26. 行胜于言
27. 亚龙湾历险记
小学阶段 让自信与独立互动
28. 离玩够还差20分钟
29. 博览群书的战士
30. 自己的失误自己担
31. 有判断力的孩子早当家
32. 儿童节里受处罚
33. 要让儿子学会敢于冲撞
34. 马路惊魂
35. 得而复失的卷子
36. 爸爸错了,我向你真诚地道歉
37. 非典型院士
38. 迟到的多米诺骨牌
39. 特殊的教师节礼物
40. 把上课外班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41. 够不着柜台的慈善家
42. 半夜敲门去买笔
43. 危险的陆地飞行
44. 你是互联网的原住民
45. 咱家只有一辆车
46.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
47. 告诉孩子你真棒
48. 真正的英雄
49. 化干戈为幽默
50. 付出才能杰出
51.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52. 奇妙的产品创意
53. 没大没小的爸爸
54. 爸爸一定让你去成Efteling
55. 独立不仅仅是一种性格
56. 浮躁也可以是正常的
57. 家长的信任最宝贵
58. 爱,不一定非要说出来
59. 用你的双脚去丈量世界
60. 世界冠军是打出来的
61. 爸爸不用担心我
62. 险些失控的网络游戏
63. 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平台
中学阶段 给予自由,让孩子全面发展
64. 人大附中的网络领袖
65. 你已经有可能当爸爸了
66. 咱们把电脑搬出去吧
67. 品德比成绩更重要
68. 失意的中考
69. 敬老院里的小义工
70. 自愿退出竞赛班
71. 为住校打了次擦边球
72. 特殊的捐献
73. 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74. 是愿望还是决定
75. 足球冠军的“专题受访”
76. 今天我一定要穿校服
77. 自己的Essay自己写
78. 我已经没资格过光棍儿节啦
79. “校园开放日”之父
80. 月光下的修车工
附 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后 记
前 言Foreword
我和妻子都是工科毕业生,跟大多数家长一样,在教育孩子方面,专业知识匮乏。所以在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只好一边摸索一边加强学习,妻子侧重于营养和亲子关系,我则经常向前辈们虚心请教。并且我们一致认为,孩子不属于我们私有,他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因此,十多年来,我们尊重孩子是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在他面前竭力保持言行一致,我们坚持与他平等交流,更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幸运的是,在我和妻子的悉心监护下,儿子的成长之路还算平稳,除了学习成绩让人放心之外,习惯、性格和品行良好,他总是给人一种踏实、放心和值得信赖的感觉,而且经过一些公益和文体活动的锤炼,感恩、担当和团队精神更是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和亲朋好友相聚时总少不了一起讨论各自的育儿心得,当我把自己的核心理念跟大家交流以后,特别是当大家得知在孩子小时候我与他聚少离多的情况下,还坚持了一些方法和做法,并让孩子在自律和独立性方面进步有加时,总有人鼓励我写一本书,把自己的经验和做法分享给全社会。虽然我觉着这是个很好的建议,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是学习和工作节奏紧张,实在无暇顾及;二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父亲,育儿理论和知识确实乏善可陈。虽常得友人鼓励,也曾有几次起心动念,但一直未能真正行动起来。
儿子在2013年高中毕业后赴美求学,我和妻子提前进入了“半空巢状态”,十几年跟孩子的亲密相伴和深度交流,突然被巨大的空间阻断,一下子让我感到了些微的失落。虽然现在通信技术发达,可以随时随地跟孩子交流信息,但怎么也无法满足我深藏于内心的与孩子进行思想沟通和互相学习的“奢望”。平时他学习紧张,我又不忍心多加打扰,于是我便在电脑里建立了一个文件夹,把压箱底的家书全部翻腾出来,在工作之余,开始一边回忆一边写起他的成长经历,记录我和他互动的点点滴滴,经常写到深夜而不自知。一段时间下来,竟然形成了20多万字的文稿。征得孩子同意后,才交由出版社出版。
如果18岁算是孩子成人的年龄的话,在儿子18年的成长过程中,我对他的教育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而且每六年可以算作一个标志性的阶段。
在孩子6岁以前,重点在于让他懂得自律和内敛,培养良好的读书和生活习惯。虽然那时候我和妻儿分居京晋两地,但在每次短暂相聚的日子里,我都会全身心地跟儿子待在一起,意在提高父子相处的质量。这几年,在品性方面我们严守底线,在勇气方面对他鼓励有加,以帮助孩子形成积极正面的性格。在安全性方面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也有过闪失,好在有惊无险。
在儿子上小学的6年里,教育的重点开始向培养独立性和自信心方面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在品德和能力方面的引导和提升。我总是从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事例入手,不断地强化他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并不失时机地帮助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帮助他提高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同时也通过与儿子的积极互动帮助他提升分析和判断能力。我一直以为,良好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能够在他的人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等到儿子升入中学以后,我对他的教育几乎已经化于无形。除了在价值观、责任心、团队精神和同学情谊方面多加引导和鼓励之外,基本让他自由发展。对于家长们普遍关心的上网、性成熟和早恋问题,我也给予了特别关注,并通过平等沟通,较好地履行了对儿子在虚拟空间和情感世界里的监护责任。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儿子在责任和感恩方面成长迅速,等到年满18岁的时候,已经出脱成一位与人为善、敢于担当和全面发展的英俊青年了,虽然他自认为很普通,但在我们的心中却已足够出色!
总结儿子和我十多年来的成长互动历程,可以用这样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如果人生是一次冲天的航程,那么儿子就是他自己的机长,而我则像这次航程的塔台指挥员,在飞机起跑放飞的时候,我在“用心”“省心”“放心”的塔台旋梯上拾级而上,最后到达开心的塔台,而他则在“自律”“自信”“自强”的飞行跑道上起跑升空,稳稳地冲进了自由的天空。
跟孩子一起长大,是一次美妙的过程,贯穿这一美妙过程的,不仅仅是行胜于言的躬身实践,更是相互的尊重和爱。这种尊重,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须臾不可失去;这种爱,一定会永远伴随我们,并超越我们的生命。
在本书即将付梓之际,我要感谢那些对我提供了莫大帮助的亲朋好友。
感谢我的父母和岳母,他们不顾年事高迈,为帮我寻找资料,翻箱倒柜而不辞辛苦,为保证我的饮食而不厌其烦,随时准备热菜热饭。
感谢我的妻儿,他们跟我一起回忆往昔岁月,不仅纠正了文稿中的种种错误,而且又让我们一起重温了家庭的幸福体验。
感谢我亲爱的同学王芳、邓海平和杨天南,是你们帮我推荐和联系出版社,并在文体和写作方面鼓励有加,让我以一个工科男的底子,抖胆变成了“文艺青年”。
还要感谢的是偶遇的秦语女士、王维平先生,和久已熟知的刘元满教授,是你们的悉心指导,特别是秦语女士的亲手斧正,让我那不堪入目的粗鄙文字摇身一变,得以呈现在读者面前。
需要特别感谢的是“知心姐姐”卢勤老师,当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微博上发出私信请求,希望卢老师为拙作写序以后,竟然很快得到了卢老师的答复,卢老师在认真阅读了新书大纲和全部故事以后,不仅对拙作赞赏有加,还答应为每一则故事进行点评。大家风范,令人钦佩。
最后,需要特别提醒各位读者,本人不是育儿专家,只是一名普通的父亲,本书也不是育儿专著,只是记录一对普通父子的成长经历,有对的也有错的,有经验更有教训。如果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启发,对我来说,就足够了。
愿所有的家长们教子有方,愿所有的孩子们全面成长。如果我还能为此做些积极的事情,则幸莫大焉。
著 者
拿到这本《如此“爸”道 用心陪子成长手记》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点小小的忐忑的。印象中的“爸道”,总带了点强势,有点命令,甚至有些家长式的说教。但翻开书的第一页,那种预设的警惕就一点点消融了。作者没有用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像拉着读者一起坐在自家客厅里,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我看到了一个普通父亲在面对孩子成长的种种困惑与喜悦时的真实挣扎,那些关于陪伴的细节,不经意间就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他提到儿子小时候特别害怕打针,而他并没有像我曾经那样,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别怕”,而是描述了自己是如何通过讲故事、转移注意力,甚至自己也假装勇敢地握着儿子的手,一点点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过程。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看到了我曾经错失的许多可以做得更好的瞬间。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作为父亲的不足,但也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勇气和方向。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应该怎样”的书,而是让你看到“有人是怎样”的,并且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爸道”。
评分作为一个对育儿书籍向来有点“免疫”的人,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如此“爸”道 用心陪子成长手记》。说实话,最初是被书名里那种略带俏皮的“爸道”吸引,觉得也许能找到点不一样的东西。读进去后,惊喜逐渐取代了最初的好奇。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没有宏大叙事,更多的是对生活点滴的细腻描摹。他写到孩子第一次学会骑自行车时的摔倒,写到因为工作繁忙而错过孩子学校家长会后的愧疚,写到和妻子在教育理念上的争执与磨合。这些场景太真实了,真实到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尤其是一些关于沟通的片段,他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从起初的“讲道理”模式,逐渐转向“倾听”和“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父亲形象,而是坦诚地展现了自己的失误和成长。这种真实感,恰恰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告诉我,成为一个好父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付出的过程。
评分不得不承认,在阅读《如此“爸”道 用心陪子成长手记》之前,我曾对“父亲的教育角色”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总觉得父亲应该是指挥官,是引路人,是坚实的后盾。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平和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阐释了“陪伴”的真正含义。他不是在教你如何“管教”孩子,而是在分享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书中关于父子之间一次微妙的情感交流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是儿子在一次比赛中失利,情绪低落,而父亲并没有急于安慰或者批评,而是选择静静地坐在儿子身边,听他倾诉,然后分享自己曾经的挫败经历,并告诉他“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这种充满理解和尊重的沟通方式,瞬间拉近了父子之间的距离,也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霸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用爱和耐心去引导,去塑造。这本书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父亲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可以扮演的更细腻、更具力量的角色。
评分《如此“爸”道 用心陪子成长手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育儿经验的分享,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作者用他朴实无华的文字,描绘了一个父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点滴的爱和细心的观察,去雕琢孩子的心灵。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犯错”的看法,他认为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父亲的角色,不是惩罚,而是引导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并从中汲取教训。书中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孩子因为贪玩,忘记了写作业,被老师批评,而作者没有因此对孩子进行严厉的责备,反而和孩子一起分析了原因,并制定了一个更合理的作息时间表。这种“授人以渔”的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说教更有力量,也更能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责任感。阅读这本书,就像在和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聊天,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意义深远的育儿智慧。
评分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如此“爸”道 用心陪子成长手记》就像是一份恰逢其时的礼物。作者在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法则,而是通过他自身经历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一个父亲如何从一个懵懂的新手,逐渐成长为一个懂得倾听、懂得理解、懂得尊重的陪伴者。我尤其被他描述的关于“高质量陪伴”的实践所打动。他分享了自己如何在工作之余,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中,无论是陪孩子玩耍、阅读,还是仅仅是静静地坐在一起,分享彼此的一天。这些看似平凡的时刻,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能够构建起深厚而牢固的亲子关系。书中的很多例子,都让我反思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模式,并从中找到了可以改进的方向。这本书让我明白,成为一个“爸道”的父亲,需要的不仅仅是责任感,更重要的是一颗愿意倾注时间、精力,并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爱心。
评分《如此爸道——用心陪子成长手记》是一位清华大学博士孙国富写的育儿手记,记录了他18年来的育子心得。虽然一路求学,其间又与妻儿分居两地,后来又身居 要职,学业工作繁忙,但是即使是短暂的相聚,他都全身心地陪伴儿子,旨在提高父子相处的质量。我们在现实中,经常会看到,有的爸爸虽然是在陪伴孩子,但是 孩子在旁边玩,爸爸只管自己刷手机,那样的陪伴不是真正的陪伴。
评分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因为忙于工作,所以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照看。时间久了,对孩子平说,爸爸妈妈就像一个普通的客人,过几天来了,过几天又走了,在孩子心里,这种父母角色的缺失,是很大的一个痛。
评分正在用心去感受
评分作者育儿的水平有一部分还可以。
评分相信读完此书,各位爸妈在育儿方面都能更有信心。
评分让孩子感受到了慢慢的爱。
评分俱往矣,没有后悔药,就不必多埋怨责备自己了,想想自己还有那么一半点的好,看到孙士奇压轿一说,我记起我儿子迈枕头,这需要一男一女两个小孩来迈,具 体过程就不必说了,我想说的是,他们迈完之后,围观的大人就出题考他们,农村吗,能出什么考题,更何况孩子这么小,也就是十以内的加减法而已,妹妹家的小 姑娘算的又快又好,而我的儿子一个不会下一个还不会,很难不被笑话两句,他也感到了尴尬,脸色变了眼泪也留下来了,从炕里边向我走来,我过去迎接儿子,在 他耳边告诉他,这没有什么,你是最棒的,爸爸妈妈最爱你,(这一点似乎比孙国富强,起码我不吝啬不羞于表白我对孩子的爱,哈哈自我安慰)事后我告诉儿子, 如果你想像对方这样得到大家赏识,那就不能等到上学才学习,而需要现在就开始学,如果愿意,这点知识爸爸妈妈倒是可以帮上你。如今我想儿子早就忘记那次的 不愉快,但是因此开始的学习却是起了个好头。有时我就想,有些事情最初的尴尬也好磨难也罢,只要让我们清醒的看到行动的方向,从来就没有晚了一说,就如我 读此书,晚吗?肯定不晚。
评分看到这本《如此爸道》的书,我甚为感动。一个父亲能够坚持18年记录与儿子的故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评分说起亲子教育,很多时候都是妈妈在唱主角。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让我们看到亲子教育中爸爸的参与非常重要,在孩子的起居生活照料中爸爸也可以做得非常好。市面上关于针对爸爸的亲子育儿书较少,《如此爸道》这本书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