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

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树志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
  • 国史
  • 中国历史
  • 复旦大学
  • 博学系列
  • 历史教材
  • 通史
  • 史学概论
  • 第四版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71900
版次:4
商品编码:115198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页数:40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博学·史学系列

内容简介

  《国史概要(第4版)》对中国古代史的概述,起自史前时期迄至清代。内容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发展史模式,而是展现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与演变,以此作为国史主线,演绎出新意。结构不同于以往的章节目三层框架,而是分设专题,推陈出新,删繁就简,突出重点。
  《国史概要(第4版)》结构的删繁就简,绝非以往多卷本通史的缩编。作者积三十多年执教与研究心得,广泛吸收海内外学者新成果,加以融会贯通,力求体现学术深度。书中既提炼百家之言,又构成一家之说,进行了“直通”(通史)与“横通”(断代史)兼备的前沿研究。同时,《国史概要(第4版)》笔法简练,图文并茂,让人喜闻乐见。精选的插图,包括人物、文物、遗址、书影和手迹等,增添了可读性。
  《国史概要(第4版)》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不仅是大学公共基础课教材,而且可作为文史爱好者的自学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樊树志,1937年生于浙江湖州。1957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62年留校任教。现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攻明清史、中国土地关系史、江南地区史,尤以江南市镇研究蜚声史坛。
  代表作品:《中国封建土地关系发展史》(1988年)、《明清江南市镇探微》(1990年)、《万历传》(1994年)、《崇祯传》(1997年)、《国史概要》(1998年)、《晚明史》(2005年)、《江南市镇:传统的变革》(2005年)、《国史十六讲》(2006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言/1
一、史前史与传说时代/1
1.古人类的起源/1
2.石器时代/4
3.史前文化的各种类型/6
4.炎帝、黄帝与传说时代/10

二、夏与商——历史时期的开端/16
5.世界文明史上的中华文明/16
6.探索中的夏文化/18
7.从“大同”到“小康”/21
8.商的起源与盘庚迁殷/24
9.青铜时代/28
10.商文明:甲骨文,宗教观念,科学/31

三、西周与春秋——Feudalism时代/34
11.周的起源与周朝的建立/34
12.周公“制礼作乐”/36
13.“封邦建国”与宗法制度/39
14.农村公社与井田/42
15.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44
16.步入铁器时代/47
17.老子与孔子/49

四、从战国到秦——大一统中华帝国的建立/54
18.各国的变法/54
19.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57
20.秦的大一统及其地理基础/63
21.秦始皇: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66
22.秦始皇陵与“兵马俑”/69
23.徐福东渡之谜/72

五、西汉与东汉——帝国规制的完备化/75
24.大一统帝国的重建/75
25.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78
26.汉武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80
27.“罢黜百家,独尊儒术”/83
28.王莽托古改制/87
29.光武中兴/90
30.清议与太学生运动/93
31.The silk road——丝绸之路/96
32.小农经济的发展/100
33.科学技术新成就/104

六、三国与两晋——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109
34.从东汉末的割据到三国鼎立/109
35.曹操与诸葛亮/112
36.西晋:从“禅让”故事到“八王之乱”/115
37.东晋:北伐与偏安/119
38.魏晋风度与玄学/121

七、北朝与南朝——走向再统一/126
39.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汉胡互化/126
40.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的改革与汉化/130
41.均田制与府兵制/134
42.门阀政治/137
43.艺术与科学/140

八、从隋到盛唐——统一王朝的再建/146
44.隋的统一与创制/146
45.隋的“国富”与“国祚短促”/149
46.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55
47.从武则天到唐玄宗/159
48.盛唐气象/164
49.佛教的兴盛/168
50.长安:东西方文明的交汇/173

九、从唐的衰落到五代十国的割据/181
51.由盛转衰的各个侧面/181
52.安史之乱与全盛时代的消失/185
53.藩镇割据与财政改革/188
54.宦官与党争/191
55.唐朝的分裂/194
56.五代更迭,十国割据/197
57.从柴荣改革到赵匡胤统一/202

十、北宋——划时代的新阶段/205
58.北宋的官僚政治/205
59.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209
60.“田制不立”与井田限田论/215
61.传统农业的新发展/218
62.巅峰状态的科学成就/222
63.“商业革命”面面观/226
64.契丹的兴起与辽的二元化体制/233
65.党项羌与西夏/235
66.宋对辽、西夏的妥协/238
67.女真的兴起与辽的灭亡/241

十一、南宋与金的对峙时期/244
68.“靖康耻”与岳飞抗金/244
69.金朝统治下的北中国/250
70.举棋不定的和与战/252
71.经济重心南移的最终完成/254
72.朱熹新儒学与浙东学派/259

十二、元——蒙古建立的王朝/264
73.蒙古的兴起与成吉思汗/264
74.混一亚欧的大蒙古国/268
75.蒙古对中国的统治——元朝/270
76.劝课农桑与“棉花革命”/275
77.富有特色的工商业/279
……
十三、明——中华文明的余辉
十四、清——末代王朝的兴与衰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 历代帝王建元简表
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第四版后记

精彩书摘

  印度次大陆则是另一个文明发源地。印度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间已达到鼎盛状态,与稍早的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比,毫不逊色。印度斯坦的平原,有印度河和恒河两大水系,水量充沛、土壤肥沃,印度文明的几个最有影响的中心出现在这里绝不是偶然的。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和印度河中游的哈拉帕,是印度文明的两个主要遗址。哈拉帕的青铜时代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750年。迄今发现有文字的遗物达2000件以上,除印章铜板外,有些陶器和金属器上也有铭文。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的区分标志,学者们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从公元前3500年逐渐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庙墙和宗教纪念物上,因而在古希腊文中称为“神圣的雕刻”或“圣书”。这种象形文字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形成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当时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约700个。中王国时代(公元前2052-前786年)开始以芦苇笔作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体——僧侣体。公元前7世纪,又演变出草书体——世俗体。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定居于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下游的苏美尔人是比较先进的。他们在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600年之间发明、使用象形文字,此后发展成为记写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的集合体。苏美尔人用当地的平头芦秆在黏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笔画呈楔形,所以叫作“楔形文字”。苏美尔文字后来为西亚各古代民族所采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迦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印欧语系的赫梯人、波斯人等,都用苏美尔文字来记写自己的语言,形成不同的楔形文字。
  印度早在哈拉帕文明时期就产生了象形文字,这是一种音节字,可以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书写。它们是写在印章、铜板、陶器、金属器上的铭文,约有500个文字符号,其中许多是两个以上符号合成的字符。研究者认为,这种铭文的语言可以定为原始达罗毗荼语。遗憾的是,这种文字随着哈拉帕文明的结束而绝迹。此后一直要到雅利安人迁入印度之后大约过了一千年才有文字系统。这种文字记述的语言,主要是雅利安语的梵语和俗语。

前言/序言


《国史概要》(第四版)—— 穿越千年,洞悉中华文明的脉络与演变 本书简介: 《国史概要》(第四版)是一部系统梳理与解读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权威性著作。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聚焦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层层剥离,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从远古时代直至当代中国的波澜壮阔的演进历程。它不仅是一部史料的汇集,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精神内核的深刻探究,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知框架,理解其独特性与复杂性。 核心内容阐述: 本书的编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根基,汲取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摒弃了以往某些著作的碎片化叙述,力求以一种连贯且富于逻辑性的方式,展现中国历史的内在联系与发展规律。 宏观格局,微观洞察: 《国史概要》(第四版)在勾勒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致轮廓的同时,又不乏对具体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社会制度、经济模式、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细致分析。它能够让读者既看到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趋势,又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细节。例如,在讲述某个朝代时,不会仅仅罗列其兴衰起伏,而是会深入分析其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政策的得失、社会阶层的流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艺术特色。 时间轴线的清晰构建: 本书的时间划分严谨且符合学术界通行标准。从中华文明的黎明曙光,如原始社会晚期氏族部落的形成,到夏商周三代的早期国家形态;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秦汉帝国的大一统与制度奠基;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到隋唐盛世的开放与包容;从宋元经济的繁荣与民族交往,到明清帝国由盛转衰的转型;再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被赋予了清晰的界定与独立的章节。这种清晰的时间脉络,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历史的演变轨迹,理解不同时期之间的继承与变革。 多元视角的融合: 《国史概要》(第四版)打破了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尝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想、外交等多个维度,全面审视中国历史。政治制度的演变、国家治理的智慧与困境、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创新、文化艺术的辉煌与变迁、思想观念的碰撞与发展、以及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与互动,都在本书中得到了系统的呈现。例如,在讨论经济发展时,不仅会关注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还会深入探讨商业贸易的兴衰、手工业的发展、货币制度的变迁,以及这些因素如何深刻影响社会结构和民生。 史学方法的体现: 作为一部由复旦大学史学名家倾力打造的著作,《国史概要》(第四版)在材料的运用、观点的提出、以及论证的逻辑上,都体现了严谨的史学研究方法。它注重史料的辨析与考证,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同时又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富有洞见的学术见解,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本书并非简单地陈述史实,而是通过对史实的解读,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传承与创新并重: 本书不仅承袭了传统史学研究的严谨精神,也积极吸收了新的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它关注被边缘化的群体,例如女性、下层民众等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力求展现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同时,对于一些历史上的争议性问题,本书也会进行多角度的呈现和分析,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思想深度与现实关怀: 《国史概要》(第四版》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蕴含着对中华民族发展道路的深刻反思与前瞻。它在梳理历史经验教训的同时,也试图为理解当下中国、展望未来发展提供历史的维度和智慧的启示。阅读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以及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特色: 权威性与学术性: 由复旦大学史学界知名学者集体撰写,保证了内容的学术水准和研究的深度。 系统性与条理性: 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便于读者构建完整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可读性与启发性: 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生动,同时又不乏深刻的洞见,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全面性与多角度: 涵盖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重要方面,并尝试从多元视角进行解读。 与时俱进的更新: 第四版的更新,融入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力求呈现更准确、更全面的历史图景。 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包括历史专业学生、历史研究者、关注中国发展的各界人士,以及希望系统了解中华文明的普通读者。它将是您探索中国历史、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理想选择。 通过《国史概要》(第四版),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洞察其曲折前进的宏伟画卷,从而获得对历史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复旦博学·史学系列”这个品牌。它代表着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学术积淀。而《国史概要(第四版)》这个名字,则精准地捕捉了我想要的需求。中国历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我总觉得自己在其中只看到了零星的碎片,而这本书,我希望它能成为那张完整的地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山川河流、古城遗迹。我期待它能够系统地梳理从上古文明的萌芽,到各个朝代的起落沉浮,再到近代中国的艰难求索。我希望它能让我理解,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中国历史的演进,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朝代的更替。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流变以及对外关系的阐述,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对中国历史更深刻的洞察。第四版意味着其内容经过了学界的检验和完善,这让我对它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充满信心,希望能借此建立一个扎实而全面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传递出一种庄重感,复旦出品,史学系列,这些标签都让我对其内容抱有很高的期望。《国史概要》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因为缺乏一个清晰的、系统性的梳理而感到困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从中华文明的曙光初现,到各个王朝的兴衰起伏,再到近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政治制度、经济特征以及重要的文化思潮。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处理中国历史中那些复杂而又关键的转折点,例如统一与分裂的循环,改革与保守的博弈,以及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第四版意味着它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充实,这让我对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充满信心,希望能借此构建一个扎实而全面的中国史知识体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复旦博学·史学系列这几个字,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国史概要,顾名思义,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而“第四版”的字样则暗示着其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修订,信息的新鲜度和准确性应该有所保障。我个人对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零散的阅读难以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将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以一种易于理解又不失深度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到各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再到近现代的筚路蓝缕,我都渴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条清晰的线索。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启示,而非仅仅是枯燥的年代和事件堆砌。这本书的篇幅和内容密度,也需要我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但这种智识上的挑战,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也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和系统化的中国历史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中国,以及它所走过的道路。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复旦博学·史学系列”所吸引。复旦大学在史学领域享有盛誉,其出品的书籍通常代表着较高的学术水准。而《国史概要(第四版)》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寻找的。我深知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想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需要一个既系统又易于掌握的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这样一个框架,帮助我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我希望它能够涵盖从早期文明的起源,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再到中国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演变。我尤其对书中对于各朝代之间的承接关系,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深远影响的分析感兴趣。我想知道,为什么某个朝代能够走向辉煌,又是什么导致了它的衰落。这本书的“概要”性质,让我预期它不会过于艰深晦涩,能够以相对平实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概念呈现出来,从而帮助我建立起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知。第四版的更新,也让我相信其内容的时效性和学术前沿性。

评分

当我看到《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这本书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学习冲动。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人,我一直渴望拥有一本能够系统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的“概要”二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它意味着在宏观的视野下,能够概括出中国历史的主线和重点。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回顾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再到秦汉的统一与强盛,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与融合,隋唐的开放与繁荣,宋元的经济文化高峰与外部挑战,明清的集权与近代转型。我更希望书中能对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变化性,以及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四版的更新,也让我对书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观点充满期待,相信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具时代感的历史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大气,“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几个字,就足以让任何对史学感兴趣的人产生莫大的好感。而《国史概要(第四版)》,则精准地定位了这本书的功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中国历史框架。我一直觉得,了解自己的国家历史,是认识自己、理解当下的基础。然而,浩如烟海的中国史,常常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国史概要》恰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遥远的史前时代一路走来,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体验秦汉的统一与雄浑,感受魏晋风骨的洒脱,欣赏唐宋的辉煌,理解元明清的复杂格局,最后聚焦于近代中国百年沧桑的巨变。我更期待书中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制度变迁的缘由、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进行深入的解读,而非仅仅是罗列事实。第四版的更新,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反复锤炼和最新学术成果的体现,能够为我提供一个权威而可靠的中国历史视角。

评分

拿到《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我立刻被它散发出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寻求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全面性概览的书籍。这本书的“概要”二字,恰恰满足了我这一需求。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数千年的时光,从中华文明的源头,到各个朝代的兴衰变迁,再到近代中国的转型与崛起。我期待书中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特征、文化成就以及社会生活,并能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成因和影响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我尤其希望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经济模式的变迁以及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四版的出版,意味着其内容得到了更新和完善,这让我对其学术价值和可读性充满信心,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构建一个更为完整和深刻的中国历史认知。

评分

我之所以对《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这本书抱有如此大的期待,是因为它汇聚了“复旦博学”的品牌效应和“史学系列”的学术严谨性。作为一名渴望系统学习中国历史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清晰脉络和深度洞察的著作。《国史概要》这个书名,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钥匙”,它承诺将中国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希望它能够带领我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穿越夏商周的青铜时代,见证秦汉的统一帝国,感受魏晋风华,领略隋唐的开放与包容,品味宋元的经济文化繁荣,了解明清王朝的兴衰更迭,并最终抵达近代中国风云变幻的伟大转折。我更期待书中能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第四版的更新,也意味着书中的信息是最新、最权威的,能够让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

评分

初拿到《复旦博学·史学系列:国史概要(第四版)》,我便被其严谨的学术品味所吸引。书页的触感、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扎实的功底。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而“概要”二字,正是我所需要的。太过于详尽的专著往往令人望而却步,而过于简略的读物又失之偏颇。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其名所示,在宏观的框架下,提纲挈领地展现中国历史的精髓。我想了解从夏商周的礼乐文明,到秦汉的统一帝国;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到隋唐的盛世繁华;从宋元的经济文化繁荣,到明清的对外交流与封闭;再到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艰辛探索与辉煌成就。我更希望书中能够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文化特征、思想流变以及重要的政治制度有深入的阐释,而非仅仅局限于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对于那些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和文化思潮,我希望能有更清晰的解读,理解它们是如何塑造了今日中国的面貌。这本书的第四版,也意味着它在学术界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学者的不断完善,这让我对其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充满了信心。

评分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复旦博学·史学系列”这几个字,它自带一种权威感和学术深度。对于我这样一位普通读者来说,中国史的浩瀚烟海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零散的片段拼凑不起完整的图景。《国史概要(第四版)》这个名字,则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前往理解中国历史的航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结构化的叙事,将漫长而复杂的中国历史串联起来。我希望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从古老的传说时代开始,感受华夏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体验秦汉帝国横扫六合的雄浑,感受魏晋士人的风骨,欣赏唐诗宋词的璀璨;理解宋朝经济的繁荣与积贫积弱的困境,见证元朝的疆域辽阔与民族融合,感受明清王朝的辉煌与保守。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如何解释这些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政治制度的演进、经济模式的转换以及思想文化的流播。我希望它能帮助我理解,是什么力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王朝的更替。第四版的出现,也意味着内容得到了更新和修正,这对于追求准确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评分

呵呵 很好的书。质量好,价格便宜,真是物美价廉

评分

书很好,小孩很喜欢~~~

评分

以前买过老版本的,觉得不错。

评分

帮同事买的,评价很好

评分

呵呵 很好的书。质量好,价格便宜,真是物美价廉

评分

有利于了解中国历史,按照年代顺序编排的

评分

这快递就是快

评分

很不错的书,值得购买。京东的快递相当给力!

评分

买了很多书,送货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