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米齐诺娃通信选
契诃夫、米齐诺娃 著 童道明 译
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童道明 著
海鸥
契诃夫 著 童道明 译
后记
选摘
序言
童道明
起先,是拉克申老师,牵着我的手,走向了契诃夫。
那是1959年,我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写了一篇学年论文——《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
论文讲评会开过后,拉克申老师把我留住,说:“童,我给你论文打5分,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从而一劳永逸地决定了我日后安身立命的职业方向——研究契诃夫及其戏剧。
领着我走向契诃夫的,就拉克申老师一个人;而后来帮助我走近契诃夫的人就很多了,其中就有于是之老师。
作家爱伦堡1960年出版了一本叫《重读契诃夫》的书,他说契诃夫的简洁的文风是与他谦虚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我将信将疑。后来认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才相信了人的简洁的文风与他的谦虚的品格之间的血肉联系。
作家高尔基在《论契诃夫》中写道:“我觉得,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
我早就读过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也相信会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我结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2014年1月18日,作家文摘报社在首都图书馆开于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我在发言中几乎重复了高尔基的这一段话,只是把“安东·契诃夫”改成了“于是之老师”。
于是之老师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契诃夫。
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煞尾一句是:“谢谢你,安东·巴甫洛维奇。”多么简单的一句,但饱含着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爱伦堡,在公开文字里向契诃夫说几句温情的话。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谢谢契诃夫。他的《樱桃园》同时给予我们以心灵的震动与慰藉,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站在新世纪门槛前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与苦涩同在的复杂感受,他启发我们这些即将进入21世纪的人,要懂得多愁善感,要懂得在复杂的、热乎乎的感情世界中徜徉,要懂得惜别“樱桃园”。
1890年6月7日,契诃夫在去萨哈林岛途中,乘船漂流到黑龙江上。他先在俄国边城布拉格维申斯克下船小憩,然后又登船来到中国边城瑷珲稍作逗留。1998年7月30日,我也有机会坐船从黑河漂流到了瑷珲城。一路上同船的朋友都在谈笑风生,独有我一个人坐在甲板上,脑子里想的全是契诃夫。回京后写了篇文章,文章最后说:“我努力让自己相信,这一个半小时的江上航行,是我忙忙碌碌的生命里呼吸得最自由的时刻,我也努力寻觅契诃夫108年前见过的‘数不清的长喙的精灵’。可惜,只有可数的几只水鸟飞来追逐轮船激起的浪花,与我们相伴在黑龙江上。”
有个俄罗斯演员(我忘了他的名字了),非常喜欢契诃夫,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契诃夫留下的不仅是二十卷文集,还有两所学校和一片森林。”我欣赏他这句话。“两所学校”是指契诃夫出资赞助兴建的两所农村小学;“一片森林”是指契诃夫本人锲而不舍地在自己的庄园里手栽的一片树林。
我在一篇名为《有精神谓之富》的散文中,曾经高调地思考过契诃夫植树的精神价值:
我想引用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一句话:“当我走过那些被我从伐木的斧头下救出的农村的森林,或者当我听到由我栽种的幼林发出美妙的音响的时候,我便意识到,气候似乎也多少受到我的支配,而如果一千年之后人们将会幸福,那么这幸福中也有我一份微小的贡献。”这是契诃夫名剧《万尼亚舅舅》里的一段台词。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契诃夫创作的主要意义,那就是:契诃夫不厌其烦地要让人知道,人应该做一个有精神追求的人。而在这段台词里,契诃夫对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作了极富诗意的表达。在这里,人超越了自我,把小我化入大我,自觉地、满怀信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创造,融入历史时空与造物主的创造之中。三年前我翻译过《万尼亚舅舅》全剧,译到这段台词时,我感到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
在我的剧本《我是海鸥》里,则对“契诃夫种树”作了低调处理。我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契诃夫:姑娘,我看你的心情不太好。
女演员:我很累,很烦恼。
契诃夫:是的,无处不在的生存竞争,让人的生存失去了诗意。
女演员:那该怎么办呢?
契诃夫:找块空地,种几棵树,然后看它们如何一年年长大成荫。我心里一有烦恼,就去种树。我已经种植了一大片树林子了,可见我有过多少的烦恼呀!
《我是海鸥》2010年1月30日在蓬蒿剧场首演。这天恰好是契诃夫诞生150周年。在剧场门口遇到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正民教授,他说今天天冷,本来不想来,但读到了我发在《新京报》上的文章,就决定来了。我的文章题目是《幸福的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文章里的哪一段文字引起程教授注意了呢?可能是这一段吧:
1904年1月8日,契诃夫给正在尼斯度假的作家蒲宁写信,信中的问候语却是:“代我向可爱的、温暖的太阳问好,向宁静的大海问好。”记得当年读到这里,不住地对自己说:契诃夫真可爱……
《我是海鸥》2010年9月19日在南京大学演出。南大余一中教授坐在我的学生苏玲旁边看戏,看完戏余教授发了感慨:“童先生真年轻!”他的感觉是有道理的。在写作《我是海鸥》时,我把契诃夫的一句话当座右铭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脉搏在我身上跳动得越加有力。”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人会有精神上的亢奋。契诃夫这句话是1898年说的,这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时期,他著名的小说三部曲——《套中人》、《醋栗》和《关于爱情》就是这年完成的。
契诃夫是个什么样的人?拉克申说:“契诃夫尽管活在19世纪,但他的思想属于20世纪。”罗扎诺夫说:“他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过他更精致、更典雅。”
我写作第二个关于契诃夫的剧本时,就把这两位俄国学者的话当作塑造契诃夫形象的指针。
这个剧本名叫《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米齐诺娃是契诃夫的初恋情人,是《海鸥》中妮娜一角的生活原型。当然,剧本里有围绕《海鸥》首演产生的“飞短流长”,也有初恋情人间一定会出现的“儿女情长”。
2014年3月30日这天,我接到了与“契诃夫及其戏剧”有关的一个电话与一个短信。电话是中央戏剧学院陈珂教授的研究生闽宜打来的,她说她要排演《我是海鸥》。短信是中国国家话剧院杨申导演发来的:“剧本已经拜读,很多地方很有心灵触点。”隔一天,他又来短信:“我又读了剧本,依旧感动。”他读的就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
把契诃夫给予我的感动,通过写作传递给别人,使其他人有了走近契诃夫的兴趣,这就是我一直保持着对于“契诃夫及其戏剧”强烈兴趣的结果,我也可以因此而告慰已经作古多年的拉克申老师了。
……
读到《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的中段,我愈发沉浸在那个时代特有的氛围之中。书中不仅讲述了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之间的情感纠葛,更巧妙地将他们的爱情置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动荡的社会背景下。那些关于政治变革、社会思潮的零星提及,让这段爱情故事更具历史的厚重感。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时代,像契诃夫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内心的挣扎与彷徨,与个人情感的追求是如何相互交织的?米齐诺娃,作为一位与艺术紧密相连的女性,她又是如何看待这些社会变迁,以及这些变迁对她与契诃夫关系的影响?书中是否也展现了其他社会名流或普通民众的生活片段,从而构建出一幅更完整的时代画卷?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宏大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方式,往往能带来更深刻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私密的爱情,也无法脱离时代的大背景。他们的爱,或许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希望与忧伤,见证着历史的洪流。
评分这本《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的封面设计就深深吸引了我。柔和的色调,仿佛穿越时光的肖像,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无限遐想。封面上的文字,尤其是“契诃夫”和“米齐诺娃”这两个名字,自带一种文学的厚重感和人性的温度。我知道契诃夫,这位俄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人性的细微之处,带给人深刻的思考和淡淡的忧伤。而米齐诺娃,这个名字对我而言相对陌生,却因为与契诃夫的联系,充满了神秘感和故事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位伟大作家的人生画卷中,米齐诺娃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爱情故事又是如何书写的?是轰轰烈烈,还是细水长流?书中是否会展现出契诃夫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些隐藏在他笔尖下的柔情与挣扎?“明德书系·文化译品园”这个后缀,也预示着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挑选和翻译的、具有文化价值的作品,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和深度充满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去理解一段跨越时空的爱情,它如何影响了两位主人公的人生,又如何在文学史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评分合上《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两位名人爱情的传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美好。契诃夫的才情,米齐诺娃的坚韧,他们在爱情中的付出与牺牲,都让我为之动容。书中对于他们之间关系的处理,没有简单的浪漫化,也没有过分的渲染悲情,而是呈现了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连接。我思考着,在现代社会,我们如何才能像他们一样,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对情感的珍视和对灵魂的探索?那些在信件中字斟句酌的表达,那些在分别时的不舍,在今天似乎都显得尤为可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爱情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激情,更是理解、支持和共同成长。它提醒我,即便是在遥远的过去,真挚的情感依然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能够触动人心,给予启迪。
评分翻开这本《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我首先被其中细腻的笔触所打动。作者(这里假设作者不是契诃夫本人,而是另一位传记作者)并没有急于讲述惊心动魄的事件,而是用一种近乎窥探的视角,描绘了契诃夫和米齐诺娃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瞬间。那些在信件中流露的情感,那些在书信往来中传递的思念,那些在简短会面中碰撞出的火花,都被作者徐徐道来。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笔尖下的低语,感受到他们在各自生活中的孤独与慰藉。米齐诺娃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她不再仅仅是契诃夫生命中的一个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她是如何看待契诃夫的才华?她在他们的爱情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书中是否也深入挖掘了她自身的价值和追求?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他们之间沟通方式的描写,毕竟在那个时代,书信是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而契诃夫又是如此擅长用文字表达情感的人。这不仅仅是关于一对名人的爱情故事,更是一场关于理解、关于陪伴、关于在遥远距离中维系情感的深刻探讨,它触及了爱情中最本质也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我必须说,《爱的故事:契诃夫和米齐诺娃》带给我的惊喜远不止于此。在故事的后期,我惊讶地发现,书中对于契诃夫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米齐诺娃不仅仅是他的爱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他灵感的源泉,或者说,她成为了他理解人性、洞察生活的一个重要视角。我开始想象,当契诃夫在创作那些经典作品时,他的脑海中是否闪过米齐诺娃的身影?她的某些特质,是否也悄然融入了他笔下的人物?而米齐诺娃本人,她是否也受到契诃夫的影响,在艺术道路上有了更深的探索?这种文学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交织,是我在阅读中感受到的最迷人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背后的人性光辉,以及一段爱情如何能够升华到精神层面,成为滋养艺术的土壤。这是一种双向的赋能,是灵魂的契合,让我对“爱的故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作家高尔基在《论契诃夫》中写道:“我觉得,每一个来到安东·契诃夫身边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感到自己希望变得更单纯,更真实,更是他自己……”
评分爱伦堡的《重读契诃夫》煞尾一句是:“谢谢你,安东·巴甫洛维奇。”多么简单的一句,但饱含着多少深情。我一直想效仿爱伦堡,在公开文字里向契诃夫说几句温情的话。这个机会终于来了,1995年我写了第一篇关于契诃夫的散文《惜别樱桃园》,文章最后是这样写的:
评分书还不错。
评分这本很棒,喜欢。。。。。。。
评分我早就读过高尔基的这段话,我也相信会是这样的,特别是在我结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2014年1月18日,作家文摘报社在首都图书馆开于是之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我在发言中几乎重复了高尔基的这一段话,只是把“安东·契诃夫”改成了“于是之老师”。
评分于是之老师帮助我更好地认识了契诃夫。
评分你未读过的书。你打开前已读过的书。如果你命不止一条,必定会读的书。目前太贵,必须等到清仓抛售才读的书。可以向人家借阅的书。人人都读过,所以仿佛你也读过的书。好久以前读过现在应该重读的书。 你一直假装读过而现在该坐下来实际阅读的书……”
评分谢谢契诃夫。他的《樱桃园》同时给予我们以心灵的震动与慰藉,他让我们知道,哪怕是朦朦胧胧地知道,为什么站在新世纪门槛前的我们,心中会有这种甜蜜作家爱伦堡1960年出版了一本叫《重读契诃夫》的书,他说契诃夫的简洁的文风是与他谦虚的品格有直接关系的。我将信将疑。后来认识了于是之老师之后,才相信了人的简洁的文风与他的谦虚的品格之间的血肉联系。
评分第二种讲述是剧本《契诃夫和米齐诺娃》,以戏剧的方式重现了了两人的交往,属于后来者对先贤及其精彩人生的描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