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李天佑

我的父亲李天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亚宁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亲情
  • 父爱
  • 家庭
  • 成长
  • 自传
  • 李天佑
  • 人生感悟
  • 时代变迁
  • 个人经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59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55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1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天佑(1914.1.8—1970.9.27),男,汉族,出身于广西临桂贫农家庭。192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11日参加广西百色起义。
  李天佑一生参加和参与指挥过诸如赣南高虎脑阻击战、湘江新圩阻击战、平型关战斗、四平攻坚战、解放天津、广西剿匪等我军历史上许多著名战斗战役。在“十年动乱”时期,更是为保证总参机关稳定、军队稳定呕心沥血。一代名将,铁血忠魂!

作者简介

  李亚宁,男,1950年在南宁出生。1968入伍,1990年从总参谋部机关转业,以后从事商业,现已退休。父亲李天佑,广西桂林籍,开国上将,生前为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目录

代序 伍修权
序 陈显谋
1994年1月8日在北京举办纪念李天佑诞辰80周年座谈会
2014年1月8日在北京广西大厦举办纪念李天佑诞辰100周年赠书仪式
2014年3月26日在广西临桂县举办李天佑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引言李亚宁

上篇 说说父亲打仗年代那些事
开篇
第一章 红军时期
第二章 抗战时期
第三章 解放全中国
第四章广西剿匪

下篇 父亲李天佑历史中的几个片段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在总参工作撷影
回忆父亲在“文革”中的几件事
父亲李天佑与林彪,
上将李天佑和中将钟赤兵的生死之交
红旗插到天津城——父亲李天佑指挥西线部队攻克天津
千里寻迹皆因缘——《遵义有个刀靶(水)》后记
苍茫赣南寻忠魂

附录
李天佑生平简介
后记一 李亚宁
后记二 一个的士司机的军史情缘李亚宁

精彩书摘

  《我的父亲李天佑》:
  南宁教导总队:选择参加革命人一生当中有时候就是一两步决定了自己的命运。
  父亲在桂林从军当兵,随部队先后在湖北武汉地区和广西桂平等地驻防,经历了蒋桂战争。一年后成为上等兵,因为表现优秀,被选派到南宁的教导总队学习。教导总队在共产党员张云逸主办下,共产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搞得很活跃。
  有一个叫李朴的政训教官,几次找过父亲,给他讲革命道理。李朴应该是直接给父亲宣传革命道理的第一个启蒙人。李朴,四川人,共产党员,后来红七军成立时,担任过第三纵队政治部主任。1935年7月3日,李朴在湖南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
  1929年10月中旬一天深夜,在粉碎了教导总队内反动军官的突然捣乱后,连里紧急召开学员小组会,揭露反动分子的阴谋诡计,宣布教导总队撤往右江地区继续进行革命斗争。这天下午,在教导总队召开的全体学员大会上,张云逸神情严肃地说,前线失败,蒋军进逼南宁。教导总队绝不投降,决定撤到左右江地区坚持斗争。他转身做了一个手势,说:“现在就站队。愿意革命的站在我左边;硬要走的,站在我右边!”革命与不革命这种生死难料的选择来得竟如此突然,也如此简单。你往哪边站队?15岁的父亲坚决走进了左边的人群。他或许不是前几名站在张云逸左边的士兵,但一定是从此把生命交给“左边”这个方向了。除了已经派到前线的300人外,约500人站在了左边,约100人站在右边。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也不是威逼诱惑。
  在随兵变的教导总队开赴百色途中,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明白这个行军的方向就是他一生要追求的方向。从临桂走出来谋生,又从桂林走出来当兵,再从南宁走出来参加革命。百色起义:光荣属于红七军记得还是刚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听父亲讲他参加红七军打仗的故事,我听成了“红旗军”。我天真地想象父亲他们是红旗指引的军队,所以就叫作“红旗军”。
  1929年12月11日,父亲参加了百色起义。这一天离他16周岁还差一个月。起义后他被提升为军部特务连副连长。这时,红七军军长是张云逸,党代表是邓斌(邓小平),军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红七军总指挥是李明瑞(非共产党员)。父亲鞍前马后护卫这些军领导和前辈。
  在百色起义纪念馆里,有介绍李天佑生平的专栏和多幅照片。当我环顾展览大厅看到很有限的一些参加起义的人物的介绍和照片时,不禁会想到,父亲是他们的代表,他不仅属于他个人,而且还属于红七军,是红七军的群体培育了他,是红七军的战斗历程成就了他的卓著战功。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我的父亲李天佑》的图书的详细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一本假设的、与“我的父亲李天佑”无关的书籍展开。这份简介旨在详尽地描绘一个虚构的、内容丰富的叙事世界。 --- 《迷雾之城:奥术师的黄昏》 史诗级奇幻巨著,揭示一个被遗忘文明的兴衰与宿命 作者:伊莲娜·凡尔赛 导言:当理性之光遭遇永恒的暗影 《迷雾之城:奥术师的黄昏》是一部宏大叙事、细节考究的史诗级奇幻小说,它将读者带入一个由魔法与科学、信仰与悖逆交织而成的世界——塞拉菲姆。在这里,曾经辉煌的奥术文明在一次被称为“大静默”的灾难中走向衰亡,仅留下漂浮在无尽虚空中的巨型城市“阿卡迪亚”作为最后的文明残骸。本书并非讲述英雄的崛起,而是深入探讨一个社会在知识与力量的滥用下,如何一步步滑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以太波动”理论的发现与争论展开,这将引导我们见证一个黄金时代的终结,以及在废墟之上,残存的希望如何挣扎求存。 第一部:阿卡迪亚的浮华与裂痕 (The Gilded Cage) 背景设定: 阿卡迪亚,这座悬浮于死亡之海(The Maelstrom)之上的城市,是旧日文明最后的骄傲。它由复杂的符文矩阵和永恒的以太核心驱动。城市被严格划分为三个阶层:位于顶层的“贤者议会”,掌握着知识与权力的精英;中层的“工匠阶层”,负责维护城市的基础运作;以及最底层的“阴影区”,那里是那些被排除在奥术知识之外的平民和被遗忘的奴仆的居所。 主要情节线索: 故事伊始,以贤者议会首席学者,卡西乌斯·维恩的视角展开。卡西乌斯是一位坚定的理性主义者,他毕生致力于研究如何彻底稳定和驾驭“源质”(Prime Essence)——驱动阿卡迪亚的核心能量。然而,他的研究触及了议会深埋的禁忌:“逆熵原理”。议会坚信,维持阿卡迪亚的稳定需要牺牲一部分底层能源的持续汲取,这是他们维持浮空状态的“神圣代价”。 卡西乌斯偶然发现了一份古老的文献碎片,暗示着“大静默”并非自然灾害,而是某次不受控制的能量实验所致。这份发现让他开始质疑他所侍奉的秩序。 与此同时,在阴影区,一股不安的力量正在酝酿。一个名叫莱娅的年轻机械师,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法师,但对蒸汽动力和基础符文的理解远超常人。她目睹了母亲因“能源配给不足”而病逝,这让她对上层的傲慢产生了刻骨的仇恨。莱娅开始秘密地联合底层反抗者,利用废弃的下水道和旧时代的机械残骸,建立了一个非法的“回响网络”,旨在窃取议会的信息流。 第二部:失落的符文与地下的真相 (The Descent) 随着卡西乌斯的深入调查,他发现贤者议会正在进行一项秘密的“升维计划”——他们试图通过抽取城市下方“死亡之海”中沉睡的未知力量,来彻底摆脱对源质的依赖,但这可能导致整个城市连同下方的世界彻底崩溃。 卡西乌斯被议会视为叛徒,他必须带着他的研究成果逃离尖塔。他的逃亡路线恰好与莱娅的地下反抗行动交汇。 人物冲突与合作: 两个世界的人相遇了。卡西乌斯拥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战和底层运作经验;莱娅拥有实践能力和对底层疾苦的深刻理解,但缺乏对高阶奥术的认知。他们被迫合作,利用卡西乌斯对城市符文矩阵的了解和莱娅对机械结构的改造能力,试图潜入阿卡迪亚的核心控制室——“永恒之心”。 在这次深入核心的旅程中,他们遭遇了议会培养的精英守卫“静默行者”——一群经过生物改造、能够吸收和偏转奥术攻击的战士。这些战斗场景不仅是力量的对抗,更是不同哲学理念的碰撞:是秩序的绝对维护,还是为了更大的自由所冒的巨大风险? 第三部:黄昏之役与代际的审判 (The Twilight Reckoning) 故事的高潮集中在对“永恒之心”的争夺。卡西乌斯和莱娅必须在议会完成“升维仪式”之前,解除核心的控制。 核心揭示: 在核心室,卡西乌斯终于找到了“大静默”的真相:那并非意外,而是第一代奥术师为了“净化”那些拒绝使用魔法的平民而释放的能量,最终失控反噬了他们自己。如今的议会,正无意识地重蹈覆辙。 最终对决与抉择: 卡西乌斯面对的是他的导师,现任议会长塞弗勒斯。塞弗勒斯坚信,只有牺牲少数人才能拯救文明的整体。这不是简单的正邪对立,而是“有限的牺牲”与“彻底的毁灭”之间的痛苦选择。 莱娅则利用她对底层机械的热情,找到了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紧急程序——“熵减通道”。这个通道可以暂时稳定核心,但需要一个巨大的、可控的能量脉冲来启动。 结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胜利。他们成功阻止了议会毁灭世界的“升维计划”,但要稳定阿卡迪亚,就必须切断其对源质的过度依赖,这意味着城市将失去一部分浮空能力,并可能降落到死亡之海的边缘。 在降落的剧痛中,新的秩序诞生了。卡西乌斯选择了公开所有关于大静默的真相,并将知识下放给所有阶层。莱娅则成为新成立的“联合理事会”的实际领导者,致力于将浮空城市改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面聚落。 总结与主题深度: 《迷雾之城:奥术师的黄昏》探讨了知识的责任、精英主义的腐蚀性、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难以弥合的鸿沟。它以其精密的魔法系统、错综复杂的人物动机和对历史循环的深刻反思,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既辉煌又悲怆的奇幻世界。这本书邀请读者思考:当一个文明掌握了神一般的力量时,它是否依然有能力保持谦逊与自省?而文明的真正核心,究竟是漂浮的宏伟建筑,还是那些在阴影中努力生存的人们?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的父亲李天佑》这个书名,散发着一种浓郁的个人色彩,让我立刻联想到一段可能充满回忆与情感的故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种父子之间、或者作者与父亲之间,一段可能充满敬意、思念、甚至一些复杂情绪的叙事。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叙事方式展开?是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还是以某个主题为线索进行深入挖掘?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这个身份的理解和解读,以及“李天佑”这个名字背后,所代表的那份独特的人生。或许,这本书会带我走进一段尘封的往事,让我看到一位父亲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奋斗与成长,以及他对家庭的付出。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那些可能存在的年代印记,或者社会变迁对父亲人生的影响。这种对一个特定个体生命的聚焦,往往能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图景,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份属于“李天佑”的独特故事,也从中获得一些关于人生、关于亲情的感悟。

评分

《我的父亲李天佑》这个书名,就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我心生无限遐想。我试着去想象,这位“李天佑”究竟是位怎样的人物?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还是默默无闻的平凡人?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暗示着一种个人化的叙事,一种带着深厚感情的追溯。我很好奇,作者究竟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讲述父亲的故事?是客观的记录,还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我期待着,在书中能够看到一个鲜活的父亲形象,他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他的生活充满了时代的印记,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猜测,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生的纪念,更是对一个时代的缩影,或者对某种价值观念的探讨。我很好奇,作者在回忆父亲的同时,是否也回溯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这种父子之间、两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往往是最动人的,我期待着在文字中感受到这份独特的温情。

评分

《我的父亲李天佑》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朴实而又厚重的气质,瞬间勾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个关于“父亲”这个角色本身的话题,以及“李天佑”这个名字背后可能蕴含的独特故事。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这位父亲?是通过他的人生经历,还是通过他与家人之间的互动?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展现出一种真实的情感,一种不加修饰的亲情流露。或许,这个“李天佑”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他在作者心中的分量,却足以支撑起一本书。我猜测,书中会有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那些琐碎却温馨的瞬间,能够让我感受到一个父亲的慈爱、担当,甚至是他偶尔的固执和不完美。这种真实,正是打动人心的力量,我期待着在阅读中,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深情,以及通过父亲的人生,看到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我的父亲李天佑》本身就带着一种深深的情感和故事性。我拿到它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关于父亲、关于亲情、关于历史的画面。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单凭书名,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探寻这位“李天佑”究竟是怎样一位父亲,他的生命轨迹又是如何与时代洪流交织在一起的。我想,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回忆录,更可能是一扇窗,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以及亲情在其中扮演的独特角色。我期待着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沉思念,或许还有对过往岁月的反思与追忆。我很好奇,作者会以什么样的笔触来描绘这位父亲?是温情脉脉,还是带有批判的视角?是聚焦于他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还是挖掘他那些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些未知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段充满惊喜的阅读旅程。

评分

拿到《我的父亲李天佑》这本书,我的第一感受是它的标题非常引人注目,充满了故事感和历史厚重感。我脑海中立刻勾勒出一个模糊的形象,一个在特定年代背景下,有着自己人生轨迹和故事的父亲。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回忆中勾勒出这位父亲的形象的?是细节的捕捉,还是情感的抒发?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或者社会变迁对一个家庭、一个父亲产生的影响。一个“李天佑”这样的名字,可能承载着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也可能是一个普通父亲的平凡故事,但正是这份平凡,在作者眼中,或许有着非凡的意义。我期待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那种复杂而深沉的情感,也许是敬佩,也许是遗憾,也许是宽慰。这种对父亲的回忆,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对过往的梳理和反思,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情感和思考融入到文字中的,是否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或是温暖的慰藉,让我这位读者也能够从中找到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