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

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庆春 著
图书标签:
  • 毛泽东
  • 历史人物
  • 传记
  • 政治
  • 中国现代史
  • 革命
  • 领袖
  • 回忆录
  • 个人史
  • 二十世纪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ISBN:9787801709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86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毛泽东一生辉煌,也留下了许多未了心愿。他的人生辉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他的未了心愿,丰富了他人生的色彩,亦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绪。《毛泽东的辉煌人生和未了心愿》以客观、翔实的材料,对毛泽东实现人生辉煌的关节点、关键点,以及他的未了心愿,作了生动的记述。

作者简介

孟庆春,现任北京印刷学院教授。曾荣获北京市党史研究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称号。著述680余万字。在《中共党史研究》《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俄罗斯研究》等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周恩来处理矛盾》《毛泽东凝聚人心的智慧》《邓小平的忍耐力》《毛泽东思想体系研究》《研究型领导》等十部。一些论著曾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党史信息报》《文摘报》等各类报刊摘要转载。作品曾荣获全国党建著作二等奖、中国管理科学优秀论文二等奖等12个奖项。

目录

上篇铸就辉煌,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1
1.选择“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3
2.在五四大潮中初露锋芒/9
3.演绎“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4
4.领导工人运动/20
5.进入中共中央领导层/28
6.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32
7.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38
8.转兵罗霄山脉,选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方向/42
9.改编秋收起义余部,创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47
10.联合“绿林武装”,创造共产党改造旧式军队的范例/50
11.巩固、扩大井冈山根据地/56
12.诱敌深入,打破敌人第一次“围剿”/60
13.横扫千军,打破敌人第二次“围剿”/65
14.避实就虚,打破敌人第三次“围剿”/70
15.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74
16.使长征由被动转为主动/80
17.遵义会议后成为中国革命领路人/91
18.四渡赤水,用兵如神/100
19。巧渡金沙江,突出重围/108
20.粉碎张国焘右倾分裂活动/113
21.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23
22.成为“现代游击战争之父”/130
23.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135
24.发动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质基础/143
25.领导整风运动,为中国革命胜利赢得思想上的统一/149
26.“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的一面旗帜/154
27。亲赴重庆,共产党“取得了全部的主动权”/161
28.“用一个延安换一个全中国”/17l
29.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巩固的后方/176
30.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统治的老巢暴露在人民解放军面前/180
31.“北平方式”的胜利,古老的北平城回到人民怀抱/186
32.七届二中全会报告,描绘了农村转入城市的蓝图/192
33.“宜将剩勇追穷寇”/198
34.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204
35.打破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209
36.打响反腐倡廉第一仗/215
37.领导中国走向“以法治国”的新起点/220
38.开辟中国变革生产资料的新途径/225
39.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丰硕成果/233
40.拉开中国历史上新的发展时期的帷幕/237
41.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245
42.搞原子弹,应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251
43.指挥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出了国威军威/257
44.揭开中美关系新的一页/262
下篇未了心愿,留下耐人寻味的反思话题/273
45.曾经想“做一个肥皂制造专家”,但命运干扰了他愿望的实现/275
46.想要教书或当新闻记者,历史却使他成为杰出政治家/278
47.想写一部中国战争史,但因战事国事纷繁这部大作未能问世/281
48.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但他一天假也没请成/285
49.有“三大志愿”,但他所处的地位和客观条件而未能如愿/290
50.想退休后当个大学教授,可他无法退下来/296
51.想到密西西比河游泳,可自称“江海客”的他未能踏上美国国土/298
52.拟定了解放台湾的计划,但因朝鲜战争爆发而未能实施/302
53.想用武力解决香港问题,但权衡利弊后放弃了这种想法/308
54.挥洒了“高峡出平湖”诗篇,却未看到三峡竣工的壮丽景观/312
主要参考文献/318

精彩书摘

上篇 铸就辉煌,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1.选择“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
血四运动后,毛泽东面对传人中国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他汲取了洪秀全、康柏为、孙中山探索救困出路的积极成果,在研究和比较之中,最后选择了码克思主义。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随即,革命党人占领了武汉二镇。革命党到处活动,或策动新军反正,或到各团体、学校鼓动反清。有一天,一个革命党人到毛洋东读书的湘乡驻省中学作演讲。这位革命党人激动地报告丁武昌起义的经过,号召大家支援革命。毛泽东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整个会场里鸦雀无声。随着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七八个同学当场站起来,表示热烈拥护革命党人的演说,决心立即行动起束,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毛泽东听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演说后,非常必奋。他感到,对这场革命,自己决不能袖手旁观。
10月底,毛泽东来到了长沙新军二十五混成五十标第一营,当了一名列兵。在新军里,毛泽东和士兵、下层军官建立了很好的友谊。新兵连的士兵,人都出身贫寒,有农民、铁匠、木匠。他经常和这些士兵们一起拉家常。许多士兵不识字,毛泽东就代为他们写信、念信。士兵们都把他看成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愿意和他交朋友 清帝的退位,袁世凯的“共和”招牌,使绝大多数人都天真地认为革命真的完成了。毛泽东也是如此。既然革命已经过去,毛泽东决定脱离军队。1912年春,毛泽东谢绝了军队中一些连、排长的挽留,离开了兵营。
1813年春,毛泽东以第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帅范合并于第一师范。1918年6月,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毛泽东面瞄着新的生活道路的选择。同年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了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老师的来信,得知北京正在筹组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这使毛泽东十分振奋。
……

前言/序言

null




《烽火连天:民国风云中的智者与勇者》 一、引言:乱世的序曲与时代的呼唤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回到二十世纪初那个风云激荡、群星璀璨的中国。这是一个旧秩序轰然倒塌,新思想如燎原野火般蔓延的时代。军阀割据、列强环伺,古老的帝国在痛苦中挣扎求生,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着民族复兴的道路。我们不聚焦于单一的政治领袖,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智者、改革家、实干家,以及那些在烽火硝烟中坚守信念的普通英雄。我们将描绘一幅多维度的历史画卷,展现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深刻的矛盾以及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抉择与担当。 二、军阀的角力与地方的生态 本书的第一个重要部分,将深入剖析民国初年“群雄逐鹿”的政治格局。不同于以往着重描述中央政权的更迭,我们更侧重于分析地方军阀的崛起逻辑、治理模式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 从北方的直系、奉系,到南方的桂系、滇系,每个军事集团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我们将分析其经济基础(如控制的矿产、烟土或海关收入)、其吸纳人才的方式(是重用旧式官僚还是招徕新式军事人才),以及他们与英、日、美等外部势力的微妙关系。 例如,我们会细致考察“皖系”的兴衰,不仅仅停留在政治斗争层面,更深入到其在安徽、江苏一带推行的税收制度和地方治安的实际效果。对于“西北王”马家军,我们将探讨其在多民族、多宗教交错的复杂环境中,如何维持长期的统治力,以及这种“地方性”统治与中央政府的“象征性”从属关系是如何达成的。 我们将揭示,在中央权威真空的背景下,地方自治与割据并存的复杂性,以及民众如何在不同军阀的统治下,体验到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有的是高压征敛,有的是相对宽容的“休养生息”。 三、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幻灭 民国时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科学与民主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灯塔。本书的第二篇章,将集中探讨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 我们将描绘那些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精英,他们带着西方最前沿的理论和理想回到祖国,试图以学术和教育改造社会。他们创办的新式学堂,如何对抗传统的私塾教育?他们发起的学术团体,如何在政治高压下艰难维系? 重点在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当知识分子试图在政治舞台上实践其抱负时,常常面临两个极端的选择:要么被收编,成为政治工具,其理想的光芒被权力所遮蔽;要么坚守清高,退回到象牙塔中,发出无力的呐喊。 书中将引用大量当时的私人信件、日记和小型出版物,展示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他们如何看待国家出路?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推崇是否能在贫瘠的土壤中生根发芽?这种群体性的精神探索,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动人的底色。 四、经济困局与民间社会的韧性 动荡的政治环境必然带来经济的萧条。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民国时期的经济现实,特别是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官僚资本、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三者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实业救国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口号,但他们面临着恶性通货膨胀、地方苛捐杂税以及外国商品的倾销,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通过分析早期的银行、纺织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案例,我们试图理解民族工业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关注“民间社会”。当政府效能低下时,乡村社会和城市社区依靠什么来维持秩序?这包括宗族力量的延续、地方贤达的调解作用、慈善团体的兴起,以及教会、会馆等半官方机构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职能。这些“非国家化”的组织,展现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宏大崩溃时,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自救能力。 五、外交的困境与国家主权的博弈 民国时期的外交史,是一部充满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本书将梳理中国在列强夹缝中周旋的艰难处境。 我们不单单关注《巴黎和约》或《九国公约》等重大事件,而是深入到条约的执行层面。例如,关税自主权的争取过程如何被列强利用作为谈判筹码?租界的管理权如何体现了国家主权的残缺?在与日本、俄国等邻国处理边境和资源问题时,中国政府的决策层是如何权衡利弊的? 通过对外交档案和谈判记录的梳理,读者将看到,即便是最优秀的中国外交家,也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的每一次争取,背后都是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和内部政治不稳带来的掣肘。 六、尾声:未竟的征途 《烽火连天》最终将引导读者思考: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宏大叙事下,无数个体如何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的努力,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本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复杂、充满张力的民国历史侧面,让读者领略那个时代智者勇者的风采,感受他们为寻找民族出路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与不懈探索。这不是一个关于“谁对谁错”的简单评判,而是对一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的深沉回望。

用户评价

评分

《岁月的回响: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这本书,绝对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思想洗礼。它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聚焦于事件的细节,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的独特思考。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解读,试图重构一个更加立体、也更加人性化的历史人物形象。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主人公在重大决策时刻的内心挣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以及他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孜孜以求的探索。这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使得整个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伟大而又充满挑战的时代,是如何塑造了这位影响深远的领袖。书中对一些争议性话题的探讨,也展现了作者的审慎与勇气,他并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而是力图提供一种更具启发性的解读,引导读者去思考。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与那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破晓之光:人民的选择与时代的召唤》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如何将一个时代的宏大变迁,与无数普通人的命运紧密相连。作者并没有将笔触局限于高层政治的博弈,而是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绘普通民众在那个动荡年代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如何从被压迫者转变为新中国的建设者。书中对一些基层革命斗争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也看到了主人公是如何将他们的呼声与期望,转化为革命前进的强大动力。这种“人民至上”的视角,使得全书充满了温暖与力量,也让我深刻理解了那个伟大的时代,为何能够焕发出如此蓬勃的生机。书中关于土地改革、关于工业建设等章节,都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如何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读到这些部分,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也更加坚定了对国家发展的信心。

评分

《思想的传承:革命的火种与未来的启示》这本书,是一次对我个人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阅读体验。作者并没有将重心放在单纯的事件叙述上,而是更侧重于挖掘主人公的思想精华,以及这些思想对于当下中国乃至世界的现实意义。书中对主人公革命理论的阐述,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那些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关照相结合,通过对经典理论的解读,引发了我对于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深入思考。书中关于如何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如何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等章节,都充满了真知灼见。阅读此书,我感觉自己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是对一种思想体系的探究,这对于我理解当今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非凡的价值。

评分

这本《星辰大海的征途:一位领袖的时代印记》读来,就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亲身经历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中国近代史。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历史巨人从平凡走向非凡的壮丽图景。书中对于主人公成长环境的描绘,特别是他少年时期对乡村生活、民间疾苦的深刻体察,为理解他日后革命思想的萌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特别惊叹于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的情感世界巧妙地融合,让我们看到,即使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也曾有过彷徨、有过热血,有过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书中对不同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并非简单的颂扬,而是力求呈现出其复杂性与多面性,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的选择与代价。那些关于艰难岁月的描写,那些为了理想奋不顾身的场景,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一种超越时代的磅礴力量。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震撼,仿佛能听到革命年代的呐喊,感受到那股改变中国命运的洪流。

评分

《风云际会:历史的巨匠与时代的潮头》这本书,是一部充满史诗感的杰作,它以恢弘的笔调,描绘了一位伟人如何在大时代浪潮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叙述,逻辑严谨,脉络清晰,仿佛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书中对于主人公在国际舞台上的纵横捭阖,以及他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开创性贡献,都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打破国际封锁,争取国家独立自主的描写印象深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战略眼光与非凡魄力。同时,作者也毫不避讳地探讨了历史进程中的曲折与反复,让我们得以更全面地认识到,任何伟大的成就,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诡云谲的国际格局之中,亲历了中国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