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企业家,他以创办民生实业公司和开创嘉陵江三峡地区的近代化事业而著称于世,被毛泽东列为不应忘记的四位近代实业界人士之一。《卢作孚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根据大量档案、期刊、报纸、民生公司及其相关企业的有关报告等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年谱资料长编形式,记述了从1893年出生到1952年59年间卢作孚的个人生平、事迹、思想、事业、著作、交往以及相关的重大史实,并有少量作者根据史实而作的分析、评议,资料翔实,语言简洁、流畅,《卢作孚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资料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学术界和企业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卷
谱前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出生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l岁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2岁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3岁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4岁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5岁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6岁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7岁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8岁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9岁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0岁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1岁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12岁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3岁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4岁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5岁
1909年(清宣统元年)16岁
1910年(清宣统二年)17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18岁
1912年(民国元年)19岁
1913年(民国二年)20岁
1914年(民国三年)21岁
1915年(民国四年)22岁
1916年(民国五年)23岁
1917年(民国六年)24岁
1918年(民国七年)25岁
1919年(民国八年)26岁
1920年(民国九年)27岁
1921年(民国十年)28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29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30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31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32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33岁
1927年(民国十六年)34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35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36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37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38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39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40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41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42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43岁
下卷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4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45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46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47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48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49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50岁
……
后记
精彩书摘
1915年(民国四年)22岁
1月18日 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于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侵略要求。
2月22日 袁世凯为加强对四川的控制,任命陈宦担任四川军务会办。
5月1日 袁世凯任命陈宦为署理四川巡按使。
5月7日 日本政府向北京国民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5月9日午后6时前给出令其满意的答复。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侵略要求,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5月8—13日 北京政府令署理四川巡按使陈宦监督四川省司法行政和财政事宜。
上半年 卢作孚仍在上海学习和考察,在上海的生活是艰苦,其生活来源除了家中寄来的零星花费外,就是靠写文章得来的少量稿费维持①。
8月25日 袁世凯特任陈宦为成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这样陈宦就控制了四川的军政大权。将胡景伊以毅威将军名义,调北京②。
8月 杨度等人组成筹安会,大肆鼓吹帝制。
9月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9月第2卷第1期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兴起。
秋 经过与四川省合川县县中校长刘极光联系,卢作孚被聘为该校数学教师,于是他决定回川。惜因路费不足,乘船至湖北宜昌后,卢作孚改道经恩施、利川步行回重庆。到达合川时,已经是初冬时节,卢作孚遇到的是全家十几个人正挣扎在缺衣少食的困境之中,而合川县中数学教师职位早已另聘他人。此后一段之间,卢作孚仍给上海和四川的报纸写一些通讯,以勉强维持生计。
11月19日 四川国民大会代表在选举监督陈宦的监督下就国体问题举行投票,结果全体一致赞成所谓君主立宪,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中伪造民意的表现形式之一。
12月12日 袁记国民大会公然宣布恢复帝制。后来卢作孚在谈及袁世凯帝制自为过程中左右舆论,伪造民意的种种丑恶行为时说:“所谓讨论者,自讨白论;赞成者,自赞自成;表决者,自表白决;请愿者,自请自愿”。
12月25日 蔡锷、唐继尧、李烈钧、戴勘等人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武装讨袁,护国军第一军以蔡锷为总司令,罗佩金为总参谋长,进攻四川,李烈钧为第二军总司令,进攻广东,戴勘为第三军总司令,经贵州进攻四川,护国战争爆发。
……
前言/序言
《历史的航道:中国近代实业家的探索与抉择》 第一章:风云际会下的实业萌芽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近代社会在内忧外患中寻求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复杂历程。彼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传统士绅阶层面临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艰难抉择。本书不聚焦于政治风云的跌宕起伏,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怀抱实业救国理想的先驱者们,他们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摸索前行,点燃了中国民族工业的星星之火。 第一节:时代背景与思想土壤 首先,作者详尽梳理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经济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农业仍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手工业在洋货的冲击下步履维艰。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不仅是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思潮的体现。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使得一部分有识之士将希望寄托于经济领域的革新,认为只有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才能谈论政治的近代化。 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如早期教会学堂的西学传播、洋务运动的遗产继承,以及后来的实业救国论的兴起。着重分析了“商战”观念如何渗透到知识分子和地方实业家的头脑中,促使他们认识到,产业的竞争即是国家命运的竞争。这种思想上的准备,为后续的实业家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第二节:早期工业化的艰难起步 本章着重考察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萌芽阶段,特别是纺织业、面粉业和航运业的早期发展。这些行业往往是民族资本最早涉足的领域,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资本积累薄弱、技术依赖进口、市场竞争激烈,且时刻受到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挤压。 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还原了早期企业家们如何克服贷款难、人才匮乏、设备采购受阻等诸多难题。例如,在面粉业中,如何与洋面粉的倾销进行抗争;在纺织业中,如何通过引进而非仿制的方式,逐步建立起自身的生产体系。这些早期的实践,虽然规模有限,却为日后中国工业化的规模扩张奠定了最初的组织经验和人才储备。 第二章:资本的积累与视野的拓展 随着清朝覆灭和民国初建,虽然政局动荡,但经济领域却出现了一段相对宽松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地方性、区域性的实业集团开始崛起,其规模和影响力远超洋务运动时期。本书将重点分析这一阶段,资本是如何在特定地域和特定行业内实现快速积累的。 第一节:区域经济的勃兴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上海、天津、武汉等通商口岸,成为民族资本的集聚地。这些地区的实业家,往往与地方士绅和新式知识分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擅长利用“集股集资”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家族式经营的局限,使得资本运作更为灵活。作者比较了不同地域实业家的投资偏好,例如南方沿海地区更倾向于轻工业和金融业,而北方和内陆地区则更注重基础建设和重工业的初步尝试。 第二节: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初步迈进 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中国早期的实业家们开始学习和借鉴西方的公司管理制度。本章详细考察了股份制公司的建立过程、董事会的运作模式以及早期法律对公司产权的界定。虽然许多企业仍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但从形式上引入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是其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探讨了早期金融机构(如各类银行、钱庄)如何配合实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信贷支持和结算服务。 第三章:危机与转型:民族工业的夹缝求生 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中国民族工业迎来了更为严峻的考验。一方面,国民政府力图整合经济资源,试图发展官僚资本;另一方面,日本等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使得民族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第一节:抗战前夜的工业布局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的一些实业家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产业布局,开始向基础工业和战略性工业渗透,例如钢铁、电力和化学工业。本书特别关注了这些领域,分析了民族资本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力图打破洋人对重工业的垄断。然而,这些努力往往受制于资金链的脆弱性和技术专利的壁垒,其发展速度远不及轻工业迅猛。 第二节:战时经济的重塑与内迁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量沿海工业中心被日军占领,这对民族工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本章重点描述了中国实业家们所经历的“内迁”史诗。他们如何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将机器设备、技术人员和管理经验,从沿海转移至西南后方,维持生产的持续性。这种大规模的工业迁移,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民族意志的体现。在后方,他们学会了在物资匮乏和政府管制下进行生产,这为战后的工业重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第四章:实业家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结论部分,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史叙事,探讨了近代中国实业家群体的精神风貌和历史定位。他们不同于传统士大夫,也不同于后来的政治精英。他们是行动派,是用资金和汗水丈量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建设者。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责任 许多实业家深知“人才是根本”,他们热衷于创办实业学校、培养技术工人,并将利润反哺于教育事业。这种“兴教报国”的理念,构成了他们职业伦理的核心。此外,他们在赈灾、慈善以及城市建设中扮演了重要的社会角色,体现了早期资产阶级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 第二节:历史的评价与反思 历史对这些实业家的评价是复杂的。他们既有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也难以避免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局限性。本书力求客观评价他们在中华民族工业化道路上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无法完全克服的结构性困境,为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史提供了一个基于实业实践的独特视角。全书旨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的中国近代实业图景,他们是推动历史巨轮前行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