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的历史(第三版)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米切尔·斯蒂芬斯(Mitchell,Stephens)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09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284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学术面对面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以全球的视角了解传媒世界,了解人类新闻完整的历史。

  《新闻的历史》引用大量有趣的轶事、掌故和细节,使阅读成为享受。历史仿佛精彩的戏码一幕幕上演,而不再是堆砌人名、日期的流水账。

内容简介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作者简介

  作者:米切尔?史蒂芬斯(Mitchell Stephens),美国纽约大学新闻和大众传播学教授。他著有《图像的兴起,文字的衰落》(The Rise of the Image, the Fall of the Word)(1998)和《广播新闻》(Broadcast News)(2004),编有《报道灾难:广播记者如何报道“9?11”》(Covering Catastrophe: Broadcast Journalists Report September 11)(2002)。史蒂芬斯还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哥伦比亚新闻评论》等报刊撰写过多篇文章。

  译者:陈继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史论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世界历史等,负责讲授新闻传播史、新闻英语等课程。

目录

目 录





序言

思考题



第一篇口头新闻


1. 为何需要新闻?——人人渴望新闻

渴望新闻——社会知觉

诉说的冲动

思考题

2. 初民社会的新闻——普通方式


“人体无线电报”


新闻的散播——信使、喊叫者和游吟诗人


新闻价值


世界尽头


思考题

3. 幸存的口头新闻——发布当日传闻


咖啡馆和“说书人”


口头新闻的衰落


思考题



第二篇手抄新闻



4. 新闻与读写能力——听什么信什么


新闻产生的条件


新闻与历史


思考题

5. 新闻与帝国——群体思想的传播脉络


罗马的新闻


中国各地的新闻


欧洲各地的新闻


“大都会商业”


思考题



第三篇印刷新闻



6. 控制新闻——唤醒民众


新闻管理与新闻操纵——新闻书











新闻控制


害怕争议


沙文主义——新闻歌谣


思考题

7. 社会杂闻——奇闻异事


印刷的流言


犯罪新闻


煽情新闻


道德说教


神异现象


“大众”新闻


思考题

8. 新闻的逻辑——人咬狗


离奇之事


惯常之事


意外之事


思考题



第四篇报 纸



9. 最早的报纸——期待新闻


威尼斯新闻——格塞塔


来自阿姆斯特丹的新闻——克兰同


伦敦的编辑


思考题

10. 定期出版物的威力——驯化新闻


国内新闻——报纸的广度


科学新闻——报纸的威信


商业新闻——报纸的速度


思考题

11. 新闻与革命——众人的交点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革命


自由的新闻业


思考题

12. 大众发行——为所有人


便士报与报纸的所有权


不一样的声音


新新闻主义与报业合并


小报与报业公司


思考题



第五篇采访报道



13. 采访出现前——缺乏信息,无法推断


雾霾


报社


思考题

14. 采访出现后——新闻方法


争夺新闻


新闻观察


新闻调查——被问责的世界


尊重事实


客观性


新闻控制——卷土重来


思考题



第六篇电子新闻



15. 新技术——改善的方法,不变的目标


广播——电子集会场


电视——远方的新闻人物


思考题

16. 信息爆炸——过剩的数据


曝光


当下的重要性——新闻、流言与思想


新闻的未来


思考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

评分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是一部以全球眼光讲述的新闻史。作者采用了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将新闻的历史向上追溯至史前时期,向下贯通至当今信息爆炸时代。

评分

[QY]"

评分

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好,一如既往的好,五星好评!

评分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评分

  《新闻的历史(第三版)》最初于1988年出版,一经面世便受到好评,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图书”(notable book of 1988)。第二版出版于1996年,获得更大反响,被译成葡萄牙文、荷兰文、中文、日本等各种版本。2007年,斯蒂芬斯又出版了该书的第三版。新版不仅扩充了电视新闻部分的内容,还增写了全新的一章,专门阐述互联网和数字革命。

评分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评分

作者视野广阔,古今中外各种史料信手拈来,读者读来颇有酣畅淋漓之感;文笔生动有趣,字里行间不乏狡黠机智的评论,随时令人眼前一亮。

评分

还不错。有关宇宙起源以及生命本身的最基本的问题,曾经为哲学的范围,现在占据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相遇但却自说自话的领地。在霍金和蒙洛迪诺的新书中,他们以精彩简朴的非专业语言表述有关宇宙奥秘的最新的科学思考。他们在《大设计》中解释,根据量子论,宇宙不仅具有单独的存在或历史,而且同时存在每种可能的历史。把这种思想应用于宇宙整体,就对因果概念本身提出疑问。然而,霍金和蒙洛迪诺描述的"从顶到底"的宇宙学方法会说,过去没有采取确定的形式这一事实意味着,我们因观察历史而创造历史,而非历史创造我们。作者进一步解释,我们自身是宇宙极早期的量子涨落的产物,并且展现量子论如何预言"多宇宙"--该思想是说,我们的宇宙只不过是自发地从无中出现的许多宇宙中的一个,每个宇宙具有不同的自然定律。霍金和蒙洛迪诺在这过程中诘问实在的传统概念,提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这是我们能够希望找到的最佳答案。他们以对M理论的精彩评价来结束全书,M理论解释了制约我们和我们宇宙的定律,它还是完备的"万物理论"的目前可行的仅有候选者。他们写道,如果被证实的话,它将是爱因斯坦寻求的统一理论,也是人类理性的终极胜利。 这是一部简洁的惊人的附有大量插图的指南,导向正在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并危及我们最神圣的信仰系统的一些发现。没有任何一本书像《大设计》这样信息丰富,这样刺激。从《时间简史》首版以来的十年间,相对论家、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通力合作,在寻找宇宙最核心的万物理论上取得长足进展。但和人们以往期望不同的是,我们可能不再具有统一理论的唯一表述,这正如不能用一张地图描绘整个地球表面一样。这种所谓的M-理论把超引力和五种弦理论在一个单独的理论框架中统一起来。超弦理论是在不同情形下对自然的方便的近似。但是M-理论的整体概况还是不很清楚。霍金一生贡献于理论物理学的研究,被誉为当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包括《时间简史》及《黑洞与婴儿宇宙以及相关文章》。虽然大家都觉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却是在他在病发后获得的。他凭着坚毅不屈的意志,战胜了疾病,创造了一个奇迹,也证明了残疾并非成功的障碍。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科学研究的热诚,是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我们个人存在的时间都极为短暂,其间只能探索整个宇宙的小部分。但人类是好奇的族类。我们惊讶,我们寻求答案。生活在这一广阔的、时而亲切时而残酷的世界中,人们仰望浩渺的星空,不断地提出一长串问题:我们怎么能理解我们处于其中的世界呢?宇宙如何运行?什么是实在的本性?所有这一切从何而来?宇宙需要一个造物主吗?我们中的多数人在大部分时间里不为这些问题烦恼,但是我们几乎每个人有时会为这些问题所困扰。按照传统,这是些哲学要回答的问题,但哲学已死。哲学跟不上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现代发展的步伐。在我们探索知识的旅程中,科学家已成高擎火炬者。本书的目的是给出由最近发现和理论进展所提示的答案。它们把我们引向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的最新图像,这种图像和传统的,甚至与仅一二十年前我们画出的图像都大相径庭。尽管如此,新概念的最初梗概几乎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之前。根据宇宙的传统观念,物体沿着明确定义的途径运动,而且具有确定的历史。我们能够指定其每一时刻的精密位置。尽管,对于日常的目的这种描述已是足够成功,但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这种“经典”图像不能解释在原子和亚原子的存在尺度下观察到的似乎奇异的行为。反而,必须采用一种称为量子物理的不同的框架。结果发现在预见那种尺度的事件时,量子物理特别精确,而且在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宏观世界时,还重复了旧的经典理论的预言。然而,量子物理和经典物理是基于物理实在性的非常不同的观念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