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一篇 庙岛群岛南部岛群海岛
第一章 区域环境概况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三节 气候与气象
第四节 海洋水文
第五节 海洋化学
第六节 海洋生物与生态
第七节 海洋灾害
第二章 南长山岛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海岛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海岛基础设施
第四节 经济基本情况
第五节 地质地貌
第六节 植被与土壤
第七节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三章 北长山岛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海岛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海岛基础设施
第四节 经济基本情况
第五节 地质地貌
第六节 植被与土壤
第七节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四章 大黑山岛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海岛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海岛基础设施
第四节 经济基本情况
第五节 地质地貌
第六节 植被与土壤
第七节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五章 小黑山岛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海岛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海岛基础设施
第四节 经济基本情况
第五节 地质地貌
第六节 植被与土壤
第七节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六章 庙岛
第一节 概况
第二节 海岛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海岛基础设施
第四节 经济基本情况
第五节 地质地貌
第六节 植被与土壤
第七节 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
第七章 其他海岛(礁)
第一节 大黑山岛周围海岛
第二节 庙岛周边海岛
第三节 犁犋把岛
第四节 烧饼岛
第五节 螳螂岛
第六节 蝎尿岛
第七节 挡浪岛
第八节 马枪石岛
第二篇 庙岛群岛中部岛群海岛
第八章 区域环境概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地质地貌
第三节 气候与气象
第四节 海洋水文
……
第三篇 庙宇群岛北部岛群海岛
第四篇 龙口市和莱州市海区海岛
第五篇 潍坊市和东营市海区海岛
第六篇 滨州市海区海岛
第七篇 消失或丧失海岛属性海岛
附录一
《中国海岛志》山东卷第一册海岛名录
附录二
《中国海岛志》山东卷第一册海岛索引
这本书的配图质量,特别是那些历史手绘和现代遥感影像的对比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特别关注了关于海岸线侵蚀和滩涂开发那一部分。书中并列展示了清末时期的一张测绘图,和近十年来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通过这些并列的图像,读者可以清晰直观地看到几条岬角的形态变化、某个沙洲的消退速度,甚至能观察到某个老港口因为泥沙淤积而逐渐废弃的过程。这种“今昔对比”的处理手法,比纯粹的文字描述要有力一万倍,它让那些抽象的地理变迁数据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我甚至暂停了阅读,打开一个在线地图软件,试图在现实世界中定位书中所展示的那些地理特征,这种从书本到现实的互动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这片海岸线深层次的好奇心。这套图例的选择和排版,完美地诠释了“一图胜千言”的真谛,也让整本书的专业度和可信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沉甸甸的,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封面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着烫金的标题字样,透露出一种老派学者的严谨与匠心。我特地选了一个周末的午后,泡了一壶浓茶,小心翼翼地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清晰、精细的手绘地图和历史航拍照片的插图,线条之细腻,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发现,光是看那些早期勘测图上标注的礁石和暗沙的名称,就足够引人入胜了。这些图例并非简单的地理标识,它们仿佛是时光隧道,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水手们凭借星象和经验摸索航线的年代。每一页的留白和字体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反倒有一种在阅读珍贵古籍的享受。装订的工艺也值得称赞,即使是这样一本资料详实的著作,书页也平整服帖,不会有那种廉价书册容易出现的散页或松垮感。这种对实体书制作的尊重,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资料集,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实体带来的踏实感,是电子书完全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尝试着从目录中挑了一个完全不相干的章节去阅读,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行政区划沿革或者地质构造分析,结果却被里面对特定渔村日常生活的描摹给牢牢抓住了。书中对某个位于烟台外围小岛上的传统捕捞季节的描述,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从何时起潮、使用何种网具、以及渔获物如何就地晾晒、加工成干货的过程,都配有极其生动的文字描述,仿佛我能闻到那股夹杂着海盐和阳光味道的空气。更绝的是,作者似乎不仅仅是查阅了文献,他一定是在当地生活了很长时间,才能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只有本地人才会注意到的生活细节,比如当地人用来区分不同海域潮汐变化时特有的俚语和手势。这种深度的田野调查痕迹,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立刻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地理记录,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充满了人情味的海洋生活史诗。我甚至忍不住放下书,开始想象那里的风声和海浪声,那种沉浸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提供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海洋文化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在文化人类学层面的挖掘深度。它并没有止步于地理坐标和行政划分,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岛礁群落在历史长河中如何塑造了当地居民的信仰体系和社交结构。比如,书中有一段专门论述了某几个海域的“海神庙”的变迁,它不仅仅记录了庙宇的修建时间,更对比了不同时期香火鼎盛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的恐惧,还是丰收后对庇佑的感恩,文字中充满了对人类面对浩瀚海洋时那种复杂情感的剖析。作者将气象记录、宗教文本和口述历史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多维度的文化网。读到这里,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山东文化”,很大一部分或许就是由这些与海洋日夜搏斗的人群所奠定的基调。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真的让人耳目一新,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广阔的视野。
评分这本书的索引系统简直是效率的典范,这一点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通常在阅读资料时,最头疼的就是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章节间跳转来核对一个地名的不同历史称谓,或者一条河流的多个支流走向。然而,这本《中国海岛志》的后置索引做得极其详尽和逻辑化。不仅有地名索引,还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专有名词、历史人物、以及涉及到的法律条文的引用页码。我随手查了一个不常见的古代海防术语,不到十秒钟,索引就精准地指出了它在全书三个不同章节中出现的上下文,并标注了是作为行政称谓还是军事防御设施被提及。这种细致入微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信息检索的成本,让我能更流畅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用被繁琐的查阅工作打断思路。这体现了一种对最终用户体验的极致尊重,让人感到作者在最终成书环节也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力求让这本书成为一本真正实用的工具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