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粤桂黔滇抗战亲历记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粤桂黔滇抗战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史
  • 文史资料
  • 地方史
  • 回忆录
  • 滇黔桂
  • 口述历史
  • 历史研究
  • 近代史
  • 战争纪实
  • 珍贵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54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9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粤桂黔滇抗战亲历记》是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粤桂黔滇四省抗战之亲历记录。粤桂黔滇抗战,指抗日战争时期内,在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个省(区)内所进行的各项战役。从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起,至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止,抗战八年中,在这四个省(区)作战时间长达七年。
《江山易主:百年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底层逻辑与时代回响》 一部洞察百年中国历史脉络的深度研究巨著,追溯宏大叙事下的社会肌理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本书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肌理的社会学、政治学与文化史的综合考察。我们旨在揭示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百余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转型、冲突与重塑背后的深层驱动力。全书以“变局、冲突、整合”为核心逻辑框架,辅以大量一手档案、私人书信及地方志中的非主流叙事,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复杂且充满内在张力的历史现场。 第一编:旧制度的崩塌与现代化的艰难起步(1890s – 1916) 本编聚焦于清末“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满足于传统上对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分析的焦点投向了地方精英阶层的分化、新式教育对传统宗法体系的冲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萌芽的早期工人阶级和市民阶层的形成。 核心议题探析: 1. 士绅阶层的转型困境: 考察在科举废除和现代学堂兴起后,传统儒家精英如何在新旧权力结构中寻找定位,他们是改革的推动者还是保守的阻力?通过对江南、华北地区乡绅家庭财务与政治参与的个案研究,揭示其对地方治理权力的微妙争夺。 2. 现代性的双刃剑: 铁路、电报、现代金融体系的引入,如何在加速国家整合的同时,也带来了对传统手工业和农业经济的结构性破坏。本书细致描摹了早期铁路修建过程中,地方社会如何被卷入国家资本的扩张洪流,以及由此引发的劳资关系雏形。 3. 共和的脆弱基础: 辛亥革命的胜利被视为历史的必然,但本书更关注其政权基础的薄弱性。通过分析早期国会政治的派系斗争、地方军阀势力的暗流涌动,以及袁世凯称帝事件中,国民心态对“强人政治”的潜意识依赖,论证共和理想在缺乏深厚社会土壤时的易碎性。 第二编:权力、思想与社会动员的角力场(1917 – 1937) 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界最活跃、政治力量最分散、社会矛盾最激化的阶段。本书侧重于“主义”如何与“国情”碰撞,以及民族主义如何成为重塑国家认同的核心粘合剂。 深入剖析领域: 1. 新文化运动的内在张力: 探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进,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的文化自觉与文化焦虑。分析白话文运动对底层民众识字率的实际影响,以及“全盘西化”思潮与本土文化抵抗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特别考察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从启蒙转向救亡的心理历程。 2. 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重构: 详细梳理了国民党如何在苏联顾问的协助下,重建组织结构、渗透军队与地方社会。着重分析了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的勃兴,并非单纯的外部鼓动,而是基于帝国主义压迫与封建土地制度矛盾的总爆发。 3. 意识形态的地理学: 追溯早期共产党在城市工人聚居地和乡村地区的组织策略差异。通过对不同地域(如武汉、广州、上海)早期革命活动的对比分析,揭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如何适应地方的社会生态,形成了不同的地方实践模式。 第三编:危亡之世的体制韧性与民间张力(1937 – 1945) 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的断裂点,它考验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极限,也极大加速了社会结构的重塑。本书摒弃单纯的军事史叙事,聚焦于后方社会资源的调配、意识形态的统一战线构建,以及沦陷区民众的生存策略。 专题研究: 1. 战时经济与社会公平: 考察国民政府在重庆建立的战时经济体制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资源匮乏和运输中断的挑战。重点分析了官僚资本的扩张与中小商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的矛盾,以及由此埋下的战后政治隐患。 2. 边区社会的“另类”治理实验: 详尽对比分析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为中心)在土地政策、精兵简政、民主政权建设上的实践。通过对基层干部手册、民众互助组织记录的梳理,展现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试图建立平等、高效社会动员模式的努力与局限。 3. 沦陷区的日常性抵抗: 突破“汉奸”与“英雄”的二元对立,考察在日占区生存的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所采取的复杂生存策略——包括隐忍、合作、暗中抗争。研究这些“灰色地带”的行为如何影响了战后社会对“忠诚”与“背叛”的界定。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现代中国的基因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 1945 年至 1949 年的内战及其对 20 世纪后半叶中国命运的决定性影响。我们论证了贯穿百年的三大历史主题——国家认同的构建、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以及社会公平的诉求——是如何在内战中得到最终的、以特定方式的“解决”。这些“解决”的基因,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基础。 《江山易主》 旨在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提供一个既有理论深度又富含经验细节的分析框架,它告诉我们,每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都不是单一意志的产物,而是社会深层结构力量、精英策略选择与普通民众日常行动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上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装帧也颇为考究,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的史料汇编,毕竟“文史资料”这几个字听起来就有些教条。然而,当我翻开扉页,看到那些清晰的文字和泛黄的旧照片时,我的心弦立刻被触动了。这本书的编排很有心思,它没有直接堆砌宏大的战役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个体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粤桂黔滇一带的抗战岁月中的真实经历。那些口述、信函、日记片段,仿佛是一扇扇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普通人在炮火连天下的挣扎、坚韧与温情。特别是那些关于物资匮乏、疾病肆虐以及不同族群之间相互扶持的细节描述,极其生动鲜活,读来让人唏嘘不已,远比教科书上的冰冷数字要震撼得多。

评分

读罢全书,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现场感”。作者群似乎下足了功夫去挖掘那些被时间尘封的记忆,他们没有进行过多的艺术加工,保留了原始语料的粗粝和真挚。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当事人的直接对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西南大后方社会变迁的描绘。当沿海地区的知识分子、工商业者被迫内迁至云贵高原,他们与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产生了剧烈的碰撞与融合。书中记录的那些关于教育机构的艰难迁移、手工业者的技艺传承,甚至是民间信仰在战乱中的表现,都勾勒出了一幅复杂而立体的西南社会图景。这种跨越地域和阶层的多元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时期历史复杂性的理解,远非单一视角的叙事所能比拟。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它不是那种一气呵成、情绪高涨的英雄史诗,更像是一部由无数细碎的闪光点串联起来的“民间史记”。有些段落读起来平淡如水,记录的不过是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比如如何为了一袋米讨价还价,或者如何躲避空袭在防空洞里度过漫漫长夜。正是这些琐碎的细节,构筑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坚实底色。我读到一些关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她们在男性远赴前线后所承担的家庭重担、在后方支援中的无名奉献,那种隐忍和力量,读来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于那些高呼口号的宏大叙事,这种植根于生活土壤的记录,更具有持久的感染力和研究价值。

评分

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非主流”史料。它没有过多聚焦于著名的军事将领或政治决策,而是将聚光灯投向了那些默默无闻的参与者——地方乡绅、基层军官、医护人员、乃至沦陷区的幸存者。通过这些第一手的口述和文字,我们得以一窥战争对社会肌理造成的深刻撕裂与重塑。例如,书中对国民政府的军需补给线在复杂地形中如何艰难维持的描述,或是不同地方武装力量之间微妙的协作与摩擦,都展现了抗战全局的复杂性。这些内容通常在官方史册中难以找到详尽记载,但它们恰恰是理解那段历史全貌不可或缺的碎片。

评分

我通常不喜欢阅读过于沉重的历史文献,总担心被压抑的情绪所裹挟。然而,这套文库在展现苦难的同时,也巧妙地穿插了人性光辉的一面。它不是一味地控诉,而是充满了对生命本身的敬畏。我记得其中一篇记录了某个山村百姓如何冒死保护撤退下来的伤兵,即便是自己食不果腹,也要分享仅有的口粮。这种超越阶层、地域的朴素大爱,在最黑暗的年代里显得格外温暖。整本书读下来,虽然心情是沉重的,但内心深处却涌动着一股平静而坚韧的力量。它让我深刻理解到,真正的抗战胜利,是无数普通人在绝境中用生命和意志共同铸就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细细揣摩的口述历史珍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