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揭秘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揭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宿伟东 编
图书标签:
  • 侵华日军
  • 东宁要塞
  • 历史
  • 军事
  • 揭秘
  • 抗战
  • 战争
  • 防御工事
  • 近代史
  • 广西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77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76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揭秘》讲述了,亚洲大的军事要塞——东宁要塞群,是二战期间侵华日军在我国黑龙江等地强征17万劳工、历时10余年修成的,号称“东方马奇诺防线”,其目的在于控制东北、对抗和进攻苏联。作为二战最后战场东宁要塞的揭秘,这片筑垒地域以无可辩驳的血证控诉了日军疯狂掠夺中国资源、血腥屠戮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作者简介

  宿伟东,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2年参加中国摄影家吴印咸摄影讲习班,1986年毕业于中国摄影函授学院,40多年来累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12000余件,并多次获奖。1997年作品《寒江破晓》获“徕卡杯”全国摄影大赛风光二等奖。2009年作品《寻找家园》获大众摄影举办的全国创意摄影大赛作品奖。出版专著:《东宁风光》《不能忘却的历史:东宁要塞揭秘》《黑木耳生态基地栽培模式与技术》《国境线上的风景》《构图至上》《光线至上》《构图:凝结瞬间的永恒》《观察至上》《风光摄影与后期处理精讲》《心灵的视野——数码摄影创作与后期》等。

目录

第一章 最后的血证

第二章 踏察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纪实
侵华日军的地下阵地
勋山要塞的设施齐全
麻达山地下要塞的完整
胜哄山地下要塞之曲折
朝日山要塞距苏联最近
三角山要塞的庞大
南天山要塞之高
北天山要塞的开阔
大砬子要塞地形之复杂
炮弹沟要塞距边界最远
日军兵力和地面设施的分布情况
日本关东军军事指挥系统与兵力部署
日本关东军的永备工事、碉堡
日本关东军的交通设施
日本关东军的后勤保障体系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
最后一战

第四章 死亡的对比
见证人如是说
日军在东宁建立的美化罪恶的碑文遗址

第五章 死难的劳工

第六章 慰安女人,只求你能打开记忆
以卖身为母亲治病的李凤云
五次被卖的金淑女
招工被骗进慰安所

第七章 东宁要塞群国际论证会
会议纪要
谈谈我对东宁要塞的考察与认识
东宁劳工墓地的考察报告
日本群马县埋藏文化调查事业团发言
日本群马县发言
关于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几个问题
要塞群内军事设施

第八章 东宁要塞群史料
满洲之战
修筑要塞的密令
胜哄山阵地覆灭
尚雨修著(《满洲国巨大要塞》)

后记

精彩书摘

  《侵华日军东宁要塞群揭秘》:
  这里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场!这里曾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在亚洲修筑的最大军事要塞群!这里就是黑龙江省东宁县。
  1997年,地处黑龙江省老爷岭腹地的东宁县,发现了一批日本关东军1931年前绘制的军事地图。军事地图之精确和详细令人惊讶,这些军事地图主要是标注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和军事地区的详细地形图。其中长春、沈阳、锦州、佳木斯、满洲里等军事重镇都是单独绘制的。以日军当年绘制的关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军事地图为契机,由此拉开了寻找、发掘、开发日军侵华时期在东北14年秘密修筑地下军事要塞的血证的序幕,并在1998年深秋逐渐揭开了蒙在老爷岭头上66年的神秘面纱。
  兵家争杀,只因你身为要塞 老爷岭地处东北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东南部,绵延亘古,危崖嵯峨。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虎豹獐狍出没其间。这片神奇的高山大岭古代曾经孕育了“团结文化”和“渤海”古国,后来又发祥了女真满族。
  就在这洪荒蛮茂之腹,有一条500多华里的河流——绥芬河,在现今东宁县盆地冲积了一块肥田沃土后,义无反顾地款款流入俄罗斯境内,然后通过海参崴直入日本海。绥芬河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条不流人黑龙江水系的大河。
  绥芬河及其冲积而成的东宁盆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居住了。史称新石器时代的“大杏树遗址”,距今约3000年前,此地居住的种族叫沃沮人。他们仍然过着原始氏族社会生活。秦汉之际,铁器从中原传人这里,在生产生活领域逐渐排斥了石器,社会生产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与进步,但氏族公社制度仍然没有最后解体。绥芬河流域这个时期的原始文化史称“团结文化”。国家曾在1977年先后对具有代表意义的“大城子遗址”和“团结遗址”进行过挖掘清理。共在东宁县境内发现原始社会遗址22处,古城6处,渤海、辽、金遗址8处。并在团结遗址出土了汉宣帝时的五铢钱。“团结文化”在绥芬河流域分布得非常密集,它是绥芬河流域原始文化的主流。
  北沃沮人生活范围极广,据文献记载,北沃沮人的生活领地“北与挹娄、夫余接”,挹娄人又“南与北沃沮接”。(《三国志.东夷传》)后来北沃沮人被挹娄人的后代勿吉人侵占清洗,变成了勿吉族人的天下。
  在唐代至宋辽时期,这里更是各个种族争杀掠夺之地。当时东宁盆地设立渤海国的“率宾府”,而渤海国在我国唐朝时期非常有名,是政治、经济、军事都比较发达而且繁荣的附属国之一,被史书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的都城上京龙泉府是当时亚洲除了唐朝都城长安以外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率宾府’’是当时渤海国面积最大的地方政权之一,它管辖着东宁经东至海参崴太平洋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绥芬河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作率宾水。到了大辽的时候仍然沿用率宾水的名称。而在完颜阿骨达征服周围诸部落,建立强悍的金国以后,率宾水被改称为恤品水。后来又改了几个名称,分别叫作苏滨水、速频水。等到了元朝的时候,又改称为恤品水。明朝的时候,又重新称作率宾江。绥芬河这个称呼是到了大清王朝以后,才逐渐确立的。但不管是率宾水还是苏宾水、速频水、恤品水,其发音基本相同,都是率宾水的演化。
  在满语语系里,“绥芬河”的意思是“锥子”,取意自绥芬河里到处都长了类似锥子的河螺。
  唐朝时的“率宾府”统领华州、益州和建州三个州的地方,而率宾府就建立在建州地界上,与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最近,只有200多公里的距离。在绥芬河两岸的陡峭山崖上,筑有九座山城,与历史上著名的高丽九城划线对峙。当时修筑这九座山城,主要是凭借绥芬河这道天堑,把山城修筑在悬崖陡壁上,囤积充足的粮草和精良的军队,就是凭借天然险要驻守边境的意思。我们认为这就是东宁地区最早的大规模经过人工挖掘筑垒的军事要塞!其实辽代高丽与女真族的交界处就是在绥芬河。后来金太祖起兵反辽以前,为了统一联络绥芬河流域的女真族,用以壮大反辽的势力,曾屡次用兵招抚绥芬河流域的女真族部落。“康宗二年甲申,苏宾水诸部不听命,康宗使斡带等往治其事。韩豁完聚固守,攻而拔之”。(《金史》卷65)金人将绥芬河流域的女真族人清洗同化。
  金代绥芬河流域为恤品路,元为开元路。明代在此设立率宾江卫,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清代这里为宁古塔将军辖地,后改为吉林将军管辖。所以至元明时期,绥芬河流域又孕育了满族先祖,成了其三大发祥地之一。
  ……
《边境烽烟:东北亚的秘密防线》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20世纪上半叶,东北亚地区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以及围绕其核心区域——特别是中苏边境地带——所构建的庞大军事防御体系。我们聚焦于在特定历史时期,各国为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和安全屏障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工程建设、军事部署与情报博弈。 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基调,辅以翔实的档案资料和第一手口述回忆,勾勒出一条波澜壮阔的边境历史画卷。它不仅仅关注于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更是对20世纪现代战争形态下,国家如何利用地理优势构筑“不可逾越之墙”的深度研究。 第一部分:地缘的宿命与战略的擘画 本部分追溯了东北亚地区自沙俄帝国扩张、日本明治维新崛起,直至近代中国寻求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的历史脉络。我们探讨了“战略纵深”和“缓冲地带”在东北边疆概念中的核心地位。 1. 帝俄时代的边境布局: 详细考察沙皇俄国在远东地区的早期军事存在,特别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对区域军事平衡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了其如何将边境视为抵御东方潜在威胁的第一道防线,以及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早期要塞建设理念。 2. 近代中国的边防理念演变: 梳理了清末民初,中国政府面对列强环伺的复杂局面,在东北地区采取的从“坚壁清野”到“积极防御”的战略转变。重点分析了在日渐紧张的国际局势下,寻求与国际力量合作以平衡区域军事力量的尝试。 3. 现代工程学的介入: 探讨了在20世纪初期,随着炸药学、土木工程学和火炮技术的发展,边境防御工事从传统的城墙和炮台,向更复杂、更隐蔽、更依赖混凝土和钢筋结构的“永久性工事”演进的过程。这要求对地形的精细勘测和对当地气候(如严寒、冻土层)的工程适应性研究。 第二部分:钢铁与岩石的较量:防御体系的构建与技术细节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解剖了特定历史时期,在黑龙江省的某些关键地段,为应对来自北方的潜在威胁而规划和实施的、代号为“X工程”的系列防御设施。我们避免使用任何特定名称,而是从工程技术和军事学角度,还原其设计理念。 1. 选址的艺术: 分析了防御设施选址的原则——如何利用山脉走向、河流拐角、交通隘口等自然地形,使火力能够形成交叉覆盖,确保对特定通道的绝对控制。这涉及对地形图的精确解读和对射界计算的严格要求。 2. 混凝土的时代: 详述了用于修建地下掩体和炮位的混凝土配比、浇筑工艺,以及抵抗现代穿甲弹和航空炸弹轰击的结构设计。重点关注如何应对冲击波和震动效应,保证内部人员和设备的存活率。例如,对穹顶厚度的精确估算和内部支撑系统的冗余设计。 3. 火力配置与射击诸元: 详细描述了防御工事中各类火炮(包括曲射炮和加农炮)的部署位置、观察所(观测点)与火力点的联动机制。解释了如何通过复杂的计算,实现对预定扇形区域的“饱和射击”,以及反斜面防御和侧翼交叉火力网的构建方法。 4. 后勤与生命维持系统: 永久性工事的意义在于长期驻守。因此,本章也深入探讨了其内部的复杂系统,包括通风除湿系统(以应对潮湿和有毒气体)、饮用水源的开凿与储存、弹药库的防火与防爆设计,以及紧急撤离通道的规划。 第三部分:冷战前夜的博弈与信息战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工程描述,着重探讨了在和平时期,这些庞大工程背后的情报收集、侦察对抗和心理威慑。 1. 侦察与反侦察的迷雾: 描述了边境两侧对这些工事群的持续性侦察活动,包括空中摄影、地面渗透和电子信号监听。同时,也详述了如何通过伪装、工程消音、人员轮换规律的随机化等手段,来迷惑和误导对手的侦察力量。 2. 工事的实战检验(局部冲突): 在20世纪中叶的几次边境摩擦中,这些防御体系的局部投入和表现被详细记录。分析了在实际交火中,设计理念与战场现实的偏差,以及指挥系统在压力下的反应速度。 3. 被遗忘的遗产与历史反思: 随着地缘政治的变迁,许多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边境防御体系最终人去楼空,成为了历史的遗迹。本部分旨在探讨这些工程对于后世研究军事历史、工程科学以及区域和平稳定的价值,引导读者思考战争与和平的代价,以及人类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利用技术和智慧构建起对抗的壁垒。 结语:永恒的边境线 本书最终希望传达的是,无论防御工事如何坚固,边境的和平终究依赖于国际关系的稳定与相互理解。这些钢铁与混凝土的遗迹,是特定时代国家意志的投射,也是对未来和平的无声警示。通过对“X工程”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复杂时代下,决策者对安全与生存的全部渴望与焦虑。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角度审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高明,它像一部精心布局的悬疑剧,层层递进,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将所有底牌亮出,而是通过对外部环境描写、早期勘探记录的穿插,逐步揭示出要塞群的完整面貌和其背后的战略意图。这种“慢热”却充满张力的叙述,成功地避免了纯粹的学术报告的枯燥感。每一次关键信息的释放,都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使得之前模糊的片段瞬间清晰起来。尤其是在描述某些关键战斗或防御工事激活的场景时,笔锋陡转,速度感和紧迫感瞬间拉满,让我几乎屏住了呼吸。这充分说明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一位懂得如何运用文学技巧来增强历史感染力的叙事高手。

评分

书中对历史场景的重构,着实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和敏锐的细节捕捉能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那些尘封的档案碎片,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官兵日常生活片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有力的叙事张力。那些关于物资运输的艰辛、冬季驻守的严酷,以及底层士兵心理状态的侧写,使得冰冷的军事设施鲜活了起来,带有了人性的温度和时代的重量。这种处理方式,让读者在惊叹于工程规模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其背后凝结着无数普通人的血汗与命运。读罢此书,仿佛亲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那些关于“人”的痕迹,比那些宏大的战略规划更令人难以忘怀,它揭示了战争机器运转下,个体的无力和挣扎。

评分

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在边境线上构建起来的庞大军事工程的冰冷轮廓。作者仿佛是一位专业的工程师,又带着一丝历史学者的审慎,深入到那些错综复杂的地下工事图纸之中。我读到的是关于结构力学、建筑材料选择以及选址考量的详尽描述,这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对冷兵器时代向现代战争过渡阶段防御工事设计的深度剖析。书中对不同炮台、交通壕、指挥所的深度剖析,让我清晰地想象出日军是如何将工程技术服务于其侵略野心,每条通道、每个掩体的尺寸、角度,都蕴含着精确计算的杀机与防御逻辑。那种通过阅读就能感受到的水泥与钢铁的厚重感,以及地下空间带来的压抑与幽闭,是其他同类题材作品中罕有能达到的技术深度。尤其是一些关于混凝土配比和爆破防护的探讨,让我对“要塞”二字的物理实体有了更为具象且震撼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采取了一种多维度的审视视角,跳脱了单一的“战胜方”或“战败方”的简单二元对立叙事框架。它以一种近乎客观的、百科全书式的严谨态度,去解构这个曾经被视为“东方马其诺防线”的军事体系。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对“工程奇迹”的复杂情绪——惊叹其耗费的人力物力,反思其服务的非正义目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人员(从设计者到施工者,再到最后的驻守者)的记录,提供了一种多层次的理解入口。它让我开始思考,面对一个巨大的、既定的历史结构时,个体是如何选择定位和行动的。这种对复杂历史情境的细致梳理,避免了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呈现出一种更具思辨深度的历史图景。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阅读这本书的体验,那便是“震撼人心的细节考据”。作者在材料的搜集和整理上投入的精力简直是惊人的,这使得全书的论证充满了无可辩驳的力度。它不仅仅讲述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它是如何运作的”。书中对特定年份物资调拨清单、内部组织架构图的引用,都使得整个叙述拥有了坚实的基石。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军事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深挖至最底层数据和图纸的求真精神,是最为宝贵的。它提供了一个了解特定历史遗迹的“幕后剧本”,让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历史宏大叙事之下的、真实且具体的操作逻辑。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工程与军事的结合体,有了远超想象的认知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