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明浩 著
图书标签:
  • 云冈石窟
  • 石窟寺
  • 佛教艺术
  • 考古学
  • 营造工程
  • 历史
  • 建筑
  • 雕刻
  • 古代文明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0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33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考古新视野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魏云冈石窟规模宏大,气势雄浑,这样的大型工程在当时如何规划设计,又如何施工开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通过考察石窟外部的山体崖面、斩山遗迹,石窟内部的空间层次、壁面龛像,分析各类工程遗迹的空间关系,探讨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研究表明,云冈石窟所在的武州山南麓,原为两级阶地地貌,阶地后缘分布有自然断崖,石窟工程利用了山体上部的自然断崖,并向下斩山局部改造了山形。进入到洞窟开凿阶段,前期工程主要为大像窟,依就大像头、身、腿的设计高度,从上往下分层施工,对大像以外的壁面控制力度较弱,允许民间势力进入开龛造像。而第二期工程逐渐采用了室窟设计,强调洞窟室内空间,壁面平直,多无凸出石壁的大像,逐渐流行统一施工,加强了壁面控制力度,分栏开龛造像,营造出规整完善的洞窟空间。可以说,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从一期到二期有一个大的转变,规划设计、施工模式、工程组织都在逐渐进步。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从营造工程的视角,考察云冈石窟各类工事活动的关系,注重空间层次及打破、避让等遗迹现象,可视为考古层位学在石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与考古类型学结合,或有助于更为全面完整地考察石窟。

作者简介

  彭明浩,1986年生。本硕博均就读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师从杭侃教授,2015年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古代建筑、佛教考古。

目录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依据的材料

二 宏观——云冈石窟选址
(一)历史背景
(二)选址情况
(三)选址特点与功能分区
(四)扩展与比较
(五)小结

三 中观——云冈石窟外部崖面
(一)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石窟外部崖面现状及开凿过程分析
(三)石窟所在流域地貌
(四)云冈周边小窟群崖面
(五)小结

四 微观——云冈石窟内部空间
(一)问题与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示例
(三)个案选排说明
(四)云冈一期洞窟
(五)云冈二期洞窟
(六)分期存疑洞窟
(七)参考案例——云冈三期未完成小窟

五 云冈石窟营造工程综论
(一)云冈石窟工程施工
(二)云冈石窟工程设计
(三)从营造工程视角看云冈石窟分期

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验考古——模拟开龛过程
附录二 云冈石窟窟檐建筑

精彩书摘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考古新视野》:
  第二、三步工作是为第四步粘贴图纸提供一个平面,粘贴图纸前,先用墨线在壁面上划定每个龛的范围,之后以乳胶将正射影像图粘于壁上。这一步对应于古代石窟营造中对照粉本描图的工序,此项工作技术要求较高,现代的工匠已无这方面技能,因此以原型窟的正射影像图代替粉本(附图1.7)。
  第五步是龛内抛荒,即对应图纸,将龛内造像周围的石材去除,形成一内部空间(附图1.8)。
  以上五步工作都是三龛统一进行,2~3人同时施工,耗时4天。在第五步工作完成后,抛荒的工匠离开,由具有造型能力的工匠进行后续工作。
  第六步是分位出坯,即依照图纸,将龛面轮廓及造像的位置和基本造型确定(附图1.9)。
  第七步是粗成形阶段,确定龛内及周边各部分的轮廓。此步骤中,整个龛面根据雕凿复杂程度不同分为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龛楣、帷幕等装饰部分,虽线条复杂,但为平面线条勾勒的图案,不需要立体造型,雕凿较易;而另一部分是主尊、胁侍、狮子等造像部分,虽为浮雕,但要表现圆雕的立体感,需立体的造型能力。因此,装饰部分在粗成形确定了纹样的轮廓后就已基本定型,而造像部分在粗成形阶段,主要是确定造像各个方向的轮廓,由于正射影像图所给出的轮廓只有一个维度,补充身体侧面的形态需要精准的造型能力,因此需对应照片不断描图施工。此阶段中专门安排一天前往石窟寺对原型龛进行观察和测量,补充造像各角度的体态特征,以便后阶段工作的开展。而龛面装饰部分,由于较为简单,完成粗成形工作后,就提前进入打磨阶段,使用的工具为抓子和刀子,抓子和刀子都为扁刃,但抓子在刃面上有两道槽,类似于平整土地用的耙子,利于平整凿痕密布的壁面,抓子刷凿过一遍后,再用刀子进行细加工。这一阶段的工作结束后,龛面装饰和造像两部分的进度有了明显的快慢区分(附图1.10)。
  ……
《古都帝陵的地下迷宫:秦汉帝王陵寝的建筑技术与文化意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特别是秦汉时期帝陵的营造工程、建筑技术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涵。不同于聚焦于单一考古遗址或特定朝代的著作,本书采取跨越时空、比较研究的宏大视角,剖析了作为“地下宫殿”的帝王陵寝,如何从选址规划、土方工程、结构设计到装饰细节,体现了那个时代最高的工程智慧与宇宙观。 第一部分:天地交汇——陵寝的选址与规划哲学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古代帝王陵寝选址所遵循的“风水”理论及其科学基础。我们不再将风水简单视为迷信,而是探讨它如何与地理环境、地质条件、以及社会权力结构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学。 地理环境的考量: 详细考察了秦汉帝陵多集中于特定山脉或河流流域的原因。这不仅关乎“龙脉”的象征意义,更涉及到对地下水文、土壤稳定性和采石难易程度的现实考量。通过对比不同帝陵(如秦始皇陵、汉茂陵、汉长陵等)的选址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对“永恒安宁”理解的演变。 礼制与宇宙模型的映射: 剖析帝陵的平面布局如何模拟都城的规划结构,乃至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型。陵园的内外城垣、神道、寝园的层级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墓葬,而是对“在天之庭”的地下再现。我们将重点分析黄肠题凑、便道系统在规划中的地位。 工程起始的准备工作: 详述了陵墓开工前需要进行的祭祀、勘测和资源调配。这包括对数以万计工匠和劳力的组织管理,以及对周边区域基础设施的临时改造,展现了早期国家级大型工程的动员能力。 第二部分:撼山移岳——土方工程与地下结构技术 帝王陵寝的宏伟首先体现在其巨大的封土堆和复杂的地下墓道系统上。本部分聚焦于那些“看不见”的工程奇迹。 封土堆的稳定性与构造: 详细解析了巨型封土堆的堆筑技术,包括分层夯实、内部设置排水暗渠、以及核心区域的加固措施。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的填筑方式,确保封土在千年之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几何形态和结构强度,抵抗地质沉降和侵蚀。 墓道与椁室的结构力学: 深入研究了主墓室的建造技术。我们关注不同材料——夯土、石材、木材——在结构中的应用逻辑。特别是汉代墓葬中广泛应用的石质券顶结构(如拱券、盝顶),分析了其在模拟宫殿屋顶结构的同时,如何承受上方巨量土方的压力,并确保墓室内部的干燥与稳定。 防水与防潮的智慧: 探讨了古代工程师为保护珍贵的随葬品和木质结构而采取的防水措施。这包括墓道两侧的“渗沟”设计、地面铺设的防潮层(如陶瓦或砾石层),以及利用特定材料(如木炭、硫磺)来吸收湿气和阻隔氧化。 第三部分:机关与镜像——随葬制度与工艺集成 帝陵是古代财富、权力和技术的集大成者。本部分关注那些将工程技术与艺术审美完美结合的内部装饰与防御系统。 错综复杂的防盗机制: 揭示了古代帝陵中普遍存在的防盗机关设计原理。这不仅是机械结构的展示,更是对权力独占性的维护。我们将分析不同时期机关的演变,例如重力触发的落石、流沙或暗弩的设置,探讨其在不同材料(如青铜、木材)上的实现方式。 “地下宫殿”的视觉再现: 详述了墓室内壁壁画、陶俑、玉器以及金属工艺品的陈设布局。这些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对生前宫廷生活的精致复刻,体现了对“死后世界”的物质化构建。重点分析了金属冶炼和合金技术在制作大型随葬品(如金缕玉衣的细丝、青铜器铭文)中的应用水平。 照明与通风系统的考量: 针对封闭的地下空间,分析了古代工程师如何通过巧妙的通风口和特殊材料(如油脂灯)来维持墓室内部的基本环境,尽管这些系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第四部分:历史的重塑——工程遗存的现代解读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反思古代工程的实践对我们理解历史的价值。 从图纸到现场的转换: 探讨考古证据如何帮助我们重建古代的工程流程,填补文献记载的空白。通过对不同墓葬坑的横截面分析,推演工匠的施工顺序和工具使用习惯。 工程技术的遗产价值: 论述秦汉帝陵的营造技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建筑学发展,尤其是在大型土木工程和结构稳定性的研究上,这些古老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工程案例和经验教训。 本书通过细致的工程学分析、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实证,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古代帝王陵寝工程全景图,揭示权力如何通过最坚实的物质形态——不朽的地下宫殿——寻求永恒。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深度旅行。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辉煌的北魏时代。书里描绘的不仅仅是那些宏伟的佛像和洞窟,更深层次地探讨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的变迁以及皇室的意志是如何被转化为具体的石刻艺术的。特别是对于石窟营造过程中所涉及的劳动力组织、物资调配以及不同地域工匠风格融合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一本枯燥的考古报告,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叙事与艺术评论的精彩作品。通过对那些沉默石像背后故事的挖掘,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塑造过程。我对其中关于技术难题如何被克服的讨论尤为着迷,那些古老的智慧和工程学上的创新,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赞叹。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与鲜活的历史人情味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云冈石窟的历史厚度与人文温度。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看”云冈的方式。它挑战了许多既有的、相对扁平化的解读,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作者的文笔兼具学者风范和散文的韵味,使得那些艰深复杂的考古学和历史学议题变得平易近人,却又不失其内在的精妙与力量。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是如何成为国家认同和文化整合的最有力工具的。对于任何对中国早期佛教艺术、民族融合史或者古代工程技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富有启发性的知识场域。它不仅是一部关于石窟的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明如何在碰撞中获得新生的恢宏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索或主题划分,而是通过一系列精选的“切片”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云冈石窟的立体面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将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图像学知识融会贯通。书中对于不同时期造像风格演变的梳理,那种层层递进的分析逻辑,非常有说服力。仿佛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不急不躁地引导我们穿梭于各个洞窟之间,提醒我们留意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刀法细微的差异、颜料残留的成分分析等。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学会了如何用更深、更广的维度去审视古代的物质遗存。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超乎我预期的。它没有停留在对造像艺术成就的简单赞美上,而是深入到了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构建的复杂层面。作者对敦煌学和佛教艺术史的掌握可见一斑,引用的文献和理论基础扎实可靠,为文中的每一个论断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尤其是在讨论那些大型造像的“政治意图”时,论述得鞭辟入里,揭示了宗教外衣下潜藏的帝国雄心。对于那些对北魏历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极好的进阶读物,它提供的洞察力能帮助我们重新校准对那个时代权力核心的认知。尽管部分专业术语需要稍加斟酌,但整体来说,它以一种近乎教科书式的严谨,提供了对云冈现象的全新、深刻的解读。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产生一种想要立刻起身前往实地考察的冲动。这本书的图文排版做得非常出色,那些精选的高清照片和细致的拓片对比,极大地弥补了文字的局限性。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对比分析的插图,它们清晰地展示了犍陀罗艺术、笈多艺术与本土风格是如何在云冈这个熔炉中碰撞、融合,并最终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佛教艺术的。文字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听到石匠凿击岩石的声音,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气息。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虚拟的“洞窟”,让遥远的文物仿佛触手可及,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考古新视野

评分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考古新视野

评分

少年英才??不,还是研究的人太少了

评分

图书质量不错,是正品,价格也优惠

评分

少年英才??不,还是研究的人太少了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更加深入了解云冈石窟。

评分

云冈石窟的营造工程 考古新视野

评分

木子足天日月说,真的很不错,好书,值得收藏。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