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详实 论述严谨 图文并茂
清朝陵寝的著名专家徐广源先生, 40余年研究功力撰写,几经修订
清东陵研究及爱好者入门必读著作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清西陵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还有3座后陵。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其建筑形式体现着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嫔、公主、王爷园寝则以绿琉璃瓦或灰布瓦盖顶。清西陵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
清西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另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本书是作者四十多年来研究清朝陵寝的又一部力作。清西陵有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三座,还有大量的陪葬墓。那里山川秀丽,景色优美,“纷郁丽九光之霞,鬰葱翠万年之秀”,堪称难得的风水宝地。作者对清西陵的各陵寝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和解读,匡正了许多影视剧给人的误导,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同时对清西陵的行宫、永福寺、西陵八景也进行了介绍。本书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配备了大量珍贵照片,是了解和研究清西陵不可不读的好书。
徐广源,满族,1946年3月出生,河北省遵化市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从事清朝清陵和后妃的研究。曾任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多年。现为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先后参加过裕陵(乾隆帝陵)地宫、慈禧陵地宫、容妃(香妃)地宫和纯惠皇贵妃地宫的清理工作;亲手找到了容妃(香妃)的头颅骨;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并探视过乾隆帝的诚嫔地宫、康熙帝皇七子淳度亲王允祐的地宫、康熙帝的皇十七子果亲王允礼的地宫等十几座地宫。出版专著有《正说清朝十二后妃》、《正说清朝十二帝陵》、《清皇陵地宫亲探记》、《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大清皇陵秘史》、《大清皇陵探奇》、《溯影追踪—皇陵旧照里的清史》等20部,发表论文60余篇。
前言/ 001
中国皇陵的最后绝唱/ 001
为什么有东陵又有西陵/ 007
清西陵胜地一览/ 013
雍正皇帝的泰陵及后妃陵寝/ 019
◎泰陵的营建和规制/ 021
◎泰陵管理机构和保卫机构的设置/ 049
◎泰陵内葬人物/ 052
◎清朝规制最标准的皇后陵——泰东陵/ 070
◎清朝最长寿最享福的皇太后——孝圣皇后/ 078
◎泰陵妃园寝的营建和规制/ 086
◎泰陵妃园寝内葬人物/ 089
嘉庆皇帝的昌陵及后妃陵寝/ 099
◎昌陵的营建和规制/ 101
◎昌陵礼部、工部、八旗营房的建立/ 123
◎昌陵的树株/ 125
◎昌陵工程侵贪案/ 126
◎昌陵石像生作假案/ 131
◎昌陵竣工不久的一次大修缮/ 133
◎昌陵隆恩殿佛楼陈设物品/ 139
◎旷日持久的昌陵圣德神功碑亭工程/ 141
◎昌陵内葬人物/ 150
◎昌西陵的营建及规制/ 167
◎昌西陵内葬人物/ 177
◎昌陵妃园寝的营建及规制/ 182
◎昌陵妃园寝内葬人物/ 186
道光皇帝的慕陵及其后妃陵寝/ 203
◎不遵祖训,初定吉地王佐村/ 205
◎勉遵祖训,营建宝华峪陵寝/ 208
◎地宫出水,拆陵西迁龙泉峪/ 214
◎慕陵的营建及规制/ 232
◎道光陵为什么叫慕陵/ 251
◎慕陵内葬人物/ 253
◎东陵宝华峪妃园寝/ 280
◎宝华峪妃园寝的一次抢劫案/ 283
◎西陵双峰岫妃园寝/ 285
◎由妃园寝升格的慕东陵/ 289
◎慕东陵内葬人物/ 293
光绪皇帝的崇陵及其妃园寝/ 325
◎崇陵的选址/ 327
◎崇陵的规制及特点/ 339
◎崇陵地宫的随葬品及被盗/ 346
◎梁鼎芬与崇陵/ 349
◎崇陵内葬人物/ 354
◎崇陵妃园寝的营建及规制/ 370
◎崇陵妃园寝的被盗/ 375
……
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清代戏曲改良运动的书籍,内容让我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我对清代戏曲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晚清时期,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和内部社会变革的压力下,知识分子是如何尝试通过革新京剧等传统剧目来启迪民智、唤醒国民意识的。作者详细梳理了谭嗣同、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如何利用舞台作为宣传阵地,将政治理念融入到历史剧、伦理剧中,使得戏曲从单纯的娱乐形式,一跃成为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剧”。书中对剧本的改动、新式舞台布景的应用以及演员表演方式的变化都有详尽的记录,这些具体的变革细节非常生动有趣。尤其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他们如何巧妙地利用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来讽刺时弊,规避审查,这种斗争的智慧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让我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文化艺术工作者是如何将自己的才华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用锣鼓和唱腔,为民族的觉醒擂响了战鼓,展现了文化力量的巨大潜能。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清西陵的书,虽然我手头这本的内容和《清西陵史话》的书名并不直接相关,但它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却同样深刻。这本书侧重于对清代政治体制的演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尤其关注了雍正时期权力的高度集中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奏折、谕旨的反复考证,描绘了一幅权力架构从松散到严密的转变图景。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密折制度”的详细阐述,它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皇帝个人意志得以迅速、无碍地贯彻到地方的利器。书中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方法,让我得以窥见帝王心术的复杂与深沉。读完后,我不再只是将清朝历史视为简单的朝代更迭,而是开始理解在那些宏伟的宫殿和陵寝背后,究竟是怎样一套精密的权力运作系统在支撑着这个庞大的帝国。这种对制度深层逻辑的挖掘,远比单纯的事件叙述更引人入胜,它让我对“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有了全新的体会——任何看似微小的制度设计,都可能在漫长的时间维度里,塑造出历史的走向。这本书的行文流畅,逻辑严密,即便对于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也能被其精妙的论证所吸引,着实是一本能让人在阅读中不断点头称赞的佳作。
评分近期研读了一本探讨清代中后期南方商业发展与海外贸易的书籍,内容之丰富,让人瞠目结舌。这本书没有把焦点放在沿海通商口岸的开设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江浙、闽粤地区那些地方性商帮的形成、运作模式以及他们与地方官府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作者通过梳理大量的商业契约、地方志中的商业记载,还原了“晋商”、“徽商”等势力在资本积累、风险控制和家族传承方面的独到智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用”这一商业伦理的探讨,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背景下,商帮内部高度的互信机制是如何构建和维护的,这简直就是一部古代的企业管理学经典案例。书中详尽地记录了茶叶、丝绸、瓷器等大宗商品的贸易路线图,那些内陆水路和海外航线的交错,展现了清代经济的复杂性和活力。读完后,我深深感到,即便是被视为“闭关锁国”的时期,中国的商业脉络依然在暗流涌动,民间资本的力量不容小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历史的叙事重心从中央权力下沉到了地方经济的毛细血管,让历史的肌理显得更加丰满和有弹性。
评分我最近手边有一本关注清代园林艺术与哲学思想结合的书籍,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因为它探讨的不是冰冷的建筑结构,而是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精神世界的关系。这本书主要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着重阐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核心美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叠石、理水、花木配置等具体手法实现的。作者援引了大量的诗词典故,将造园艺术提升到了文人修身养性的哲学高度。比如,书中对“借景”手法的剖析就极其到位,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去捕捉远处的山光水色,实现空间的无限延伸,这背后蕴含的是道家“虚实相生”的辩证思想。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曲径通幽的画廊之中,感受着移步换景带来的心境变化。这种书籍的魅力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慢”下来,去体会那些被快节奏生活所忽略的细节和意境。它不仅仅是一本艺术鉴赏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环境来调整内心秩序的指南书,对于寻求内心平静的人来说,非常有启发性。
评分我最近淘到的一本关于清代服饰文化的书籍,可以说是打开了我认识那个时代生活美学的一扇窗。这本书的重点完全不在于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聚焦于康乾盛世时期,社会各个阶层在衣着上的讲究与细节。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不同场合、不同等级的服饰形制,比如那繁复的朝服、吉服和常服之间的细微差别,每一种刺绣的花纹、所用的材质,甚至配饰的摆放位置,都蕴含着严格的礼制要求。书中的插图极其精美,彩绘还原度非常高,让我仿佛能亲手触摸到那些丝绸的质感和金线的厚度。特别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服饰在民间和宫廷之间的互动与影响,比如某些民间流行的元素是如何被宫廷采纳并加以“官方化”的。这种从“物”的角度切入历史的写法,非常新颖且直观。通过这些衣料和针脚,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秩序、等级和审美的高度统一追求。比起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这种对日常生活物质载体的细致描摹,反而更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真实感,它让我意识到,一个王朝的兴衰,也体现在它为子民制定的每一寸衣料的纹路之中。
评分先阅读本书再开车去实地
评分作者多年力作的再版,此书为页下注形式,必备之书。
评分物有所值,值得拥有。
评分储备 还没看 应该不错的
评分先阅读本书再开车去实地
评分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评分图书不错哦,好图书,京东的老用户,很好总之东西图书很好,京东物流一如既往地快!
评分清东陵研究及爱好者入门必读著作
评分不错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