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画报 文献全集 卷一 《晋察冀画报》第1-13期

晋察冀画报 文献全集 卷一 《晋察冀画报》第1-13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志民 编
图书标签:
  • 晋察冀画报
  • 抗战画报
  • 历史画报
  • 文献
  • 抗日战争
  • 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画报
  • 珍贵史料
  • 地方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ISBN:97875179034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4160
包装:平装
开本:12开
出版时间:2015-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44
字数: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近日,带孩子参加北京市小学生的网上夏令营活动,给孩子重温讲述抗日小英雄王二小(原型实名阎福华)和雨来的故事,意外的发现原来他们的故事都发生在晋察冀地区,也正是个人今年负责的这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众多报道的发生地。王二小和雨来们用生命保护了晋察冀边区的军政干部和老乡,而《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中的13期《晋察冀画报》和画报社的众多出版物和相关资料等则实证了更多晋察冀地区当年军民共同抗战的人民战争史。

内容简介

  《晋察冀画报 文献全集 卷一 <晋察冀画报>第1-13期》是继《晋察冀画报》自1942年创刊到1948年完成历史使命之后的一次集中原貌重现。全书收录影印《晋察冀画报》全部13期内容,亦将画报13期目录单独抄录并辅以英文翻译,令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每期画报的具体内容。与此同时,编者还从13期画报(其中9-10期为合刊)中各选择一幅刊发过的照片单独呈现,清晰的画质呈现对照斑驳的老画报,将读者跨越时空带入那段峥嵘岁月。卷2《晋察冀画报》出版物,则对《晋察冀画报》的重要出版物进行了首次集中原貌呈现。全书收录画报社编辑出版的诸多旬刊、半月刊、月刊、季刊、画刊、时事专刊、时事增刊、号外,以及《毛主席近影集》《摄影新闻》等。卷3《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收集了晋察冀画报社的诸多文献史料,包括画报社油印版内部刊物《摄影网通讯》的全部17期内容,还包括当年的摄影教材、学习记录,指令公函,往来信函,画报社活动照片以及画报社大事记等信息。诸多史料的汇集得益于画报社家属后代的大力支持,得益于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等组织和机构的无私配合。
  整套《晋察冀画报文献全集》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图书,文集自2014年8月启动编辑,历时一年,经不断补充完善而成。文集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

作者简介

  石志民,知名摄影家、策展人,从事专业摄影逾40年。1985年他从就职的新华社到美国留学,在美国取得艺术硕士(MFA)学位,并在美国从事专业摄影和摄影研究逾18年。他曾编著出版了《挑战沙龙——探寻摄影大师的足迹》《时装摄影——风潮·风情·风格》等书籍;曾为中国主流摄影报刊撰写过“数码摄影及其发展趋势”(1998),“建立中国的摄影作品收藏市场”(2002),“中国摄影应警惕的三个误区”(2006),“中国离摄影大国有多远”(2010)等文章,对中国摄影发展状态有很强的针对性。
  石志民1991年在纽约建立了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他曾被武夷山国际摄影节,桂林国际摄影节和上海国际摄影周等多个国际摄影节聘为策展人。也曾任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大连医学院影像艺术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客座教授。

内页插图

目录

卷1 《晋察冀画报》第1-13 期
《晋察冀画报》第1 期(1942 年7 月7 日)
《晋察冀画报》第2 期(1943 年1 月20 日)
《晋察冀画报》第3 期(1943 年5 月10 日)
《晋察冀画报》第4 期(1943 年9 月20 日)
《晋察冀画报》第5 期(1944 年3 月30 日)
《晋察冀画报》第6 期(1944 年8 月30 日)
《晋察冀画报》第7 期(1944 年11 月30 日)
《晋察冀画报》第8 期(1945 年4 月30 日)
《晋察冀画报》第9、10 期(1945 年12 月)
《晋察冀画报》第11 期(1947 年10 月)
《晋察冀画报》第12 期(1947 年12 月)
《晋察冀画报》第13 期(1947 年12 月)

卷2 《晋察冀画报》出版物
《晋察冀画报/ 时事专刊》(1942 年3 月20 日)
《晋察冀画报/ 增刊》
第1 期(1944 年1 月28 日)
第2 期(1944 年3 月8 日)
第3 期(1945 年9 月15 日)
《晋察冀画报/ 月刊》
第2 期(1945 年6 月30 日)
第3 期(1945 年7 月30 日)
《摄影新闻》
第1 期(1945 年10 月9 日)
第2 期(1945 年10 月13 日)
第3 期(1945 年10 月15 日)
第4 期(1945 年10 月27 日)
《晋察冀画报/ 旬刊》
第1 期(1945 年12 月9 日)
第2 期(1945 年12 月13 日)
第3 期(1945 年12 月29 日)
第4 期(1946 年1 月9 日)
第6 期(1946 年1 月29 日)
《毛主席近影集》(1945 年12 月22 日)
《晋察冀画报/ 号外》
第1 期(1946 年8 月15 日)
第2 期(1946 年8 月25 日)
第3 期(1946 年8 月27 日)
第4 期(1946 年9 月8 日)
《晋察冀画报/ 半月刊》
第1 期(1946 年8 月30 日)
第2 期(1946 年9 月15 日)
《晋察冀画报/ 丛刊》
第1 期(1946 年3 月)
第2 期(1946 年3 月)
第3 期(1946 年5 月)
第4 期(1946 年7 月)
《晋察冀画刊》
第1 号(1946 年12 月30 日)
第2 号(1947 年1 月15 日)
第3 号(1947 年3 月15 日)
第4 号(1947 年3 月30 日)
第5 号(1947 年4 月15 日)
第6 号(1947 年4 月22 日)
第7 号(1947 年4 月30 日)
第8 号(1947 年5 月3 日)
第9 号(1947 年5 月8 日)
第10 号(1947 年5 月15 日)
第11 号(1947 年5 月20 日)
第12 号(1947 年5 月30 日)
第13 号(1947 年6 月15 日)
第14 号(1947 年6 月30 日)
第15 号(1947 年7 月10 日)
第16 号(1947 年7 月15 日)
第17 号(1947 年7 月25 日)
第18 号(1947 年7 月30 日)
第19 号(1947 年8 月5 日)
第20 号(1947 年8 月15 日)
第21 号(1947 年8 月20 日)
第22 号(1947 年8 月25 日)
第23 号(1947 年8 月30 日)
第24 号(1947 年9 月7 日)
第25 号(1947 年9 月14 日)
第26 号(1947 年9 月28 日)
第27 号(1947 年10 月7 日)
第28 号(1947 年10 月14 日)
第29 号(1947 年10 月21 日)
第30 号(1947 年11 月7 日)
第32 号(1947 年11 月28 日)
第33 号(1947 年12 月28 日)
第34 号(1948 年1 月21 日)
第35 号(1948 年1 月28 日)
第36 号(1948 年2 月21 日)
第37 号(1948 年3 月14 日)
第38 号(1948 年3 月21 日)
第39 号(1948 年3 月28 日)
第40 号(1948 年4 月7 日)
第41 号(1948 年4 月21 日)
第42 号(1948 年4 月28 日)
第43 号(1948 年5 月7 日)
第44 号(1948 年5 月28 日)
《晋察冀画报/ 季刊》(1947 年3 月)

卷3《晋察冀画报》文献史料
《摄影网通讯》
第1 期(1947 年8 月1 日)
第2 期(1947 年8 月15 日)
第3 期(1947 年9 月1 日)
第4 期(1947 年9 月15 日)
第5 期(1947 年9 月23 日)
第6 期(1947 年10 月1 日)
第7 期(1947 年10 月8 日)
第8 期(1947 年10 月18 日)
第9 期(1947 年10 月25 日)
第10 期(1947 年11 月2 日)
第11 期(1947 年11 月12 日)
第12 期(1947 年11 月20 日)
第13 期(1947 年11 月28 日)
第14 期(1947 年12 月15 日)
第15 期(1947 年12 月30 日)
第16 期(1948 年1 月3 日)
第17 期(1948 年2 月15 日)
相关资料
教材及学习记录等
指令公函等
往来信函
会议记录
其他资料
画报社活动图片
画报社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序言


史海拾贝:中国近代报刊与政治宣传研究 ——聚焦 1937-1949 年间抗日根据地宣传图文的独特视角 本书并非对特定期刊的汇编,而是立足于中国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对一系列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军事斗争、民众生活以及意识形态传播的珍贵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分析与研究的学术专著。全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主要宣传刊物的内容构成、视觉语言、编辑策略及其政治意图的深入剖析,构建起一个理解晋察冀、陕甘宁、山东等各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宣传体系的综合框架。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文献生态 本研究首先详细勾勒了 1937 年至 1949 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极其艰苦的物质条件下,如何建立和运营其宣传阵地。这部分内容将重点探讨根据地作为“国中之国”的特殊政治环境,如何影响了报刊的生产与发行。我们考察了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如木刻、石印、土法油印)如何塑造了宣传材料的视觉特征,并分析了受众群体的差异性——从前线作战部队到后方工农群众——对内容选择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要求。 特别地,我们将对同期存在于国统区、沦陷区以及不同根据地的宣传媒介进行对比研究。这有助于凸显抗日根据地宣传刊物在服务于“统一战线”和动员民众方面的独特性与艰巨性。 第二部分:政治叙事与意识形态构建 本书的核心章节聚焦于这些宣传刊物所承载的政治叙事策略。我们细致考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念是如何在图文报道中被具体化和日常化的。这包括: 1. “敌我”形象的塑造: 深入分析日军“残暴性”与国民党“消极抗战”的形象构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化叙事模板。研究中运用了符号学分析方法,探讨特定服饰、动作和场景在构建正面形象中的作用。 2. 模范人物的树立: 详尽梳理了根据地宣传中典型人物(如劳动英雄、模范党员、抗日模范家庭)的“人设”构建过程。这些人物报道不仅是鼓舞士气,更是为根据地社会秩序和生产模式提供可供模仿的典范。 3. 文化动员的策略: 研究如何将复杂的政治口号和抗战方针,转化为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文艺形式,如秧歌剧、连环画、民间故事的改编等,以实现对底层民众的有效文化渗透。 第三部分:视觉语言的革命与传播效能 区别于传统的新闻报道,抗日根据地刊物在视觉传达上具有显著的实验性和战斗性。本部分将专门探讨宣传画、漫画、摄影在这些刊物中的核心地位: 木刻艺术的崛起: 详细分析以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如何被应用于时事宣传。考察如[某著名画家的名字,如彦涵、李桦等]在根据地的创作实践,以及他们如何用强烈的明暗对比和粗犷的线条来表达抗战的紧迫感和民众的坚韧力量。 摄影的纪实与建构: 分析早期根据地摄影师如何克服器材限制,捕捉关键历史瞬间。研究照片在报道军事胜利、灾难救援和生产劳动中的表现手法,以及后期如何通过剪辑和配文来“建构”特定的历史真实。 版面设计的实战性: 探讨在资源匮乏条件下,如何通过信息层级的划分、标题的醒目程度以及图文布局的张弛有度,确保宣传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被快速吸收和理解。 第四部分:社会生活与根据地建设的镜像 除了直接的政治宣传,这些文献集也为我们研究根据地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窗口。我们考察了刊物中关于土地改革、识字扫盲、妇运工作、以及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报道: 经济与生产的记录: 分析刊物如何报道“自力更生”的生产运动,记录军民在物资匮乏下如何组织纺织、耕种、和小型工业。这些记载为理解根据地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态提供了直接证据。 民俗与现代性的张力: 研究宣传如何介入传统乡村生活,倡导移风易俗,例如反对迷信、推广新式婚姻等。这部分揭示了在战争年代,意识形态如何渗透到最细微的家庭和社区层面。 结论:历史的厚度与研究的价值 本书总结了抗日根据地宣传刊物作为一种独特的“大众传播艺术”的实践意义。它不仅是研究中共历史和军事史的重要一手资料,更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视觉文化、政治传播学和民族主义建构的经典案例。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系统挖掘,我们得以更全面、更立体地理解中国革命的复杂动力与文化支撑。 本书适合历史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史以及政治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以及对中国抗战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深入研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地留意了一下这套全集的编纂说明,它清晰地表明了收录的是《晋察冀画报》创刊早期的全部内容,从第1期到第13期,这个跨度本身就很有意思。这意味着我将能观察到这份画报在创办初期是如何摸索定位、确立风格和报道重点的。一家宣传媒体的早期形态,往往最能体现其创始团队的初衷和面临的初期挑战。我脑子里已经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早期的编辑们,也许是在简陋的条件下,用有限的资源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去记录那些需要被铭记的故事。这些早期内容,可能在视觉冲击力上不如后来的成熟作品,但其内在的质朴和急迫性,反而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我特别想对比一下不同期号之间,报道题材的变化,看看随着战局和根据地建设的发展,画报的重点是如何调整的。这不光是看历史,更是学习一份重要宣传工具的“生长轨迹”。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视觉文化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对这套全集里可能包含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充满了好奇。晋察冀边区地处华北腹地,其艺术风格必然融合了地域特色和革命现实主义的元素。我预想其中会有大量关于生产劳动、军民联防、英雄模范事迹的场景描绘。这些艺术作品的构图、用光、人物神态的刻画,都是研究当时艺术思潮的绝佳样本。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日常生活的记录——哪怕只是一个农户的灶台,一个战士的午休片刻,这些“不经意”的画面,往往比那些精心摆拍的“摆拍”更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真实的精神面貌。我希望这套全集能够完整、清晰地呈现这些视觉信息,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瞬间,去体会“艺术为政治服务”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具体实践。

评分

我对这套画报的阅读策略,可能和纯粹的历史研究者略有不同。我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一种“情绪的考古”。在那个高压、信息匮乏的年代,一份画报如何构建、引导和安抚大众的情绪?它的色彩运用、标题党式的语言风格(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对胜利和希望的反复强调,构筑了一个怎样的精神世界?我想通过这13期的连续观察,去感受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对未来坚定不移的信念。那种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渗透在每一张劳动照片、每一次英勇事迹报道中的具体体现。这套全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侧身进入那个集体意识最为强大的时代,去理解那种超越了个体生存欲望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如何在视觉和文字的合力下被塑造和强化的。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文化体验。

评分

说实话,仅仅是“全集”这个词,就足够吸引我了。它意味着编辑团队在整理过程中,应该下足了功夫去搜集、校对和整理那些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珍贵原始材料。对于研究人员来说,这种“一站式”的便利是极大的福音,省去了我们自己去淘旧书刊、比对版本的巨大精力。我非常看重这种系统性整理所带来的可靠性。在研究历史文献时,版本问题和内容缺失是最令人头疼的障碍。如果这套《晋察冀画报》的卷一能够做到忠实于原貌,不进行不必要的“净化”或“修改”,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将无可估量。我打算将它作为案头工具书,频繁查阅,比对不同报道之间的侧重点差异,力求还原出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战争年代侧面群像。这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细节的执着,是让这套文献得以流传下去的根本。

评分

这套《晋察冀画报 文献全集》的卷一,光是看到这个名字,就能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装帧和设计吸引住了。那种质感,不是现在流水线上的印刷品能比拟的,带着一种那个时代特有的朴素和坚韧。虽然我还没有仔细翻阅里面的每一页,但仅仅是封面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就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我猜想,这13期画报,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记录,更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军民生活、以及思想文化交汇的一个缩影。我非常期待能从中窥见当年晋察冀边区人民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与斗志的。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文字,想必都凝聚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美学和深刻的意义,这对于研究那个时期的宣传艺术、民众心理乃至当时的政治动态,无疑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我更看重它作为一种“文献”的价值,这种一手材料的真实感,是后来的二手解读无法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