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方 著
图书标签:
  • 唐朝
  • 西州
  • 边疆研究
  • 行政体制
  • 历史学
  • 地方志
  • 政治史
  • 丝绸之路
  • 中亚历史
  • 唐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68107
版次:2
商品编码:113605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8
字数:3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项目《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由《文库初编——近代稀见边疆名著点校及解题》与《文库二编——当代学人边疆研究名著》两部分构成。
  《文库》此次收录的百部著作不但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有较大突破,而且有所创新,填补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空白。
  《文库》的出版体现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国家意志,起到传承历史,服务当代,惠及后人的目的,更能为我国边疆研究、发展与稳定作出贡献。

内容简介

  《中国边疆研究文库:唐西州行政体制考论》主要从西州地方机构、官僚队伍、官吏职掌、官府运作及其制度、少数民族部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这五个方面开展研究,以期探究西州地方行政体制及与内地的异同,揭示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普遍规律和边疆地区的特殊现象。

作者简介

  李方,女。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200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北边疆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西北边疆历史、敦煌吐鲁番文书、墓志。2008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西州都督府(州)、县司机构
第一节 西州都督府与西州政府
一、西州都督府与州政府合署办公的前提
二、不承认合署办公难以解释的两对矛盾现象
三、西州都督府与州政府合署办公的定义及原因
四、西州都督府与州政府合署办公的条件与基础
五、西州与安西都护府的关系及与其他都督府的关系
附:唐开元后期突骑施骚扰西州史实补证
第二节 西州诸县及敦煌县县司机构
一、西州诸县司法司户司兵机构
二、敦煌县司兵机构及其相关问题
附:唐置安西都护府与西域弃置

第二章 西州上佐、兵曹、参军的职掌
第一节 西州上佐的职掌
一、关于上佐代行长官事
二、关于《唐六典》所载上佐的职掌
三、关于出土文书所见西州上佐的职掌
四、上佐职掌小结
第二节 西州兵曹参军的职掌
……
参考文献
后记
《丝绸之路沿线古代都城研究:以粟特与龟兹为例》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丝绸之路沿线古代重要都城——粟特古城和龟兹绿洲——的城市发展、行政结构、经济模式及其在欧亚大陆文明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全书以考古学、历史地理学和文献学为支撑,旨在重构这些绿洲文明的物质面貌与社会形态,揭示其作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点的独特历史价值。 第一部分:粟特古城:商业帝国的中枢与文明的十字路口 粟特,作为中亚历史上一个极具影响力的商业民族,其中心城市的兴衰直接反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脉搏。本部分聚焦于粟特腹地(如索格德、布哈拉周边)的古代城市遗址,侧重于解析其行政体制的演变与城市规划的特点。 第一章:粟特城市群的形成与早期行政结构 本章追溯粟特城市聚落的起源,探讨从部落联盟向成熟城邦过渡的历史过程。我们分析了早期粟特统治者(如“王”或“执政官”)的权力基础,结合楔形文字和波斯-粟特双语文献,厘清了其在萨珊波斯帝国体系下享有的自治权力的性质与范围。重点考察了城市防御体系的构建,以及早期税收和司法体系的初步形态。 第二章:粟特城市经济的运作机制:商业的组织与管理 粟特人是古代世界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本章深入剖析了粟特城市内部的商业组织,特别是行会(如“商队组织”或“宗族贸易网络”)在资源调配、风险共担和对外贸易中的核心作用。研究了城市内部的市场布局、货币流通体系,以及粮食、纺织品等关键物资的储存与再分配机制。通过对出土契约文书的解读,还原了古代商业合同的范式与法律效力。 第三章:粟特城市空间布局与社会阶层分化 本章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对粟特主要城市(如摩罗婆城)的城市规划进行细致描绘。分析了宫殿区、宗教区(袄教、摩尼教寺院)与普通居民区的空间关系,揭示了城市布局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特别关注了贵族府邸的建筑特征及其与行政权力的关联,以及工匠阶层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章:龟兹绿洲:佛教圣地与河西走廊的枢纽 龟兹,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自汉代以来便是连接河西走廊与西域内陆的关键节点。其行政体制深受中原王朝和犍陀罗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政教合一”色彩的治理模式。 第一章:龟兹王权的演变与汉唐治辖下的行政调整 本章梳理了龟兹王国自本土独立到隶属于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的行政变迁。重点分析了汉代“西域长吏”制度下龟兹地方政权的保留程度,以及唐代“安西都护府”体系对龟兹州、县级建制的影响。通过分析《北史》《旧唐书》中关于龟兹官员任免和赋税征收的记载,构建了其不同历史阶段的权力链条。 第二章:佛教寺院与地方治理:政教关系的研究 龟兹是佛教东传的重要门户,寺院不仅是宗教中心,更是地方社会组织的重要力量。本章探讨了龟兹王室对大寺院(如毗沙门寺、释迦寺)的资助政策,以及僧侣在社会救济、教育传播乃至政治咨询方面的实际影响力。分析了寺院所拥有的庄园土地的行政管理权,及其对地方基层治理的渗透。 第三章:龟兹的经济结构:灌溉农业与丝路贸易的平衡 龟兹的生存依赖于其发达的绿洲灌溉系统。本章详细考察了古代龟兹水利工程的组织与维护机制,分析了水权分配的行政管理模式。同时,研究了龟兹在丝绸贸易中的中转地位,考察了其作为物资集散地和手工业制造中心(特别是金属器和纺织品)的行政管理与税收制度。 第三部分:比较视野下的丝路城市治理模式 最后一部分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将粟特与龟兹的城市治理经验置于更广阔的欧亚背景下进行审视。 第一章: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张力 对比粟特城邦在波斯-突厥体系下的半独立状态,与龟兹在汉唐帝国直接管辖下的行政整合过程。探讨了外部宗主国对地方精英阶层的授权与制衡策略,以及地方统治者如何利用宗教或商业优势来维持或扩大其行政自主权。 第二章:遗产的延续与转变 研究粟特文化向回鹘、吐蕃及后突厥地区的扩散,以及龟兹文化在安西都护府解体后,其佛教和都城制度对周边新政权(如于阗、高昌)的影响。本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在不同文明接触带中,如何通过灵活的行政策略和强大的经济动能,维持了数百年间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畅通。 本书特色 本书的特色在于,它避免了传统上将西域历史简单地视为“汉唐附属地”或“外来文化输入地”的片面观点,而是着力于还原粟特和龟兹作为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能动性的古代政治经济实体的面貌,为研究欧亚大陆的早期城市文明和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地图制作水平,绝对是近年来我见过的同类学术书籍中的佼佼者。地图的绘制不仅精确地标示了历史地点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将行政区划的演变叠加在古代的地理背景之上,这对于理解边疆治理的实际操作难度,是至关重要的视觉辅助。很多历史地理问题,只靠文字描述是难以想象的,但有了这些清晰的图示,那些复杂的管辖关系瞬间就立体化了。这说明作者和绘制团队在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专业与美观的统一,让读者在阅读枯燥的文本时,也能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和启发。

评分

初翻这本书的章节结构,我注意到作者对史料的运用采取了一种非常系统化的分类处理方式,这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同类型的史料——官方奏折、地方志、甚至是一些零散的碑刻文字——都被巧妙地整合到论证体系中,形成了多维度的证据链。这种不拘泥于单一史源的广博视野,使得书中的论断看起来非常具有说服力。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某一特定时期地方官员任免制度的论述部分,那段文字的逻辑推进严密,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时决策者的案前,亲眼目睹了权力运行的复杂性。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考证完美结合的笔法,是真正的高水平学术表现。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古籍韵味扑面而来,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每一页,但仅仅是浏览目录和一些章节的小标题,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细致。特别是那些引文和注释的编排方式,清晰明了,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历史研究者,但对古代边疆治理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切入点,让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历史的脉络。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往往也预示着内容的扎实,期待它能带给我一次愉快的阅读之旅,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审美上的享受,都不应打折扣。

评分

从整体风格来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气质,它不追求时髦的理论包装,而是老老实实地扎根于史料。行文用词虽然考究,但绝不卖弄学问,保持了学术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真正的深度研究,需要的不是花哨的辞藻,而是对事实的精准把握和对历史逻辑的忠实还原。这本书更像是放置在一个历史书架上,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滋味的“陈年佳酿”,它不会喧哗地吸引眼球,但一旦被认真对待,它所蕴含的知识价值将是长久且丰厚的,绝对值得反复翻阅和深入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简直就是一篇精彩的“作者心路历程”独白,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探索精神,非常能感染人。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的理论,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勾勒出研究的起点和难点。读完序言,我对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梳理出清晰的思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叙事性的开篇,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迅速抓住核心关切点。它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专著,更像是一位资深学者在向我们展示他如何“重建”一段被遗忘的行政图景,这种代入感是很多枯燥的史学著作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