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新语校注(繁体竖排版)

新编诸子集成:新语校注(繁体竖排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利器(撰) 著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先秦
  • 古籍
  • 国学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校注
  • 繁体
  • 竖排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6898
版次:2
商品编码:110656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编诸子集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1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编诸子集成:新语校注(繁体竖排版)》12篇是汉初思想家陆贾的代表作,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发生过一定影响。但前人为之作注的极少,已有注本亦很简略。《新编诸子集成:新语校注(繁体竖排版)》作者网罗前人校勘注释成果,并出以己见。书后附录《新语》佚文和《楚汉春秋》佚文以及前人对陆贾及《新语》的评论、考证等有关材料。是现存各本中材料最丰富、最具参考价值的。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卷上
道基第一
术事第二
辅政第三
无为第四
辨惑第五
慎微第六

卷下
资质第七
至德第八
怀虑第九
本行第十
明诫第十一
思务第十二

附录一 新语佚文
附录二 楚汉春秋佚文
附录三 书录
附录四 史记汉书陆贾传合注

精彩书摘

固稍知重儒术,既列其书于儒,又赞身名俱荣,爵优于郦、娄、建、通辈。贾固有以致之哉!故知人不可以无所见,有所见,必不能掩矣。先儒议其逆取顺守之说,及秦虽行仁义,不可及者。秦、汉辨士,岂足及此?要之,亦爵高帝既定天下而言之耳。其书亦不复见此论,岂迁以己见文饰其说而致然欤?若其两使南粤,调和平、勃,以平诸吕,自为大有功于漠,其识见议论,非惟椎埋屠狗之辈所不及,而一时射利卖友、采芝绵蕞之徒,亦岂可企哉?其书所论亦正,且多崇俭尚静等语,似亦有放文、景、萧、曹之治者。但无段落条理,如先儒所论贾谊之失,自是当时急于论事,动人主听,不暇精择浑融,观迁谓其「每奏一篇,帝辄称善」,其称新语,又出于他人,可见其随时论奏,非若后世之著述次第成一家言也。其所分篇目,则固所称「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奏之」者,必非其所自定。然其言既与迁传合,而篇次至于今不讹,且雄伟粗壮,汉中叶以来所不及,其为真本无疑。秦、汉之书传于今,无讹妄如此者,良亦鲜哉!方久承平既久,文章焕兴,有识者或病其过于细而弱也,故往往搜秦、漠之佚书而梓之。然辨鉴未精,以伪爵真,则害道坏教亦有之矣。予窃病焉。适过桐乡,访宗合族,而得其令莆阳李君梓是书见呩。予素闻李君学博意诚,履朴守谦,而敏于政事;今观是,益可见其见之明而择之精也,乐书其首。君名廷梧,字仲阳,以己未进士,来已二年,此又仕优而学之一端云。皇明弘治壬戌岁(十五年)日长至,翰林国史修撰儒林郎华亭钱福序。(据李廷梧本、程荣本)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jd活动的时候,把这套快买全了,不错

评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养成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习惯,你的一生就会受用无穷。事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多彩,爱情的幸福美满,身心的健康快乐等等,总之,生活工作中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学习当中。也许你仅仅把在学校,从书本上的学习当成学习了,但实际上那只是人生学习旅程的一部分。处处留心,培养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你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灵,增长见识,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也就会更为理解。 其实,书对人的影响是逐步逐步积累的,就我的读书经验来说,一本书或是几本书对你影响深远那说明你读的书还不够多,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说每本书里都有你值得吸收的东西,慢慢的,书读得多了,就会产生一种量变到质变的情况,书读得多了,才能有比较,才能升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呀!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看来,读书很重要。读书可以让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可以让我们开阔眼界,还可以使人进步。 当我看到[SM]的标题时,我就决定买下来,[ZZ]的书每一本我都很喜欢,大家可以先看下这本书的简介![BJTJ][NRJJ][QY]从这里面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多么优秀的书!所以我立马就下单购买了,前一天下午下单的,第二天上午就收到了,物流速度那是一个赞!快递员的态度也很好,到之前先短信通知的!书收到后打开包装,外面是有塑封的,看起来很赶紧全新的,赞一个!拆开塑封,纸张摸着很舒服,再赞一个,正版的就是不一样,很喜欢!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读书的感觉真好:   当读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增加谈资时,书便会给心态平和的读书人带来无法比拟的快乐。   若作者怀着一片真情在倾诉,那读者就是有幸的听众。读者与作者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关系,不会有下对上的卑躬屈膝,也不会有宗教式的疯狂热烈。作者以真诚谱写文字,读者若真正读懂了作者,他们就成为了知己--读书更像是一种交谈,被吸引只因为心灵的魅力。正因为这种单纯与真诚,只要一个小小的空间,捧起一本好书就拥有了一分绝美的心境。   不论是读历史的厚重还是生活的轻松,生命的苦难还是自然的感悟,一首诗还是一个故事,当你的视线与文字相遇时,就是一种缘分。因为真心,没有所谓的深刻浅薄、智慧愚钝。正像黛玉所说的:“我是为了我的心。”读书也是为了自己的心。抛却了世俗的虚伪,生命充实,快乐。 闲坐无事时,总爱幻想坐拥书城的感觉。索性用我的画笔描绘幸福的未来:一个绝美的室外桃园,梧桐飘飞,满地金黄。一切爱书的人,可以在此读书品茗,谈书及书里书外的世界。于是,书使人心中有梦;于是,人间有爱。

评分

考汉书儒林传:“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邱伯,受诗。”又一云:“申公以诗、春秋授,而瑕邱江公尽能传之。”又一云:“瑕邱江公受谷梁春秋及诗于鲁申公。“楚元王交传:“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邱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夫谷梁家始自江公,而江公受之申公,申公受之浮邱伯,浮邱伯为孙卿门人,今荀子礼论、大略二篇具谷梁义,则荀卿谷梁之初祖也。荀卿晚废居楚,陆生楚人,故闻谷梁义欤?盐铁论:“包邱子与李斯俱事荀卿。”本书资贤篇:“鲍邱之德行,非不高于李斯、赵高也,然伏隐于蒿庐之下,而不录于世。”鲍邱即包邱子,即浮邱伯也。楚元王传注:“服虔曰:“浮邱伯,秦时儒生。”陆生盖尝与浮邱伯游,故称其德行,或即受其谷梁学欤?辨惑篇说夹谷之会事,与谷梁定十年传大同。至德篇说齐桓公遗高子立僖公事,本谷梁闵二年传。怀虑篇言鲁庄公不能存立子纠,亦本谷梁庄九年传。可征陆生乃谷梁家矣。故所述楚汉春秋,向、歆入之春秋家。但辅政篇说郑儋归鲁,至德篇说臧孙辰请籴,明诫篇说卫侯之弟鲓出奔晋,今谷梁传无此义。道基篇所引传曰:“仁者以治亲,义者以利尊。”今谷梁传亦无此二语。彦升案:谷梁之着竹帛,虽不知何时,而出自后师。陆生乃亲受之浮邱伯者,实谷梁先师。古经师率皆口学,容有不同,如刘子政说谷梁义,亦有今传所无者,可证也。或乃以谷梁传为贾所不及见,既昧乎授受之原,且亦不检今传文矣。本传言“时时前说称诗、书”,而本书多说春秋,谷梁微学,籍以存焉。论语、孝经亦颇见引,盖所谓“游文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者,生书有以当之。

评分

新编诸子集成的书很不错,最近也开始出精装本了

评分

值得一读。值得一读。

评分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前合作的成果,1959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简称“中华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身)出版,1962年又重印过一次。因为历史原因,当时刊行的校点本上并没有蒋、章二师的署名,仅在“出版说明”里简略地提及“采用蒋天枢先生校本,加以勘正”。

评分

观点独特,一家之言。中国学者撰写的性学报告,中国古代性学博大精深,在世界性学中独树一帜,本书首次披露了诸多鲜为人知的中国古代房中秘学。

评分

经典名著,值得拥有阅读,建议大家多学点国学

评分

在京东买书要有些书籍的基本知识,现在的书与古书不同路。书籍的历史和文字、语言、文学、艺术、技术和科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最早可追溯于石、木、陶器、青铜、棕榈树叶、骨、白桦树皮等物上的铭刻。将纸莎草用于写字,对书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纸草书卷的出现,是最早的埃及书籍雏形。纸草书卷比苏美尔、巴比伦、亚述和赫梯人的泥版书更接近于现代书籍的概念。 中国最早的正式书籍,是约在公元前 8世纪前后出现的简策。西晋杜预在《春秋经传集解序》中说:“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这种用竹木做书写材料的“简策”(或“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将竹木削制成狭长的竹片或木片,统称为简,稍宽长方形木片叫“ 方”。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叫“策”(册)又称为“简策”,编缀用的皮条或绳子叫“编”。 中国古代典籍,如《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国语》、《史记》以及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公元前 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加以改进制成蔡侯纸(公元105)之后,纸张便成为书籍的主要材料,纸的卷轴逐渐代替了竹木书、帛书(缣书)。中国最早发明并实际运用木刻印刷术。公元 7世纪初期,中国已经使用雕刻木版来印刷书籍。在印刷术发明以前,中国书籍的形式主要是卷轴。公元10世纪,中国出现册叶形式的书籍 ,并且逐步代替卷轴,成为世界各国书籍的共同形式。 公元11世纪40年代,中国在世界上最早产生活字印刷术,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东到朝鲜、日本,南到东南亚各国,西经中近东到欧洲各国,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人类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14世纪,中国发明套版彩印。15世纪中叶,德国人J.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活字印刷术加快了书籍的生产进程,为欧洲国家所普遍采用。15~16世纪,制造了一种经济、美观、便于携带的书籍;荷兰的埃尔塞维尔公司印制了袖珍本的书籍。从15~18世纪初,中国编纂、缮写和出版了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性质和丛书性质的出版物── 《永乐大典》、 《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18世纪末,由于造纸机器的发明,推动了纸的生产,并为印刷技术的机械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印制插图的平版印刷的出现,为胶版印刷打下基础。19世纪初,快速圆筒平台印刷机的出现,以及其他印刷机器的发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书籍生产的不断增长的要求。 历史进程 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纸莎草纸所制的书。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时期的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的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著书籍的应用。直到15世纪谷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随著网络的普及书已经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三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状况,知道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形,读到优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这一切,都有赖于古代的书籍。 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于商代,是用竹子和木头做的。竹子和木头是常见并容易得到的东西,在造纸和印刷术发明之前,缺少合适的书写材料,人们就把竹子和木头削成狭长的小片,用毛笔在上面写字。用竹子削成的狭长小片叫“竹简”,用木头削成的叫“木简”,它们统称为“简”。简上通常只写一行字,如果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重写,所以古代把删改文章叫“删削”,这个词一直沿用至今。书籍开本有大有小,古代的简也有长有短,最长的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写一部书要用很多简,把这些简编连起来就成为“册”。编册多用麻绳,也用丝绳(称“丝编”)或皮条(称“韦编”)。古书中提到的“韦编三绝”,说的就是著名思想家孔子,因为经常阅读《易经》,把编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一册书根据简的长短决定用几道编,一般用二、三道编,多的用四、五道编。表示书的数量的“册”字,便是一个象形字,很像绳子把一根根简编连起来的样子。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人们已经普遍用竹木简做书籍。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过写在丝织上的书--“帛书”,帛书比竹木简书轻便,而且易于书写,不过丝织品价格昂贵 ,所以帛书的数量远比竹木简书为少。东汉又出现了纸书,纸书轻便、易于书写,价格比较便宜,深受人们欢迎。以后纸书便逐渐流传开来,到了晋朝,纸书完全取代了竹木简书和帛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