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国学常识的入门读物
本书讲述内容为国学核心知识,包括国学典籍、佛学、儒学、艺术等等,讲述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初学国学者阅读本书,能轻松领略国学之美,掌握国学之精髓。
★ 国学大师出品,值得珍藏的国学经典
《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作者朱自清、胡适、梁启超、李叔同皆为造诣精深的国学大师,大师通论国学以及论述国学入门、国学典籍及国学主要思想流派,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国学常识。这些经典历久弥新,值得每一个时代的人去品味。因此,这本书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和典藏价值。
★ 数百万人受益的国学精粹
《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一书萃取国学之精华,是一本国学启蒙佳作,更是连接炎黄子孙的心灵之桥。真正的经典,人人都能受益。
相关类图书推荐:
《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大师写给普通读者的国学入门读物,作者朱自清、胡适、梁启超、李叔同等皆为造诣精深的国学大师。《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介绍了国学典籍、儒学、佛学、艺术等国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国学常识。
通读本书,读者不仅能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一鸟瞰式的概览,也能对儒家、佛法、中国传统艺术有相当之了解。《说文解字》《周易》是什么样的书?儒家是殷商士族的后裔?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有什么异同?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怎样欣赏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篆刻艺术……透过国学大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你对国学将有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为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国学,本书还配有精美插图。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一职。作为学者,朱自清以国学经典、古诗赏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独特的视角,介绍华夏民族文化中的菁华,在诗歌理论、古典文学等方面研究上都成绩非凡。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的学术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他运用他所推崇的“科学方法”,开展国学研究和“整理国故”,是现代国学研究的领军人物。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广东新会人,著名学者、政治家。作为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大师,他不仅为国人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文化思想,在国学研究领域,也成就斐然,与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并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李叔同(1880-1942),号弘一,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他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国学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领域的创作、研究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均有卓绝之贡献。
胡适:
国学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
朱自清: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梁启超:
关于国学文献的整理、研究,这是一个浩博、繁难而又有趣的工作,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祖宗世世代代的工作,为全人类积累下了一大笔遗产;以现存的史料而言,一字一句都有着极宝贵的史料。我们要运用知识把这座丰富的矿藏开采出来。
李叔同:
自古仁人志士,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治心,可谓是智慧通达。
1 代序 为什么要读国学
经典常谈
序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说儒
一 “儒”的三种含义
二 儒的来历
三 儒的生活
四 孔子的应运而生
五 孔子对儒的改造
六 儒与道、墨
说佛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佛陀时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纲要
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
艺海泛舟
浅谈国画
浅谈书法
浅谈篆刻
战国策》第八
春秋末年,列国大臣的势力渐渐膨胀起来。这些大臣都是世袭的,他们一代一代聚财养众,明争暗夺了君主的权力,建立起自己的特殊地位。等到机会成熟,便跳起来打倒君主自己干。那时候各国差不多都起了内乱。晋国让韩、魏、赵三家分了,姓姜的齐国也让姓田的大夫占了。这些,周天子只得承认了。这是封建制度崩坏的开始。那时候周室也经过了内乱,土地大半让邻国抢去,剩下的又分为东、西周;东、西周各有君王,彼此还争争吵吵的。这两位君王早已失去春秋时代“共主”的地位,而和列国诸侯相等了。后来列国纷纷称王,周室更不算回事;他们至多能和宋、鲁等小国君主等量齐观罢了。
秦、楚两国也经过内乱,可是站住了。它们本是边远的国家,却渐渐伸张势力到中原来。内乱平后,大加整顿,努力图强,声威便更广了。还有极北的燕国,向来和中原国家少来往;这时候也有力量向南参加国际政治了。秦、楚、燕和新兴的韩、魏、赵、齐,是那时代的大国,称为“七雄”。那些小国呢,从前可以仰仗霸主的保护,做大国的附庸;现在可不成了,只好让人家吞的吞,并的并。算只留下宋、鲁等两三国,给七雄当缓冲地带。封建制度既然在崩坏中,七雄便各成一单位,各自争存,各自争强,国际政局比春秋时代紧张多了。战争也比从前严重多了。列国都在自己边界上修起长城来。这时候军器进步了;从前的兵器都用铜打成,现在有用铁打成的了。战术也进步了。攻守的方法都比从前精明;从前只有兵车和步卒,现在却发展了骑兵了。这时候还有以帮人家作战为职业的人。这时候的战争,杀伤是很多的。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可见那凶惨的情形。后人因此称这时代为战国时代。
在长期混乱之后,贵族有的做了国君,有的渐渐衰灭。这个阶级算是随着封建制度崩坏了。那时候的国君,没有了世袭的大臣,便集权专制起来。辅助他们的是一些出身贵贱不同的士人。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当时国际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做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游说之士既然这般重要,所以立谈可以取卿相;只要有计谋,会辩说就成,出身的贵贱倒是不在乎的。
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这时候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合纵派的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是张仪,他们可以代表所有的战国游说之士。后世提到游说的策士,总想到这两个人,提到纵横家,也总是想到这两个人。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
苏秦起初也是连横派。他游说秦惠王,秦惠王老不理他;穷得要死,只好回家。妻子、嫂嫂、父母,都瞧不起他。他恨极了,用心读书,用心揣摩;夜里倦了要睡,用锥子扎大腿,血流到脚上。这样整一年,他想着成了,便出来游说六国合纵。这回他果然成功了,佩了六国相印,又有势又有钱。打家里过的时候,父母郊迎三十里,妻子低头,嫂嫂爬在地下谢罪。他叹道:“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真是少不得的!”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后来果然做了秦国的相;苏秦死后,他也大大得意了一番。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这正是战国策士的心思。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这需要技巧,《韩非子·说难篇》专论这个。说得好固然可以取“金玉锦绣”和“卿相之尊”,说得不好也会招杀身之祸,利害所关如此之大,苏秦费一整年研究揣摩不算多。当时各国所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原不外战争和诈谋;但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不可少的。
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 。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真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真难得呢 。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三—前二○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参考资料】
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第二册(清华大学讲义排印本)。
为什么要读国学
我想,一个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中国人,对于本国极重要的几部书籍,内中关于学术思想者若干种,关于历史者若干种,关于文学者若干种,最少总应该读过一遍。但是,生当今日而读古书,头一件,苦于引不起兴味来;第二件,苦于没有许多时间向浩如烟海的书丛中埋头钻研;第三件,就令耐烦费时日勉强读去,也苦难得其要领。因此,学生们并不是不愿意读中国书,结果还是不读拉倒。
想救济这种缺点,像“要籍解题”或“要籍读法”一类书,不能不谓为适应于时代迫切的要求。我这几篇虽然没有做得好,但总算在这条路上想替青年们添一点趣味,省一点气力。我希望国内通学君子多做这类的作品,尤其希望能将我所做的加以是正。例如钱先生新近在《清华周刊》发表的《论语解题及其读法》之类。同时我也要鞭策自己在较近期内对于别的要籍,能再做些与此同类的工作。
诸君对于中国旧书,不可因“无用”或“难读”这两个观念,便废止不读。有用、无用的标准本来很难确定。何以见得横文书都有用,线装书都无用?依我看,著述有带时代性的,有不带时代性的。不带时代性的书,无论何时都有用。旧书里头属于此类者确不少。
至于难读、易读的问题呢,不错,未经整理之书确是难读,读起来没有兴味或不得要领,像是枉费我们的时光。但是,从别方面看,读这类书,要自己用刻苦工夫,披荆斩棘,寻出一条路来。因此可以磨练自己的读书能力,比专吃现成饭的得益较多。
所以我希望好学的青年们最好找一两部自己认为难读的书,偏要拼命一读,而且应用最新的方法去读它。读通之后,所得益处,在本书以内的不算,在本书以外的还多着哩。
(本文原为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自序,
标题系编者所加。有删节。)
这本《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真是太棒了!我之前对国学一直有点敬而远之,觉得它离我们现代生活太遥远,内容也太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论语》、道家思想、诗词歌赋、古代哲学等等,都讲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它在讲到古代的礼仪风俗时,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故事,让你在哈哈大笑中就记住了那些知识点。比如,讲到“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时候,作者不仅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还举了几个历史人物之间相互扶持又保持距离的例子,让你深刻体会到那种高尚的情操。还有在讲到书法、绘画、音乐这些传统艺术时,也不是枯燥地介绍技法,而是着重讲述了这些艺术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让人觉得原来国学并不只是古人的陈迹,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智慧和美。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体大小适中,图文并茂,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每次读完一章,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觉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无论你是国学爱好者,还是像我一样想入门的新手,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叫做《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的书,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觉得大概又是那种“扫盲”性质的读物,内容浮于表面。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预判是错误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概念,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各个知识点背后的历史渊源和哲学思想。例如,在讲解儒家思想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仁义礼智信”,而是详细阐述了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在社会治理中的实际应用,甚至还提到了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惊喜。对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书中也给予了独到的解读,不仅仅是诗词的赏析,更侧重于挖掘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严谨态度,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文献,但又不会让普通读者感到阅读障碍。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养分,开阔视野。它让我重新认识到,国学并非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而是活生生的智慧,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评分一本《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前总觉得国学是那些长袍马褂、文绉绉的老古董的东西,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真的做到了“给大家看”,用非常现代、生动的语言,把那些曾经被我们认为高不可攀的国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古代的哲学智慧,比如道家的“无为而治”,作者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联系到现代管理和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我瞬间领悟到老祖宗的智慧是如何跨越时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的。书中的插图也很有特色,既有历史画卷的意境,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简洁,让阅读过程更加赏心悦目。而且,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几乎就没有什么国学方面的空白。我平时工作很忙,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去学习,但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每次翻开都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而且不会觉得有压力。它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不厌其烦地跟你分享那些沉淀了千年的中华文化瑰宝,让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神奇的“通关秘籍”,让我这个对国学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轻松地“玩转”中华传统文化。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作者在编排内容和讲解方式上,真的太有心了。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课,而是像在讲故事,把那些枯燥的历史人物、哲学流派、文学作品,都讲得活灵活现,充满了人情味。比如,在讲到古代的士大夫情怀时,作者会穿插一些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读来让人深感共鸣。这本书在解读古籍时,也特别注重结合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不会强求我们去背诵那些拗口的古文,而是教我们如何理解其精髓,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它的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阐述,作者结合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让我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时而诙谐幽默,时而又充满了哲思,让你在阅读过程中,既能哈哈大笑,又能若有所思。它让我觉得,学习国学不再是一件艰苦的事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与古人对话、与智慧同行的方式。
评分我最近刚看完《给大家看的国学常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非常特别,它就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璞玉,展现出中华文化深邃而迷人的光彩。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国学内容简单地分类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探讨儒家思想时,书中会顺势引出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让你在理解思想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人们的精神风貌。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胜,它不会显得过于学术化,反而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是长辈在向晚辈娓娓道来。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典故,作者会挖掘出更深层的含义,让你从新的角度去理解它们。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传统节日和习俗的讲解,它不仅介绍了这些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更阐述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人生哲学,让我在体验现代生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温度。这本书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量,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中华文化的敬意。它让我觉得,国学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而是植根于我们血脉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探寻、去传承。
评分利于增长国学知识,一本好书,值得一读!内容很不错,语言言简意赅,有时间就翻一翻。
评分多读书 读好书
评分还行不错算可以的了啊
评分好书,有很多知识,让人可以学到。
评分一直在京东给孩子买的课外阅读书,纸质很好,字迹清楚。正版。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我是国学爱好者,一直喜欢国学的书,这本书不错,大家写的,到底是不一样。
评分了解更多
评分给媳妇科普用 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