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虽名为“诠译”,但作者并未对全书文字进行诠释,而是摘取了其中不易理解、内容存在释读上的歧义、历来断句不尽合理等篇章,可以说是一种避轻就重的工作。该书对今、古《尚书》的编次、内容、断句等提出了真知灼见。可以说,《尚书诠译》一书在考订译注《尚书》的同时,也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这既助于我们理解这部艰涩难懂的“古书”,又有助于我们在追溯当时历史场景的过程中去把握《尚书》的内容。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浙江金华人,著名学者、出版家。1912年毕业於北京大学预科,後考入北洋大学矿冶系。1920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後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科教授,1922年任上海中华书局文史编辑。抗战期间曾任中华书局总编辑,建国後曾任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上海文史馆馆长。主要着述有《庵盒治学类稿》等。
前言
盤庚篇詮譯
康誥篇詮譯
梓材篇詮譯
君奭篇詮譯
大誥篇詮譯
酒誥篇詮譯
多方篇詮譯
召誥篇詮譯
洛誥篇詮譯
多士篇詮譯
立政篇詮譯
顧命篇詮譯(康王之誥附)
附錄一 略談《尚書·周書》的篇次問題
附錄二 談談“井田制”
附錄三 釋眾
附錄四 封邑邦國方辨
附錄五 金兆梓傳(1889—1975)
综合了以上所引数据,我们似可以肯定两点:
(1)三篇都是成王或周公代成王说的话;
(2)都是周封康叔于卫时所说的话。
这样的肯定,是不是就合乎事实了呢?我看未必,理由是:
(一)试读《康诰》中“王若曰”以下的文字,一则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再则曰:“乃寡兄勖,肆女小于封在兹东土。”此外或曰“封”,或曰“小子封”,或曰“女封”,或曰“汝惟小子”,这样的称呼,单在《康诰》一篇中就有十多处,能说这是成王对康叔的称呼吗?我们在任何一种古代史料中,都只知道康叔是武王、周公的胞弟,而成王则是武王之子。康叔尽管齿少,比成王总要大;照《逸周书。克殷篇》记载武王入朝歌时事道:“周公把大铍,召公把小铍,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毛伯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者赞采,师尚父牵牲……乃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卫叔出百姓之囚。”这裹卫叔,应即是康叔封。在这样的大事中,康叔已和召公一样身兼两役了,齿虽小也小不到哪裹去;况且他还是成王的胞叔父,成王能这样直呼其名,而且还要“小于”地直呼他吗?《洛诰》中,成王对周公一例称之为“公”,而自称为“小子”,同样的胞叔父,又一何其尊、一何其卑呢?有人以为康叔虽为叔父,臣也;成王虽为胞侄,君也,故有此称。但《顾命》中,康王称召公、芮伯等为一二伯父,而自称“予末小子”,召公、芮伯等皆臣也,康王君也,且皆非胞叔侄,又何以尊于康叔?再《文侯之命》中,平王称晋文侯也称“父羲和”;此后,《左传》中天子对同姓诸侯也一例称“伯父”,对异姓诸侯一例称“舅父”,也都是君对臣的称呼,何尝因君臣关系,便自尊自大一至于此呢?况且即使为王了也好,年龄少了也好,总也没有对叔父自称“寡兄”,而称叔父为“朕其弟”的道理。
阅读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的过程,是一次惊喜连连的体验。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著作心生向往,但苦于古文功底不足,常常望而却步。市面上的译本良莠不齐,有的过于简化,失去了原作的精髓,有的则过于学术化,让普通读者难以入门。这套丛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高质量古典名著解读的渴望。我特别欣赏的是,译注者在处理译文时,没有采取一种“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不同作品的特点,采用最适合的译法。有些作品保留了原文的诗意和节奏感,而另一些则侧重于清晰地传递信息和逻辑。这种因材施教的译文处理方式,让我感受到了译注者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而注释方面,更是让我惊喜不断。我曾经在阅读其他译本时,对某些典故或术语感到困惑,但在这套书中,几乎所有的疑问都能在注释中得到解答。而且,注释的内容远不止于字面解释,它还常常延伸到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哲学理论,甚至是其他相关文献的引用。这些丰富的注释,让我在阅读一本书的同时,仿佛同时翻阅了多部参考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加深了我对文本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译”与“注”,更是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一次深度“诠释”,为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一条便捷而富有启发性的学习之路。
评分读过许多不同版本的经典著作,但凡冠以“译注”二字的书籍,我总是会格外留意。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便是我近期翻阅的重点。坦白说,我之前对其中一些著作的了解,多停留在零散的片段或概览式的介绍,而对其精髓的把握,则显得颇为肤浅。这次有幸接触到这套丛书,我才真正领略到了古典文献的博大精深。译文部分,我惊喜地发现,它并没有为了追求所谓的“通俗易懂”而牺牲掉原文的韵味和气势。译者在保留古典文言的独特语感的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使得阅读过程既不会感到生涩,又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古人的遣词造句之妙。更让我赞叹的是其注释的详尽程度。每一处关键的典故、每一个需要考证的细节,译注者都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准确、最权威的解读。这不仅帮助我扫清了阅读障碍,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文本背后文化内涵的视角。我尤其欣赏的是,注释并非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与译文紧密结合,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让我感觉到,译注者并非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更是思想的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学识和热情,为我们搭建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涉猎的普通爱好者,我对市面上形形色色的古典名著解读都颇为关注。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在我看来,无疑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译注本。与其说这是一套书,不如说它是译注者倾注心血的学术结晶。读第一卷时,我就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妙的译注技巧所折服。译文部分,我个人觉得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忠实”与“通顺”的完美平衡。它既没有过度地“白话化”,从而丢失了原文的古朴韵味,也没有过于拘泥于字面,导致译文晦涩难懂。译者似乎总能恰到好处地把握住原文的精髓,用一种既贴近古人表达习惯,又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的方式呈现出来。而更令人称道的是其注释。我常常发现,那些我原本以为自己已经理解的段落,在看到注释之后,才恍然大悟。注释部分不仅对字词进行了精准的释义,更重要的是,它挖掘了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包括但不限于历史背景、社会风貌、哲学思想,甚至是一些细微的文化象征。这些注释如同点睛之笔,瞬间激活了文本的生命力,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翻译”的功能,更在于其“诠释”的力量,它带领读者走进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古典世界。
评分初次翻开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心中怀着一份期待,又夹杂着一丝对古典文献的敬畏。我并非是深耕经史子集的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然而,这套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户。在接触这套译注丛书之前,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古典名著的白话译本,但总觉得少了点原汁原味的韵味,也时常因为注释的缺失而感到困惑。这套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译文的流畅自然,仿佛是作者在与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温度。而更令人惊喜的是,随处可见的注释,不仅仅是对生僻字词的解释,更是对当时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哲学思想的深入剖析。这使得我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含义,而不至于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可以说,这套书的编纂,体现了译注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态度,他们并非简单地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是用一种“诠释”的方式,将先贤的智慧和思想,以一种易于理解且不失古韵的方式呈现给当代读者。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充满了信心,也更加期待在这套书中,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和启迪。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部伟大的著作,离不开扎实的译本和精到的注释。这套《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便完美地契合了我的这一观点。翻开它,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与人文关怀。译文部分,我尤其推崇它在保留古文意境上的努力。我曾读过一些译文,虽然字面上通顺,但总感觉少了点古人说话的那种韵味和力量。这套书的译文,则在力求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同时,也努力捕捉到了古典汉语的独特美感,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而注释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并非仅仅是生词的罗列,而是将读者可能遇到的每一个疑点,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量。从字词的本义、引申义,到相关的历史典故、人物背景,再到作者当时的思想观念,无一不涵盖其中。我常常被某个注释中提供的旁征博引所吸引,这些注释不仅解答了我当时的疑问,更引导我进一步去探索相关的知识领域。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拓展方式,让我觉得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所收获,都能对文本乃至整个文化背景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教”我们读懂古典,更是在“引”我们去热爱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评分比较厚。
评分东西真的很不错
评分东西真的很不错
评分商品已经收到,正在试用之中。。。。。。
评分先秦史的首要读物,中华书局首选
评分送货很快,性价比超高
评分平价
评分送货速度快,包装完整,书籍完好,正版
评分很好很给力,京东的书确实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