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很多问题也随之而来。剧烈的社会变革让原有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生活变得富足的同时,人们内心的喧哗也越来越难以抑制。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的本源,对中国及中国人影响巨大。儒学在塑造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
温故而知新,继往才能开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发掘道家这一传递了千年的思想文化,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古鉴今,结合新时代的实践,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真正汲取前人的智慧,解决今天的问题,开创更好的未来。
自老子创立道家以来,“道”这一看似简单的汉字,衍生出无数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影响深远的经典名句和哲学道理。有关“道”的人生哲学也深刻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21世纪的今天,生活的富足并没有让人们内心的欲望止息,反而越来越喧嚣、膨胀。而道家智慧中蕴含着大量对人生的洞察与探讨,即使放在现今社会来看,也有相当强的借鉴作用。对于当代社会的我们来说,若能“取其精华”,必定对生命产生更深刻的理解,活出更有价值的人生。
内容简介
《儒家国学课》是季风老师继《北大国学课》之后再度执笔,他在书中讲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华文化千年历史中的开始与发展,带我们深入了解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并深刻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揭示了儒家文化与国学理论的博大精深。
《儒家国学课》不作老生常谈,不作枯燥讲述,而是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儒家经典进行全新的解读,贴近当代社会,挖掘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读者可借由此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环境下,为自己的心灵开辟一方净土。
《道家国学课》 道家文化的“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信仰心理和价值取向的写照,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所在。其对我们人生、事业、生活的影响潜移默化,几千年来,已经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
发掘道家文化的很大价值,开启智慧完美的人生,是每一名传统文化研究者、爱好者的夙愿。本书引经据典,溯本求源,融会贯通,通俗易懂,讲尽了道家精神的奥义及道家文化的价值,读之启智,用之受益。
作者简介
季风,知名教育专家,退休前曾就职于山东省某地区教委,退休后主要从事国学类的研究与创作。先后出版过《北大国学课》《功臣的非正常死亡》《轻松学国学》等图书,深受读者喜爱。《北大国学课》自2013年3月出版以来,连续加印十余次,名列全国历史类畅销榜前五名,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畅销榜第3名,2013年度全国畅销的历史读物之一,2014年畅销的国学类图书。
目录
《儒家国学课》 第*章 先师孔子:周游列国的丧家之犬?
1.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003
2. 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 006
3.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是歧视女性吗?... 009
4. 孔子为什么会被称为“素王”?... 011
5. 为什么说“一场私学万世师”?... 013
6. 孔子为什么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015
7. 孔子的*高政治理想是什么?... 018
8. 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第*个选择卫国?... 020
9. 孔子*大的敌人是谁?... 022
第二章 儒家六艺:六艺在手就可以行走天下吗?
1. 儒家六艺指的哪六艺?... 027
2. 古人软弱的性格是儒家文化造成的吗?... 030
3. 儒家文化是否阉割了国人的尚武精神?... 033
4. 儒家文化中音乐具有什么作用?... 036
5. 日本的弓射真的起源于儒家六艺吗?... 038
6. 儒家对书法具有怎样的影响?... 040
第三章 孔门十哲:弟子三千只取十“瓢”?
1. 孔门十哲指的是哪“十哲”?... 045
2. 为什么说颜回是孔子*得意的弟子?... 049
3. 子贡是中国第*个搞期货的人吗?... 053
4. 子路为什么经常遭到孔子的批评?... 057
5. 被称为“瑚琏之器”的子贡都具有哪些身份?... 061
6. 孔子师徒为什么要“在陈绝粮”?... 064
第四章 战国八派:一种学说怎样理解出八个意思?
1. 儒家学说为什么形成了八大学派?... 069
2. 颜氏之儒真的出自颜回吗?... 073
3. 为什么说颜氏之儒和子思之儒是“天道派”?... 076
4. 为什么说子夏之儒和子游之儒是“传经之儒”?... 079
5. 子张之儒与孙氏之儒是“政事之儒”吗?... 082
6. 子张之儒为什么位列“儒家八派”之首?... 084
7. 孔门弟子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淘汰赛?... 086
第五章 百世经纶:满足了历史还是维护了阶级理念?
1. 儒家六经指的是哪六经?... 091
2.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094
3. 《孟子》真的是孟子写的吗?... 097
4. 儒家学说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吗?... 101
5. 《论语》中的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105
6. 《论语》中包含着怎样的教育智慧?... 108
第六章 “三纲五常”:逾越了伦理道德会被世人唾弃吗?
1. “三纲五常”具体指的是什么?... 113
2. 如何看待“仁、义、礼、智、信”?... 115
3. 如何理解儒家的忠君思想?... 118
4.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 121
5. “三纲五常”该不该全盘摒弃?... 124
6. 孔子思想中,具有怎样的伦理精神?... 127
第七章 中庸思想:到底是聪明好还是糊涂好?
1. 中庸之道为什么必须以“诚”为基础?... 131
《道家国学课》 第*章 道派大家:道家宗师都做到了超然物外吗? 1.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吗?... 003 2.道家与道教有什么区别?... 005 3.巫术与道家到底有着怎样的渊源?... 008 4.《道德经》缘何而来?... 010 5.太极图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 012 6.什么是黄老之学?... 015 7.道教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 018 8.全真教与道家有什么渊源?... 021 9.道教为什么以“道”明教 ?... 023 10.文昌文化与道教有什么关系?... 025 第二章 道家源始:巫师的化身还是史官的变异? 1.太上老君就是老子吗?... 029 2.庄子为什么可以那么自由洒脱?... 031 3.张道陵为什么创建五斗米教?... 034 4.张三丰是内家拳第*人吗? ... 037 5.王重阳是全真教的创始人吗? ... 039 6.蛰龙法是陈抟老祖的睡功秘诀吗? ... 042 7.百字碑是吕洞宾总结的道教修丹秘籍吗?... 045 8.丘处机对全真教有怎样的贡献?... 048 第三章 道门典藏:道门经典都是修仙秘术吗? 1.《黄帝阴符经》真的是黄帝写的吗?... 053 2.《抱朴子》中有长生不老的丹方吗?... 056 3.《太平经》是一本怎样的经书?... 059 4.《庄子》为什么又叫《南华真经》?... 063 5.《文子》到底是不是伪书?... 066 6.《列子》为什么被称为《冲虚真经》?... 068 7.《上清真经》是怎样的经书?... 071 8.《淮南子》是一部怎样的书籍?... 073 9.《关尹子》因何备受质疑?... 076 第四章 治世策略:无为而治到底是“治”还是“不治”? 1.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为吗?... 081 2.道家思想到底能不能治国?... 085 3.如何理解道家贵柔不争的处世哲学?... 088 4.道家为什么要提倡知足常乐?... 091 5.道家重生轻死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094 6.道家为什么要讲顺势而为?... 097 7.道家为什么主张当政者要顺应民意?... 099 8.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效果如何?... 102 第五章 道家流派:道学都是教人无念无欲吗? 1.老子为什么说私心和欲念是人的*大弱点?... 107 2.为什么说玄学与道教的渊源非常深?... 110 3.全真教对中国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112 4.道家文化与中国历史上的五大盛世有着怎样的关系?... 116 5.道教内丹有几个流派?... 120 6.道教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有怎样的贡献?... 124 第六章 道教称谓:道门的真人才是真正的人吗? 1.怎样认识道教中的各种称谓?... 129 2.不同教派的道士在装束与仪式上有哪些不同?... 131 3.什么是全真教的早晚功课?... 134 4.什么是道教的皈依三宝?... 137 5.道教的三不问、三不言、三不起是什么?... 139 6.为什么道教庙宇称为宫或观?... 141 第七章 养生之法:养生有道就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吗? 1.道家为什么注重养生?... 145 2.老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 148 3.静与动在道家养生中的作用是什么?... 151 4.辟谷养生的方法真的很有效吗?... 154 5.道教的养生修炼法有多少种类?... 156 6.道家有怎样的饮食观?... 159 7.什么是庄子心斋听息法?... 163 8.葛洪有怎样的养生观?... 165 9.为什么说医道相通?... 167 10.药王孙思邈的长寿秘诀是什么?... 170 11.庄子是如何看待生与死的?... 173 第八章 道教丹术:古代的道士为什么要潜心炼丹? 1.道家炼丹术是如何产生的?... 179 2.内丹术有着怎样的发展脉络? ... 182 3.道家的外丹术和内丹术有什么不同?... 186 4.真有返老还童的丹方吗?... 190 5.世间真有白日飞升的人吗?... 193 6.道教的内外丹是如何修炼的? ... 197 第九章 道教法器:民间传承还是上天赐予? 1.为什么很多道士都喜欢拿把拂尘?... 201 2.五雷号令可以驾驭雷电吗?... 204 3.三清铃是三清神的*高法器吗?... 207 4.天蓬尺和天蓬咒与“天蓬元帅”有关系吗?... 211 5.财神爷的由来及法器是什么?... 214 6.九天玄女令是九天玄女所使用的法器吗?... 218 7.玉皇大帝的法器是玉皇大帝印吗?... 221 第十章 道教风俗:岁时节令是由道家发起的吗? 1.的“送子男神”是谁?... 227 2.“千里姻缘一线牵”是因何而来的?... 230 3.民间盛行的 “寿星”有男女之分吗?... 232 4.中秋节为什么赏月、拜月、吃月饼?... 235 5.重阳节这一习俗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238 6.小年夜为什么要祭灶?... 241 7.“破五”之日为什么要迎接财神?... 244 8.元宵节时人们为什么要吃汤圆?... 246 9.人们为什么信奉碧霞元君?... 249 精彩书摘
《儒家国学课》 1. 孔子到底长什么样?
千百年以来,儒学专家以及孔子的追随者们,都会关心一个问题:孔夫子到底长得怎么样?
孔子去世已经两千多年,如今所见的孔子形象,大多是后人的想象。孔子去世后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其身份只是一介布衣学者,直到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195年到山东祭祀孔子,封其九代孙孔腾为“祭祀君”。随着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于是,历代帝王对孔子及其后代分封嘉赏,孔子的画像开始慢慢多起来。但人们也开始发出疑问:孔子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
司马贞在为《史记》做索隐时说过,孔子的脑袋像是颠倒过来的屋顶,四周高,中间低,所以才叫孔丘。实际上,孔丘的由来并不是这样。孔子的父母在尼丘做祷告,希望求一个儿子。待生下儿子后,便取名为丘,加上排行老二的缘故,才叫仲尼。
在《孔子世家》中,司马迁是这样描述的:“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按照现代测量标准来计算,孔子身高2米21。古代,人的平均身高远达不到这个水平,从事实来讲,是不太合理的。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孔子有如此高大的圣人形象,其弟子在作品中肯定会有所提及。
《春秋演孔图》中有一段描述:“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均颐,辅喉骈齿,龙形龟脊虎掌,胼肩修肱参膺,圩顶山脐林背,翼臂汪头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修上趋下,末偻后耳,面如蒙共,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崎,坐如龙蹲,手握天文,足履度宇,望之如林,就之如升腰大十围,胸应矩,舌理七重,钧文在掌。胸文曰:‘制作定世符运。’”
事实上,孔子并没有后人所想的那样魁梧。在《春秋时代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一文中,顾颉刚先生说过:“到了汉朝,真是闹得不成样子了。我们只要把纬书翻出一看,真是笑歪了嘴。他们说,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称他为长人。”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如此高大的形象,可能只是一些汉代儒生的臆想,以突出孔子的贡献。但在司马迁的《孔子世家》中,还是采用了儒生们的这种非真实的描述。从此,儒生的臆想,摇身一变,成了史书中的正言。
然而,在孔府的档案中,关于孔子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先圣身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围”是一个量词,指的是两只手拇指和食指合拢起来的长度,也表示两臂合拢的长度。按照这种说法,“十围”相当于三米,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孔子的长相,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有提及。有一次,孔子率领弟子们去郑国,却意外走散了。于是,孔子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口,失魂落魄。当子贡问郑国人时,有人说道:“城门口站着一个人,额头似唐尧,后颈似皋陶,肩膀似子产,但腰却比禹短了近三寸,犹如丧家之犬一般。”孔子听到子贡的转述后,对那些溢美之词表现得十分谦虚,认为“丧家之犬”的说法非常恰当,连声称妙。
即使是在古代画像中,孔子的形象也是一直变化的。在汉画像石中,孔子多半以学者的形象出现,其中流传*广的就是唐朝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在这幅画中,孔子的服饰非常宽松,拱手作揖,看上去十分慈祥。
在顾恺之的《孔子为鲁司寇像》中,孔子穿着官服,体现了孔子当时的社会地位,但仍然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体现了其“为政以德”的思想。
关于孔子的真实长相,版本众多,莫衷一是。有闲情逸致的民间传说,也有严肃的正史记载,流传的各类画像,更是千奇百怪,令人无法分辨。
在孔子诞辰2557年前夕,中国官方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引起国内外的热议。在孔子标准像发布会上,主创人员指出,标准像的创作,以孔子独有的精神气质和形象定位为基础,以“仁”和“礼”的思想为核心,更多的是要突出孔子的儒家学者地位。
对于孔子标准像可能引发的诸多争议,孔子研究院副院长孔祥林认为,标准像的出现,更加有利于孔子思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让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在当代获得长足的发展,从而造福于社会。
2. 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
孔子,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是历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楷模。然而,说到影响孔子一生的三个女人时,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纵观孔子一生的经历以及思想历程,与三个女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三个女人分别是:母亲颜徵在、妻子亓官儿、美女南子。
第*个对孔子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母亲颜徵在。
根据史料记载,孔子是殷商后裔,这便是“子”姓的由来。商朝灭亡后,纣王的庶兄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国,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祖先。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后代子孙即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躲避战乱,从宋国逃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勇士,与妻子施曜英生了九个女儿,晚年又娶了年轻的颜徵在为妾,生下孔子。
孔子三岁时,父亲离世,之后便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母亲的节衣缩食,忍辱负重以及自我牺牲精神,给年幼的孔子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孔子后来的品行及思想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供儿子读书,母亲颜徵在变卖了所有的家产,从穷乡僻壤来到城市。为了让孔子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颜徵在含辛茹苦,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生活压力。
有一次,颜徵在由于积劳成疾,晕倒在桑树地里。孔子一个人将母亲背回了家。几天后,孔子带了补品回家,并说有钱交学费了。在母亲的质问下,孔子说出了真相:原来这几天他都没有上学,给办丧事的当吹鼓手挣钱去了。颜徵在听后命他跪下,斥责道:“一个人*大的本事,是成为治国之才。有了那样的本事和地位,才是真正地为我分忧解难。”于是,做官、治国便成了孔子的思想里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由于操劳过度,颜徵在早早就离世了,那时孔子十七岁。可以这么说,孔子早年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其以后的发展,而母亲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对孔子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二个女人,是他的妻子亓官儿。
孔子的妻子是谁,很少有人知道。《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行,却连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过他的妻子。历代著述也极少有提及他妻子的。
三国时的王肃,是第*个提及孔子妻子的人。在《孔子家语》中,王肃写道:“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在十九岁时结婚,妻子名为亓官儿。婚后一年,他们就生了一个儿子,叫伯鱼。
亓官儿跟孔子成亲的时候以为他很快就能大富大贵。然而,在苦熬多年之后,孔子却一直没有发达的迹象,亓官儿觉得没有盼头了,便离开了孔子。亓官儿比孔子早去世六年,但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孔子逝世的时候,并没有提及夫妇合葬的事情。
妻子的狠心离去,使得孔子对于女人有了新的看法:“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显然,妻子亓官儿的离去,让孔子对于女人以及人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三个在孔子一生中产生过影响的女人便是美女南子。
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原来是宋国公主,以美貌闻名于天下。《论语·雍也》中记载:“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段记载的是,孔子曾经见过南子,子路知道后,非常不理解,因为南子的名声不是很好。孔子便指天发誓说:他跟南子之间绝对没有发生不合礼法的事情。后来,孔子见卫灵公沉迷于酒色,便离开了卫国。
…… 《道家国学课》
1.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吗?
老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末期的楚国。他提出的“道”的思想,奠定了道家思想在中国的学术地位。可以说,他对道家学说的发展,贡献极大,影响极深,所以被称为道教的鼻祖。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个提出道家理念的人却并非老子,而是另有其人。有文字记载,在中国历史上第*个讲“道”的人,叫作鬻熊(他先于老子500多年)。
鬻熊生活在商朝末年,他创立了古楚国,是古楚国的第*位国君。关于他的祖先,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
黄帝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有两个为正妃嫘祖所生,大的叫玄嚣,小的叫昌意。昌意的儿子是颛顼帝高阳,高阳的儿子是称,称的儿子是卷章,卷章的儿子是重黎。
重黎居住在南方的尽头,他教会了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并且传下了火种,因此被封为火正之官,并赐姓“祝融氏”。其后裔分为八个姓:己、董、彭、曹、斟、秃、妘、芈。这些姓氏,史称“祝融八姓”。而鬻熊就是“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的后裔。
那时还没有楚国,鬻熊只是芈姓部落中的大酋长。他博学多闻,通晓法术,是一位非常有政治头脑的人,而且颇具声望。
鬻熊著有《鬻子》一书,全书共有二十三篇, 保存至今的只有十四篇。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中说:“至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子自肇始,莫先于兹。”刘勰所表达的意思是鬻熊为言“道”第*人,而且他还把《鬻子》看作后世诸子的开山之作。
而从其流传下来的篇章中,也可以看到很多有关鬻熊论道的记载。比如: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
“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
积,以知祸福之乡。”
“物损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亏于彼。损盈成亏,随生随死。”
从上述这些文字中已可窥见“道”之端倪,以及守柔、辩证等道家思想。
这些也是历史记录上*早的关于“道”的文字论述。汉朝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艺文志》时,也把鬻熊归为道家。而关于道家始源的追溯,到目前为止,也只有这些,因此只能将鬻熊看作是道家的开山之祖。
关于道家之学说的溯源,还远不止上述这些。老子“修道德”的学术思想,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以至于轩辕黄帝时代。涵谷子在他的道教经典《悟性穷原》中记述:“历代圣人,无不以道为重也。所以轩辕帝求拜七十二师,后遇广成子,得授真传口诀。”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上古时代的轩辕黄帝就已经懂得讲求道德,施行仁政。可见,轩辕黄帝的道统学说,应该就是老子的《道德经》和道家思想的渊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