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雖名為“詮譯”,但作者並未對全書文字進行詮釋,而是摘取瞭其中不易理解、內容存在釋讀上的歧義、曆來斷句不盡閤理等篇章,可以說是一種避輕就重的工作。該書對今、古《尚書》的編次、內容、斷句等提齣瞭真知灼見。可以說,《尚書詮譯》一書在考訂譯注《尚書》的同時,也還原瞭當時的曆史,這既助於我們理解這部艱澀難懂的“古書”,又有助於我們在追溯當時曆史場景的過程中去把握《尚書》的內容。
金兆梓(1889-1975),字子敦,浙江金華人,著名學者、齣版傢。191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後考入北洋大學礦冶係。1920年任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即後來的北京師範大學)文科教授,1922年任上海中華書局文史編輯。抗戰期間曾任中華書局總編輯,建國後曾任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主任、《辭海》編輯委員會委員、上海文史館館長。主要著述有《庵盒治學類稿》等。
前言
盤庚篇詮譯
康誥篇詮譯
梓材篇詮譯
君奭篇詮譯
大誥篇詮譯
酒誥篇詮譯
多方篇詮譯
召誥篇詮譯
洛誥篇詮譯
多士篇詮譯
立政篇詮譯
顧命篇詮譯(康王之誥附)
附錄一 略談《尚書·周書》的篇次問題
附錄二 談談“井田製”
附錄三 釋眾
附錄四 封邑邦國方辨
附錄五 金兆梓傳(1889—1975)
綜閤瞭以上所引數據,我們似可以肯定兩點:
(1)三篇都是成王或周公代成王說的話;
(2)都是周封康叔於衛時所說的話。
這樣的肯定,是不是就閤乎事實瞭呢?我看未必,理由是:
(一)試讀《康誥》中“王若曰”以下的文字,一則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再則曰:“乃寡兄勖,肆女小於封在茲東土。”此外或曰“封”,或曰“小子封”,或曰“女封”,或曰“汝惟小子”,這樣的稱呼,單在《康誥》一篇中就有十多處,能說這是成王對康叔的稱呼嗎?我們在任何一種古代史料中,都隻知道康叔是武王、周公的胞弟,而成王則是武王之子。康叔盡管齒少,比成王總要大;照《逸周書。剋殷篇》記載武王入朝歌時事道:“周公把大鈹,召公把小鈹,以夾王,泰顛、閎夭皆執輕呂以奏王……毛伯鄭奉明水,衛叔傅禮,召公奭者贊采,師尚父牽牲……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命畢公、衛叔齣百姓之囚。”這裹衛叔,應即是康叔封。在這樣的大事中,康叔已和召公一樣身兼兩役瞭,齒雖小也小不到哪裹去;況且他還是成王的胞叔父,成王能這樣直呼其名,而且還要“小於”地直呼他嗎?《洛誥》中,成王對周公一例稱之為“公”,而自稱為“小子”,同樣的胞叔父,又一何其尊、一何其卑呢?有人以為康叔雖為叔父,臣也;成王雖為胞侄,君也,故有此稱。但《顧命》中,康王稱召公、芮伯等為一二伯父,而自稱“予末小子”,召公、芮伯等皆臣也,康王君也,且皆非胞叔侄,又何以尊於康叔?再《文侯之命》中,平王稱晉文侯也稱“父羲和”;此後,《左傳》中天子對同姓諸侯也一例稱“伯父”,對異姓諸侯一例稱“舅父”,也都是君對臣的稱呼,何嘗因君臣關係,便自尊自大一至於此呢?況且即使為王瞭也好,年齡少瞭也好,總也沒有對叔父自稱“寡兄”,而稱叔父為“朕其弟”的道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略有涉獵的普通愛好者,我對市麵上形形色色的古典名著解讀都頗為關注。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在我看來,無疑是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譯注本。與其說這是一套書,不如說它是譯注者傾注心血的學術結晶。讀第一捲時,我就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精妙的譯注技巧所摺服。譯文部分,我個人覺得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忠實”與“通順”的完美平衡。它既沒有過度地“白話化”,從而丟失瞭原文的古樸韻味,也沒有過於拘泥於字麵,導緻譯文晦澀難懂。譯者似乎總能恰到好處地把握住原文的精髓,用一種既貼近古人錶達習慣,又符閤現代人閱讀習慣的方式呈現齣來。而更令人稱道的是其注釋。我常常發現,那些我原本以為自己已經理解的段落,在看到注釋之後,纔恍然大悟。注釋部分不僅對字詞進行瞭精準的釋義,更重要的是,它挖掘瞭文本背後隱藏的深層含義,包括但不限於曆史背景、社會風貌、哲學思想,甚至是一些細微的文化象徵。這些注釋如同點睛之筆,瞬間激活瞭文本的生命力,讓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這套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其“翻譯”的功能,更在於其“詮釋”的力量,它帶領讀者走進一個更加立體、更加豐滿的古典世界。
評分讀過許多不同版本的經典著作,但凡冠以“譯注”二字的書籍,我總是會格外留意。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便是我近期翻閱的重點。坦白說,我之前對其中一些著作的瞭解,多停留在零散的片段或概覽式的介紹,而對其精髓的把握,則顯得頗為膚淺。這次有幸接觸到這套叢書,我纔真正領略到瞭古典文獻的博大精深。譯文部分,我驚喜地發現,它並沒有為瞭追求所謂的“通俗易懂”而犧牲掉原文的韻味和氣勢。譯者在保留古典文言的獨特語感的同時,也巧妙地融入瞭現代漢語的錶達習慣,使得閱讀過程既不會感到生澀,又能在字裏行間體會到古人的遣詞造句之妙。更讓我贊嘆的是其注釋的詳盡程度。每一處關鍵的典故、每一個需要考證的細節,譯注者都付齣瞭極大的心血,力求為讀者提供最準確、最權威的解讀。這不僅幫助我掃清瞭閱讀障礙,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理解文本背後文化內涵的視角。我尤其欣賞的是,注釋並非是簡單的堆砌,而是與譯文緊密結閤,互相印證,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這讓我感覺到,譯注者並非僅僅是文字的搬運工,更是思想的傳承者,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和熱情,為我們搭建瞭一座連接古今的橋梁。
評分閱讀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的過程,是一次驚喜連連的體驗。我一直以來都對那些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經典著作心生嚮往,但苦於古文功底不足,常常望而卻步。市麵上的譯本良莠不齊,有的過於簡化,失去瞭原作的精髓,有的則過於學術化,讓普通讀者難以入門。這套叢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對高質量古典名著解讀的渴望。我特彆欣賞的是,譯注者在處理譯文時,沒有采取一種“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采用最適閤的譯法。有些作品保留瞭原文的詩意和節奏感,而另一些則側重於清晰地傳遞信息和邏輯。這種因材施教的譯文處理方式,讓我感受到瞭譯注者對文本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而注釋方麵,更是讓我驚喜不斷。我曾經在閱讀其他譯本時,對某些典故或術語感到睏惑,但在這套書中,幾乎所有的疑問都能在注釋中得到解答。而且,注釋的內容遠不止於字麵解釋,它還常常延伸到相關的曆史事件、人物傳記、哲學理論,甚至是其他相關文獻的引用。這些豐富的注釋,讓我在閱讀一本書的同時,仿佛同時翻閱瞭多部參考書,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加深瞭我對文本的理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譯”與“注”,更是對中國古典文化的一次深度“詮釋”,為像我一樣的普通讀者,提供瞭一條便捷而富有啓發性的學習之路。
評分初次翻開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心中懷著一份期待,又夾雜著一絲對古典文獻的敬畏。我並非是深耕經史子集的專業人士,隻是一個對中華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然而,這套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窗戶。在接觸這套譯注叢書之前,我曾嘗試過閱讀一些古典名著的白話譯本,但總覺得少瞭點原汁原味的韻味,也時常因為注釋的缺失而感到睏惑。這套書的齣現,正好彌補瞭這一遺憾。譯文的流暢自然,仿佛是作者在與我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能夠更直接地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情感的溫度。而更令人驚喜的是,隨處可見的注釋,不僅僅是對生僻字詞的解釋,更是對當時曆史背景、文化習俗、哲學思想的深入剖析。這使得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更立體、更全麵地理解文本的含義,而不至於停留在字麵的理解上。可以說,這套書的編纂,體現瞭譯注者深厚的學養和嚴謹的態度,他們並非簡單地將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而是用一種“詮釋”的方式,將先賢的智慧和思想,以一種易於理解且不失古韻的方式呈現給當代讀者。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我對後續的閱讀充滿瞭信心,也更加期待在這套書中,能夠收獲更多的知識和啓迪。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部偉大的著作,離不開紮實的譯本和精到的注釋。這套《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便完美地契閤瞭我的這一觀點。翻開它,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嚴謹與人文關懷。譯文部分,我尤其推崇它在保留古文意境上的努力。我曾讀過一些譯文,雖然字麵上通順,但總感覺少瞭點古人說話的那種韻味和力量。這套書的譯文,則在力求準確傳達原文意思的同時,也努力捕捉到瞭古典漢語的獨特美感,讓我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共鳴。而注釋部分,更是讓我眼前一亮。它並非僅僅是生詞的羅列,而是將讀者可能遇到的每一個疑點,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考量。從字詞的本義、引申義,到相關的曆史典故、人物背景,再到作者當時的思想觀念,無一不涵蓋其中。我常常被某個注釋中提供的旁徵博引所吸引,這些注釋不僅解答瞭我當時的疑問,更引導我進一步去探索相關的知識領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知識拓展方式,讓我覺得每一次翻閱,都能有所收獲,都能對文本乃至整個文化背景有更深一層的理解。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在“教”我們讀懂古典,更是在“引”我們去熱愛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産。
挺不錯的 好
評分這位金兆梓先生很厲害,有其專門的傳記。這本書僅詮釋瞭十二捲尚書,但尚書本來就有真僞問題,能單獨列齣來詮釋的應該都不錯。喜歡全本的同學得注意瞭。
評分這些書隻是覺得該有,暫時並不會去看。
評分東西真的很不錯
評分挺不錯的 好
評分這套書還挺多品種的,之前都沒發現,越收越多的感覺..
評分滿意
評分還行。。。。。。。。。。。。。。。。
評分很有深度的一本書,雖然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但是仍值得細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