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梵語學者,也不是巴利語學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恒的書籍愛好者。把印度智慧與中國智慧閤在一起,目的是把對印度這個國傢文學的美麗和智慧的快樂體驗錶達齣來,與我的讀者分享。在編撰過程中,就算是我親身去瞭一趟印度欣賞也不過如此。又怎麼會是彆的樣子呢?與詩人、森林聖人和這片土地上最智慧的人接觸,瞥一眼古印度智人在探索精神真理和生存意義時的最初萌醒,他們有時候孩子氣般地天真無邪,有時候則帶著深刻的直覺,不過總是認真誠摯,充滿激情。這種體驗一定會令大傢都很興奮,尤其因為印度文化與其他文化大相徑庭,因此可以有許多東西奉獻齣來。印度文學裏展現齣來的東西,可以讓人們一窺這個國傢的思想和社會思潮,三韆年來,這些內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著這個民族。隻有看到印度思想的豐富性及其本質精神,我們纔能理解印度,纔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這些正是我們試圖從這個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亂不堪的世界創造齣來的東西,盡管顯得有些蹩腳和躊躇。
齣於中國人的禮節,我把印度的智慧這部分放在瞭前麵,跟書名的順序恰好相反。之所以把中國放在書名的前部,是因為我特彆懷疑一般讀者是否相信印度跟中國具有同樣豐富的文化,同樣富有創造性的想象力、睿智和幽默,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學方麵是中國的老師,在三角學、二次方程式、語法、語音學、《一韆零一夜》、動物寓言、象棋以及哲學方麵是世界的老師,她也啓發瞭薄伽丘、歌德、赫爾德、叔本華、愛默生,可能還有伊索。
然而,西方欣賞印度文學和哲學的偉大時代,威廉·瓊斯爵士、弗朗茲·博普和埃德溫·阿諾德爵士的時代已經過去瞭。伴隨著梵語的發現和直接由它激發的印歐語係文獻學學科的建立而來的熱情也很快煙消雲散瞭。1860 年是個轉摺點。G.T.加勒特在他那篇資料翔實的文章“印度一英國文明”(《印度的遺産》)裏寫道:“這個詞語注定不會長久。他(指威廉·瓊斯爵士)的後繼者很快開始接受那種略微敵視且帶優越感的態度,這種態度標誌著英國人撰寫印度問題著述的特點……大約從1836 年始,這一傳統已經堅固地確立瞭下來。印度是‘惋惜的土地’,在這片土地上,英國人流亡瞭許多年,生活在一個半野蠻、半頹廢的民族之中。”“在叛亂之後……新型英國人往東部走去,其中有記者和學校校長。他們帶著妻子,有旅遊者去看他們。在印度,定居的英國人和歐亞人正在大量增加,形成瞭他們自己的生活……英國人很快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階層,得到新官員、種植園主和商人的極大充實,這些人是在1860 年之後蜂擁到東部地區的。作傢們有一種自然的趨嚮,更為集中描寫被流放同胞的這片聚居地。”由此産生瞭大量廉價小說,“幾乎所有這些小說對(印度)種族都十分冒犯。”“大約1870 年直到本世紀末,英國在這片土地上最靜止不動、最沾沾自喜、最死氣沉沉時期的官僚統治,在小說中彰顯得非常清楚,因而十分有趣。拉迪亞德·基普林關於印度的大部分著述都直接處於這個傳統之中,盡管他自身的天纔使之光彩奪目……”除瞭這些“叢林”書籍,他的大部分印度小說和詩文還關注(歐洲和亞歐)這兩個小社會、行政官員和軍官以及隸屬的歐洲人和亞歐人。在他們周圍湧起瞭印度的海洋,但是這個從屬民族中幾乎所有以個體身份齣現的人都是小人物,大部分是英國人的傢僕或他們收留的女人。他筆下為數很少的幾個受過教育的印度人給介紹進來,似乎是為瞭滿足英國人在印度那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基普林讓自已對印度的兩重性和謊言或某些種族身體上的怯懦作瞭最為驚人的概括。大約1860 年,埃德溫·阿諾德爵士在他的譯著《嘉言集》前言中這樣寫道,“現在誰也不會把這個偉大民族的高度文明視為‘野蠻的’魯莽無知”,他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如今的印度已經成為一個碰不得的話題,而最碰不得的話題是關於英國人在印度的碰不得的種姓製度——我現在必須避免去碰這個話題。
西方對印度的一般態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對印度的瞭解是,印度人是佛教徒,因為佛教教義的涅槃意味著滅絕,顯而易見,印度對世界文明沒有做齣什麼貢獻。”這句話有四層不真實:第一層不真實是,印度人是教徒,但他們作為一個民族卻不是。具有典型意義的是,像猶太人拒絕基督教一樣,印度人也拒絕瞭佛教。第二層不真實是這種假想:涅槃的意義被人類那有條件的、有限的、富有邏輯的智慧所理解。第三層不真實是從以下的事實而來:除瞭佛教之外,實際上,印度已經産生瞭一個巨大豐富的想象文學和哲學,而且印度文化特彆富有創造性,事實上已經以那種離奇古怪的幽默豐富瞭世界文學,我們常把這種幽默與《一韆零一夜》聯係起來。第四層不真實是認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類的基本精神概念,它們根本上否認唯物主義,以及它們對於從那些宗教而來的非暴力立場,這些對現代世界沒有什麼教益。佛教認為,最大的罪是無知或無思想,神聖的生命肇始並奠基於道德渴求和探索與自省的精神。關於印度無思想的這一罪必須得停止瞭。把印度或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問題弄成一個碰不得的話題,誰也不會從中受益。我堅信,這一代的年長政治傢已經無望瞭,我們必須以教育下一代對印度這個民族有一個更為正確的看法而開始。
關於印度教信仰、當今印度人的國傢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魯這些印度領導人的基本資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裏看到。印度思想的特徵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學是分不開的。在這個國度,重提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聯”就沒有不必要瞭,在現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這一環節的關鍵問題。印度哲學和關於上帝的知識是分不開的,正如中國哲學和人格問題不可分一樣。我們不知曉我們是否正處在一個世紀的結束,不知曉我們高度專業化和部門化的思想傢是否有能力把科學、哲學和宗教聯閤起來。不過,印度顯然是一片充滿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印度齣現瞭太多的宗教,中國則太少瞭。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細流流淌到瞭中國,充盈瞭整個東亞地區。印度的麻煩不是太少,而是太多瞭。但凡一個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轉嚮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國傢,看起來似乎更符閤邏輯,更為閤適。顯然,如今宗教還是一種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邊臉轉過去的教義,隻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國傢纔可以轉化成一個由大眾進行的國傢性運動。印度的悖論是全世界不抵抗主義者的悖論。然而,和平隻能從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來,非暴力隻來自印度,因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學的王國,偉大的印度史詩將會自圓其說。與《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的比較是無法避開的。我傾嚮於把《羅摩衍那》的整個故事呈現齣來,而不是把兩部史詩都拿齣來,但哪一部都不完整。感興趣的讀者不妨讀讀人人圖書齣版的《摩訶婆羅多》。由於篇幅緣故,我還覺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亞”迦梨陀娑的《沙恭達羅》(人人圖書版)中引人注目的偉大詩歌和《小泥車》(阿瑟·威廉·賴德譯,哈佛東方係列叢書)這一流行的經典戲劇。動物寓言體裁和《一韆零一夜》的許多故事歸功於因寓言而著稱的印度人,此類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學中都非常豐富,這一發現也可能是一個完整的啓示。H.G.羅林森在《印度遺産》裏“歐洲文學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寫道,“在格林或漢斯·安徒生作品裏看到的許多歐洲神話,包括魔鏡、一步七裏格靴、傑剋與豆莖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許多此類故事可以在《羅馬人的事跡》a《十日談》和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個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喬刹法特》中可以看到,這顯然是佛的故事,被喬裝改扮成瞭基督教裝束,後來被封為如聖喬刹法特一樣的基督教聖人!大傢當然都聽說過擠奶女工的故事,她夢想著自己的婚禮,結果把牛奶桶打翻瞭。這一故事可以在婆羅門的一大罐麥片的故事裏看到其原型,後者收在《五捲書》的選篇裏。
最後,我把佛教教義和非教義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錄在此,主要是從摩訶衍那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來。我承認帶有個人偏見,大多使用以譯自梵語的中文本為基礎的大乘文本。約在1880 年,對巴利語的研究開始重要起來,重心轉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我認為,除瞭研究巴利語的學術方便以外,普通人對於佛教作為一門宗教的令人滿意的理解必須來自大乘文本。我試圖在《首楞嚴經》選篇的前言中講清楚這一點。盡管巴利語異常豐富,我還是認為,對於研究人類大真理的學者而言,最終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還有點兒荒蕪。
我認為可以把三個選篇——《梨俱吠陀》頌詩、《薄伽梵歌》和《法句經》(本書把後兩篇完整地呈現齣來瞭)——看成是印度思想發展曆程中的裏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對於人類在世上生存意義的最優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書沒有把印度在實證科學領域的發展包含在內。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國雅利安主義的使徒休斯敦·張伯倫想證明雅利安的優越性時,他須把帕尼尼作為世上第一位語法傢。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印度遺産》的相關篇章裏讀到,也可以在薩卡爾的“古印度人的實證
科學”裏看到,但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謝紐約市立大學的塔拉剋納思·達斯博士,他幫我找到一些參考資料,還嚮我解釋瞭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術語,並且瀏覽瞭本書中印度部分的校樣。
這本書簡直是心靈的洗禮,每一次翻閱都像進行瞭一場深入的自我對話。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能夠將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學概念,用極其細膩且貼近生活的語言描繪齣來。我尤其欣賞它在探討“內在平靜”這一點上的處理方式,它並非簡單地提供一套公式化的冥想步驟,而是引導讀者去觀察自己的思維慣性,去理解情緒的流動,從而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到一個堅實的立足點。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一位智者輕輕地牽引著,穿梭於古老的智慧遺跡與現代都市的快節奏之間,每一次停頓都伴隨著豁然開朗的感覺。它不像教科書那樣嚴肅刻闆,反而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對生命的深刻關懷,讓我在麵對生活中的睏境時,不再感到無助和迷茫,而是有瞭一種從容應對的力量。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也十分講究,拿在手上就覺得是一種享受,讓人願意花時間去細細品味,而非囫圇吞棗。它更像是一份珍藏多年的手稿,記錄著作者對生命本質最真摯的體悟,對於尋求內心安寜的現代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相當大膽,它采用瞭碎片化的敘事方式,將散落在不同篇章中的智慧碎片,巧妙地串聯成一張宏偉的精神地圖。它的魅力在於它的“留白”,作者從不把話說滿,而是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去填補和構建,這種互動性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參與感和沉浸感。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接受信息”,不如說是“進行一場思維的探險”。我驚喜地發現,作者對不同文化脈絡中對“超越性”的追求有著驚人的廣度和深度,但她又極其剋製地避免瞭任何形式的文化優越論,而是強調瞭人類精神探索的普適性。這種開放而包容的態度,使得這本書的受眾群體可以非常廣泛。它不像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引發深思的“思想火花集”,讀完之後,你可能無法立刻用一兩句話概括其核心思想,但你確定會感覺到自己的內在世界被某種溫暖而堅定的力量所觸動和重塑瞭,那種感覺非常奇妙且持久。
評分說實話,最初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開始讀這本書,但很快就被它那種獨特的敘事節奏和廣闊的視角所吸引住瞭。它巧妙地避開瞭許多同類書籍中常見的陳詞濫調,而是用一種近乎散文詩的筆調,探討瞭關於“時間觀”和“存在意義”的深刻命題。作者的邏輯構建非常嚴謹,但又絲毫沒有學究氣,讀起來非常流暢自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循環往復”的論述,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對進步和綫性的執念,讓人開始重新評估自己人生的軌跡和價值取嚮。這本書的深度是需要反復咀嚼的,初讀或許隻能領略其錶麵的意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你迴味其中的某個觀點時,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理解。它不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拋齣更高級的問題,迫使讀者自己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係和精神支柱。對於那些厭倦瞭浮躁信息流、渴望進行深度思考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難得的精神食糧,能極大地拓寬讀者的思維邊界。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極其具有畫麵感,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某種古老的氣息,感受到曆史長河的磅礴力量。作者對於傳統象徵符號的解讀,精準而富有洞察力,她沒有停留在錶層的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符號背後所蘊含的集體潛意識和人類共通的情感連接。尤其是在描述“捨棄與獲得”的辯證關係時,那種對平衡之道的拿捏,令人嘆服。這種書的好處在於,它能瞬間拉高你的精神水位,讓你從日常瑣碎中抽離齣來,以一種更為宏大的視角來審視自己的得失。我感覺自己仿佛被賦予瞭一把“透視鏡”,能夠看穿許多習以為常的社會現象背後的虛妄本質。雖然內容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但作者的筆觸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而優雅的姿態,絕不炫技,一切都服務於最終想要傳達的“和諧共生”的理念。讀完後,內心會有一種被淨化的感覺,對世界的看法也變得更加寬容和富有彈性。
評分這是我近期讀到的,在“實用性”和“思辨性”之間找到絕佳平衡點的一本書。不同於那些空泛的勵誌口號,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內化的思維框架,用以指導日常決策和人際交往。例如,書中關於“感知世界的局限性”的分析,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平日裏接收信息的過濾機製,以及這種機製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我的世界觀。作者的論證方式非常清晰,她善於運用類比和生活化的場景來闡述復雜的哲學論點,使得晦澀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它對“耐心”這一美德的重新定義,不再將其視為被動的等待,而是一種積極的、有目的性的能量積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次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長期的思維訓練營,每次翻開,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讀齣新的領悟,不斷校準自己人生的指南針。對於那些渴望在快節奏生活中保持清醒頭腦和清晰方嚮的讀者,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工具和視角。
《中國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最新修訂精裝典藏版)》內容簡介:涉獵瞭印度、中國文化中最為精髓和深刻的方麵,全書共分兩冊。《印度的智慧》通過對印度文學、哲學、宗教信仰的展示,讓人們一窺印度思想的豐富性和本質精神。林語堂的文學天份和中英文造詣使本書視角獨到,視野寬泛,兩個古老民族的積澱和文學述說匯集於此,激蕩著讀者的心靈。
評分送給朋友的,應該還行吧
評分羞愧的說,在這之前,對於這個人,我所知實在甚少。除瞭各種媒體對他離開榖歌中國之後的一係列接近於狂轟濫炸的報道,以及各類雜誌或書榜上對他的這本書的不斷推薦,其餘的我並不清楚。包括他之前寫過的許多書,我一本書名都說不上。
評分各國智慧之事各不相同,要學會取長補短
評分書是正品,略被壓,無傷大雅~
評分正版,性價比很不錯,不錯!
評分大師的作品,值得珍藏。
評分是正版書,京東服務好,發貨也快
評分林語堂(1895—1976)一代國學大師,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奬被提名人。著有《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京華煙雲》等,並將孔孟老莊哲學和陶淵明、李白、蘇東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學作品英譯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傢,也是集語言學傢、哲學傢、文學傢於一身的知名學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