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智慧

印度的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语堂 著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印度文化
  • 宗教
  • 灵性
  • 瑜伽
  • 冥想
  • 吠陀
  • 印度史
  • 东方智慧
  • 生活方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404527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2193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宝宝的一套左右脑开发思维游戏书!
     随时随地,想玩就玩!
     小开本、低定价,随身携带,方便好玩。

内容简介

  《左右脑开发随身游戏(套装共10册)》内容简介:宝宝的左右脑开发益智游戏书,简短的题目,精美的绘图,精准的年龄定位,可以随身携带的大48开超常小开本,随时随地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更适合上班族爸爸妈妈对孩子的需求,简单、方便、便宜、适用,每个孩子都需要的左右脑开发思维游戏书。游戏内容分类:左脑:语言、数字、分析、推理、判断、记忆、思维;右脑:音乐、绘画、空间、想象、创意、情绪、观察。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一代国学大师,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 著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等,并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介海外,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目录

序 言
第一部分 印度信仰
《梨俱吠陀》颂诗
《奥义书》
《薄伽梵歌》
钵颠阇利的瑜伽箴言
《罗摩衍那》

第二部分 印度幽默
《五卷书》
《鹦鹉故事七十则》

第三部分 佛教
《法句经》
佛的三个布道
佛教寓言与传说
《亚洲之光》
《首楞严经》
佛教生活方式
涅槃为何物
附录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读完《梨俱吠陀》颂诗,接下来看《奥义书》,一直到公元前563 年佛的到来,都会产生这种印象。印度人太过于关注世界灵魂(brahma)和个人灵魂(atman)的问题,所以有时候在不太属灵的人看来似乎过于压抑。我怀疑世上除了犹太人以外,还有哪个民族能像印度人那样具有如此强烈的宗教情愫。因此,我们看到,印度最早形成的精神形式和情感与《旧约》的《诗篇》非常相似,这完全自然。马克斯·马勒把《梨俱吠陀》(rig 意为“诗篇”,veda 意为“知识”,书名意为“精神知识之歌”)叫做“雅利安讲出的第一个词”。《吠陀》有十卷,共有一千零二十八篇颂诗。讲到古老性,最早的《吠陀》可能追溯到公元前1500 年到前1200 年,囊括八百多年的历史,此间发展到如今的形式。从这一整个发展过程直到今天的印度教,我们看到对神的全神贯注和神秘的宇宙观。印度人是自然神秘主义者,神秘主义指的是要达到与上帝直接结合的一种宗教形式。要达
  到个体灵魂与万物背后的世界灵魂的结合,可以说是雅利安哲学的全部努力。
  在这些颂诗中,人们看到,这种宗教精神的一开始,就表达了人类灵魂、好奇和疑问、启示和智力探寻的苏醒,这种独特方式使人眼前一亮。说印度人沉醉于神始于饮用甘露——苏摩酒a,即“苏摩”的蔓草之茎发酵酿制而成的一种酒,在雅利安仪式中使用。这话听起来毫无意义,但却千真万确。因为,早期印度诗人写道:
  即使“五大族”都出现在旁,
  也够不上我一瞥眼光。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连天地两者都算上,
  也配不上我的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伟大超过天上,
  超过这大地茫茫。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好吧!我将这块大地
  放在这里,或是放在那里。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我的一只翅膀在天上,
  在大地上我曳过另一只翅膀。
  是否我多饮了苏摩酒浆?
  陶醉于神的情形因而得以确立。读者不妨把这些诗篇看成是印度宗教哲学的第一口鸡尾酒。读到下面拉尔夫·T.H. 格里菲思那娴熟的诗文时,必然令人想到它与《诗篇》的相似性。
  伐楼那,请远离我,劫去一切危险,
  恩赐接受我,您这神圣的主宰。
  切断我的忧虑,就像砍断拴牛的绳索,
  没有您,我甚至连眼帘都张不开。
  伟大的伐楼那哟!现在和未来,甚至到古昔,
  我们都会把我们的敬拜大声诵出。
  因为在您这位不可征服的神身上,
  您的身躯稳如高山,不可移动。
  《伐楼那》
  聆听看到黎明日出的光芒时发出的第一声喜悦的欢叫,就不禁令人想起它与《诗篇》的相似之处。
  我们的眼睛看到快乐声音的明亮领导者,
  她光芒四射,显露出了门口。
  她搅动了这个世界,向我们展示了丰饶,
  黎明唤醒了每个生命。
  黎明产生英雄、奶牛和马匹,
  照耀着奉献祭品的人。
  那些人唱完快乐的歌儿,
  声音比瓦宇还要响亮。
  《黎明》
  同样令人想起《诗篇》的是因陀罗——“狂暴的神”颂诗。
  他们还不知自己的危险,
  他就用猛掷的武器击倒了众多悲哀的罪人。
  他不宽恕激怒他的人的鲁莽,
  他杀掉了达斯宇,
  这就是因陀罗哟!
  就连天地都在他面前弯腰,
  他一呼吸大山就发抖。
  众所周知喜喝苏摩酒,
  带着雷电,操着弩箭,
  这就是因陀罗哟!
  《因陀罗》
  才智的探寻和怀疑的感觉自然紧随惊奇和崇敬的感觉:
  是什么样的树,事实上是什么样的木造出了它,
  此中形成了天与地的样子?
  智者在您的神灵中探求答案,
  这神灵是他创造万物时所站居之地。
  《毗首羯磨》
  《创造之歌》的结尾出现了怀疑的情绪:
  这创造是从哪里出现的?
  或者是造出来的?或者不是?
  它的看管者在最高的天上,
  他才能知道?或者他也不知道?
  等等,直到在普罗阇婆提(生主)颂诗——马克斯·马勒用“致未知的神”作标题——里,雅利安诗人在接连十诗节的诗文中问道,“我们该崇拜供奉什么样的神?”
  我注意到,在一些学印度教的欧洲学生中,经常有人带着责备口吻对多神教进行影射。《奥义书》中发展的印度一神论带有吠檀多看法,认为万物背后的一是个次要点。我认为,崇拜什么样的神完全不重要,无论是一神论或是多神论,重要的精神是信仰应该在崇拜者生活中产生真正的信仰精神。用现代的话说,重要的是,宗教是“生效的”,也就是说,宗教必然产生结果。可以说,人们相信树木和岩石、山脉河流的灵性时,现代一神论就不太奏效了。
  ……

前言/序言

  我不是梵语学者,也不是巴利语学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恒的书籍爱好者。把印度智慧与中国智慧合在一起,目的是把对印度这个国家文学的美丽和智慧的快乐体验表达出来,与我的读者分享。在编撰过程中,就算是我亲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赏也不过如此。又怎么会是别的样子呢?与诗人、森林圣人和这片土地上最智慧的人接触,瞥一眼古印度智人在探索精神真理和生存意义时的最初萌醒,他们有时候孩子气般地天真无邪,有时候则带着深刻的直觉,不过总是认真诚挚,充满激情。这种体验一定会令大家都很兴奋,尤其因为印度文化与其他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可以有许多东西奉献出来。印度文学里展现出来的东西,可以让人们一窥这个国家的思想和社会思潮,三千年来,这些内容一直在激活和塑造着这个民族。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及其本质精神,我们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这些正是我们试图从这个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乱不堪的世界创造出来的东西,尽管显得有些蹩脚和踌躇。

  出于中国人的礼节,我把印度的智慧这部分放在了前面,跟书名的顺序恰好相反。之所以把中国放在书名的前部,是因为我特别怀疑一般读者是否相信印度跟中国具有同样丰富的文化,同样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睿智和幽默,印度在宗教和想象文学方面是中国的老师,在三角学、二次方程式、语法、语音学、《一千零一夜》、动物寓言、象棋以及哲学方面是世界的老师,她也启发了薄伽丘、歌德、赫尔德、叔本华、爱默生,可能还有伊索。

  然而,西方欣赏印度文学和哲学的伟大时代,威廉·琼斯爵士、弗朗兹·博普和埃德温·阿诺德爵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伴随着梵语的发现和直接由它激发的印欧语系文献学学科的建立而来的热情也很快烟消云散了。1860 年是个转折点。G.T.加勒特在他那篇资料翔实的文章“印度一英国文明”(《印度的遗产》)里写道:“这个词语注定不会长久。他(指威廉·琼斯爵士)的后继者很快开始接受那种略微敌视且带优越感的态度,这种态度标志着英国人撰写印度问题著述的特点……大约从1836 年始,这一传统已经坚固地确立了下来。印度是‘惋惜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英国人流亡了许多年,生活在一个半野蛮、半颓废的民族之中。”“在叛乱之后……新型英国人往东部走去,其中有记者和学校校长。他们带着妻子,有旅游者去看他们。在印度,定居的英国人和欧亚人正在大量增加,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英国人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得到新官员、种植园主和商人的极大充实,这些人是在1860 年之后蜂拥到东部地区的。作家们有一种自然的趋向,更为集中描写被流放同胞的这片聚居地。”由此产生了大量廉价小说,“几乎所有这些小说对(印度)种族都十分冒犯。”“大约1870 年直到本世纪末,英国在这片土地上最静止不动、最沾沾自喜、最死气沉沉时期的官僚统治,在小说中彰显得非常清楚,因而十分有趣。拉迪亚德·基普林关于印度的大部分著述都直接处于这个传统之中,尽管他自身的天才使之光彩夺目……”除了这些“丛林”书籍,他的大部分印度小说和诗文还关注(欧洲和亚欧)这两个小社会、行政官员和军官以及隶属的欧洲人和亚欧人。在他们周围涌起了印度的海洋,但是这个从属民族中几乎所有以个体身份出现的人都是小人物,大部分是英国人的家仆或他们收留的女人。他笔下为数很少的几个受过教育的印度人给介绍进来,似乎是为了满足英国人在印度那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基普林让自已对印度的两重性和谎言或某些种族身体上的怯懦作了最为惊人的概括。大约1860 年,埃德温·阿诺德爵士在他的译著《嘉言集》前言中这样写道,“现在谁也不会把这个伟大民族的高度文明视为‘野蛮的’鲁莽无知”,他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如今的印度已经成为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而最碰不得的话题是关于英国人在印度的碰不得的种姓制度——我现在必须避免去碰这个话题。

  西方对印度的一般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印度的了解是,印度人是佛教徒,因为佛教教义的涅槃意味着灭绝,显而易见,印度对世界文明没有做出什么贡献。”这句话有四层不真实:第一层不真实是,印度人是教徒,但他们作为一个民族却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是,像犹太人拒绝基督教一样,印度人也拒绝了佛教。第二层不真实是这种假想:涅槃的意义被人类那有条件的、有限的、富有逻辑的智慧所理解。第三层不真实是从以下的事实而来:除了佛教之外,实际上,印度已经产生了一个巨大丰富的想象文学和哲学,而且印度文化特别富有创造性,事实上已经以那种离奇古怪的幽默丰富了世界文学,我们常把这种幽默与《一千零一夜》联系起来。第四层不真实是认为,印度教和佛教中人类的基本精神概念,它们根本上否认唯物主义,以及它们对于从那些宗教而来的非暴力立场,这些对现代世界没有什么教益。佛教认为,最大的罪是无知或无思想,神圣的生命肇始并奠基于道德渴求和探索与自省的精神。关于印度无思想的这一罪必须得停止了。把印度或英国在印度的统治问题弄成一个碰不得的话题,谁也不会从中受益。我坚信,这一代的年长政治家已经无望了,我们必须以教育下一代对印度这个民族有一个更为正确的看法而开始。

  关于印度教信仰、当今印度人的国家宗教以及像甘地和尼赫鲁这些印度领导人的基本资料,可以在第一部分印度信仰里看到。印度思想的特征是:在印度,宗教和哲学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国度,重提哲学和宗教之间的“关联”就没有不必要了,在现代世界也不存在找到缺少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印度哲学和关于上帝的知识是分不开的,正如中国哲学和人格问题不可分一样。我们不知晓我们是否正处在一个世纪的结束,不知晓我们高度专业化和部门化的思想家是否有能力把科学、哲学和宗教联合起来。不过,印度显然是一片充满宗教和宗教精神的土地。印度出现了太多的宗教,中国则太少了。印度宗教精神的涓涓细流流淌到了中国,充盈了整个东亚地区。印度的麻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但凡一个人若是缺少宗教精神,转向印度而非世上其他任何国家,看起来似乎更符合逻辑,更为合适。显然,如今宗教还是一种活生生的情感,基督教把另一边脸转过去的教义,只能在印度而非世上其他国家才可以转化成一个由大众进行的国家性运动。印度的悖论是全世界不抵抗主义者的悖论。然而,和平只能从非暴力和不相信武力而来,非暴力只来自印度,因为印度人似乎真正相信非暴力。

  在想象文学的王国,伟大的印度史诗将会自圆其说。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比较是无法避开的。我倾向于把《罗摩衍那》的整个故事呈现出来,而不是把两部史诗都拿出来,但哪一部都不完整。感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人人图书出版的《摩诃婆罗多》。由于篇幅缘故,我还觉得有必要省去“印度的莎士比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人人图书版)中引人注目的伟大诗歌和《小泥车》(阿瑟·威廉·赖德译,哈佛东方系列丛书)这一流行的经典戏剧。动物寓言体裁和《一千零一夜》的许多故事归功于因寓言而著称的印度人,此类寓言在佛教和非佛教文学中都非常丰富,这一发现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启示。H.G.罗林森在《印度遗产》里“欧洲文学和思想中的印度”一文中写道,“在格林或汉斯·安徒生作品里看到的许多欧洲神话,包括魔镜、一步七里格靴、杰克与豆茎都可以在印度找到起源。许多此类故事可以在《罗马人的事迹》a《十日谈》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中看到。”《威尼斯商人》中采用的三个小匣子的故事在《巴拉姆和乔刹法特》中可以看到,这显然是佛的故事,被乔装改扮成了基督教装束,后来被封为如圣乔刹法特一样的基督教圣人!大家当然都听说过挤奶女工的故事,她梦想着自己的婚礼,结果把牛奶桶打翻了。这一故事可以在婆罗门的一大罐麦片的故事里看到其原型,后者收在《五卷书》的选篇里。

  最后,我把佛教教义和非教义著作中的重要文章收录在此,主要是从摩诃衍那即“大乘派”或者“北方佛教”流派而来。我承认带有个人偏见,大多使用以译自梵语的中文本为基础的大乘文本。约在1880 年,对巴利语的研究开始重要起来,重心转移到“南方佛教”流派的小乘文本。我认为,除了研究巴利语的学术方便以外,普通人对于佛教作为一门宗教的令人满意的理解必须来自大乘文本。我试图在《首楞严经》选篇的前言中讲清楚这一点。尽管巴利语异常丰富,我还是认为,对于研究人类大真理的学者而言,最终搜集到的零星材料作为活生生的信仰一定还有点儿荒芜。

  我认为可以把三个选篇——《梨俱吠陀》颂诗、《薄伽梵歌》和《法句经》(本书把后两篇完整地呈现出来了)——看成是印度思想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此中可以看到印度对于人类在世上生存意义的最优秀思索成果。

  自然,本书没有把印度在实证科学领域的发展包含在内。非常有趣地看到,英国雅利安主义的使徒休斯敦·张伯伦想证明雅利安的优越性时,他须把帕尼尼作为世上第一位语法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印度遗产》的相关篇章里读到,也可以在萨卡尔的“古印度人的实证

  科学”里看到,但这篇文章不容易找到。

  我要感谢纽约市立大学的塔拉克纳思·达斯博士,他帮我找到一些参考资料,还向我解释了一些令人模糊的印度术语,并且浏览了本书中印度部分的校样。

  





《印度的智慧》简介 这本《印度的智慧》并非一本简明的旅行指南,也不是一份关于瑜伽体式或冥想技巧的入门手册,更不是对印度教神祇的浅显解读。它所探寻的,是隐藏在印度这片古老土地深处,历经数千年文明沉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生命哲学。这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尘埃,去聆听古老智者低语,去感受代代相传的经验智慧,去理解那些塑造了印度文明核心的精神力量。 本书的出发点,是对“智慧”一词的重新审视。在现代社会,智慧往往被等同于知识的积累、逻辑的严谨或是解决问题的效率。然而,《印度的智慧》认为,真正的智慧,尤其是在印度传统中,更关乎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对个体与宇宙关系的理解,以及对内心平静与和谐的追求。它是一种融贯于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式知识,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而直抵精神深处的明悟。 全书围绕着印度文明的几个核心支柱展开,但并非以历史编年体或哲学流派的梳理为主要脉络。相反,它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朝圣,带领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触碰并体会这些智慧的闪光点。 首先,本书深入探讨了印度传统中关于“法”(Dharma)的理念。这远非简单的“法律”或“义务”可以涵盖,“法”是一种宇宙秩序,是每个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与责任,是维系社会和谐与个体安宁的根本原则。本书将通过引述古老的经文、神话故事以及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经验,来展现“法”在印度人日常生活中的渗透,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观念乃至对命运的看法。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更是“法”如何在家庭、社群、政治乃至艺术创作中得以体现。 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业”(Karma)与“轮回”(Samsara)的观念。这两个概念在西方世界常被误解或简化,《印度的智慧》则会尝试揭示其深层的哲学含义。它并非宿命论的消极解释,而是强调了因果报还的普遍法则,以及生命在不同存在形式间流转的动态过程。本书将通过具体的例子,说明“业”如何影响个体的选择与后果,以及“轮回”如何在一种更广阔的视角下,给予生命以终极的意义和救赎的可能性。我们将看到,这些观念如何影响印度人的社会观、苦难观,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期许。 在探讨个体精神成长方面,本书将详细解读“解脱”(Moksha)的追求。这被视为印度传统哲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摆脱生死轮回、达成终极自由的境界。本书将梳理不同哲学流派(如吠檀多、数论等)对“解脱”的理解,并着重阐释实现这一目标的不同途径,如通过“知识”(Jnana)、“奉爱”(Bhakti)与“行动”(Karma Yoga)。我们将理解,这并非一种超然物外的逃避,而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认知和精神转化,是对“我”是谁,以及“我”与宇宙本体的最终统一的探索。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印度传统中对“真理”(Satya)与“非暴力”(Ahimsa)的深刻理解。在印度文化中,“真理”不仅仅是客观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内在的、不虚伪的真实状态,是与宇宙本源的和谐一致。“非暴力”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伤害,更是一种意念上的仁慈与同情,是一种积极的、有意识的选择,是构建和谐关系的基石。《印度的智慧》将通过 Ghandi 的实践、古老寓言以及当代社会事件,来展现这些理念的实践力量和深远影响。 本书还将探讨印度艺术、文学与音乐中蕴含的智慧。这些并非简单的娱乐形式,而是承载着深层精神内涵的载体。从史诗《摩诃婆罗多》与《罗摩衍那》的英雄叙事,到古典音乐的和谐韵律,再到寺庙雕塑的象征意义,都蕴藏着对人生、神性与宇宙的独特理解。本书将引导读者去“听”懂音乐中的静谧,“看”懂雕塑中的故事,从而体会艺术作为精神媒介的强大力量。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是印度传统对“时间”的感知。与西方线性思维不同,印度文化常常以一种更循环、更宏大的视角来看待时间。本书将探讨这种时间观如何影响印度人的历史叙事、宇宙观,以及他们对短暂人生与永恒存在的理解。 为了让这些抽象的哲学理念落地,本书将穿插大量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以及一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圣哲和普通人的真实案例。这些生动的叙述,将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古老智慧的内涵,并看到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我们不会回避印度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复杂性,而是试图在理解其文化根源的基础上,去认识这些现象。 《印度的智慧》并非旨在提供一个“完美”的印度模型,也无意将读者推向某种宗教或信仰。它的目的是激发一种开放的、探索性的心态,鼓励读者去思考生命本身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生命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活得更有智慧、更平静、更充实?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充满启迪的精神旅程。它或许会颠覆你对印度固有的刻板印象,或许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哲学,但无论如何,它都将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主流文化的,关于“如何生活”的深刻启示。它所提供的,是一种古老而又永恒的智慧,一种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探索和学习的宝藏。阅读本书,就像是在一个古老而宁静的夜晚,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坐,倾听他讲述关于生命、宇宙与真理的悠长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心灵的洗礼,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能够将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学概念,用极其细腻且贴近生活的语言描绘出来。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内在平静”这一点上的处理方式,它并非简单地提供一套公式化的冥想步骤,而是引导读者去观察自己的思维惯性,去理解情绪的流动,从而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坚实的立足点。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一位智者轻轻地牵引着,穿梭于古老的智慧遗迹与现代都市的快节奏之间,每一次停顿都伴随着豁然开朗的感觉。它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肃刻板,反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对生命的深刻关怀,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不再感到无助和迷茫,而是有了一种从容应对的力量。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讲究,拿在手上就觉得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而非囫囵吞枣。它更像是一份珍藏多年的手稿,记录着作者对生命本质最真挚的体悟,对于寻求内心安宁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说实话,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读这本书,但很快就被它那种独特的叙事节奏和广阔的视角所吸引住了。它巧妙地避开了许多同类书籍中常见的陈词滥调,而是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探讨了关于“时间观”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命题。作者的逻辑构建非常严谨,但又丝毫没有学究气,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循环往复”的论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对进步和线性的执念,让人开始重新评估自己人生的轨迹和价值取向。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反复咀嚼的,初读或许只能领略其表面的意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回味其中的某个观点时,总能发现新的层次和理解。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抛出更高级的问题,迫使读者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精神支柱。对于那些厌倦了浮躁信息流、渴望进行深度思考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能极大地拓宽读者的思维边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具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某种古老的气息,感受到历史长河的磅礴力量。作者对于传统象征符号的解读,精准而富有洞察力,她没有停留在表层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符号背后所蕴含的集体潜意识和人类共通的情感连接。尤其是在描述“舍弃与获得”的辩证关系时,那种对平衡之道的拿捏,令人叹服。这种书的好处在于,它能瞬间拉高你的精神水位,让你从日常琐碎中抽离出来,以一种更为宏大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得失。我感觉自己仿佛被赋予了一把“透视镜”,能够看穿许多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背后的虚妄本质。虽然内容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但作者的笔触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优雅的姿态,绝不炫技,一切都服务于最终想要传达的“和谐共生”的理念。读完后,内心会有一种被净化的感觉,对世界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宽容和富有弹性。

评分

这是我近期读到的,在“实用性”和“思辨性”之间找到绝佳平衡点的一本书。不同于那些空泛的励志口号,它提供的是一套可以内化的思维框架,用以指导日常决策和人际交往。例如,书中关于“感知世界的局限性”的分析,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平日里接收信息的过滤机制,以及这种机制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作者的论证方式非常清晰,她善于运用类比和生活化的场景来阐述复杂的哲学论点,使得晦涩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对“耐心”这一美德的重新定义,不再将其视为被动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有目的性的能量积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长期的思维训练营,每次翻开,都能在不同的心境下读出新的领悟,不断校准自己人生的指南针。对于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清醒头脑和清晰方向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视角。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相当大胆,它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将散落在不同篇章中的智慧碎片,巧妙地串联成一张宏伟的精神地图。它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从不把话说满,而是留下足够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填补和构建,这种互动性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接受信息”,不如说是“进行一场思维的探险”。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对不同文化脉络中对“超越性”的追求有着惊人的广度和深度,但她又极其克制地避免了任何形式的文化优越论,而是强调了人类精神探索的普适性。这种开放而包容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可以非常广泛。它不像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份引发深思的“思想火花集”,读完之后,你可能无法立刻用一两句话概括其核心思想,但你确定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在世界被某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所触动和重塑了,那种感觉非常奇妙且持久。

评分

经典之作,当然不错!

评分

还没看,大致翻了下应该不错

评分

林语堂,随便读读。《中国印度之智慧》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中国的智慧》收录了中国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的代表作,生动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林语堂的文学天份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泛,两个古老民族的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评分

《中国印度之智慧:印度的智慧(最新修订精装典藏版)》内容简介:涉猎了印度、中国文化中最为精髓和深刻的方面,全书共分两册。《印度的智慧》通过对印度文学、哲学、宗教信仰的展示,让人们一窥印度思想的丰富性和本质精神。林语堂的文学天份和中英文造诣使本书视角独到,视野宽泛,两个古老民族的积淀和文学述说汇集于此,激荡着读者的心灵。

评分

买了中国的智慧,印度的也不得不买。

评分

大师的作品,值得珍藏。

评分

没有精选集了,只能手工单挑,印刷不错

评分

学习下,印度的智慧。

评分

书是正品,略被压,无伤大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