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与民间工艺

玩具与民间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培贤,丹妮 著
图书标签:
  • 玩具
  • 民间工艺
  • 传统文化
  • 手工
  • 儿童
  • 艺术
  • 民俗
  • 文化遗产
  • 工艺品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5756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0455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玩具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很广,可谓包罗万象。随着中华民族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劳动人民创造出了许多绚丽多彩、精巧迷人的玩具。有些玩具甚至称为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的先驱或启萌,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成长、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增长知识、陶冶品德、勇于追求和创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人们文化娱乐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民间玩具艺术,民间玩具又充实丰富了民间风俗。
中国民间工艺是指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工艺。民间工艺是民众智慧的创造。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辛勤和智慧,创造出辉煌壮美的民族文化。品类繁多而千姿百态的中国古代民间工艺,就是其中——簇绚丽淳美的东方艺术之花。
中国玩具和民间工艺涉及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各门学科。它们不仅为丰富中国文化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世界文化的沟通起到桥梁作用。
中国玩具和民间工艺的重要作用,还在于它把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启迪智慧的功能贯穿于“寓教于玩”、“寓教于乐”之中,使中华文化以娱乐方式,渗透和传播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到世界各地。瓦特、莱特兄弟、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恩里科·费米等……凡有成就的人,都在玩中获得教益。可以说,玩具和民间工艺品是人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工具,影响和推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

目录

引言
中国玩具
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器——算盘的九连环
“中国的难题”——华容道
传统的智力玩具——孔明锁鲁班锁
先秦贵族饮宴时的游戏——投壶
爱因斯坦也吃惊的玩具——饮水鸟
令人激动和快乐的爆竹烟花
增进身体健康的玩具——空竹
“唐图”——七巧板
自动竖立起来的不倒翁
买双不买单的木彩蛋
各式各样的车木玩具
能演各种技艺的木偶
起源于佛教中“天龙八部”之一的“磨喝乐”
迎祥纳富的大阿福
下凡到人间给人们治病的兔儿爷
源自中国传统民俗喜剧故事的泥玩具“老鼠拜堂”
祝贺寿诞的礼品玩偶——北京绢人
古时称“头饰花”的北京绢花、补花
具有代表性的布玩具——布鸡
能“噬食鬼魅”的虎玩具
驱病祈福的香包
民间信仰玩具——治病娃娃
带有宗教色彩的五彩泥玩具
流传于民间神话故事而创作的陶玩具“山海经”
能看到色彩缤纷、变幻多样的美丽图案的万花筒
具有音响与娱乐效果的拨浪鼓
中国古代的“牌九”——多米诺骨牌
寓意“见子”的毽子
凭借风力旋转的风车
其他民间玩具
民间工艺
民间工艺图案寓意
中国为世界文明史作出的重要贡献——陶器和瓷器
陶瓷艺术中一颗绚丽的明珠——唐三彩
特殊陶土制成的陶器——紫砂
堪称“世界绝技”的民间工艺——刺绣丝织
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编织印染
传统民间工艺品——竹帘画
被誉为“鬼斧神工的艺术”——内画鼻烟壶
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年画
民间传统工艺品——剪纸
代代相传的贴画、布艺
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祭祀活动的纸扎纸马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的皮影
精美的民间艺术工艺作品——雕塑
中国古代宫廷工艺的杰出典范——金錾花丝
中国古代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
明——漆器
精湛的工艺、美术品_点螺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瓦当
民间一朵璀璨的奇葩——烙画
象征喜庆、吉祥的灯彩
人类最早的飞行器——风筝

精彩书摘

中国玩具
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器——算盘的九连环
九连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娱乐性、健身性一直为热爱益智游戏的人们所称道。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七回中有一段关于九连环的叙述:“谁知此时黛玉不在自己房中,却在宝玉房中大解九连环。”
九连环被西方认为是人类发明的最奥妙的玩具之一,其引人之处在于游戏过程中环环相扣的连续性。
九连环是在长方形的框架上排列着九个圆环和九根立柱,圆环之间环环相扣,其间还贯穿着一枚细长的叉套,而且叉套也被重重的立柱阻隔。解连环就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取下叉套。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认为,九连环起源于中国最古老的计算器——算盘。九连环的玩法很多,均是思维方法的不同,其过程是一样的。如果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解开九连环,就会形成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

前言/序言


跨越时空的织锦:中华服饰文化探微 第一章:文明的丝缕——服饰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华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从史前遗址中发掘出的蛛丝马迹开始,追溯华夏衣冠之源。我们着重探讨了原始社会末期,纺织技术的萌芽如何催生了最早的蔽体之物,以及这些早期形制如何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结构和信仰观念的深刻影响。 早期的服饰不仅仅是御寒蔽体的工具,更是氏族图腾、等级区分的载体。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墓葬出土遗迹的分析,我们勾勒出早期服饰的轮廓:麻、葛等植物纤维的初步应用,以及兽皮缝制的粗犷技艺。这些朴素的形制,蕴含着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模仿,为后世复杂多变的服饰体系奠定了最初的文化基因。 第二章:礼制初定——先秦服饰的规范化与象征意义 进入夏商周时期,随着国家形态的建立与礼乐制度的完善,服饰的社会功能被空前强化。“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观念深入人心。本章聚焦于这一时期服饰制度的初步建立,特别是“深衣”这一贯穿数千年的基础形制的确立。 我们详细考察了不同阶层在不同场合的穿着规范:天子冕服的庄重威严,诸侯卿大夫的章服差异,以及士庶百姓的日常着装。色彩的运用在此阶段成为强烈的符号系统,如周代尚“玄色”的偏好,以及“五色正色”的哲学基础。服饰的剪裁、纹饰(如十二章纹的雏形)开始被赋予明确的政治哲学内涵,成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无形之“墙”。 第三章:百家争鸣的霓裳——秦汉的制式确立与民族融合 秦朝统一六国,服饰制度也随之趋于整合,确立了“黄”为尊的色彩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官阶服色制度。然而,汉代是中华服饰风格形成的关键转折点。本章深入分析了汉代服饰的特点,如曲裾、直裾的流行,以及“襦裙”形制在女性服饰中的确立。 更重要的是,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原服饰文化开始与西域文化进行初步的接触与融合。我们探讨了这一时期服饰技术的发展,如提花织机的改进,使得丝绸的纹样更加精美复杂。服饰不再仅仅是等级的标志,也开始体现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和对“雅”的追求。 第四章:兼容并蓄的华章——魏晋南北朝的飘逸与胡汉交融 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服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倾向。魏晋风度对后世服饰审美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章重点阐述了“褒衣博带”的审美取向,反映了士人对儒家束缚的反叛和对道家玄学的推崇。 在南北对峙的背景下,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被大量吸纳,尤其是在裤褶、缺胯袍等形制上。这种胡汉服饰的碰撞与融合,不仅丰富了服饰的形制,更为隋唐服饰的繁盛埋下了伏笔。我们细致描绘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中“帔帛”的流行,以及它如何增强了整体造型的流动感和仙气。 第五章:盛世的华彩——隋唐服饰的雍容气度与开放格局 隋唐帝国将中华服饰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本章剖析了盛唐服饰的恢弘气象,它所体现的是一个自信、开放、兼容并蓄的大国风范。我们详细考察了唐代女性服饰的标志性特征:袒领、齐胸襦裙以及其上的“半臂”或“帔子”。 唐代服饰在色彩运用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印证了唐人对“富丽”的极致追求。同时,胡服元素的深度融入,如幞头在男性服饰中的普及,以及对异域图案的借鉴,展示了唐代文化极强的吸收能力。本章还特别关注了唐代织锦技术(如绫、罗的创新)对服饰美学的影响。 第六章:内敛的精致——宋代的理性回归与文人情趣 宋代服饰风格较之唐代,转向内敛、素雅与精巧。哲学的理性回归,使得服饰美学也趋向于“理”与“雅”。本章分析了宋代服饰在形制上的变化,如褙子(直领对襟的衣物)的普及,以及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应用差异。 宋代服饰的装饰性不再依赖于唐代的浓烈色彩,而是转向对材质肌理、精细刺绣(如宋锦)和素雅图案的推崇。我们探究了宋代服饰如何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文人对简洁、含蓄之美的追求如何渗透到日常衣着之中。 第七章:威仪的重塑——元明两代的制度化与复古倾向 元代服饰是游牧民族统治下汉族服饰体系的一次暂时性中断与重塑。本章简要梳理了元代服饰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其对传统汉服形制的约束与影响。 明代服饰是中华传统服饰体系的集大成者与最终定型期。本章占据了较大篇幅,聚焦于明代恢复和强化的服饰制度——从祭祀礼服的复杂形制(如冕服的复兴),到常服的制度化(如蟒袍、飞鱼服等赐服的出现)。明代女性服饰的特点,如袄裙的流行、比甲的广泛使用,以及“立领”的萌芽,都体现了对宋代遗风的继承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巩固。 第八章:变革的序曲——清代服饰的满汉并蓄与近代转型 清代服饰标志着中华服饰体系的巨大变革。本章核心在于探讨“剃发易服”政策对传统汉族服饰体系的冲击与影响。我们详细对比了满族服饰(如马褂、旗装)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统治阶层中的推广。 尽管传统汉族服饰在民间仍有延续,但官方服饰已形成以马蹄袖、盘扣、马褂为代表的新格局。本章最后分析了清代服饰在晚期如何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刺绣技术、面料选择上出现的新趋势,为最终走向近现代服饰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结语:服饰的记忆与传承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历代服饰形制、材料、工艺、制度及文化内涵的系统梳理,展示中华服饰文化这部活态的历史典籍。服饰是流动的史书,每一根丝线、每一个褶皱,都承载着特定时代的社会记忆、审美倾向和哲学思辨。它不仅是关于“穿衣打扮”的技术史,更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变迁的独特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名为《玩具与民间工艺》的书,着实让我这个自诩为“老顽童”的读者感到了一阵强烈的知识饥渴。我本以为它会是一本轻松愉快的图集,毕竟“玩具”二字总是带着童真与色彩的诱惑。然而,翻开它,我才发现这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它没有大篇幅的精美彩图展示那些琳琅满目的现代塑胶玩具,更别提那些需要电池才能发出声光的最新电子产品了。这本书似乎更沉浸于对“工艺”二字的深挖,它用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态度,探讨了那些早已被快消文化淹没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比如,书中对浙江某些地区特有的竹编工艺的描述,细致到连竹篾的选择、晾晒的时长、编织的手法、不同纹理的象征意义都有详细的图解和文字阐述,这种深度让我不得不放慢阅读速度,甚至需要查阅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才能完全领会其间的奥妙。它更像是一部人类手工文明的田野调查报告,而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遣读物。如果你期望看到的是如何购买或组装最新款的乐高模型,或者对当前市场上热门盲盒的深度剖析,那么你可能会感到失望,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坐标系完全是另一维度的。

评分

我拿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并不是书名本身,而是它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略带陈旧的纸张味道。我本来是想找一些关于如何用废旧材料制作简单手工小物件的实用指南,毕竟环保和DIY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这本书的内容导向,却完全转向了对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那些几乎失传的“活态遗产”的记录与梳理。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介绍那些用于祭祀或特定节庆的泥塑人偶,以及那些曾经作为儿童主要玩伴,但如今只存在于老一辈记忆中的木制陀螺和布老虎。它的叙事风格非常冷静,几乎没有情绪化的赞美,而是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观察的口吻,记录了这些“民间工艺”的起源、功能转变乃至衰落的过程。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皮影戏偶制作工艺的章节,里面详细描述了从兽皮的鞣制到雕刻、上色,再到装配骨架的每一个复杂步骤,涉及到的工具和材料都极其原始和专业,这与我期待的“简单上手”的指导完全背道而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匠人精神的物质载体”的百科全书。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反潮流”的。在如今信息爆炸、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习惯于快速获取结论和直观的视觉冲击。但《玩具与民间工艺》这本书,要求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对“慢”的欣赏能力。它的排版相当紧凑,很多地方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地方志片段,语言也偏向于传统的书面语,读起来需要时不时地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器物背后的人类学意义”的论述。我本来期待的是那些关于如何用废弃物制作有趣的小玩意儿的步骤,比如如何把塑料瓶改造成火箭模型,或者用纸板搭建一个微缩城堡。然而,这本书似乎对“现代废弃物再利用”这类话题兴趣寥寥,它更专注于挖掘那些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件的、承载着特定文化密码的工艺品。比如书中对一类复杂结构的剪纸艺术的解析,其几何学原理的深度甚至让我怀疑这是否应该被归类到工艺学而非数学史的范畴。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是,它是一部深入的“人类行为学”著作,而非一本“手工操作手册”。我当初购买它,是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灵感,以便在周末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有趣的亲子手工活动。我设想的是,书里会教我如何用简单的材料,比如彩带、纽扣、面粉等,快速制作出一些能让孩子们眼前一亮的“玩具”。但是,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期的要“厚重”得多。它探讨的“玩具”,往往是作为某种社会仪式或教育工具而存在的,其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严格遵循古法的传承。例如,关于某一地区特定木制积木(实为早期教育教具)的描述,不仅有尺寸规格的精确要求,还详细解释了每一种形状在古代哲学体系中的象征意义。这使得任何想要“简化”或“现代改造”这些工艺的尝试,在阅读后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和敬畏,因为它强调的是“原汁原味”的文化延续性,而不是适应现代生活场景的便捷性。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总结为“惊喜交加的知识挑战”。我原本是抱着一种寻找“休闲手工”和“创意启发”的心态打开它的,也许是想找些关于如何用毛线编织可爱小玩偶的图解,或者如何快速制作一个派对装饰品。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将我的注意力彻底从“‘玩’的轻松”转移到了“‘工’的严谨”之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报告文学,其中对传统工艺中工具的磨损规律、材料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工匠口述历史的记录,细致入微到近乎偏执的程度。例如,书中对某种特定粘土的配方进行分析时,不仅提到了主要的矿物成分,还分析了不同季节采集的泥土在烧制后表现出的细微色差和韧性差异,这种层面的剖析,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手工爱好者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更像是在进行矿物学或材料科学的研究。如果你想在其中找到任何关于当代流行文化或快速制作方法的蛛丝马迹,那绝对是徒劳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