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7辑)

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7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柏梁 著
图书标签:
  • 京昆戏
  • 民国戏曲
  • 戏曲史料
  • 地方戏曲
  • 文化史
  • 历史文献
  • 京剧
  • 昆曲
  • 民国文化
  • 戏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27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71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稿为《民国京昆史料丛书》第17辑,收录了1920年10月20日初版、刘豁公所著《戏学大全》。据首都图书馆藏本原版和个人所藏原版影印。《戏学大全》,民国戏曲研究专家刘豁公著,内容包括梨园常识、度曲金针、歌场笑史、粉墨阳秋(剧评)、名优列传、乐府新声(剧本)、剧余鳞爪,附录大鼓书词。除了梨园常识、京班细则等之外,还收录有作者的重要剧评(哀梨室剧谈、都门顾曲记)以及伶人传记,具有一定的史料价。文前插图约20幅,系梅兰芳、李吉瑞、李雪芳、刘汉臣、张德禄、金景萍、小香水、韩世昌等名伶的剧照及便装照,多为不常见者。


《百年梨园风云录:民国都市舞台的兴衰与流变》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即自辛亥革命至抗战胜利前夕,中国主要都市——尤其是京、津、沪、汉等地的京剧与昆曲艺术生态变迁。本书并非单纯的史料汇编,而是通过对大量一手文献、报刊记载、剧本残页、戏班账目以及名家口述的回溯与解读,深入剖析了这一历史时期戏曲艺术在社会转型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顽强生命力。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详尽梳理了传统戏班在现代化冲击下的适应、冲突与重塑过程,着重展现了艺术本体的演进、商业运作模式的转型、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戏曲与政治、社会思潮交织互动下的复杂图景。 --- 第一部分:都市崛起与戏园重构(约1912-1920年代初) 一、京剧的“新面貌”与“旧根基” 本部分考察了民国初年,梨园界在政治权力真空与新兴市民阶层崛起背景下的初期反应。重点分析了“四大名旦”等新一代角色的横空出世,其表演风格如何突破传统程式,融入对人性、情感更细腻的刻画。我们细致考察了如“新舞台”、“丹桂园”等新型戏园的建筑风格、包箱制度的演变,以及其商业运营对戏班排期的直接影响。 角色的商品化初探: 分析了早期报纸对明星演员的商业化宣传模式,如何开始将演员的个人魅力与剧场的票房紧密挂钩,以及这种模式对传统戏曲“重戏轻人”观念的挑战。 昆曲的“维系者”: 鉴于京剧的强势发展,本章着重探讨了昆曲在这一阶段的生存困境与坚守者。以福寿堂、湖心亭等昆曲社团为中心,还原了他们如何在私人赞助和少数传统士大夫的支持下,维持着“雅部”的香火,并尝试在演出内容上进行有限的“新编”。 二、班社结构与演员的社会地位重塑 辛亥革命后,戏班中“戏子”身份的法律地位有所松动,但社会偏见依然根深蒂固。本书通过对多份戏班合同、伙计协议的分析,揭示了班主与演员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演员在家族、师承体系内的新旧矛盾。探讨了老生、武生等行当在剧目选择和角色塑造上,如何反映出对“新国民”形象的初步构建。 --- 第二部分:艺术思潮的激荡与“新剧”的渗透(约1920年代中期) 一、国剧运动的兴起与争论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深入,一批知识分子和改良派戏曲家开始呼吁“改良国剧”。本部分详细梳理了这一时期围绕“国剧”的定义、舞台革新(如灯光、布景的初步引进)与剧本创作的激烈辩论。 “不破不立”的探索: 重点分析了以杨小楼、梅兰芳为代表的艺术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尝试新编历史剧、神话剧,以及在唱腔和做派上对“写实”的初步追求。这些探索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西方戏剧理论在舞台实践中的消化吸收。 昆曲的“复古”与“保守”: 与京剧的激进探索相对,昆曲界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更强的保守性。本章分析了如何将昆曲的“典雅”视为对抗市俗洪流的最后堡垒,以及这种保守如何限制了其对更广泛观众群体的吸引力。 二、都市剧场的商业化顶峰 1920年代,上海等地的商业剧场竞争白热化。本书分析了戏院老板如何利用明星效应,推行高昂的票价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戏班内部的“竞价挖角”现象。我们考察了戏报、广告语的演变,它们开始大量使用现代商业宣传术语,标志着戏曲艺术彻底进入市场经济的洪流。 --- 第三部分:流派的固化与艺术的精微化(约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 一、梅派的成熟与京剧艺术的范式确立 梅兰芳艺术体系的成熟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成就描述,深入分析了梅派如何通过对“节制美学”的极致追求,构建了一套具有强大跨文化传播力的舞台语言。通过对比不同时期《贵妃醉酒》、《洛神》的舞台记录,展现了其在节奏把握和情绪渲染上的微妙变化。 其他流派的并行发展: 对余派的“以气为主”的唱法、程派的“声腔的冷峻与委屈”,以及荀派的“灵动”等,均做了个案分析,阐明了在鼎盛期,各流派如何在既定的艺术框架内寻求个性化的突破。 二、战前都市的文化生态 这一时期的戏曲活动与知识分子的阅读生活、电影的竞争、月份牌的流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景观。我们通过对1930年代初期天津、北平等地戏园周边环境的白描,展示了看戏如何成为市民阶层重要的社交和文化消费活动。 --- 第四部分:时局动荡下的剧目与主题转换(约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 一、时事入戏与“借古讽今” 随着国内外局势的日趋紧张,戏曲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本部分集中探讨了戏班如何以隐晦的方式反映时政,例如对“忠义”题材的重新演绎,以及对“昏君奸臣”的批判如何巧妙地规避审查。 “爱国戏”的萌芽: 梳理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部分剧目如《斩蚩尤》等如何在特定演出中被赋予更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及官方和民间对这种“政治化”倾向的不同反应。 二、昆曲的“存亡一线”与南迁的尝试 在日军全面侵华前夕,昆曲艺术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本书记录了部分昆曲艺人试图南下寻求庇护或与南方戏曲融合的零星尝试,以及他们在上海、南京等地为争取生存空间所做的努力。这部分内容侧重于记录那些鲜为人知的、为保存遗产而进行的艰辛奔走。 --- 第五部分:抗战时期的流离与坚守(1937年以后) 一、沦陷区的“歌舞升平”与艺术的异化 重点分析了沦陷区大城市(如上海的“孤岛时期”)戏曲的矛盾状态。一方面,商业资本仍在支撑着高水平的演出,使部分老一辈艺术家得以维持技艺;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的自由度急剧下降,许多剧目被要求迎合日方的文化政策。通过对当时报刊上戏评的对比,揭示了评论界的微妙立场变化。 二、后方戏曲的薪火相传 本书的尾声聚焦于重庆、西安等后方城市戏曲的蓬勃发展。在物资匮乏、环境艰苦的条件下,大批戏曲工作者投身于抗战宣传和慰问演出。探讨了戏曲如何成为稳定民心、鼓舞士气的有效工具,以及在艰苦条件下,如何保证了传统程式的教学与传承不至于中断。 三、历史的断层与未来的展望 在抗战胜利前夕,本书以对老一辈艺术家在战争阴影下对艺术未来的忧思作结,为后续民国后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曲研究,留下了亟待填补的空白与深刻的反思。 --- 核心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由物证及人境”的研究方法。它不满足于罗列名家名剧,而是通过对“存世剧本的演出删改痕迹”、“戏园子的租约与设备购置清单”、“演员的收入波动记录”等非主流史料的细致挖掘,力求还原一个真实、复杂、充满商业逻辑与艺术理想交织的民国都市戏曲生态。本书避免了对艺术成就的过度赞美,力求客观呈现戏曲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的挣扎、适应与最终的定型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编纂体系来看,这套丛书无疑是为专业研究者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参考平台,其文献搜集范围之广,可见编纂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它像一座巨大的文献库,为后人提供了可供挖掘的矿藏。我个人特别关注其中关于伶人社会地位变迁的记录,民国时期,戏曲演员的身份尴尬而又充满魅力,他们既是舞台上的偶像,又是社会边缘的人物。书中散落在各处的关于名伶捐款、参与社会活动的新闻剪报,勾勒出了一个复杂立体的群像。但这些片段式的记录,如同珍珠散落在沙滩上,需要读者自己去串联和打磨。我非常期待看到一个更有条理的主题索引,能够清晰地将这些零散的史料按“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师承流变”等维度进行分类整理,这样,我们才能更高效地从这座宝库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洞见,而不是仅仅沉溺于史料的浩瀚之中,迷失了探索的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风格非常统一,继承了传统文集的严谨性,大量使用了宋体字和细致的分割线,阅读起来有一种面对古籍的庄重感。这种视觉上的统一性,使得整套丛书在陈列时显得十分大气。对于那些需要大量引文和注释的学术研究者来说,这种清晰的版式结构是十分友好的。然而,这种过度强调“传统”的排版,在某种程度上也牺牲了一定的可读性。现代读者习惯了更灵活的图文排版和更易于标记重点的格式,过于密集的文字块,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戏曲术语时,容易造成阅读疲劳。我想,在尊重历史文献原貌的同时,或许可以考虑在非核心内容部分,例如引言、索引或背景介绍中,适当引入一些现代化的排版元素,比如使用不同的字体或适当的留白,来减轻读者的视觉负担。毕竟,再好的史料,如果难以被广泛阅读和消化,其传播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着实引人注目,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厚重的年代感,让人一拿在手上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期。从纸张的触感到油墨的色泽,都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细节上的用心。不过,作为一名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我更关心的自然是内容本身。我期望看到的是那些鲜为人知的剧本手稿、演员的私人信札,或是关于某个流派兴衰的深度考证。初翻目录,那些熟悉的剧目名称和模糊不清的人名一下子将我拉回了那个戏曲黄金时代的碎片记忆中。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挖掘那些尘封的档案,去重温那些台上大师的辉煌瞬间。然而,这种期待也伴随着一丝不安,我担心这些“丛书”是否能真正触及到核心的史料,还是仅仅停留在一些泛泛的介绍层面。毕竟,要真正还原一个时代的戏曲风貌,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献的堆砌,更需要史料学家独到的眼光和严谨的考证精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些全新的视角,揭示出一些过往被忽略的侧面。

评分

阅读这部丛书的过程中,我时常陷入一种沉思:如何定义“史料”的价值?我希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演出记录的流水账,而是那些能反映出京剧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经历的文化碰撞与自我革新的深刻思考。例如,探讨新旧派戏路之争,或者京剧如何吸收话剧、西洋音乐元素进行改编的案例分析,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出时代特征的“硬核”内容。目前看来,书中对一些重要剧目的首演信息罗列得较为详尽,这无疑为戏曲史的编年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但是,对于“为何”以及“如何”发生变革的深层探讨,似乎还略显不足。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批判性眼光的史学梳理,而非单纯的文献汇编。那些充满争议的事件、被主流叙事所压抑的声音,往往蕴含着最真实的历史肌理。希望后来的辑录中,能有更多关于剧评人和批评家对当时演出风貌的尖锐评论被纳入其中。

评分

拿到这本书后,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所收录的一些罕见照片资料。那些黑白照片里,戏台上的名角们神采奕奕,台下的观众们衣着考究,一举一动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的印记。这些图像资料的清晰度和稀有度,绝对是研究民国戏曲服饰、舞台布景乃至社会风气的珍贵一手材料。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张关于早期戏班内部排练场景的抓拍,那种质朴和专注,与如今光鲜亮丽的舞台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不过,我总觉得这些影像缺乏足够的背景注释,很多时候,我只能凭着模糊的印象去猜测照片中的人物和时间点,这对于一个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遗憾。如果能在每张照片旁附上更详尽的说明,标明拍摄者、地点以及关键人物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将会有质的飞跃。艺术的魅力在于细节,而史料的严谨性也恰恰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