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DA景观设计作品集

SCDA景观设计作品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加坡] SCDA事务所 著
图书标签:
  • 景观设计
  • SCDA
  • 建筑设计
  • 城市规划
  • 设计作品集
  • 景观建筑
  • 现代景观
  • 设计灵感
  • 案例分析
  • 建筑师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25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318
包装:精装
开本:8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35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详实,所包含的图片十分精美,呈现的景观设计的样式新颖美观。SCDA事务所是一家多元化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其业务包括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他们在景观设计领域经验丰富,所设计的作品能够把客户的需求与其设计理念完美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本书包含30个住宅及酒店的设计项目,展现了SCDA事务所处于前沿的设计风格和理念。


作者简介

SCDA事务所由执业建筑师曾仕乾于1995年在新加坡创办,曾仕乾担任首席建筑师兼设计总监。该事务所以向客户提供包括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在内的整体设计方案而著称。作为亚洲的新锐建筑设计力量,其作品收到广泛关注,并在《建筑评论》、《建筑实录》、《世界建筑》等国内国外期刊和书刊上获得介绍。


内页插图

目录

8 前言

公寓

14 丽敦豪邸

40植物园住宅区

48淑女山园

56 马克公寓

70实里达公园住宅

82丽敦豪邸售楼大厅

88杜生公寓空中露台

102安哥列园21号公寓

110盛峰公寓

118史蒂文斯路公寓

124阿祖丽亚

132天鹅湖公寓

142那森园轩

酒店

150巴厘苏里酒店

178哈达哈岛柏悦酒店

194巴厘岛华尔道夫酒店

206清远度假村

218罗伯逊码头洲际酒店

226丽江酒店

236涵碧楼酒店与多用途公寓

252巴拉望度假村

262三亚艾迪逊酒店

282古尔冈艾迪逊酒店

286 W水明漾酒店

296多美歌格林花园

住宅

308荷兰路豪宅

322海洋大道住宅

330格兰芝路住宅I

338格兰芝路住宅II

344莱道路住宅

353 个人介绍

354项目信息


前言/序言

前言

曾仕乾

景观设计已经成为SCDA事务所整体设计方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一方法将建筑与内部装饰和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内外部空间的联系。我们的项目范围十分广泛,从私家住宅到酒店和度假村,从多用途的开发项目到总体规划,业务遍及亚洲、北美和欧洲众多国家。SCDA事务所的景观设计理念源自我们的建筑实践,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我们实践过程的整体特性,以及热带地区住宅设计中将室外空间自然无缝地整合为室内空间延伸部分的实际情况。

长大以后,我发现自己家中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存在着十分亲密的关系。今天它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马来西亚槟城的邱氏宗祠。这是一个雄伟壮观、装饰华丽,包含了众多家族部落住宅的综合建筑。每所住宅都等级分明地分布在众多内部庭院、采光井和通风井的四周。供奉祖先的祠堂和表演舞台被设在铺有花岗石的公共庭院内。通过对这些负空间(实体之间及周围的空间)进行日常观察,我理解了建筑环境中的相互依赖性。邱氏家族的成员常常在这些室外空间中齐聚一堂,享受清凉、惬意的氛围。硬景观、软景观和建筑通过自身具有的认同感和强烈的归属感共同创造并定义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此外,这些室外区域具有过渡性功能,这些“中间性”空间充当了临街的公共区域和家庭私有领地之间的界限。

将外部空间创建为家庭内部空间的扩展部分,这一思想已经成为SCDA事务所重点关注的设计理念之一。遵循空间固有的连贯流畅特点,硬景观和软景观的布置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从而创造了室外的生活区域。规模比例、材料的品质和细节则定义出具有宁静致远意境的环境,增强了建筑周围负空间的品质。通常,对水的感官体验被视为现代的景观元素,可以用于构造空间、定义层次和强化方位感。与室内装饰、家具、艺术品和灯具一样,水景早在构思阶段就被确认为重要元素,在整体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创造室外空间至关重要,也极具挑战性,需要设计师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我们在设计高层大厦时,需要对建筑的外形进行精雕细刻,使其与露台景观、空中花园、垂直绿墙、空中泳池及水景等垂直绿化空间完美结合。

在早期的项目中,例如豪华杜瓦公寓(2002年)的设计中包括一个位于第十五层的空中花园,其周围设有慢跑的跑道,健身房、园林景观和一个咖啡屋。在林荫大道项目中(2004年),位于第十三层和二十四层的两个露天平台可以举办各种活动,人们可以在那里一览新加坡天际线的壮观美景。在后来的开发项目中,可以看到室外空间进一步融入到建筑的设计之中,改变了建筑的形状,成为引人注目的视觉盛宴。在安哥列园21号公寓(2008年),令人印象深刻的巨大开口高达六层,嵌入到建筑主体的内部,不仅令大楼的造型十分醒目。还使阳光和雨水可以洒入到空中露台之上,营造出真正的户外感受。在杜生公寓空中露台(2006年)的设计中,在高达四层的停车场裙楼顶部设有空中花园,并将地面的绿化区域一直向上延伸至此,与毗邻的公园景观和谐地衔接在一起。这是通过在停车场的外墙上以阶梯式布局放置大量的种植容器,并在其中栽满攀缘植物而实现的,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在该项目中,将三座大楼连接在一起的若干空中花园,还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主动和被动娱乐空间。

除了为公众提供户外的景观区域,SCDA事务所的很多设计还以“私家景观”为特色,在每一个独立单元中都设有露台、花园和泳池。在诸如马克公寓(2006年)和丽敦豪邸(2012年)这样的项目中,很多单元都设有私家泳池和宽敞的平台,创造了一种“陆地”生活的感受。One KL公寓(2004年)是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项目,那里一共拥有94个空中游泳池。这种堆叠的方式也是将居住单元设想为一系列互联空间的结果。它的实现需要非凡的技术能力,只有在早期阶段将其纳入到构思之中才有成功实现的可能。以OneKL公寓项目为例,为了适应和容纳相关的结构和机械部件,那些游泳池必须放置在两层以上的空间。

将空中花园、大型阳台、露台或游泳池纳入到私家的室外空间构造中,与在低层建筑中创建内部与外部之间重要的“中间性”或过渡性空间的概念是一致的。在我看来,它们都是最为舒适的空间,在你的个人私密空间内创建一个半公共区域,身在其中可以尽情体验公共生活的乐趣。

室外空间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亚热带温和气候环境中的建筑。我已经在纽约高线公园的苏里公寓项目中尝试了这一想法。在那里,十六个游泳池被嵌入到一个具有纽约风格的典型街区中。它们并不是封闭的防冻泳池,而是完全暴露于大自然之中,大量的光线和空气可以进入到建筑的内部深处。池水流经锅炉的热泵,始终保持着摄氏29度的舒适水温。

今天,除了建筑领域之外,SCDA事务所的大部分作品还包括景观和室内设计。公司的景观设计团队由建筑师、景观建筑师和提供软景观专业知识的园艺师组成。SCDA事务所的室内设计部门与景观设计团队携手合作,在室外家具、艺术品和配件的选择方面提出了大量宝贵建议,从而协助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无缝过渡的设计工作。正是凭借这种高度合作的过程,SCDA事务所的团队才能创造出完美融合、细节精致和执行彻底的项目,并使其成为事务所多年来的标志性特征。



城市脉络的呼吸:当代景观实践的深度探索 图书名称:《城市脉络的呼吸:当代景观实践的深度探索》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设计机构的作品展示,而是以一种更具学术性、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对当前全球范围内涌现的、具有创新性和社会责任感的景观设计实践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我们旨在探讨在快速城市化、气候变化与生态危机等多重压力下,当代景观设计师如何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空间与时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中提炼出指导未来城市生态构建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范式转向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景观设计从纯粹的“美化”向“系统干预”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详细梳理了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等学科对当代景观设计思维的深刻影响。 1.1 景观的“非场所性”与地方性再生: 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如何通过对场地物质性、历史记忆和非正式社会实践的深度挖掘,构建出具有抵抗性、能够抵御同质化趋势的“地方感”。重点分析了对废弃工业遗址、城市边缘地带(Brownfields)的介入策略,强调从“修复创伤”到“催化新生”的转变。 1.2 韧性城市与适应性景观: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挑战,要求景观设计必须具备高度的适应性和冗余性。本章深入研究了基于自然系统的解决方案(NbS),如海绵城市体系、多功能湿地构建、以及适应性海岸带管理。我们考察了这些系统如何在提供生态服务的同时,兼顾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而非仅仅是工程技术的回应。 1.3 数字孪生与景观本体论: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成熟,景观设计正进入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本部分审视了数字化工具如何改变了设计决策过程——从宏观的流域分析到微观的植物群落配置。同时,也辩证地探讨了过度依赖数据模型可能导致的对景观“在场性”和“感性经验”的削弱。 第二部分:跨尺度实践的案例解析 本部分摒弃了单一项目的功能性介绍,转而采用“尺度递进”的方式,选取全球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体现不同设计理念的实践进行深度剖析。这些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其对传统设计边界的消解与重构。 2.1 宏观尺度:流域与区域的生态廊道构建: 重点关注那些超越传统规划红线、介入至流域管理和区域生态网络建设的项目。例如,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如何通过水文调控和植被恢复,重建区域性的生态连通性,使景观成为一种区域治理的工具而非孤立的美学表达。 2.2 中观尺度:公共空间的社会渗透与激活: 关注城市中层级的公共空间,如街道系统、滨水地带和社区广场。我们分析了那些成功地模糊了“公园”、“街道”、“广场”界限的设计案例。关键在于理解“流动人口”的需求,设计出具有多重使用权限、能够支持自发性活动的“动态空间”。探讨了如何利用景观元素引导社会互动,提升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3 微观尺度:材料的在地性与构造的精细化: 这一部分聚焦于设计细节的哲学意义。景观的物质性是其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深入探讨了本土材料(如再生骨料、本地石材、本地种植的乡土植物)的选择、加工工艺与耐久性问题。解析了如何通过精妙的构造细节,使结构本身成为叙事的一部分,强化景观的持久性和可维护性。 第三部分:新景观的社会责任与介入策略 当代景观设计不再是服务于精英阶层的审美附属品,而是解决城市健康与公平问题的关键领域。本部分探讨了景观设计的伦理边界和行动指南。 3.1 参与式设计与设计民主化: 强调了从“为社区设计”到“与社区共创”的模式转变。详细分析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有效组织公众参与,确保设计方案真正回应最脆弱群体的需求,避免“象征性参与”。探讨了如何利用临时性、可逆性的设计手法,在正式项目落地前进行社会测试。 3.2 维护的景观学:遗产与持续性: 景观是一个持续演化的系统。本书批判了许多项目在竣工后即被遗弃的现象。我们探讨了如何将“维护”本身纳入设计系统,设计出易于被社区理解和操作的养护策略。这包括植物的自然演替、系统的低能耗运行,以及将日常维护活动转化为社区共享体验的机制。 3.3 跨学科协作的前沿模式: 成功的前沿景观项目往往是多学科智慧的结晶。本部分提供了对生态学家、土木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等多元主体有效协作的模式研究。重点分析了如何建立一种共同的“景观语言”,以克服专业壁垒,实现更具整体性的城市健康目标。 结论:面向不确定的未来景观 本书总结了当代景观实践中涌现出的关键趋势:从对确定性的追求转向对不确定性的拥抱;从静态的美学对象转向动态的生态过程;从技术主导转向生态伦理的回归。最终,本书呼吁景观设计领域应承担起塑造更公平、更具生命力的城市未来的核心责任。它为研究生、专业从业者以及关注城市生态转型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参考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所谓的“景观设计作品集”,读完之后,我的心情简直像是被扔进了一片迷雾之中,找不到任何清晰的指引。它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展示设计师才华的画册,不如说是一份未经整理的草稿堆砌。比如,它对项目背景的描述,轻描淡写得让人抓狂。一个好的作品集,理应像一个精心策划的展览,每一件作品都有其诞生的故事、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如何通过设计的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这里展示的多数案例,仅仅是呈现了几张精美的效果图,仿佛所有的思考和挣扎都自动隐形了。我期待看到场地分析的深度,功能流线的逻辑推演,材料选择背后的哲学思考,甚至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处理是如何提升整体品质的。但这些关键的“骨架”几乎是缺失的,留给读者的只有一层漂浮在表面的视觉“皮肤”。这使得我对这些作品的真实价值和设计者的思考深度产生了巨大的怀疑。如果一个设计师连展示自己思考过程的意愿或能力都不具备,那么他们的设计能力究竟能达到何种程度?这本集子,实在未能满足一个专业人士对深度解析的渴求。

评分

我花了好大力气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可以借鉴的、具有开创性的设计手法,结果却大失所望。与其说这是一本“作品集”,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摄影集,重点完全放在了后期渲染的光影效果上,而忽视了设计本身的本质——空间组织和人地关系的处理。翻阅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试图去理解某个水景的处理方式,或者某处铺装的几何逻辑,但设计者提供的文字说明少得可怜,即便有,也大多是空泛的赞美之词,比如“充满活力”、“回归自然”之类的陈词滥调,丝毫没有提供任何技术层面的干货。我本以为能看到关于生态可持续性、本土植物应用策略,或者复杂地形处理的创新方案,但呈现的多数是看起来非常“安全”且缺乏个性的通用方案。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正在学习或希望寻找灵感的同行来说,无疑是一种浪费时间。它给出的信息量不足以支撑起一个真正的设计案例的重量,更像是一本企业宣传册,而非一本严肃的设计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说实话,也让人感到一阵阵的违和感。作为一本旨在展示精致美学的作品集,其内部的视觉一致性竟然如此之差。有的页面信息堆砌得密不透风,字体大小和行距混乱不堪,让人阅读起来非常吃力;而紧接着的下一页,又突然变得空旷得像是一片空白画布,仿佛是印刷失误留下的冗余空间。这种跳跃式的排版风格,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连贯性和设计的专业感。专业设计应该体现的是对细节的把控和整体的协调统一,但在这本集子里,我看到了太多可以被优化、本应被精炼掉的视觉噪音。如果连作品展示的载体都没有经过细致的打磨,那么我们如何能确信其展示的作品本身,在实际落地过程中,没有同样的问题被忽略呢?这种粗糙的呈现方式,直接削弱了作品本应有的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评分

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这本书似乎在努力地追求某种“国际化”的表象,却彻底丢掉了对在地文化的敏感度和尊重。每一个案例,无论它身处何方,其空间语汇、景观元素的选择,都带着一种高度同质化的痕迹,仿佛是从一个通用的“景观设计词典”里随意抽取拼凑出来的。我期待看到的是本土材料的创新运用,是基于当地气候和历史文脉的独特回应,是能让观者一眼就能认出“这是属于这个地方的设计”的鲜明特征。但这本书中展示的作品,缺乏这种根植于地域的厚重感。它们漂浮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轻易被复制的虚拟空间里,缺乏生命力。这种缺乏在地性的设计,虽然在视觉上可能一时夺人眼球,但从长远来看,是无法与环境产生深层对话的,也无法真正称得上是优秀的可持续设计实践。

评分

从市场定位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似乎将目标读者群设定得过于宽泛,以至于最终什么都没能真正打动。它没有深入到技术人员需要的结构细节和施工图解说,也没有足够深入地剖析设计理念来启发高阶设计师,更像是给对景观设计知之甚少的局外人提供了一份“看图说话”的入门读物。如果你想了解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如何与甲方进行有效的技术沟通、或者某个复杂节点如何解决排水问题,这本书里找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它更像是一个“到此一游”的记录,而不是一本可以反复研读、从中吸取养分的专业工具书或灵感源泉。对于那些真正想将设计理念转化为落地成果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它的价值更多地停留在表面的美学展示,而未能触及设计的核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过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