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中华武术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奥运会”和“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提出很多反思和警醒。我辈从武者应善用思考,合力同心,深钻细研,汲取新的滋养,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挑战未来。《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喜闻孙玉奎等编录的《孙禄堂武学论语》即将付梓,非常高兴。
孙玉奎,男,1939年生。自幼随父习武,恪守规矩(其父孙雨人师从孙存周、孙剑云),无论在武技、武理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尤重武德,尊师重道,虚心好学,把本门的技艺与哲理融为一体,研究“武与道合”的学说,探索新时代的数码奥秘,理论联系实际,学予拳用。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文章,颇具特色。
《孙禄堂武学论语》一书,总结出一套简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它将为从学者创造学习、探索的氛围,提供交流共研的平台。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孙禄堂《形意拳学》论语
《形意拳学》自序
凡例
上编 形意混沌辟开天地五行学
总纲 形意无极学
第二节 形意太极学
第三节 形意两仪学
第四节 形意三体学
第五节 形意拳演习之要义
第一章 形意劈拳学
第二章 形意崩拳学
第三章 形意钻拳学
第四章 形意炮拳学
第五章 形意横拳学
第六章 五拳合一进退连环学
第七章 五拳生克五行炮学
下编 形意天地化生十二形学
第一章 龙形学
第二章 虎形学
第三章 猴形学
第四章 马形学
第五章 鼍形学
第六章 鸡形学
第七章 鹞形学
第八章 燕形学
第九章 蛇形学
第十章 (鸟台)形学
第十一章 鹰形学
第十二章 熊形学
第十三章 十二形全体合一学(即杂式捶)
第十四章 十二形全体大用学(即安身炮拳)
第二编 孙禄堂《八卦拳学》论语
《八卦拳学》自序
凡例
第一章 八卦拳形体名称
第二章 初学入门三害
第三章 入门练习九要
第四章 八卦拳四德八能四情
第六章 无极学
第七章 太极学
第八章 两仪学
第九章 四象学
第十章 乾卦狮形学
第十一章 坤卦麟形学
第十二章 坎卦蛇形学
第十三章 离卦鹞形学
第十四章 震卦龙形学
第十五章 艮卦熊形学
第十六章 巽卦凤形学
第十七章 兑卦猴形学
第十八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合一式说
第二十章 八卦拳先天后天八卦合一图解
第二十一章 八卦拳阳火阴符形式
第二十二章 八卦拳炼神还虚形式
第二十三章 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
第三编 孙禄堂《太极拳学》论语
《太极拳学》自序
太极拳之名称
凡例
上编
第一章 无极学
第二章 太极学
第三章 懒扎衣学
第四章 开手学
第五章 合手学
第六章 单鞭学
第十一章 搂膝拗步学
第十二章 手挥琵琶式学
第十四章 如封似闭学
第二十五章 倒辇猴式学
第三十三章 三通背学
第三十七章 云手学
第三十八章 高探马学
第三十九章 右起脚学
第四十章 左起脚学
第四十四章 披身伏虎学
第五十八章 野马分鬃学
第六十二章 右通背掌学
第七十一章 更鸡独立学
第八十六章 进步指裆捶学
第九十三章 下步跨虎学
第九十四章 转角摆莲学
第九十五章 弯弓射虎学
第九十六章 双撞捶学
第九十七章 阴阳混一学
第九十八章 无极还原学
下编
第四编 孙禄堂《八卦剑学》论语
第五编 孙禄堂《拳意述真》论语
第六编 孙禄堂其他论语汇要
附:孙存周论内家拳
后记
孙禄堂武学拳照
精彩书摘
连环者,是五行合一之式也。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拳技云:“起钻落翻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形意拳之大本也;和也者,形意拳之达道也。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则天地位,万物育矣!若知五行归一和顺,则天地之事,无不可推矣。”
天为大天,人为一小天,天地阴阳相合能下雨,拳脚阴阳相合能成一体。
内五行要动,外无形要随。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其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动静正发而未发之间,谓之动静之机也。先哲云:知机者其神乎。故学者当深研究三体相连、二五合一之机也。连环拳青龙出水式。再退步与崩拳收式时剪子股式同,如行军出左翼。连环拳黑虎出洞式,直出右手右足,左足斜着随后跟步,后足里踝骨须相对前足脚后跟。右手从右肋与心口平着直出,拳仍与崩拳相同。左手腕朝里扭劲,手心朝上,往后拉至左肋下停住。两手出拉之时,两肩里根均往回抽劲;进步之时,两胯里根均往回抽劲。与行军出右翼同理。连环拳白鹤亮翅式,两拳前后相对,均与肩平停住。退步时,右足后跟紧靠左足里踝骨。
前言/序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中华武术在传承中也在不断地演变。“奥运会”和“武林大会”对传统武术提出很多反思和警醒。我辈从武者应善用思考,合力同心,深钻细研,汲取新的滋养,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与时俱进,追求卓越,挑战未来。《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喜闻孙玉奎等编录的《孙禄堂武学论语》即将付梓,非常高兴。
孙玉奎,男,1939年生。自幼随父习武,恪守规矩(其父孙雨人师从孙存周、孙剑云),无论在武技、武理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尤重武德,尊师重道,虚心好学,把本门的技艺与哲理融为一体,研究“武与道合”的学说,探索新时代的数码奥秘,理论联系实际,学予拳用。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文章,颇具特色。
《孙禄堂武学论语》一书,总结出一套简约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它将为从学者创造学习、探索的氛围,提供交流共研的平台。
《武学真谛:心意形合一的奥秘》 一、 导言:何谓真正的武学? 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的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洞察人生哲理的道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武术大师以毕生精力探索着武学真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本书《武学真谛:心意形合一的奥秘》并非对某一家某派武术的详尽介绍,亦非对某位武术名家的生平事迹的梳理,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哲学和实践的维度,去探寻武学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我们将一同深入考察“心、意、形”三者如何融为一体,达到“技近乎道”的境界,揭示其中蕴含的宇宙规律与人生智慧。 二、 心之体悟:武学之根基 武学的根基,不在于肌肉的强健,而在于心灵的沉静与通透。 静心与定神: 动乱的思绪是武学练习的最大敌人。一颗躁动不安的心,无法捕捉细微的内外变化,更无法发出精准有力的劲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如静坐、内观等,来培养一种高度的专注力与内省能力。这是一种“不动念”的境界,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将一切杂念过滤,让心如明镜,清晰地映照出内外世界的真实景象。这种定神,是理解招式变化、体会劲力流转的先决条件。没有定的心,一切外在的招式都如同无根之萍,难以持久,更无威力。 觉察与感知: 武学的精妙之处,在于对身体内外细微变化的觉察。这包括对自身身体内部气息的流动、肌肉骨骼的细微绷张,对外界环境如风力、地面起伏的感知,以及对对手意图的捕捉。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刻意的训练,提升这种敏感度,让身体成为最灵敏的探测器。例如,在推手练习中,并非依靠蛮力对抗,而是通过指尖、掌心、全身的细微变化,去感知对方力量的来源、方向和强度,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回应。这种觉察,是对生命能量流动的深刻理解。 意念与精神: 心意相通,是武学修炼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强大的意念可以引导身体做出超乎寻常的反应,而饱满的精神状态则赋予招式生命力。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坚定的信念以及对武学原理的深刻理解,来强化精神力量。例如,想象自己如山岳般不可撼动,或如流水般绵延不绝,这种意念的投射,将极大地影响练习的效果。精神的饱满,意味着全身气血充盈,反应迅速,力量充沛。当心意高度统一时,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仿佛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潜能。 三、 意之导引:武学之枢纽 意,是连接心与形的桥梁,是驱动武学能量的关键。 意念的引导与凝聚: 在武学练习中,意念并非随意的想象,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引导。本书将深入剖析如何将意念凝聚于一点,形成强大的爆发力,或者如水银泻地般弥散开来,达到全身协调一致的效果。例如,在发力时,可以将意念集中于丹田,然后如开弓射箭般,瞬间将意念和劲力传递到肢体末端。这种意念的引导,是对能量流动的精妙控制。 “以气运身,以意导气”: 这是武学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本书将详细阐述气的修炼,以及意念如何成为引导气运行的指挥棒。气,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指人体内在的生命能量。通过呼吸吐纳、筋骨锻炼,可以强化气的储备。而意念,则是启动和控制这股能量的关键。当意念与气合,便能产生强大的“内劲”,这种内劲与外力不同,它源自内在,绵延不绝,变化万千。 “神意与形合”: 真正的武学,是将精神、意念与身体动作完美结合。本书将探讨如何在实战中,通过意念的提前感知和引导,让身体做出预判性的反应,从而达到“手未到,意已至”的境界。这种“神意与形合”,意味着武者的动作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机械模仿,而是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念,每一个意念都通过身体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四、 形之圆融:武学之载体 形,是武学最直观的表现,但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学。 筋骨的锤炼与劲力的生成: 武学并非单纯的力量比拼,而是通过对筋骨的独特训练,激发身体潜能,生成特殊的“劲力”。本书将探讨不同的锻炼方法,如桩功、形意拳的五行拳、太极拳的螺旋缠绕等,如何科学地强化身体结构,使其能够承载和传递强大的力量。这种劲力,并非肌肉爆发的瞬间力量,而是通过全身骨骼、关节、肌肉的协同运动,以及气的支持,产生的连续、弹性的力量。 “形随意转,意随意生”: 身体的动作必须服从于意念的指挥。本书将阐述如何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身体变得灵活、协调,能够精准地执行意念的指令。这种“形随意转”,意味着身体动作不再僵硬刻板,而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变通性。每一次闪转腾挪,每一次出招收势,都体现着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动静皆法,无处不武”: 真正的武学境界,是将武学原理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本书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细微的调整,保持身体的松沉、中正,以及时刻保持警觉的意识,将武学精神内化于心。这种“动静皆法”,意味着武者已经将武学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不再是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无论是行走坐卧,还是与人交往,都体现着武学的智慧和力量。 五、 心意形合一的境界:武学之极致 “神形俱妙,浑然一体”: 当心、意、形达到高度统一时,便能产生一种“神形俱妙”的境界。本书将描绘这种境界的特点:动作流畅自然,力量运用恰到好处,精神饱满充沛,仿佛“人武合一”。在这种境界下,武者的反应速度极快,能够预判对手的动作,并做出最有效的应对。 “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在心意形合一的境界下,武者能够运用“以静制动”的策略,通过沉着冷静的心态,观察对手的破绽,抓住有利时机。同时,也能运用“以柔克刚”的原则,借助对手的力量,化解攻击,并将其反击回去。这种境界,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刻苦修行,不断体悟和升华。 武学与人生哲理的融通: 本书将进一步探讨,心意形合一的武学原理,如何与人生哲理相融通。武学中的“虚实”、“刚柔”、“动静”等辩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武学所倡导的“谦逊”、“坚韧”、“自律”等品德,更是为人处世的宝贵财富。最终,武学不再仅仅是格斗的技巧,而是通往智慧、健康与和谐人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六、 结语:武学的传承与发展 武学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和发扬。本书希望能够抛砖引玉,激发更多人对武学真谛的探索热情,鼓励大家在各自的练习道路上,不断体悟和升华。愿我们都能在武学的道路上,不断进步,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意形合一”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