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回眸中国历史,我们也许看不见多少“伟大的建筑”,但却绝不能轻率抛弃深藏于内的建筑思想。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最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
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方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著名建筑师。1984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研究所,后长期从事传统建筑的研究与实践,参与主持泉州开元寺、新加坡双林寺等名刹的修缮工程,也是最早研究闽南建筑、客家土楼及中国虹桥的学者之一。调入北京大学之后,一直进行传统建筑保存和复兴的实验,倡导将古代中国的“卑宫室”思想与当代全球的生态理念熔于一炉,探索南北通融、东西交流宏观视野下的古代建筑思想史。出版有介绍北大校园建筑的《藏山蕴海——北大建筑与园林》。目前担任国家项目《清史·图录》的建筑卷主编。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讲 中国传统建筑概说
一 名辞释义
二 要素分析
三 建筑空间
四 建筑意匠
五 建筑师
第二讲 建筑背景中的历史与智慧
一 欹器与中庸之道
二 舜之虞
三 “义正”社会的追求
四 生物多样化与文化多元化
五 “李约瑟难题”与“奇技淫巧”
第三讲 新石器建筑的多样化
一 南部平原湿地的干栏“长屋”
二 西北黄土高原的横窑与竖穴
三 中原丘陵坡地的半地穴“大房子”
四 东部丘陵坡地的半地穴“排房”
第四讲 南北建筑的碰撞与融通
一 防洪的圩垸和御敌的城堡
二 堆土垒筑与夯土版筑
三 结构、构造与设备
四 甑鬲觑与鼎豆壶
第五讲 两种建筑思想的互动
一 全球语境下的讨论
二 《周易》中的大壮:壮丽与礼制
三 先秦诸子论“卑宫室”
四 一姓与万姓
第六讲 主流观念在建筑中的反映
一 春秋后期:高台榭美宫室
二 西汉:非壮丽无以重威
三 北宋:时弥近者制弥陋
四 余响:清漪园与乾隆帝
第七讲土木结合及其演进
一 土窟木巢
二 干栏
三 窑洞
四 土木结合及其演进
第八讲 建筑材料的文化选择
一 有关木、石两种材料的执着
二 石加工技术与艺术
三 拱券的适应性与优点
四 异类的闽南石构
第九讲 阙与观的虚实之辫
一 先秦阙的由虚而实
二 秦汉阙的辉煌
三 阙的后期流变
四 华表与牌坊
五 阙与司空
第十讲 城门城楼与结构的执着
一 城门的由虚到实
二 城楼下部的支撑结构
三 埃菲尔铁塔的花边
第十一讲 中西木拱桥的结构比较
一 从木梁、石拱到木拱桥
二 西方古代的木拱桥
三 材料与结构的搭配
第十二讲 仙楼佛塔及其向大地的回归
一 仙人好楼居
二 伽蓝塔影
三 回归大地
第十三讲 生死观念与墓葬制庹
一 鬼神之事
二 丘居探源
三 燕丘述旧
四 古也墓而不坟
五 丘垄若山
六 骊山与霸陵
七 龙脉逶迤
第十四讲 园林中的天地与人心
一 因借与体宜
二 平淡无奇之佳境
三 海上神山及其禁忌
第十五讲 风水中的理性思维
一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二 风水形胜
三 攻位于内
四 流巽及其补足性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从终极意义上说,全世界都不能不为她们感到悲哀,各国人都应当从中汲取教训。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叙事,但是概而言之,首先可以从“文化多元化”的原则着眼。我们认为,“文化多元化”与“生物多样化”有着相同的合理性,正如“生物”来源于“自然”那样,产生“文化”的温床也是“自然”。因为“文化”的创造者是“人”,而“入”不过是自然中的“高级生物”之一。若将“文化”的源头追溯到开始于300万年前的“第四纪”,我们就会明了,在研究“生物”的自然学科与研究“文化”的人文学科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在第四纪,北半球的高山出现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冰川的扩进和退缩,形成了寒冷的冰期和温暖的间冰期,两者的多次交替导致海平面的大幅度升降、气候带的转移和动植物的迁徙或绝灭等事件,这些都对早期人类的体质、文化及居住范围发生过极大的影响。因此,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便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必不可少的依据。
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战争中的多次惨败,中国人开始沉痛的反省。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新文化运动,大体皆为终告失败的慷慨悲歌。在泪眼迷离之中,曾国藩、李鸿章说,中国的器物不如人;康有为、梁启超说,中国的制度不如人;胡适之说得最彻底,要承认我们万事不如人,我们科技不如人,文学不如人,建筑不如人,身体不如人,我们什么都不如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死心踏地地去向别人学习。
从如此深刻的反省开始,中国经过长期的全盘西化,直到20世纪末的自我殖民。今天中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上俨然成为世界『生的巨头。但是中华民族是否已经屹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中国是否真的已经从整体文化上堪称世界强国?事实未必那么乐观!在国土安全不受侵犯、国民生计不再担忧之后,民族信心的重建也许是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民族精神的树立才是一个国家自立自强的基本保证。杨叔子教授说得太对了: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邻居印度的前车之鉴,似乎并未引起国人的重视。
前言/序言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到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性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通选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有真正适合通识课教学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有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穿越古今,探寻东方智慧的建筑之魂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是民族精神、哲学思想、社会制度乃至宇宙观念的具象化载体。从雄伟壮丽的宫殿庙宇,到朴实宁静的民居园林,每一处飞檐斗拱,每一块雕梁画栋,都诉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蕴含着古人对天地人关系的深刻理解。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正是这样一本带领读者深入中国传统建筑世界的指南。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也不是一篇浅尝辄止的导览,而是集合了多位学界大家数十载研究的精华,以十五个精彩纷呈的讲座形式,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传统建筑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试图打破专业壁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阐释,将宏大而复杂的建筑体系,化作人人都能理解和欣赏的文化瑰宝。 十五讲,十五个视角,立体呈现建筑之美 本书的结构设计匠心独运,通过十五个独立的讲座,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和角度,全面而深入地解读中国传统建筑。每一讲都如同一次精彩的知识盛宴,既有宏观的脉络梳理,也有微观的细节探究,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饱满的中国传统建筑认知体系。 开篇之章,奠定文化基石。 书的开篇,将带领我们从最根本的层面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根源。第一讲或许会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宇宙观出发,探讨“天人合一”等核心理念如何渗透并指导着建筑的选址、布局与设计,解释为何中国建筑如此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第二讲则可能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属性,分析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建筑如何反映当时的社会结构、宗法制度以及礼仪规范。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一座建筑为何会呈现出它现在的样子。 空间与形制,勾勒建筑骨架。 建筑的灵魂在于其空间形态。接下来的讲座将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建筑的形制与空间组织。第三讲或许会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构成元素,如台基、墙体、柱、梁、枋、檩、椽等,以及它们之间精巧的榫卯结构,展现中国工匠在力学与美学上的高超智慧。第四讲则可能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空间类型,从内向型的庭院空间到外向型的院落组合,再到宏伟的群体布局,解析不同空间如何营造不同的心理感受和使用功能。第五讲则可能集中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如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分析它们在形式美感、排水功能以及等级象征上的意义,每一款屋顶都仿佛是中国建筑的独特名片。 风格与地域,展现多元魅力。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风俗习惯各异,这自然也催生了中国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地域风格。第六讲或许会介绍北方建筑的厚重、规整与大气,如北京四合院的严谨对称;第七讲则会展现南方建筑的灵巧、婉约与精致,如江南民居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第八讲可能还会涉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如藏族的碉房、傣族的竹楼等,展现中华多元文化的建筑表达。 重要类型,聚焦建筑精髓。 在了解了基本的构成与风格后,本书将引导我们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类型,进行更深入的解读。第九讲毫无疑问会聚焦于巍峨壮丽的宫殿建筑,分析故宫等皇家建筑的宏大规模、严格布局、色彩运用以及象征意义,体会皇权至上的威严。第十讲则会探寻中国传统建筑的另一重要分支——宗教建筑,如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分析其独特的空间布局、宗教象征以及与世俗建筑的区别。第十一讲可能将目光投向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园林建筑,解读苏州园林等经典范例,领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东方意境。第十二讲则会关注贴近生活的民居建筑,从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民居形态中,体悟中国人最本真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 工艺与材料,揭示技术奥秘。 任何建筑都离不开精湛的工艺与合适的材料。第十三讲或许会深入讲解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建造技术,如斗拱的巧妙组合、梁架的结构体系、以及榫卯连接的神奇之处,展现古人的工程智慧。第十四讲则会聚焦于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建筑材料,如木材、砖瓦、石材、夯土等,分析它们的特性、加工方法以及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这些材料的选择如何受到地域和文化的影响。 传承与创新,展望未来之路。 作为一门活态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建筑的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第十五讲将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整体回顾与展望,探讨其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如何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与发展,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不止于建筑,更是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中国建筑的形制与技术。每一讲都紧密联系着相关的历史事件、社会风貌、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将中国传统建筑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它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它是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解开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深层文化密码。 无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还是建筑、历史、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与从业者,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它用平实的语言,消弭了专业门槛;用生动的案例,激发了阅读兴趣;用深邃的洞察,拓展了思维边界。阅读这本书,就像与十五位博学睿智的学者进行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话,他们将用充满魅力的讲解,带领您走进中国传统建筑的奇妙世界,让您在欣赏其宏伟壮丽或精巧雅致的同时,更能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民族精神。 让我们跟随本书的脚步,一同穿越古今,踏上这场探索中国传统建筑之魂的非凡旅程。从巍峨的宫殿到雅致的园林,从质朴的民居到庄严的寺庙,每一处建筑都将成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生动注脚,让我们重新发现并珍视这份属于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